浅谈泥石流的成因及预防措施
2013-01-30田东升
田东升
河南省地质环境监测院
1 泥石流的形成
泥石流的形成首先需要物质条件,山沟里要存有较多松散物质,如泥沙、石块等;其次是触发因素,即持续的强降雨,导致山洪突然暴发,洪水携带大量泥沙和石块形成泥石流。我国的泥石流隐患点主要集中在甘肃、四川和云南等地山区。那些地方地形陡峭、岩体破碎,暴雨多发,为泥石流多发区。
泥石流与生态环境密切相关。植被有三重作用,一是涵养水分,二是根部固定松散物质,三是阻挡洪水和砂石。我国泥石流隐患集中的地区,除了地质条件因素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局部生态系统退化,使得泥石流发生的概率和强度都有所增加。
2 泥石流的特点
泥石流和地震不一样,不是瞬间发生的——首先有持续一段时间的强降雨,雨量积聚到一定程度后,洪水暴发,携带泥沙和石块从山沟里冲刷下来。一般情况下,从洪水暴发到冲出沟口有一段时间。建立预警机制,就是在灾害即将发生或已经发生的时候,引导居民躲避到安全的地方,及时逃生。泥石流预警的实际操作并不复杂,就是在山沟中设置观察哨,在雨季密切观察,一旦洪水形成,就拉响警报,告知居民立即疏散和撤离。
3 泥石流的危害
3.1 泥石流灾害猛于洪水
泥石流发生后,包含着大量泥、沙、石块,从高而下,在运行过程中又不断增加物质,能量远远大于洪水。这一点,我们从舟曲县泥石流灾后看得清清楚楚。在泥石流中,水不仅仅是普通的搬运介质,而是流体的组成部分。另外,泥石流一旦暴发,由于流程一般较短,几乎没有时间撤离,往往造成重大损失。
3.2 泥石流冲击力大,破坏性强
泥石流来势凶猛,所到之处房屋倒塌道路中断。公路、铁路、车站被埋,桥涵、路基等设施被摧毁,耕地毁损、大树被拦腰砸断。甘肃舟曲县特大泥石流,半个县城瞬间被吞没,250万平方米被夷为平地。破坏道路、桥梁,阻断交通,阻碍救援队伍和工程机械进入灾区,加大救援难度,严重延缓救援进度。通讯线路,造成灾区通讯中断,影响救援工作开展。
4 诱发泥石流灾害的主要原因
4.1 自然因素
地形地貌:易发生泥石流的地形具备山高沟深,地形陡峻,沟床纵度降大,流域形状便于水流汇集等特点。易发生泥石流的地貌一般可分为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3部分。上游形成区的地形多为三面环山,一面出口的瓢状或漏斗状,地形比较开阔、周围山体破碎、植被生长不良;中游流通区的地形多为狭窄陡深的峡谷,谷床纵坡降大;下游堆积区的地形为开阔平坦的山前平原或河谷阶地。
松散物质:泥石流常发生于地质构造复杂、断裂褶皱发育,新构造活动强烈,地震烈度较高的地区。地表岩石破碎,崩塌、滑坡等不良地质现象发育,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固体物质来源。
水源:我国泥石流的水源主要是暴雨、长时间的连续降雨等。暴雨是泥石流形成的动力因素。
4.2 人为因素
不合理开采、开挖: 过度开采矿产资源虽然带动了当地的经济,但同时也破坏了当地的植被。矿产资源的开采不仅需要开沟挖渠、炸石修路,可能还会砍伐林木、破坏山体植被。修建铁路、公路、水渠以及其他工程建筑的不合理开挖。
不合理的弃渣、弃土:往往会导致泥石流的形成。如四川省冕宁县泸沽铁矿,因不合理堆放弃土、矿渣,1972年一场大雨暴发了矿山泥石流,冲出松散固体物质约10万m3,淤埋成昆铁路300米和喜(德)——西(昌)公路250米。
滥伐乱垦:长期大量的滥伐乱垦会使原有的植被消失,山坡一旦失去保护、土体如果变得疏松、冲沟得到了发育,大大加重水土流失,山坡稳定性急速降低,导致发生滑坡、泥石流的范围增大、数量增多,陡坡垦殖、天然植被减少和工程建设中对地形地貌的强烈扰动,加剧了滑坡、泥石流的活动和危害。
5 如何采取措施预防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
地质灾害的发生具有隐蔽性、突发性,多变性,加之人们对地质灾害规律认识有限,所以地质灾害的预防很困难。
5.1 避让措施
在泥石流发育分布区,工厂、村镇、铁路、公路、桥梁、水库的街和旅游开发等一定要在查明泥石流沟谷及其危害状况的情况下进行,昼夜避开造成直接危害的地区与地段,例如泥石流沟谷的中上游段及沟口,主支沟交汇部的低平地,靠近河床的低缓地段或坡脚处,河道弯道外侧等。实在无法避开时应考虑修建防护工程或采取其他措施。
5.2 生物措施
这是一种长期的有助于减缓泥石流形成、能达到一定防御目的的治理性手段。主要方法是封山育林,固结表土,保持水土,降低泥石流发生几率与规模。
工程设施。主要是为保护危害对象免遭破坏而采取的防护、排导、拦挡及跨越等工程设施。
5.3 综合防治措施
即将生物措施与适用于某一泥石流危害区的几项工程措施相互结合对泥石流小流域进行统一全面整治,有效地预防和减少灾害原发生。开展泥石流的预测预报工作。从空间上可根据地质、降雨等条件,划分出高度危险区、中度危险区和一般危险区,从时间上分为中长期预报和短时预报。
5.4 工程治理,群测群防
一定要加强地质灾害调查,把灾害的分布情况摸清楚。对于大量搬不走、治不了的地质灾害,通过加强群测群防,把损失降到最低。工程治理方面,如在上游修建拦挡坝,将泥石流一级一级拦住。还有修建跨越工程、排导工程、防护工程等。
防治泥石流灾害一定不要高估治理工作的成果,但是考虑到诱发泥石流因素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泥石流灾害的防治,不存在一劳永逸,要时刻警惕防范。
结束语
对于未来我国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总体情况,总体情况是好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经过十几年的努力,我国陆地生态系统恢复工程取得了显著效果,尤其在东部和中部省份。随着经济发展,西部农民也将不再上山砍柴,可以用上煤气等能源,这将使植被覆盖率扩大。生态恢复将会降低地质灾害的发生概率和强度。另外,国家加大防治地质灾害的投入,建立监测、预警体系等措施也将取得相应成效。
[1]王兴义. 三峡库区泥石流灾害的防治[J]. 才智,2011年13期
[2]侯燕军. 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北山泥石流灾害成因分析及防治措施[J]. 甘肃科技,2010年21期
[3]朱高华,韦菲. 浅析泥石流在公路工程中的防治[J]. 科技风,2009年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