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州现代民政建设的基本实践与思考

2013-01-30李永根

中国民政 2013年9期
关键词:民政工作民政苏州

◎ 李永根

加快适应新形势新使命要求,构建具有时代特征、江苏特色、苏州特点的现代民政工作体系,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适应民政事业改革发展,充分发挥民政在社会建设中的骨干作用,更好地服务“三区三城”建设,助推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苏州作为全国、全省“两个率先”和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的“先行军”,理应成为现代民政建设的“排头兵”。

一、基本实践

随着苏州改革开放和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加快,人口结构更加复杂,城市文化更加多元,社会需求更加多样,特别是老龄化趋势日益严峻,流动人口快速增长,公共服务与管理压力越来越大,民政领域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越来越多,既为建设现代民政带来机遇,又带来更大的挑战和压力。对此,苏州市民政系统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和社会各界大力支持下,通过深化现代民政理论研究,不断拓展实践创新,化挑战为机遇,变被动为主动,全市现代民政建设取得了可喜成果,积累了宝贵经验。

(一)创新“政社互动”基层民主新机制。基层民主建设是现代民政的“深水区”。经过多年探索实践,太仓“政社互动”基层民主创新实践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并在全市推广。通过厘清“两份清单”(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依法履行职责和协助政府工作事项)、建立“双方契约”(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协助政府管理)、实施“双向评估”(履职履约情况),有效提升了基层自治组织履职能力,重建了基层治理机制,实现了政府职能归位、自治功能增强、居民群众受益等多方共赢成效。得到了中央领导、国家民政部和省民政厅的充分肯定,将向全省、全国推广。

(二)建立“同质均等”民政公共服务新体系。基本服务同质化、均等化是现代服务和管理的鲜明特征,也是现代民政的发展方向。全市民政系统紧紧抓住苏州城乡一体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有利契机,加快推进城乡社区综合服务平台、“9064”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婚姻收养规范化工作机制、地名公共服务工程,以及民政基础设施建设,并积极探索引入专业社会工作,不断拓展服务范围、丰富服务内容、创新服务供给方式,民政公共服务能力整体增强,不断满足城乡居民多元的物质、文化和精神需要。

(三)扩大“适度普惠”基本社会保障新领域。“适度普惠”是现代民政内在要求。全市民政部门在优先保障困难群体、特殊群体、优抚群体基本生活的基础上,通过推进政策创制、提高补贴标准、扩大保障群体,率先推行全民普惠绿色殡葬服务政策,率先建立孤儿养育生活标准自然增长机制,率先开展“民生自然灾害保险”和“老年人意外伤害保险”,覆盖城乡居民,并逐步向新市民群体拓展,社会福利保障综合指标领先全省全国。

(四)推进“公益创投”社会组织能力新提升。现代民政是活力民政,能够激发社会组织参与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的活力。苏州市在全省率先举办首届社会组织公益创投活动,并带动各市、区开展“微创投”活动,全市共利用1835万元福彩公益金资助134个社区公益服务项目,为10余万居民群众提供多样化、个性化服务,有效提升了社会组织内部治理和服务社会的能力,为政府向社会组织转移职能、购买服务探索了路径、奠定了基础。苏州市首届公益创投被评为2012年度“苏州精神文明建设十佳新事”。

(五)延伸“融合发展”双拥创建新工程。服务国防是现代民政的重要功能。苏州全国双拥模范城从“一加一”,到“一加三”,再到“五连冠”,获评城市数居全国地级市首位,创造双拥创建的“苏州现象”,靠的就是走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军地双方互办实事、互解难题、互助发展。

(六)加强“政策创制”提升民政法制建设新水平。政策创制是现代民政根基。各级民政部门紧密结合实际,加快政策创制,完善法规体系,从机制上破解了影响制约民政事业发展“瓶颈”,提升了民政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水平。2009年,在全国地级市率先出台第一部地方性民政法规——《苏州市地名管理条例》。2010年以来,市级层面出台政府规章2部、规范性文件45份,其中以市委、市政府名义出台的政策文件25份。在“2012年度苏州市市级政府部门依法行政满意度”民意调查中,市民政局在37个政府部门中综合测评排名第一,荣获“市级机关作风效能建设优胜单位”。

二、几点思考

加快构建苏州特色现代民政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应随着形势发展而发展,随着职能变化而变化,随着需求提升而提升,具体是必须做到“五个坚持”:

(一)坚持用现代化理念和指标体系定位现代民政。民政工作是民生现代化乃至社会现代化的重要抓手,没有民政现代化,就没有民生现代化、社会现代化,而民生现代化、社会现代化是苏州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指标体系中的两大重要内容。因此,建设现代民政,必须紧紧围绕服务“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这一大局,用现代服务和管理的理念、思路、方法、手段指导民政工作,加快制定苏州特色现代民政指标评估体系,切实把民政事业发展和民生现代化、社会现代化指标有机结合起来,实现融合发展,加快整体推进。

(二)坚持用人民群众满意度创新现代民政。民生是最大的民政,人民群众满意度是检验现代民政实践的最佳标准。创新现代民政,应以人民群众满意度为出发点和归宿点,立足本地实际,努力攻坚克难,以民生需求为最大需求,以群众利益为最大利益,现实存在什么问题,就着力解决什么问题,哪方面工作群众满意度不高,就加强和改进哪方面工作。通过推进家庭经济收入核对,更好地解决公平公正问题;通过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创新养老服务模式,更好地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目标;通过建立城乡社区综合服务管理信息平台,更好地为居民群众提供优质、多元、实惠、便捷的公共服务;通过持续实施公益创投活动,更好地增强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转移职能、服务社会的能力,让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感同身受现代民政就是民生之政、为民之政。

(三)坚持用社会公信力提升现代民政。随着各项职能向社会领域的拓展和延伸,民政工作从过去的“灯火阑珊”走到了现实的“聚光灯下”,其社会公信力和诚信度更面临严峻考验和挑战。对此,各级民政部门要围绕打造现代民政“阳光品牌”目标,一方面,进一步加强政策创制,完善法规体系,通过依法行政、按章办事增强民政为民公信力;另一方面,进一步强化政务公开、民主监督,通过公开运行、阳光操作,提升诚信度。特别是涉及基层民主权利、基本民生保障、基层基础设施,以及慈善、福彩公益事业等,要全程全面公开,主动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取信社会、取信群众。同时,要紧密结合全党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加强作风效能建设,自上而下“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努力塑造为民、务实、清廉的团队形象。

(四)坚持用新知识新技能激活现代民政。现代民政是“数字民政”、“效率民政”,需要有一支具备现代理念、掌握现代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人才队伍作为保证。但当前民政信息化建设发展不平衡,整体水平不高,覆盖面不广,兼容性不强,有的还沿袭手工统计、挨户核查、上门发放等传统手段。对此,全市民政系统要把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作为推进现代民政建设的重要内容,作为加强业务建设、队伍建设的中心环节。特别是通过加大民政信息化建设的投入,整合信息资源,提升服务效益,实现互联互通互享。要善于学习、借鉴先进地区和城市经验,经常“走出去”、“请进来”,瞄准一流、跟踪先进、取长补短、固强补弱,为民政事业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五)坚持用时代精气神推进现代民政。弘扬时代精气神,关键是要建设一支信念坚定、素质过硬、作风优良的民政工作队伍,同心同德、凝心聚力推进现代民政建设。核心是强化为民服务的意识。现代民政就是民本民政。民政为民的宗旨永远不会变。各级民政部门要始终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需求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真正把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责任落实到具体行动中。途径是加快创新创优步伐。大力发扬锐意进取、敢于突破、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做到矛盾想在前、工作干在前、难题解决在前。大兴抓落实之风、攻坚克难之风,以雷厉风行、一往无前的勇气,促进各项工作推陈出新、争先进位。载体是丰富民政文化品牌。民政文化是建设现代民政的“魂”,尤其在传承与发展民政文化精神上下功夫、求实效,特别是善于运用主流媒体和新兴媒体宣传民政、展示民政、激励民政、引领民政。更加重视先进典型的培养、挖掘和宣传,弘扬正风正气,集聚力量智慧,最大限度地调动和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每年宣扬表彰一批有志向、有作为、有口碑、形象好的民政典型和标兵,充分发挥示范带头作用,振奋精神、激励斗志,为现代民政事业发展营造团结、向上、宽松、和谐的良好环境。

猜你喜欢

民政工作民政苏州
带着“民政题”与总书记面对面
冬奥会中的“民政身影”
坚定履行新时代光荣使命——党的十九大以来民政工作综述
Pingtan in Suzhou 苏州评弹,值得一听
苏州伴宅
“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
全国民政工作会议在京召开
救助寻亲,民政做了什么
时代民政工作怎么干?
数说加强基层民政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