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评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的舞美创作与舞台呈现
2013-01-30穆怀恂
穆怀恂
(中国艺术研究院,北京 100029)
第四届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于2012年6月~7月在北京举行。纵观参加会演的41台歌舞类剧目,在舞台样式呈现上,可谓异彩纷呈、形式多样,展示了各民族鲜明的地域特色和强烈的时代气息,体现了地方舞美创作水平,但同时也折射出一些值得深思的问题。本文从对舞美、灯光创作理念的思考入手,分析部分参演剧目的舞美、灯光创作与舞台呈现。
1 对舞美、灯光创作理念的思考
1.1 关于舞美创作
一部剧目的舞美设计师,在确定该剧创作风格之前,首先要和导演统一对剧本的认识,研究用怎样的演出手段去挖掘剧本的内涵,表达剧情意向与导演的侧重。舞台美术设计是创造戏剧、歌舞演出的外部形式,它不是图解,而是以剧本为基础进行二度创作,并创造与剧本相适应的富有表现力的舞台形式。
舞台美术的核心任务是以外部形式来揭示剧作的思想和人物的内心世界。生活中真和美是并存的,只求真不求美,那就只能表现客观事物的自然形态,所以有了“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经典理论。好的舞台美术作品,应该给人的形式感是新颖、美好的,揭示的剧本内涵是准确的,塑造的人物内心活动是成功的,对演员动作的展开是有帮助的。
舞美设计师必须熟悉戏剧的剧种特点、导演风格和演员的表演形式,通过主观创作去营造新颖、准确的戏剧外部环境和舞台氛围,即:再现剧情环境,提供支撑舞台动作的支点,创造合理的表演空间。一个完美的舞美方案,这三方面缺一不可。另外,最好能提供舞台设计模型,启发导演的舞台调度。
1.2 关于舞台灯光创作
舞台灯光可以塑造舞台形象,烘托戏剧人物的精神意境,渲染戏剧矛盾冲突。运用各种光的色彩,光的明暗对比,以及不同的光位、光影、光束等参与表演。灯光设计可以将简单的布景赋予丰富的情感,随着剧情的进展、情境的转移、时空的更迭、矛盾的激烈冲突,都可以看到灯光的丰富变化,使舞台景物有了生命,更将人物的心灵世界化为有情的光、色传达给观众。
目前灯光艺术的创作,在戏剧、舞剧等演出中已经逐渐理性回归到艺术设计的本源——为剧情和演员服务。舞台布光首先要符合戏剧照明的原则既“主、附、逆”配光要素,然后是研读剧本,考虑环境的渲染与人物的烘托(见图1)。
2 部分会演节目点评
2.1 歌舞诗剧《呼伦贝尔大雪原》(内蒙古自治区代表团)
该剧由《冬日的草原》、《森林的世界》、《温暖的家园》、《尾声》四个篇章组成。全篇没有用故事作为结构,却通篇贯穿着北方少数民族的生活、劳动和爱情——吸引人的是它的壮美和大气,感动人的是它的自然与质朴。
呼伦贝尔的冬季最低气温达到零下40多摄氏度,从每年10月严寒袭来到来年5月冰雪融化,漫长的冬季生活有8个月以上。剧目集中展示了由严冬和风雪孕育出来的歌和舞、传说和故事……
舞美设计以呼伦贝尔独有的茫茫大雪原、亚寒带原始森林、肆虐的风雪以及在风雪映衬下北方各少数民族多彩的皮毛服饰为主调,在舞台上营造了“银白色的风雪世界”,这些生活中的自然景观,经过舞美设计师的精心构思,符合剧情的进展需求,给演出创造了雄壮、粗豪的意境(见图2)。舞美造型结合了戏剧的表现手段,在歌舞剧的演出中创造出特殊的效果,舞台呈现给观众带来了壮观、震撼的感受。
2.2 原生态民族音乐集《云岭天籁》(云南省代表团)
该剧剧情集中展现了云南多民族文化的特征。舞美简洁实用,三组“立体山石”车台的使用自然流畅,配合“独唱、对唱、合唱”的舞台调度,丰富了舞台的整体呈现;舞台灯光干净、尽职尽责,很好地烘托了表演气氛(见图3)。
图1 使用舞台常规灯具营造的效果
图2 《呼伦贝尔大雪原》剧照
2.3 舞剧《天蝉地傩》(贵州省代表团)
该剧以贵州古老的傩文化为主线,以傩文化与侗族音乐为创作素材。“天蝉地傩”,充分运用了舞蹈语汇,讲述了土家族傩戏艺人仓与热情奔放的侗族姑娘蝉的凄美爱情故事。舞美设计在大场面的布局处理上,展示了浓郁地方特色,同时为演员表演提供了充分的支点。第五幕:傩坛“图腾柱”的处理既空灵又使人敬畏,纷飞的大雪营造出悲壮的意境,烘托了戏剧的发展(见图4)。幕间迁换借用了戏剧“过场戏的形式”,背景采用多媒体投影画面,力图帮助观众解读人物的内心世界,刻画人物的心理变化,同时方便了舞台大场面的换景,构思巧妙。结尾的舞美处理,从视觉上强烈地烘托了人物的内心情感,将一部独特的爱情故事演绎得荡气回肠。
2.4 歌舞《放歌长白山》(吉林省代表团)
《放歌长白山》融入了长白山文化,及朝鲜族的民俗、民风、民情,并加入“帽、长鼓、扇子、牙拍”等典型的朝鲜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鲜明的地方特色和强烈的时代气息。
舞美设计在舞台上展现了一幅幅精美的长白山水画卷和民族风情画卷,朴实而优美,使人感受到了传统舞台美术的魅力(见图5)。不足之处是,灯光在布景环境与演员的用光着色方面还需加强;下半场使用的多媒体视频与上半场风格不够统一,舞美的整体呈现还有提升空间。
图3 《云岭天籁》剧照
图4 《天蝉地傩》剧照
图5 《放歌长白山》剧照
图6 《热贡神韵》剧照
2.5 风情歌舞集《热贡神韵》(青海省代表团)
编剧从地域文化切入,以现代人的视角,对热贡地区的原生态舞蹈、藏戏、宗教音乐等民间艺术元素进行了提炼,着重体现了热贡地区世代传承的文化遗产,给人以心灵净化之感(见图6)。舞台设计简洁大气、层次分明,舞美绘景带有浓郁的藏族唐卡风格。灯光处理颜色纯净、通透,增强了舞蹈的表现力,整体画面赏心悦目。该剧以当地创作力量为主,充分体现了少数民族文化艺术水平的长足进步。
2.6 歌舞《五彩湘韵》(湖南省代表团)
以湖南省西部和南部山区的土家族、苗族、侗族、瑶族、白族等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民情风俗为题材,表现其丰富多彩的生活图景,《五彩湘韵》用绚丽的色彩为观众展示出湖南各少数民族所拥有的丰富文化和技艺,并显示出这些技艺背后的文化张力,让观众在饱览民族风情的同时去体味更为深邃的文化内涵。奇妙之中蕴含着深意,热烈之中显示出真情。舞美呈现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五彩的树根、风雨桥、吊脚楼、兄弟河……这些充满了少数民族风貌的场景,把观众带到了一个色彩浓郁的奇幻境地(见图7)。
图7 《五彩湘韵》剧照
图8 《月上贺兰》剧照
2.7 舞剧《月上贺兰》(宁夏回族自治区)
《月上贺兰》以回族历史文化和宁夏地域文化为背景,讲述了古丝绸之路上一段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整部舞剧主题鲜明、衔接流畅,作品采用了中东音乐素材与中国西部地区的回族“花儿”等民间音乐穿插、糅合,使舞剧音乐豪迈、奔放且富于变化。
舞台美术注重写实风格,充分展现出绚丽多姿的西部风情“巍巍贺兰、滔滔黄河、金色沙海”将枸杞、盖碗茶等宁夏特有的地域性符号,巧妙地融入舞台背景及道具之中,层次清晰,舞台空间变化灵活(见图8)。
3 会演中存在的问题
3.1 舞美灯光的过度表现
部分参演剧目因为舞美灯光的充分“表演”,致使“绿叶掩盖了花儿的魅力”,甚为可惜。例如:舞台布景的频繁迁换,多媒体影像的无节制使用,满台的烟雾、凸显的光束,激光灯与电脑灯的旋、扫、闪烁……削弱了剧目本身的艺术感染力。花儿在绿叶的衬托下,才能展现和谐的美,彰显出生机与神韵,绿叶的价值不可低估,绿叶应知晓自己的位置,舞美创作更应该遵循艺术规律。
3.2 舞台的“奢华之风”
舞美效果是舞台艺术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点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一些舞台艺术作品中,一种不良的倾向正在蔓延——在舞美设计和制作上一味追求豪华与排场,大量布景的堆砌,令人眼花缭乱,舞台成为炫耀和斗富的战场,制作费用水涨船高,设计者攀比谁更能在舞台上变幻出更加让人意想不到的机巧和噱头。利用科技手段增强舞台观赏性本无可非议,但缺少依据的运用则会喧宾夺主,甚至淹没了演员的表演。有些剧目的主创人员——编导、音乐、舞美、灯光,甚至主演都是外请的“大腕儿”,此等做法及豪华制作对地方民族文化艺术的发展有何益处?而比赛过后,很多大制作则“刀枪入库”,老百姓难以看到剧目的上演,更值得反思!
当前,社会上对于舞台奢华之风的厌恶正在与日俱增。好的舞台作品是依靠本身的艺术魅力而不是大制作、大排场来打动观者。那些不环保的干冰烟雾、奢靡的服装布景,显然不利于社会和艺术发展的需要,可惜这些在当前的舞台上还常常见到。
舞台美术的关键是“创意”。舞美设计应推陈出新,尽量选用方便巡演、简洁实用的舞美装置,方能适应文化市场与艺术发展的需要。
4 结语
舞台美术并不是独立的艺术形式,设计师的阅历不同、艺术素养各异,必然会对剧本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从而产生不同的追求和效果。舞台设计的要素在于实践舞台样式与主题内容的和谐统一。
科技融合需务实,艺术求索忌浮躁。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有个形象的说法:用惯了电脑打字,丢掉了钢笔字;学会了电脑制图,丢掉了素描绘画。希望舞台美术创作“克躁静心”,让舞台艺术远离奢华、无度,简约即美,抑或是艺术的本质所在。少数民族的艺术作品与风情习俗需遵循“取其精华,美人之美”的创作原则,方能展现民族艺术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