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关于中国的十大认识误区
2013-01-29汤姆·道克特罗夫
汤姆·道克特罗夫
长期以来,西方人无论在政治、经济还是文化上都没有读懂过中国,在他们眼里中国充满神秘的色彩,充满矛盾。因此,对中国认识的误区也就无所不在。
误区1: 民众的愤怒意味着中共的权力在削弱
反驳:尽管中国共产党在执政上采取强硬的手段,但还是受到中国普通年轻人的广泛认可。除非经济增长止步不前,否则民众将继续支持国家领导人。中国人民渴望秩序。他们深知,稳定是中国继续前进的基础。将来,一个更像新加坡的模式可能会占主导,但可以肯定的是,中国将来的政治制度一定不会变成美国式或欧洲式的
误区2:美国式的个人主义正在中国生根
反驳:中国的大众文化正在蓬勃发展,其中包括大量反主流明星和风尚,比如,从文身店的流行到诸如周杰伦等歌手特立独行的歌词等等。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社会就接受了美国的个人主义。自我表达不等于思想独立。中国社会与美国不同,中国社会从不鼓励张扬的个性,社会的基本组织结构仍然是家族,而非个人。对幸福的追求是一个青春期的幻想,其中包括婚姻、房贷、丈母娘、购车,而当这些压力发挥作用时,幻想就会被丢弃。美国人梦想“独立”,而中国人渴望“掌控”自身命运并控制日常生活的变幻莫测。中国和美国,在物质追求相似的表象下隐藏着本质迥异的情感诉求。
误区3:当代中国人没有信仰
反驳:目前中国社会并未处于生存危机的困境中,与此同时,中国社会正在恢复和体现其自身与其他国家不同的价值观。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并没有消除中国人尊重家庭和国家的神圣意志,家庭和国家被民众视为神圣的传统价值观;社会和谐仍然是一个崇高的目标,反个人主义仍然普遍存在;成功的定义与其说是名利和财富,不如说是执行上级的指令,完成个人使命。新一代中国人将重塑国家,而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依然为人们所崇敬,并将逐渐取得新观念与老传统的和谐。
误区4:互联网将彻底改变中国
反驳:互联网正在改变中国,而且大多使中国向好的方向转变,但“彻底改变”一词言过其实了。中国人接受数字产品的速度是这个国家正在变化的一个迹象,但是中国的数字时代仍然具有鲜明的中国独特性。中国政府允许自我表达,但保留控制公共话题的权力。中国网民可能会抱怨或发牢骚,但是他们还没有做好呐喊或咆哮的准备。
误区5:中国市场很像欧洲许多国家
反驳:尽管存在地理位置和政治制度差异,但中国像美国一样都是统一的国家。实现统一的分销网络、销售渠道和采购标准的挑战“仍然非常巨大”。但与欧洲不同,致使中国经济“割据分立”的是操作上的各种障碍,而不是文化或政治上的分歧。
误区6:中国消费者难以捉摸
反驳:女性希望把个人成就和传统女性魅力协调统一,因而喜欢购买华丽而不扎眼的钻石,不喜欢过于珠光宝气。男性希望展示自己功成名就,表明自己已经爬上社会高层,但又不想过分炫耀自己,所以更喜欢购买奥迪或宝马那种稳重型的汽车,而不是像玛莎拉蒂那种供名人、影星、皇室使用的高贵轿车。一旦外国人领悟到了中国人的特性,那么中国消费者的喜好就会变得更加容易理解了。
误区7:中国经济增长模式正处于险境
反驳:从短期来看,中国的经济不会出现“硬着陆”。从长期来看,中国目前的经济增长模式仍有后劲。中国政府和人民都清楚,必须进行真正意义上的改革。然而,改革才刚开始,就受阻于改革派固执地不愿通过增税而得罪中产阶层,他们担忧改革会使中产阶层“翻脸”,而经济结构调整、把财富向农村分配的计划都需要通过对中产阶层增加税收来提供资金。但是,世人不应低估“北京技术官僚们”的智慧。中国的改革即使开始,也会是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外人是很难察觉到的。
误区8:中国企业将扼杀美国就业机会
反驳:中国公司要在美国地盘上打败美国公司还得再过数十年,甚至根本不会发生。即便是在具有优势的项目上,诸如可再生能源和信息技术等战略性产业,这一幕也根本不可能发生。中国是个封闭社会,企业也如此。中国缺乏激发新创意所需的活力和机制,以及从创意到市场化获利所需的协作精神。
误区9:中国将成为“孤独的”超级大国
反驳:中国不像美国那样启迪心智,美国对人类共同价值的尊重触动人心。相反,中国盲目的爱国主义、狭隘捍卫自身利益的本能令其孤立。未来,中国将是经济强国,但非文化或政治强国。而且,山中将不止一虎,另一只是老牌强国——美国。
误区10:中国在军事上具有侵略性
反驳:中国正在加强其军事力量,但绝不会用它来挑战美国或入侵其邻国。想了解当代中国军力,可仔细阅读美国五角大楼报告。但要想真正感受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爱好和平的天性,那就不妨实地踏访一下中国。中国人会保护自己免遭危险——无论是真实的危险还是想象中的危险,但这绝不是一种好战的文化。中国不希望战争。
(作者:美国广告公司协会成员——智威汤逊东北亚区总监、大中华区首席执行官;编译者单位: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 )
责任编辑:李振通 狄英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