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解析
2013-01-29盘古
3.5亿元
9月16日,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继上周承诺向哈佛大学捐款3.5亿美元之后,香港恒隆集团陈启宗、陈乐宗兄弟的家族基金又计划向陈启宗的母校南加州大学捐赠巨款。
点评:捐款引发最多的疑问就是,为何不捐给中国的大学?其实,更有意义的问题是,中国高校为何吸引不到他们的捐助?陈启宗接受采访时坦承,内地学术腐败以及学术风气有待改善,“学术不严谨,做不出世界一流的研究。”“在内地行善,有时会自讨麻烦”,甚至“气得要死”。显然,其心痛的教训表明,中国高校及其他领域的治理亟待改进。
资金对于高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目前,中国高校绝大多数为公立,70%的经费来自财政拨款。为了补充高校办学经费,促进科研成果转化,20多年来,中国高校曾大办校办企业。事实证明,这一模式总体上是失败的。80%的校办企业已倒闭。2009年,校办企业利润只占高校经费的0.2%。好的作用不大,弊端却成堆。校办企业产权关系不清、管理混乱。进入新世纪,国务院曾治理校办企业乱象,但并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近年来,中国高校纷纷成立“教育基金会”,吸收校友与社会捐款。这一方向值得肯定。捐赠基金本是美国私立大学立校之源,对高校提高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保证学术研究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居功至伟。1994年成立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截至2012年底净资产已近23亿元;晚一年成立的北京大学教育基金会,2012年底净资产也有16.7亿元。
但是,这一探索目前尚处于“化缘”的初始阶段。在金额上,其他高校难望清华、北大;在机制建设上,更难言成型规范。如何募来钱、管好钱、花对钱,均是待解课题。此外,基金制度的发展,系于政府在税收等方面的政策支持,系于资本市场深化,也需假以时日。目前,社会捐资大多用于兴建校舍、改善硬件,一大原因是其建设成果看得见、摸得着,为捐献者提供了直观可控的激励。而要吸引资金用于软件建设,则意味着高校需要有能力将资金转化为可测、可问责的教学和科研成果。这就对制度安排提出了高要求。要取信于捐赠者,就需要有能够公允衡量研究水平和影响力的体系、对资金应用于人力资源的考评和问责,简言之,需要真正建立现代大学制度。
但时至今日,中国高等教育体制基本维持了计划经济时期以来的架构,人事、课程设置、研究导向等方面上受到全方位的行政管制。这需要一场深刻的变革。高等教育事关中国人力资源的质量,进而决定发展模式转型、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成败。其重要性毋庸赘言,但令人遗憾的是,它却沦为尽人皆怨的领域之一,成为深化改革不折不扣的一块“硬骨头”。引入社会力量、推进董事会建设,有望成为撬动高校改革的杠杆。
1%
近日,有媒体对公积金“租房提取”进行了实地调查报道,结果显示,从递交材料到成功到账,既面临着繁琐的手续,同时到账周期又太长。甚至,部分城市明文规定的“租房提取”更是变成一纸空文。有数据显示,2013年发生的公积金账户提取中,租房提取占的比重不到1%。
点评:也就是说,“除了购房之外几乎别想提取”,正成为公积金制度的残酷现实。本来公积金制度设立的目的是为了便于民众租房、购房,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内容之一。但公积金制度从设立之初,即面临着各地、各单位之间强大的缴存悬殊,已经逐步演变成拉大收入差距的逆向机制。
如今,在公积金的“缴存”环节问题丛生之际,由于地区经济差异、不同单位之间的差异,“缴存”环节问题确实难以根治;对“提取”环节而言,给予民众方便、快捷的提取公积金,不应该成为解决不了的难题。作为民众的住房强制储蓄,只能享受极低的利率,公积金面临的保值增值问题日甚。在法律界定的范围内,民众及时提取出这些公积金,则是盘活公积金、提供资金使用效率的有效途径。公积金管理部门,理应顺应民众的需求,积极配合公积金提取。
对于公积金提取手续繁琐、审核时间长等老问题,“保障资金安全、防止套取”不能是不解决问题的借口。简政放权、简化各类繁琐的行政手续,本来就是新一届政府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过去很多年,公积金管理部门一直坐拥巨额的公积金存量,但既没有管理好这笔巨资,让这些资金保值增值,更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公积金管理制度,反而是漏洞不断。这个时候,如果还不能顺应简政放权的大势,又不可能保证资金增质,试问,公积金的管理部门能做些什么?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当务之急,固然是放宽公积金提取的有关政策条件,比如,应允许缴存职工提取住房公积金支付购房契税、专项维修基金、物业费等与住房相关的税费;从人性化管理角度考虑,也应增加因大病、突发事件等原因造成生活严重困难的缴存职工提取住房公积金。而这些问题,说到底还是制度设计本身问题。这样的新政策趋向,应重点研究并推行。
数亿元
9月3日,据警方初步调查,21世纪网高管和少数记者,以21世纪网为平台,以不报道负面新闻为诱饵,联合公关公司收取上市或者拟上市公司的“保护费”,凡是与其签订所谓的“广告协议”的客户,网站就不再刊登其负面新闻,或删除已上网的负面报道,“保护费”已涉嫌非法牟利数亿元。
点评:一颗歪树,不能代表整片森林。应该说,绝大多数媒体及其从业人员,都能够严守职业道德底线,保持良好的职业操守。
和许多行业一样,新闻媒体也需要自负盈亏,新闻从业者也会遭遇油盐酱醋的烦恼,面临不少现实困境。特别是伴随着技术变革和行业整合,越来越多的媒体经营出现困难,也不得不面对复杂深刻的社会转型。但这绝不是“新闻寻租”的理由!将传统媒体商业模式难以为继,当成新闻敲诈时有发生的原因;以“行业潜规则”“职务行为”等为说辞,为涉案的新闻记者辩护,根本就是是非不分。即便像有些人说的,“理想不能下饭,情怀难以变现”,但就像穷困不是偷盗的理由、亏损不是欺骗消费者的借口一样,任何情况,媒体都不应该成为谋取私利的工具,这是一条不可突破的底线。
媒体人掌握着一定的话语权,这就决定了应该接受比常人更加严格的道德要求。应该说,媒体从业者也是思想文化工作者,引领着社会思潮,提供着精神养料,这是价值所在,更是尊严所系。他们能否严守节操、行为世范,关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否真正深入人心。从这个角度看,媒体人更需把握好自己在整个社会中的位置。因为职业特点,媒体从业人员往往会成为各种利益关系交织的节点,面对很多现实的诱惑。但无论如何,守住底线是一个基本要求。
167.5万元
近日有媒体报道,江苏盐城市民杨某以95万元的成交价买了一套二手房,然而却被地税部门要求按167.5万元的“系统价”交税。南京也有类似情况,虽然近一段时间楼市下行,但7月份南京的房屋评估系统更新却调高了评估价,二手房交易税费不降反增。
点评:一方面,市场经济允许二手房买卖双方自行议价;另一方面,房产交易契税与成交价按比例挂钩。对购房者而言,低成交价能够节省交易税支出,降低购房总成本;但对地税部门而言,按照法律和相关规定征收税款是其工作职责。
《中华人民共和国契税暂行条例》第四条规定,房屋买卖的契税计税依据,为成交价格。成交价格明显低于市场价格并且无正当理由的,由征收机关参照市场价格核定。在此新闻报道中,矛盾的焦点就在于,购房者的成交价与地税部门的“系统价”差价太大,低房价高税基,购房者难以接受,但地税部门又是照章办事,所以才会出现这样的利益冲突。目前,各方在成交价明显低于市场价格上没有争议,主要问题是低房价有无正当理由和地税部门的“系统价”是否能代表真实均价。
让购房者自己证明没有在合同外给予卖房者经济补偿,证明低房价的正当性,是困难的;让地税部门去核实低房价的正当理由,也是不现实的。所以此事才呈现“公婆各有理”的局面。但如果购房者能够证明其低成交价的正当合理,应当如何依法维护自己的权益呢?根据《税收征收管理法》第八十八条规定,纳税人同税务机关在纳税上发生争议时,必须先依照税务机关的纳税决定缴纳税款,然后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对行政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
还有一点,即使现实操作的复杂性,使地税部门不得不用一个“系统价”来作为计税依据,也应当设置合理合法的动态系统,实时反映市场均值,这样的“系统价”相对更容易令纳税人接受,令公众信服。倘若“系统价”不能反映市场走势,就应当停止使用,不能任其与市场价格背道而驰。无论交易双方是否有合同外补偿的事实,无论这场低房价碰撞高税基的案例如何收场,公众希望看到的,都是公权力在笼子里依法运行。
7000万元
据媒体报道,由柳州市城市投资建设发展有限公司概算投资7000万元建设的巨型柳宗元铜像雕像,因资金问题遭遇拆除,当地政府投资的数千万资金也打了水漂。
点评:越建越高的“形象工程”,有点离谱的财政投入,在中央下发各地清理整治奢华浪费通知的大背景下,这座未完工建筑遭到拆除处理,并不令人意外。作为纳税人的公众,固然为这项纠治不正之风的硬举措叫好,却也痛惜因当地政府拍脑袋决策付出的不菲代价。
依照现行环评法律,拟议中的工程建设都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鼓励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以适当方式参与其中,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尽管从酝酿之初起,网上便争议不断,可是这项形象工程仍继续开工,让所谓的征求民意环节空有其表。
而断链的资金流,更突显了工程上马的草率。据有关报道,柳宗元铜像配属于更大规模的“百亿投资城建美市工程”,然而,因为举债建设的缘故,这项工程只好在2013年搁浅。尽管其间不乏市领导的莅临打气,却也难以让工程如期完工。难道当初作出决策时,有关部门就没有考虑到会出现资金问题吗?
如今,八项规定出台后的肃风之举,为柳宗元铜像画上了句号,但举目全国各地,还有众多带有“违规基因”的形象工程,或停工张望,以图躲过风头再作为;或改头换面,继续违规操作;或一拆了之,防止引火上身等。一些城市的面子工程,不惜重金打造,一旦遇到政策阻力便半途而废。城市建设和城市形象的塑造,在急进和急退两个极端中,消耗了不少纳税人的钱,也让一些城市的形象反而变得更模糊不清,甚至更差。
这些乱象的存续,无不具有一定的隐蔽性,既削弱了中央举措的威力,也潜藏着违规操作、损害公益的隐患。对于这类工程项目,不应一拆了事,而应拿着放大镜彻查程序差错,并严格追究相关人员责任,如此方能做到惩前毖后。
377亿元
《财富》杂志最新公布的榜单显示,今年中国(含港台地区)有100家企业进入了“500强”,但是,有媒体统计,在进入500强榜单的100家中国企业中,却有16家公司出现了亏损,而且它们全都是中国内地的国企,这16家公司在去年的亏损总额达到人民币377亿元。
点评:“世界500强”榜单是以企业总资产规模为唯一依据的,因此出现亏损企业并不奇怪。而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在全球50家入了500强榜单的亏损企业中,中国内地大型企业占到了1/3以上,而它们清一色地是国有企业。这充分地暴露了中国国有企业“大而不强”的深层次矛盾。
中国曾经将推动更多企业进入“世界500强榜单”作为一个重要目标,因为这可以显示中国经济的实力。为此,政府提出了将国有企业“做大做强”的口号。但是,做大一个企业容易,只要运用行政手段将原来分散的资源集中到一起就可以在规模上超越对手,而做强一个企业却不是那么容易了,因为企业面对的是市场。
其实,中国企业在世界大型企业中并非没有地位,在2014年的“世界500强榜单”上,就有中国石化、中国石油和国家电网公司这3家大型央企居于前十的地位,更多的中国央企也位居榜单前列。但是,可以发现,这些实现了“又大又强”的国企,基本上都或多或少地具有市场垄断的色彩。无论是两家石油企业还是国家电网,都是重要的能源企业,它们依赖政府的安排,在市场上建立了特殊的地位,中国巨大的能源消费成为它们源源不断的利润渠道。而且,它们还可以获得稳定的财政支持,仅中石油一家,去年获得的财政补助就接近200亿元。这样的企业,在“世界500强”上占据一席之地,不是什么很难的事情。
但是,那些没有机会获得市场垄断的国有企业,尽管规模很容易做大,要想保持盈利却非常困难。16家亏损企业中,有不少是从事钢铁和煤炭生产,这是我国两个深陷于严重产能过剩困境的行业。产能过剩是一个严重制约我国经济稳增长的顽症,按理来说,只要发挥市场优胜劣汰的作用,这个问题并不难解决,但一些国有企业由于对市场“不敏感”,无视市场规律的约束而继续扩大产能,导致产能过剩的问题在我国积重难返。而这些亏损的国企因为“大得不能倒”,也可以无视市场压力继续生存。
从这个角度而言,庞大的国有企业进入“亏损榜”,或许是国企改革不彻底所造成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