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培育专业化育秧主体深层次推进水稻集中育秧
2013-01-29湖南省农业厅粮油作物处许靖波钟武云
■ 文 / 湖南省农业厅粮油作物处 许靖波 钟武云
■ 2013年7月,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潘文博副司长(右一)在省农业厅李志纯副厅长(左二)的陪同下,考察赫山区集中育秧早稻示范现场。
湖南省粮食生产的重点是双季稻,发展双季稻的难点在早稻,扩种早稻的关键在于育秧。湖南省3年来的实践表明,早稻集中育秧在控制水稻直播、遏制抛荒、推进“单改双”、转变生产方式、提升生产水平等方面成效显著。面对当前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快速推进及散户种粮效益低下的新形势,水稻集中育秧应如何按照现代农业发展要求,提升规模经营及专业化、社会化服务水平,促进双季稻生产持续稳定发展,推动实现粮食生产成功转型,笔者深入各地就此进行了认真调查,结合全省情况总结了水稻集中育秧的主要成效,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深层次推进水稻集中育秧的对策措施。
一、水稻集中育秧成为双季稻发展新引擎
近3年来,为控制水稻直播、遏制耕地抛荒、推进“单改双”和提高水稻单产,湖南省按照“行政推动、市场带动、补贴促动”运行机制,积极推进水稻集中育秧示范,全力恢复和发展双季稻生产。集中育秧发展速度、示范效果、社会反映超出预期,成为双季稻发展新引擎,开创了湖南省粮食生产新局面。
(一)促进了双季稻生产发展
2012年,全省在65个示范县市区推广早稻集中育秧面积501万亩(大田面积,下同),扩大早稻面积86.5万亩;2013年,75个示范县市区早稻集中育秧面积达853万亩,持续扩大早稻面积52万亩。两年共扩大早稻面积138.3万亩,占全省增加早稻面积的95.4%。2012年,衡阳市6个重点示范县扩大早稻种植面积19.2万亩,比上年增加5.44%;赫山区、南县等16个县市区,早稻面积比上年均增加5%以上;衡东县新塘镇石杨村种粮标兵边焱冬,2012年,通过集中育秧承包了石杨村、谭泊村低洼及无人耕作的水田1000多亩,比2011年扩种了600多亩,并100%种上双季稻、100%参与早稻集中育秧、100%实施壮秧技术,实现了整村不荒一丘田。望城区二一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所流转的6028亩土地,大部分是丁字镇平垸行洪区的低洼地,原来农民只选择地势较高的地方种植一季稻,该公司将其流转过来后,全部采取集中育秧种上双季稻,带动了周围农民的“单改双”。
(二)控制了水稻直播
通过早稻集中育秧,3年全省共减少早稻直播251.6万亩,减少75.5%,全省75个示范县市区已有49个县市区基本消灭了早稻直播。2012年,65个示范县市区中,共有19个县市区早稻直播面积减少80%以上;益阳市6个重点示范县市区,减少早稻直播面积28.5万亩,比上年下降78.1%;常德市6个集中育秧重点县区,减少早稻直播56.8万亩,比去年下降69.1%,其中鼎城区早稻直播减少18.3万亩,比上年下降80%。岳阳市7个示范县市区2012年减少直播27.38万亩,比上年压减82.3%,2013年再减少4万亩,比上年压减68.1%。
(三)促进了双季稻生产发展
通过实施早稻集中育秧示范,近3年全省共减少常年性耕地抛荒2.98万亩,减少62.9%。其中,2012年减少耕地抛荒1.3万亩,2013年减少1.28万亩。2012年,岳阳县长湖乡20个村,落实集中育秧面积1407.9亩,移栽大田面积19314.1亩,早稻基本实现100%杜绝抛荒。2013年,长沙县安排100万元,冷水滩区安排60万元,道县安排资金30万元,由农业局牵头通过集中育秧方式落实了一定比例的早稻储备用秧,既用于对受气象灾害的稻田进行补种,确保早稻种植计划落实,又对在治理耕地抛荒督查中发现的水田抛荒,利用“储备秧”及时整治,遏制了耕地抛荒,稳定了双季稻面积。
(四)推广了关键增产技术
一是推广了壮秧培育技术。集中育秧全面推广安全催芽、精量播种、壮秧剂、科学运筹肥水等技术,成秧率、秧苗素质明显提高。2012年,隆回县17个早稻集中育秧示范乡镇由乡镇或村里统一催芽,破胸率高达95%以上,发芽率90%以上,根芽粗壮,没有出现一起因催芽引起的烂种现象,且秧苗素质普遍较好,苗挺叶绿,根白茎基粗,成秧率高达82.6%,较2011年高9.5个百分点,较散户高5.4个百分点。二是推广了抛秧尤其是机械育插秧技术。2012年,浏阳市推广集中育秧面积7.14万亩,其中软盘抛秧大田面积占76.5%,机插秧大田面积占22.4%,湿润洗插秧基本被淘汰。2013年,全省45.39万亩早稻集中育秧秧田面积中,抛秧增加19.4万亩,增长59.3%;机插秧增加2.32万亩,增长2.6倍。三是推广了合理密植技术。通过开展早稻集中育秧,每亩大田用种量增加1~1.5公斤,软盘育秧增加秧盘10~20个,每亩抛栽2.2万蔸以上,确保了基本苗。四是促进了适时播种。2012年,耒阳市通过推广集中育秧,推行薄膜覆盖,早稻播种时间全面提早,播种高峰提前到3月25~26日,3月27日结束,播种时间比历年提早5~7天,多数地方做到了不播4月种、不插“五一”禾,确保了早稻适时收获和晚稻安全齐穗。2013年,全省各地播种时间集中育秧比分散育秧普遍提早3天以上,湘南提早一个星期左右,改变了早稻播期偏迟的不良习惯,为晚稻安全齐穗奠定了基础。
(五)转变了水稻生产及服务方式
2012年,全省将5960个大户培育成为集中育秧主体,发展育秧专业户和专业合作组织3250个。2013年,全省新增参与早稻集中育秧示范的种粮大户、合作组织、育秧专业户等集中育秧主体分别为7689个、407个、2487个,比上年分别增长53.7%、46%、55.2%;育秧面积分别增加6.66万亩、3.72万亩、2.14万亩,增长63.1%、69.7%、56.2%。3年来,由村组承担起集中育秧主体责任的,其集中育秧操盘手绝大部分是种田能手,充当了实际上的育秧主体角色,通过技术培训和实际操作,为这批种田能手逐步转变为种粮大户、育秧专业户作好了铺垫。全省还新建集中育秧简易钢架单层大棚100多万平方米,购置快速催芽器9000台。2012年,醴陵市落实早稻集中育秧大田15.13万亩,其中138个种粮大户和专业合作社成为集中育秧主体,共占全县集中育秧面积的43%,至2013年市场化育秧主体达417个,占育秧主体总数的75%,成为水稻集中育秧的主力军。2012年,湖南安邦新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种植早稻22884亩,投资258万元创建了占地面积6400平方米、育秧能力为每季4000亩的水稻智能育秧工厂,积极推进规模经营,向农民提供专业化服务,公司集中培育184亩机插秧,为当地农民代插15924亩水稻。早稻集中育秧有效地促进了水稻集约化、规模化生产经营,提升了水稻生产社会化、专业化服务水平,促进了生产方式的转变和现代农业的发展。
二、目前水稻集中育秧存在的主要问题
水稻集中育秧取得的显著成效有目共睹。但在调查中也了解到,有些地方水稻集中育秧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第一,布局重点不突出。水稻集中育秧工作的核心是控制水稻直播、推进“单改双”、遏制抛荒。但有些地方集中育秧示范点没有重点布局在水稻直播区、“一季稻插花区”、抛荒区域,局限于完成省厅集中育秧示范任务,将示范面积过多安排在高产创建区、双季稻种植基础较好区域和公路沿线,水稻集中育秧在“压单扩双”、控制直播、遏制抛荒和提升生产水平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第二,育秧主体结构不合理。2013年,全省75个示范县市区早稻集中育秧主体达到45695个,其中基层组织占62.7%,种粮大户占31.4%,专业合作社占1.9%,育秧专业户占10.9%。基层组织所占比例比上年下降1个百分点,种粮大户、合作组织、育秧专业户比例分别提高11.6、0.5、4.9个百分点,种粮大户、合作组织、育秧专业户等市场化、专业化育秧主体的秧田面积占到总数的42.9%,比上年提高10.5个百分点。全省基层组织作为早稻集中育秧育秧主体所占比例虽然有所下降,但仍然处于主导地位。主要原因是全省种粮大户、育秧专业户、专业合作组织数量不多,且实力不强、幅射面不广,市场化育秧主体还难以全面承担起大规模的集中育秧。村级组织充当育秧主体导致育秧成本较高,农户依赖性强,不利于集中育秧的市场化走向和可持续发展。
第三,关键技术落实不到位。有些地方软盘抛秧没有落实好“增盘增种”措施,早稻每亩抛秧盘不到80个,比省厅要求的少10~20个,基本苗明显不足;湘南有些地方的集中育秧洗插秧所占比例大,推广软盘抛秧和机械育插秧等关键技术落实不到位。各地机插秧育秧技术还处于起步阶段,普遍存在农机农艺结合不紧的问题,在品种选择、秧苗病害防控、育秧基质、机插秧管理等方面技术落实不到位。今年少数地方工厂化育秧大棚因采用问题基质而出现严重死苗现象,给当地机插秧推广带来不利影响。
第四,投入机制不完善。近3年来,国家和省里集中育秧的补助资金为每亩30~40元,标准偏低,实际上全省早稻集中育秧平均每亩补助资金达到了90元以上,地方各级财政需承担每亩50元以上的累加补贴,如此大的配套资金各地反映难以承受。增加水稻集中育秧补助资金,建立水稻集中育秧补助长效机制迫在眉睫。
三、深入推进水稻集中育秧的对策
实践表明,集中育秧是政府稳粮增粮的好抓手、科技兴粮的好推手、社会扶粮的好助手、农民种粮的好帮手,深得基层干部的好评和种粮农民的赞誉,也为农业部门提供了为民服务的工作平台,提升了部门整体形象和地位。为了顺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适应当前粮食生产新形势,在更高水平、更深层次推进水稻集中育秧,需要在思路上、措施上作些调整,改过来依靠行政推动变为依靠市场带动,改过来主体以基层组织为主为市场化专业化主体为主,按照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专业化服务、标准化管理、整建制推进的总体要求,在以下几方面寻求突破。
(一)从重点区域上突破
要全面摸清“一季稻插花”、水稻直播、耕地抛荒底子并建立台帐,集中育秧示范任务要全部落实到“一季稻插花”、水稻直播、耕地抛荒3个区域内。要积极开展以村为单位的整建制专业化集中育秧示范,让分散农户从技术要求高、劳力密集且强度大的育秧环节中解脱出来,实现由供种到供秧代插的重要转变,整村整建制解决“双改单”、水稻直播、耕地抛荒等双季稻生产中的“老大难”问题。各地在此基础上,可因地制宜地在上述3个区域或其它区域开展其它形式的水稻集中育秧示范,扩大水稻集中育秧效果,促进双季稻的发展。
(二)从专业化服务上突破
各地要研究制定发展市场化育秧主体的政策措施,引导和培育种田能手、科技示范户、农技人员等成为育插秧专业户,创办专业化育插秧公司、合作社等专业化服务组织,壮大市场化集中育秧主体。乡镇、村要积极组建专业化集中育秧村级服务站,因地制宜地为专业化集中育秧、插秧提供优质、可靠、实惠、便利的社会化服务。要在学习和借鉴专业化统防统治等服务组织成功经验和做法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和完善水稻专业化集中育秧组织和服务方式,积极与其他专业化服务组织衔接,根据农户需求,开展代育、代插、代防、代管及包产包销等生产服务,探索实行专业化服务、标准化种植、机械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模式,延伸专业化服务链条,实现“耕、育、种、防、收、烘”一站式专业化服务。实现服务合作组织、企业和农户互利双赢,快步推进水稻专业化集中育秧的健康发展。
(三)从机插秧上突破
技术环节上充分运用双季稻全程机械化模式攻关成效,主攻两个环节。在育秧环节,针对品种选配、基质选择、水肥管理、秧龄调控等问题,搭配好品种,推广环保型麻地膜,采用多效唑等合理调控秧龄,喷施脒酰胺等提高成秧率,科学培育壮秧。在机插环节,针对插植过稀、缓苗期过长、易受寒露风危害等技术瓶颈,推行浅插、匀插、“密”插;加速25厘米左右行距插秧机的推广普及;积极引导农民实行连片种植,统一种植布局,提高农机作业效率;加快发展以机耕、机播、机收等机械化作业为主的农机专业合作组织,为种粮大户和缺劳力、缺技术种粮农户排忧解难,着力解决双季稻生产中劳动力不足、劳动强度增加等现实难题。
(四)从育秧设施上突破
集中育秧规模比分散育秧大,浸种催芽及管理风险增加,要下力气改善集中育秧设施设备,提高集中育秧装备水平,切实降低集中育秧风险。一是重点推广高效安全催芽器。按照500亩左右(大田)面积配套一台的标准,大力推广高效安全简易催芽器,解决大批量浸种催芽容易烧包、时间长、破胸发芽不整齐等问题,达到浸种催芽安全、高效、省心和提高发芽率目的。二是稳步发展简易钢架单层集中育秧大棚。简易钢架单层集中育秧大棚,具有投资少、保温保湿效果好、操作方便、不影响双季稻种植等特点。在早稻集中育秧示范区内,以种粮大户为主体,建设一批简易单层钢架育秧大棚(每个500平方米左右),大面积开展简易工厂化集中育秧示范。有条件的地方可以以村为单位,开展水稻工厂化集中育秧中心建设试点。三是因地制宜地完善现有催芽温室等设施,充分利用好烤烟烘房等进行种子催芽,降低催芽风险。
(五)从完善投入机制上突破
水稻集中育秧是一项公益性服务,政府应加大扶持力度,将集中育秧纳入农业补贴范畴,建立技术性补贴长效机制。各地要积极引入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服务的理念,对专业化集中育秧服务组织所提供的公共服务,进行适当补贴,扶持其发展壮大。同时,对参与集中育秧的农户给予适当补贴,调动农民参与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