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剖析行业趋势 助力种业发展——“2013年(第三届)中国蔬菜种业发展论坛”发言摘编

2013-01-29中国蔬菜编辑部

中国蔬菜 2013年19期
关键词:种业新品种蔬菜

□ 《中国蔬菜》编辑部

剖析行业趋势 助力种业发展
——“2013年(第三届)中国蔬菜种业发展论坛”发言摘编

□ 《中国蔬菜》编辑部

背景介绍

我国是世界上蔬菜种子生产和销售大国,面对国内蔬菜产业的市场需求以及国外蔬菜种子公司的强势进入,民族蔬菜种业面临激烈竞争。针对如何增强我国蔬菜种业的竞争力,不断发展壮大我国的民族种业,怎样使产、学、研更紧密结合,培育强大的种业企业,中国工程院立项开展“中国蔬菜种业发展战略”研究。

2013年9月6~7日,由中国工程院农业学部、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主办,《中国蔬菜》编辑部承办,盈可泰(北京)农业技术有限公司支持的“2013年(第三届)中国蔬菜种业发展论坛”在北京召开。

中国工程院二局高中琪局长、中国工程院农业学部副主任方智远院士出席了会议并致辞,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党委书记、《中国蔬菜》主编孙日飞研究员致开幕词,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张宝玺副所长主持会议,农业部科技发展中心刘平副主任、中国种子集团有限公司刘杭总农艺师等100余名相关政府部门领导、科研专家、企业代表参加了本次会议。

此次会议以“中国蔬菜种业发展战略”为主题,围绕我国蔬菜育种研发能力、国内外种子企业现状与发展趋势、新品种知识产权保护等议题展开讨论,旨在为我国制定和实施蔬菜种业发展政策提供决策依据。

我国蔬菜育种研发能力

高中琪(中国工程院二局局长):最近几年,中国种业发展水平整体上有所提升,但仍然面临很大的挑战,特别是国外大的种业公司进入中国。中国工程院主要是提供一些宏观战略方面的咨询,其中农业学部在园艺尤其是蔬菜这方面非常重视,大力培植综合性人才。目前农业学部大约有71位院士,其中蔬菜方面的有三位,方智远院士做甘蓝育种,吴明珠院士做西甜瓜育种,侯锋院士做黄瓜育种,都是非常资深的专家。

我们有这样的人才、有这样的学科带头人,那么这个学科、这个产业就能站住脚。为什么我们的黄瓜、甘蓝出了两位院士,大家都知道,到目前为止,这两个作物的国产品种在我们国家的种植面积占主导地位。

这些年蔬菜在整个农业经济发展中,在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健康方面,甚至在出口创汇方面等等,都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作出很大贡献。这些成绩的取得跟蔬菜育种工作者的贡献是分不开的。

我们有高端的人才,有很强的育种研发能力,加强科技的创新,我们的蔬菜产业自然而然的就会提高。

徐东辉(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 博士):为了了解我国蔬菜育种研发能力,今年年初我们对蔬菜育种科研机构和从事科研的人员进行调研,这次统计的科研机构不包括香港、澳门、台湾,统计的作物不包括马铃薯和食用菌,包括西甜瓜。

目前我国从事蔬菜育种的地市级以上科研机构有179个,育种人员有2046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988人,约占48%;科研院所国家级的1个,省级的33个,地市级的109个;高等学校有36个(包括职业技术学院)。

其中育种科研机构、人员数量最多的是黄淮海区(包括河南、山东及北京、河北等省),次之为华东区。整体分布上存在明显的不平衡。各科研院所研究的作物基本上都包括大宗蔬菜,比如番茄、辣椒、黄瓜等。同时,地方农业科学院也兼顾一些当地特殊作物,如广东菜心、广西节瓜等。在蔬菜育种领域,有三位杰出的院士,分别是黄瓜育种专家侯锋院士、甘蓝育种专家方智远院士和西甜瓜育种专家吴明珠院士。

目前蔬菜育种科研平台主要有: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为作物细胞育种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7个,其中5个与育种有关;第三类是大家比较了解的蔬菜改良中心和分中心,总中心(国家蔬菜改良中心)1个,分中心5个;另有农业部重点实验室11个,农业部科学观测试验站36个。利用这些科研平台,我们在蔬菜育种、人才培养,尤其在人才交流上,做了很多工作。

1978~2012年全国蔬菜领域共获国家奖110次,其中育种方面获奖71次。

“十二五”以来,蔬菜育种科研立项有: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3个(主要蔬菜杂种优势利用与新品种选育、主要蔬菜良种繁育技术集成与产业化、水生蔬菜育种);“863”计划项目1个(主要蔬菜分子育种与功能基因组研究);“973”计划项目1个(主要蔬菜重要品质性状形成的遗传机理与分子改良);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项目3个(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西甜瓜产业技术体系)。

从数量上看,“十二五”立项比“十一五”要少,但是从科研经费的支持力度和范围上,比“十一五”要大得多。

通过调研,我们认为在蔬菜育种的研发机制上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首先,目前国家投入依然不足,科研力量相对比较分散,存在一些严重的重复性工作。另外,不管是哪一个层次的机构之间都缺乏有效的协作机制,尤其是科研机构与种子经营企业结合不紧密,从而导致科研成果转化力度不是特别满意。

所以,提出以下几项建议:第一,建立一个长效、稳定的蔬菜科研管理和投入机制。第二,建立定位清晰、衔接紧密的分工协作机制。第三,建立既利于服务产业,也利于研究所自身发展的分类激励机制。第四,科研机构包括大学,一定要注意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尽快把科研成果推向市场。

我国蔬菜育成品种及发展趋势

张扬勇(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 博士):我国育成的蔬菜品种众多,1959~2012年全国共审定(鉴定、认定)、登记蔬菜品种6018个;其中审定、认定、登记(或备案)、国家鉴定的有4722个品种,包含杂交种3583个,常规种806个,杂交种或常规种信息不详的333个,杂交种比例总体呈上升趋势。4722个品种中,审定的有2812个,国家鉴定149个,认定883个,登记619个,备案252个,获新品种权7个。

1978~1989年是品种审定的一个开始阶段,品种数量相对比较少,但总体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1990~2001年是品种的数量呈现增长,国内很多单位成果涌现的阶段。2002~2012年随着新种子法的实施,品种数量也快速增加。2002年后,在新种子法中蔬菜被划分为非主要农作物,国家不再审定,改为农业部鉴定,但有些省份将有些蔬菜作物列为主要农作物,仍进行地方审定、认定、登记(备案)等工作。

1959~2012年通过审定(鉴定、认定)的主要蔬菜品种:大白菜546个,甘蓝214个,番茄382个,辣椒673个,黄瓜287个。到目前为止,主要蔬菜作物均已经过3~4代品种的更新换代。

通过调查分析,提出以下几点建议:第一,大白菜、辣椒、番茄、黄瓜、甘蓝等几个大宗蔬菜的育种比较受重视,品种数量较多(>200个),但一些很重要的蔬菜如洋葱、胡萝卜、生菜、芹菜、菠菜等,重视程度不够,品种数量少(<50个),需加强对非大宗蔬菜的品种选育工作。

第二,我国蔬菜品种数量多,有6000多个,但生产上有影响力的品种数量少。有很多科研机构育成的品种,后期的推广没有跟上。因此需要注重后期的推广,不光追求品种数量,还要追求在生产上的影响力。

第三,一些审定(鉴定、认定)的制度不够健全,很多品种包括一些国外进口种子未经正规试验和品种审定(鉴定、认定)就推广,常常给生产带来损失,给农户也带来很大损失。建议在新种子法修改时予以完善。

第四,有些刊物报道新品种时,品种的信息不全或者不真实,存在一些夸大,或是过分的宣传。因此给品种的推广也造成一些负面影响。

第五,品种权的保护还不够健全,育种单位的知识产权常常受到侵犯。

最后,开展育种的企业很少,育成的品种不多,希望有关部门加强对企业育种的支持。同时我们科研单位也要跟企业做好产、学、研的结合。

国内外蔬菜种子企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马德华(天津德瑞特种业有限公司 总经理):国外种子公司在过去的十几年给中国带来很多好处,我总结一下有几个方面,第一方面对于农民来讲,确实提高了农民的收益,比如说带来了好品种、新类型,改变了栽培模式。另一方面对我们国家的育种机构也有很多的好处,比如说新的材料、新的资源,培养了很多的人才,带来新的管理理念。但是,他们不是慈善家,来到中国一定是要赚钱的,提高种子价格,获取最大利润。另外,中国是全世界蔬菜的起源中心,有丰富的蔬菜品种资源,外国公司来到中国也搜集了很多我国非常优秀的品种资源。

在过去的十几年,我国的科研机构包括大学,对我国蔬菜种业的贡献是非常巨大的。首先保护了我国蔬菜种业,虽然外资企业高调进入中国,并占领高端市场,但仍然是非主流;缩小了与国际先进企业的差距;作为发展中国家,如印度、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亚、越南、泰国、孟加拉国等蔬菜种子定价权均在国际公司,而我国蔬菜种子定价权不在国际公司。其次,培养人才。培养科研、开发、管理人才,并且向民营企业输送,或形成自主创业者。再次,搜集、整理、利用、创新品种资源。最后,创新育种方法。

那么,我国的民营企业的机遇在哪里呢?国外的种业企业在中国高端市场占了相当大的比例份额,但是它有很明显的劣势,主要劣势之一就是它的成本非常高,并且决策速度慢,技术过剩导致种子的成本高、价格高。而我们的民营企业正好具有成本低,容易生存,决策快,效率高的特点;而且机制灵活,可以吸引人才;高度重视产品开发和营销。这些正是我们民营企业的机遇所在。

我国民营企业的定位,或从事育种,或代理产品。育种型企业如我所在的天津德瑞特种业有限公司,公司有60人,24人主要是做黄瓜育种,每年都会有新的品种推出。在销售方面我们做了很多的改进,在全国建了7处办事处,办事处人员常驻在黄瓜的主产区,天天和农民在一起,所以信息的反馈速度也比较快。另一类型,就是代理型企业。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一些代理国外产品的企业做得很大,有的单个产品一年的销售额达到1个亿,为什么代理国外产品容易做大?一是产品的供应商很强大,二是企业的团队营销能力很强。这样,企业能够将自己的优势和外国公司优势匹配的非常好,从而能达到一个非常高的销售额。

做了多年的蔬菜育种和企业管理,我有一些体会,总体来讲蔬菜种业对资本的吸引力不大,不是资本密集型。目前靠降低成本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创新才是生存和发展的唯一出路。针对企业,我提出一些建议:第一,尽快建立起我们的知识产权体系,如果要长久发展,必须能自主研发品种。第二,要尽快把自己的产品做登记。第三,在国家尚未进行性状DNA登记之前,尽可能利用所有的商业品种,不管是国内的还是国际的,把它变成自己育种体系的一部分,才能在未来占据主动。目前商业品种是可以用来育种的,未来再使用可能会遇到一些法律上的障碍。第四,建议企业重视自己的形象,注重包装和商标。另外,建议企业利用股权手段来管理自己的公司。

针对政府,我有几点建议和呼吁。首先,保护知识产权,这是对企业投入的一种保障。其次,蔬菜种业也要上升到国家的战略地位。蔬菜与大田作物是同等重要的,蔬菜种业是技术密集型行业。还有一点希望蔬菜种业能够得到国家所得税减免的优惠政策。因为种子法规定,实行选育、生产、经营相结合的企业,注册资金需1亿元以上。但蔬菜企业基本无法达到这个标准,也就是说,蔬菜企业没有资格从事蔬菜育种,不能享受免税待遇,客观上鼓励企业不重视知识产权。所以希望要区别对待蔬菜种业与大田农作物种业,不一定非要注册资金1亿元,蔬菜种业企业需要有育种的权利,只有有育种的权利,才可以名正言顺地申请免税。我坚信再过十年,中国民营企业一定会成长起来。

黄山松(中国种子集团有限公司 业务拓展部 副总经理):中国种子集团有限公司在蔬菜业务方面,跟外资企业打交道比较多,下面介绍一下我们所了解的情况。全球十大蔬菜种业公司基本上都是欧美系、日系公司。排名第一的孟山都种业公司业绩到了8亿多美元,它的发展实际上是资本运作,或者讲是全球并购的一个很好的典范。对于我国种业公司的发展,是一步一步的发展,还是用资本运作的方式手段来做大,我觉得有很多可以思考的问题。

目前在我国已登记注册有外资背景的蔬菜种子企业70多家,大多以全资子/分公司、合资公司或办事处+进口商+分销商等形式进入。其中欧美系种业公司对市场控制欲强,营销手段激进,出于对业绩的追求经常变化渠道策略,常与经销商博弈。日系的公司相对温和保守,专注于做好研发,营销方面多采用外包制,采用大渠道且政策稳定,忠诚度高。韩系公司品系较窄,育种家流动频繁,材料雷同,产品同质化程度高,渠道多元化,容易恶性竞争,价格体系难以长期维系。

在今后的发展中,外企种业公司更加重视中国市场,尤其是新兴市场;国际化“引种”与本土化“育种”结合,研发开始本土化;高度关注中国的种业政策,重点是经营资质与进出口政策;加大融合与并购,继续做大。

我国主要16家内资种子公司销售收入约5.24亿元,占中高端出厂市场份额19.4%,而12家主要外资企业营业额11.35亿元,占中高端出厂价市场份额42%,这就基本反映了外资在中国经营的大致状况。总体来讲,外资进来的种子零售价大约是国内同类种子价格的3~20倍,毛利率一般在40%~50%,只有这样一个毛利率才能维持它的运营。

目前外资进入中国也不是很好发展。外资有几个主要的关键因素和优势:第一就是技术,外企有多年的技术,各个方面都做得非常好;第二就是资源,这么多年全球并购,全球的种质资源被他们掌握,现在他们也在收集中国的种质资源;第三就是他们的管理,商业化育种跟科研单位育种是不一样的,国外有一套很成型的商业化育种的体系,完善的管理机制,我们短期之内是学不到的。

但是,中国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市场,外国企业也面临很多问题。首先,决策问题,进不进入中国市场、进入之后是否沿袭国外的模式,这个问题很难决策。其次,价值高低不均,外国企业擅长的中高端区间,利润实则不高,占利润的比重小。再次,就是市场培育周期,中国农民粗放的种植模式和消费习惯也令他们困惑。最后,成本问题,还有难缠的经销商,以及知识产权保护方面,这些都是令外国企业头疼的事。所以外资企业进到中国来,开始有一个高速的发展期,但是到了一定区间,发展速度未必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快,因为他们也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

综上,我提出一些建议,一方面需要保持我们现有的优势,另一方面高端市场部分需要向外资学习,加大研发投入,进一步提高中国产品品质。从企业角度来看,我们还要深化科研体制改革,推进商业化育种,让公司搞研发,提高企业经营水平,加大产业创新力度。

总体来看,第一,我们要正确对待外资种子企业进入中国的利弊,既要向它学习,也要防止它野蛮发展;第二,内资企业应加强内部的改革、科研技术改革,再者就是加大整合并购力度,快速形成几个龙头企业;第三,关键是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让外资企业带进来更多的先进资源与技术,与内资企业一起带动与促进整个蔬菜种子产业和谐、可持续发展。

蔬菜新品种知识产权保护

刘平(农业部科技发展中心 副主任):截至2013年7月31日,累计新品种权申请11041件,其中来自国外累计申请704件。近三年半申请量占总量的40%;结案5232件,5809件在审查中;累计授予品种权4018件,现仍有效品种权2924件。在申请的作物结构上,以大田农作物为主,占申请总量的84%,蔬菜只占5.5%,观赏植物占7%(其中国外的申请占41%);国内科研教育机构的申请占53%,企业和个人的申请占申请总量的40%。近两年企业申请的积极性提高,已超过科研单位的申请量。

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国发(2011)8号文件〕对新品种保护权的申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说明大家对品种权保护的意识提升了。

目前,新品种保护方面存在以下问题:由于侵权成本低,侵权案件时有发生;对犯罪行为执法打击力度不够;科研院所保护意识不强,一些专家只注重将新品种的种植面积扩大,而忽略了新品种权的保护。

我认为强化植物新品种知识产权的保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完善法律法规制度体系。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上升成法律;《种子法》有些问题需要修改,如修改《品种审定办法》,将DUS(品种的特异性D、一致性U、稳定性S)前置审查;建立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制度;采用UPOV(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联盟)的91文本有关条款;修订《科技成果转化法》《农业部植物新品种复审委员会审理规定》《农业植物新品种权侵权案件处理规定》。

第二,完善技术支撑体系。研制新DUS测试指南并修订老指南;完善已知品种数据库;研究DNA指纹图谱鉴定标准;对育种者的信息服务平台。

第三,完善管理服务体系。加强测试机构和技术队伍建设;强化品种权行政执法体系建设;加强植物新品种保护研究;提高运用品种权制度的能力。

蔬菜种子质量控制

张明〔盈可泰(北京)农业技术有限公司 总经理〕:真正好的种子,首先应该没有致病微生物,没有病原体和致病害虫,这一点非常非常重要;其次是种子的生理机能,具有高的发芽力;另一重要因素是种子活力,在欧美国家这是种子质量非常重要的指标。我们公司是做种子处理和加工的,经常会收到客户的种子,都会说自己的种子发芽率非常高。但是我们会告诉客户,你的种子虽然现在发芽率比较高,但是不意味着以后发芽率也会很高。另外,现在发芽率高的种子,在田间表现不一定发芽率高。实际上,这是一个种子活力的问题。种子活力监测有专门的设施和方法。

如何获得和保持高质量的种子?第一,种子生产方面,选择健康的母本植株和足够的肥料,避免极端的水分或温度,创造最佳授粉条件。第二,采收种子时要根据种子的成熟度来确认采收时间,不从带病或有伤害的植株上分离种子,分离过程中和之后都要注意消毒,种子要进行适当的干燥以达到安全的含水量。第三,就是种子的贮藏,干燥对种子的耐贮性非常重要,空气相对湿度30%、温度15℃是良好的储存条件。最适合种子干燥的条件,就是用经过控温控湿的空气对种子进行干燥。实际上很多外资种子公司的种子质量好、整齐度高,并不是种子的遗传水平高,而是解决了采后种子质量问题。我们现在最缺乏的是种子干燥和采后加工,另外,获得高质量的种子以后,一些先进的种子处理方式可以进一步提高种子质量,如高级的种子精选,种子引发、消毒、包衣等。

猜你喜欢

种业新品种蔬菜
青菜新品种介绍
奇怪的蔬菜
抗BmNPV家蚕新品种“川抗1号”的育成
几个杏新品种介绍
蔬菜
种业名企展示
种业名企展示
种业名企展示
种业名企展示
蔬菜也“疯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