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D产业内涵探讨和耦合机制研究
2013-01-29初钊鹏
初钊鹏,王 铮
(1.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辽宁 沈阳 110819;2.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河北 秦皇岛 066004;3.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北京 100190)
1 问题的提出
关于我国R&D产业的现有研究和发展状况仍然存在着“理论上概念不清,实践中盲目发展”的不足之处。一方面,技术与产业不是同一层次的范畴,作为技术层面的R&D活动本身并没有什么争议,但一旦将R&D活动上升到产业层面,在产业化进程中的R&D产业的概念则存在一定的认识分歧,分歧的焦点集中在R&D产业化如何形成独立的业态,发挥其变革资源配置方式,并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过程。目前R&D产业仍缺乏明确的定义或概念,这个问题的存在导致现有的一些实证研究失去了科学依据,而由此带来一些有失偏颇的政策建议。另一方面,我国区域产业结构趋同的问题由来已久,任何一个产业的兴起无不引起各地区的高度关注与同构模仿。但作为知识密集型的R&D产业,其适宜R&D组织聚集与集群、形成完整产业链条的知识环境并不是任何地区都能具备的,R&D产业培育和发展的空间选择性已经得到国际上成熟发展规律的验证。这种空间选择性进一步揭示需要在知识创造与产业化整合的多区域空间网络化组织模式下培育和发展R&D产业,区域间发展R&D产业的切入点不同,而绝非同构式的盲目模仿。因此,纵观我国R&D产业的现有研究和发展状况,什么是R&D产业,R&D产业应如何发展?就成为当前理论与实践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2 R&D产业的本质内涵
目前R&D产业并没有固定的定义,很多学者对R&D产业的内涵进行了相关研究。赵红光(2007)对已有R&D产业的概念进行了总结,提出R&D产业所包括的是从R&D活动中获取经济利益的组织和企业[1]。杨武、粟沛沛等 (2007)从投入产出角度总结了R&D产业的定义,认为R&D产业是以知识、技能等智力资本为主要投入,以专利、标准、技术解决方案等知识载体为产品和服务形式,通过科学研究和试验开发等知识创造活动创造财富和就业的企业和机构的综合[2]。王承云 (2010)认为研发产业是以自然科学与技术知识为基础,从事该产业的科技人员与生产车间和管理部门进行互动交流的过程并涉及知识产权和发明专利等复杂的多学科问题[3]。张战仁、杜德斌 (2010)指出研发产业是指从事R&D活动的组织与企业为满足各产业部门的生产活动需求而提供研发产品与服务的行业总和[4]。李兵、王铮等 (2012)认为研发产业是以研发成果作为产品的现代服务业[5]。
尽管上述学者对于R&D产业的内涵问题还远没有达成共识,但追溯R&D活动的演化进程可以为探寻R&D产业化的本质内涵带来启示。一般而言,研发活动需要经历企业内部研发、研发外部化、研发组织聚集、研发国际化等不同演化阶段才形成独立的业态,发挥其变革资源配置方式,并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产业化过程。首先,在经济增长与技术进步的需求下,R&D投入与R&D活动是必不可少的。在市场竞争的作用下,企业要想提高技术占领市场;在经济增长的催动下,政府要想提高技术来发展经济。为此,无论是企业还是政府都有动力增加R&D投入。政府在R&D投入方面主要表现为政府加大科学技术的投入,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企业在R&D投入方面主要是企业为了获得更高的利润而独自进行R&D活动,开发新的技术。随着R&D投入的增多,一些地区或者行业呈现出R&D密集的态势,如通信行业、软件行业和医药行业等。通过政府与企业R&D投入的增多,以及市场对R&D需求的增多,使得一些专门外包从事R&D活动的企业开始出现,它们承接其他企业或政府的R&D项目。在规模经济的作用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倾向于将自己的R&D业务外包给其他企业,专心于自己的主营业务。伍蓓、陈劲等 (2011)指出在西方企业内部化的R&D活动将逐步为专业化的R&D企业所代替,企业R&D活动外部化 (外包)已成为一种趋势[6]。而政府一般都是将项目分配给高校或者研究机构,这样的R&D也是一种外部化。通过企业和政府的外部化行为,使得R&D交易在市场上开始活跃,通过市场交易获得支持的R&D活动具备了产品属性,独立性的R&D机构越来越多,并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组织为企业和政府提供R&D产品和服务。研发外部化趋势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进一步发展为研发服务国际化,研发国际化使得以研发密集为特征的产业更进一步发展。李宪振 (2011)研究表明跨国公司为保持自身技术竞争优势,对海外目标市场进行研发投资,其设立的研发机构往往在非母国聚集,形成研发枢纽带动当地R&D产业化发展[7]。印度班加罗尔和我国台湾新竹地区因海外跨国公司的研发机构聚集而形成研发枢纽城市,而北京和上海也同样成为跨国公司和本土企业研发机构的聚集地。这些地区的R&D活动正逐渐系统化、规模化为具有产业性质的市场经济活动,R&D产业的新型业态开始出现,并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
因此,从经济增长到技术创新,再到R&D活动的增加,一直到R&D活动的密集,导致了R&D外部化,并伴随研发服务的国际化转移与聚集,最终使得R&D的相关资源不断移动、集中,将R&D活动从单纯的技术创新活动逐渐系统化、规模化为具有产业性质的市场经济活动过程,形成独立的新型业态。在上述R&D产业化演进过程中,市场与企业是主要的推动力。企业是R&D产业化活动的重要组织,市场为企业传导了R&D的需求信号,同时在R&D供给中存在利润,市场供求关系促使独立的R&D企业或R&D机构开始出现。因此,本文认为R&D产业的本质内涵是以R&D活动为基础,向市场提供具有创意性质的R&D产品作为交易品的经济活动和经济联系。这里注重了两个因素,R&D产品和交易。企业可能会进行大量的R&D活动,但如果企业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向市场提供相关的R&D产品,这类的R&D活动就不能归为R&D产业。同理,一些非营利性的R&D科研机构也不能归为R&D产业,除非他们向市场推广自己的R&D产品。R&D产业中的交易概念也非常重要,它是界定R&D的技术活动与产业活动的重要标志,同时也说明R&D产业是在市场中形成的,并且以市场为导向,具有市场性和商品性的特点。只有能够交易的R&D产品的出现,R&D产业才真正意义上形成独立的新型业态,发挥其变革资源配置方式,并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事实上,当前R&D产业的确是国际上正在形成的以R&D成果作为交易产品的新兴产业,通过技术市场交易的R&D产品极大地带动了以R&D密集为特征的新兴产业发展。
3 R&D产业化的耦合机制
R&D产业是以R&D产品作为交易品的产业,其市场性和商品性的产业特征决定了R&D产业化过程中存在耦合机制。耦合 (coupling)是一个物理学的概念,意指两个 (或两个以上)体系或运动形式之间通过各种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以互相联合起来的现象。本文所论之R&D产业化的耦合机制,是指由于R&D产业化过程中存在着内在的相互促进、协同共生的耦合现象以及产生耦合效应的作用原理。在R&D市场化和产业化过程中,存在两种耦合机制:一是R&D产业价值链中的产品价值创造耦合,另一个是为实现R&D产品创造的产业组织集群创新耦合。
3.1 产业价值链中价值创造耦合
产业价值链是产业链背后所蕴藏的价值创造及组织的结构模式,描述了价值在产业链中的传递、转移和增值过程[8]。换言之,产业的价值创造过程贯穿于整个产业链条,从而形成产业价值链。市场导向的R&D产品交易是R&D产业形成独立业态的重要标志,而这一产业活动的进展正是R&D产品价值创造过程的全产业链延伸和拓展的结果。R&D活动是一个始于研究开发而终于市场实现的产业化过程,其最终目的是技术的商业化应用,即要求R&D成果在产业中顺利实现转化,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9]。R&D产品从原始的知识形态转变为现实的、直接的生产力必须有一个物化过程,需要产业链条上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开发到中试、规模生产、市场销售及售后服务等各个环节的一体化价值创造才能够实现。
OECD(2002)认为R&D活动是为了增加知识存量而进行的一系列以系统为基础的创造性工作[10]。因此 R&D活动的知识创造属性决定了R&D价值链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知识价值链,Chen等 (2004)指出知识价值链主要包含三个部分:知识输入端、知识活动端与价值输出端[11]。与此相对应,产业链条上R&D活动到商业化过程需要经历三个阶段:研究开发阶段、创新发展阶段和市场转化阶段[12]。研究开发是形成R&D产品原始知识形态阶段,需要提供满足R&D活动有效开展的人力、物力、资金和信息等资源投入及适宜知识创造的环境。在创新发展阶段中,技术创新将R&D产品知识的价值化集成为具有生产和研究双重属性的技术形态[13-14],以专利为代表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成果是R&D产品价值传递、转移和增值的交易保障。R&D产业链上最后一个价值创造阶段是通过技术交易将R&D产品转化为新产品、新工艺等现实生产力,由此R&D产品进入企业孵化、产业推广的市场转化阶段。价值链的形成与发展是专业化分工的结果,随着产业内的分工不断地向纵深发展,传统的产业内部不同类型的价值创造活动逐步由一个企业为主导分离为多个企业的活动,这些企业相互构成上下游关系,共同创造价值[15]。姚先国,周虹 (2006)认为与企业最终产品相关的经济活动前后联系方式的价值链一体化必然是纵向一体化,因为采用纵向一体化模式可以获得多重经济效应[16]。以企业为代表的R&D组织因专业化分工而处于价值链上不同的价值创造环节,R&D活动的外部化表明企业不可能承担研究开发、创新发展和市场转化的全部职能,而必须与上下游环节协同进行链式创新,实现价值链上下游环节的共赢,快速将R&D产品转化为新产品新工艺占领市场,从而保证整个价值链处于一种循环累积的良性运行状态。因此,R&D价值链上存在研究开发、创新发展和市场转化三个价值创造阶段由专业化分工到纵向一体化整合的耦合机制。
R&D价值链纵向一体化整合包括前向一体化和后向一体化两种耦合方式,至于前向一体化还是后向一体化的选择是由价值链中占主导地位R&D组织的发起者决定。河北豆豆集团关于产品保鲜技术的研发具备R&D价值链后向一体化耦合的典型性。河北豆豆集团是一家豆制品深加工公司,传统的微生物保鲜技术因保鲜时间短,杀菌不彻底成为公司产品市场拓展的阻力。公司研发中心在追踪食品保鲜技术研究进展中发现了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掌握的电子束生物杀菌技术,通过与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合作,采用此项技术后公司产品的保质期在常温下保鲜时间提高3倍,增强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能力。除了满足公司产品保鲜需要外,公司还建立了国内第一家示范性综合辐照中心,进一步将电子束生物杀菌技术实现转化。与以企业为主导的R&D价值链后向一体化耦合方式相反,以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为主导的R&D组织则选择前向一体化的耦合方式,大学科技园是高等院校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产学研结合的前向一体化的产物。现实中,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成果转化的前向一体化耦合,出于对转化成本等方面的考虑,不一定选择聚集在大学科技园或科研基地较为集中的地区,而是伴随着人力资本流动发生区域产业转移。例如,北京大学科技产业园、中科院数据产业研发转化基地落户河北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由企业价值链上升到产业价值链,R&D组织的区域聚集形成R&D产业集群,在研究开发、创新发展和市场转化三个价值创造阶段集群了大量的专业化R&D组织,这些R&D组织通过产业价值链实现以战略联盟、流程对接等为特征的深度合作,价值和利润在不断优化的产业价值链上通过纵向一体化耦合提高了转移和流动的效率。因此,尽管由于R&D活动中占主导地位的发起者不同,造成价值链一体化耦合方式不同,但区域产业层面上的R&D活动将依据R&D产业主体的比重决定产业价值链纵向一体化的耦合方式。例如,深圳90%的R&D机构设在企业,该地区R&D产业价值链是以后向一体化耦合为特征。
3.2 R&D产业组织集群创新耦合
价值链与产业集群发展密切相关,产业集群是由价值链耦合而成的网络化组织模式,价值链的耦合模式关系到集群的创新能力[17-18]。杨锐(2010)指出集群创新是企业创新“微观过程”植入集群网络“中观结构”,通过网络治理,使创新主体得以进行联合行动、发挥协作效率,最终实现价值增值和知识创造过程[19]。因此,R&D产业集群是由R&D产业价值链纵向一体化耦合而成的网络化组织模式。这种网络化组织模式进一步需要R&D产业主体依据价值链节点功能的分工与合作形成产学研创新网络。R&D产业组织集群是指构成R&D产业主体的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集群。大学、科研基地和企业的研发与创新被认为是信息经济体系中知识元素的重要载体[20],创新网络是包括企业、大学、研究机构和中介组织之间系统性协同创新的组织模式[21]。在R&D产业价值链中,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依据产学研的专业化分工定位,分别承担R&D产品的研究开发、创新发展和市场转化的价值创造节点功能。而R&D产品的链式创新需要将专业化分工的价值创造节点耦合成完整的价值链一体化创造过程,企业、大学、研究机构链接而成的集群创新网络是实现R&D产品价值链由专业化分工向一体化合作耦合的组织模式。R&D产业价值链与产业组织集群创新之间的关系可以进一步由系统涌现理论来解析。Sotarauta,Srinivas(2006)认为,复杂系统中的规则、系统中整体或部分有目的的交互作用是涌现的本质,而这种整体性质的涌现又反作用于影响到个体的行为或局部的交互作用[22]。如果将R&D产业价值链纵向一体化耦合视为整个宏观系统的一种涌现现象,那么R&D产业组织集群创新就是响应R&D产业价值链纵向一体化耦合的系统运作规则,而构成R&D产业组织集群创新的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依据产学研创新网络的交互作用促使整个系统产生R&D产业价值链纵向一体化耦合的涌现现象,而系统涌现又会促进构成产学研创新网络产生知识溢出,并实现R&D产业价值链纵向一体化价值创造过程的节点分工与合作。实践中,产学研创新网络的知识溢出效应,能够促进R&D组织集群内的知识信息流动[23],推动技术创新发展[24],加速创新成果产生[25],提升市场转化效率[26],从而实现 R&D 产品价值创造、传递、转移和增值的全过程成本的降低。
以深圳为例,深圳R&D产业价值链是以后向一体化耦合为特征,这意味着R&D产业链从终端向价值创造的基础性、原创性创新源头延伸。但深圳市本身孕育基础性、原创性创新来源的R&D组织——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非常匮乏。在这种劣势下,深圳通过设立虚拟大学园这一特殊的组织模式,吸引国内外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进驻,为深圳R&D组织集群创新创造了耦合条件。虚拟大学园的设立有效地搭建了深圳R&D组织集群的产学研创新网络。在产方面,以虚拟大学园孵化器为载体,积极引进院校原创性科技成果,促进他们与深圳业界合作成立新公司,利用深圳的政策、资金、市场等资源成功转化,成为新技术、新产品和新企业的源泉。在学方面,虚拟大学园科教进修学院整合了成员院校优势教育资源,并与深圳市场需求和高新技术重点产业发展相结合,建立开展R&D活动的高层次人才(人力资本)培养平台。在研方面,虚拟大学园重点实验室 (工程中心)平台的建立成为深圳公共研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高等院校重点实验室拓展效益空间创造条件。深圳这种由政府、科研机构、高校、企业、投资商、个人等多主体参与的集群创新活动,以产学研创新网络实现了对R&D资源的优化整合,强化了R&D产业价值链后向一体化的耦合机制,并带动与R&D产业关联的通信设备、IT软件等高科技产业集群发展。
4 结论与启示
本文通过追溯R&D活动的演进过程,发现市场与企业是R&D活动市场化、产业化的主要推动力,市场导向的R&D产品交易是R&D产业形成的重要标志,R&D产业是以R&D活动为基础,向市场提供具有创意性质的R&D产品作为交易品的经济活动和经济联系,分析认为在R&D市场化和产业化过程中,存在R&D产业价值链中的产品价值创造耦合和为实现R&D产品创造的产业组织集群创新耦合两种耦合机制。
国际经验表明,R&D产业的培育与发展是在多区域空间网络化组织模式下实现产业化资源配置的经济活动和经济联系,这种多区域空间网络化组织是以R&D产业化网络为基础的研发枢纽-网络结构。研发枢纽是指那些R&D产业价值链综合优势突出的区域城市,研发枢纽并不唯一,具有相应的等级结构,如北京、上海属于全国性研发枢纽,深圳、天津则属于区域性研发枢纽,其他城市依据不同的地位承担节点功能,网络是指节点城市沿着R&D产业价值链纵向一体化耦合方向与枢纽城市汇聚与扩散的R&D产业化联系。不难看出,实现R&D产业化枢纽、节点与网络的高效契合是R&D产业培育与发展的关键。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区域专业化分工与一体化整合是R&D产业化耦合的主要动力,集群创新网络产生的知识溢出将降低R&D产业化的耦合成本。因此,我国研发产业发展的战略重点是构建以R&D产业化网络为基础的枢纽-网络结构,区域研发产业发展的政策要点在于准确识别R&D产业价值链纵向一体化的耦合方向的基础上,实施有效的区域知识管理,促进R&D产业组织集群创新耦合的产学研创新网络的运作效率。
[1]赵红光,R&D 产业内涵及其形成的动力机制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7,(2):62-71,86.
[2]杨武,粟沛沛,康凯.中国八大城市区域研发产业绩效比较研究[J].中国青年科技,2007,(5):10-13.
[3]王承云.日本研发产业的空间集聚与影响因素分析[J].地理学报,2010,(4):387-396.
[4]张战仁,杜德斌.上海研发产业发展环境优化潜力及现实挑战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0,(6):87-93.
[5]李兵,王铮,初钊鹏.我国建立研发枢纽的条件及发展战略[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29(1):1-6.
[6]伍蓓,陈劲,张来武.研发外包:模式、机理及动态演化[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7]李宪振.研发产业创新机制及深圳研发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北京: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博士学位论文,2011.
[8]陈柳钦.产业价值链:集群效应和链式效应[J].理论探索,2007,(2):78 -81.
[9]初钊鹏,王铮,李兵,杨念.我国R&D枢纽形成区域选择及发展模式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9,27(6):869-875,861.
[10]OECD.Frascati Manual 2002:Proposed Standard Practice for Surveys on Research and Experimental Development[M].OECD Publications,2002.
[11]Chen Y.L.,Yang T.C.,Lin Z.S..A Study on the Modeling of Knowledge - Value Chain [J].Society of Petroleum Engineers,2004.
[12]Wonglimpiyarat J.,Yuberk N..Successes and Failures in Managing Innovations:Bridging the Interface between Technology and Busines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Policy and Management,2006,6(1):86 -102.
[13]刘劲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概念的再界定[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2,23(5):5-8.
[14]朱悦怡,张黎夫.知识、权力与技术[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24(12):175 -178.
[15]朱文静.基于国际产业分工的纵向控制和产业发展研究——以中国汽车产业为例[D].南京: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16]姚先国,周虹.价值链的多维度经济分析及政策意义[J].科研管理,2006,27(5):132 -136,110.
[17]卢戎,于丽英.基于投入产出表的区域价值链集群识别研究——以上海为例[J].运筹与管理,2011,20(5):103-112.
[18]胡卫东,周毅.产业集群价值链链接模式与升级路径探索[J].工业技术经济,2008,27(11):112-116.
[19]杨锐.产业集群创新的NRC分析框架——三个案例的比较分析[J].科学学研究,2010,28(4):605-611.
[20]Frenkel A..Why High - technology Firms Choose to Locate in or near Metropolitan Areas[J].Urban Studies,2001,38(7):1083-1101.
[21]Pekkarinen S.,Harmaakorpi V..Building Regional Innovation Networks:The Definition of An Age Business Core Process in a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J].Regional Studies,2006,40(4):401 -413.
[22]Sotarauta M.,Srinivas S..Co - evolutionary Policy Processes:Understanding Innovative Economics and Future Resilience[J].Future,2006,38:312 -336.
[23]Gulbrandsen M.,Smeby J.C..Industry Funding and University Professors Research Performance[J].Research Policy,2005,34(6):932-950.
[24]Belderbos R.,Carree M.,Diederen B.,et al.Heterogeneity in R&D Co - operation Strategi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2004,22(8 -9):1237 -1263.
[25]Fritsch M.,Franke G..Innovation,Regional Knowledge Spillovers and R&D Cooperation [J].Research Policy,2004,33(2):245-255.
[26]Nieto M.J.,Santamaría L..The Importance of Diverse Collaborative Networks for the Novelty of Product Innovation[J].Technovation,2007,27(6 -7):367 -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