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的战略与措施——上海地面交通工具风洞中心的启示
2013-01-29丁明磊孙福全
丁明磊,孙福全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北京 100038)
1 引言
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是在已有的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科研仪器中心等科技资源的基础上,重点依托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大型骨干企业以及科技中介机构,采取部门和地方联动的方式,通过整合资源、盘活存量、提升能力和强化服务功能,为企业特别是广大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系统服务,为重点产业和区域优势产业集群的结构优化和技术升级提供支撑。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设的核心目的就是要有效地组织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搭建和完善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撑服务体系,有力推动产学研用相结合,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在《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实施纲要》中,明确提出了“要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并系统提出了“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设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和培育创新型企业等数项核心任务”。一般来说,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需具备条件保障、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等服务功能,围绕技术链中的重大战略需求,拉长技术链中产学研合作的纵深程度,形成技术链的上下游交互[1-2],形成有效支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骨干力量和促进企业创新发展的支持服务体系。
同济大学上海地面交通工具风洞中心 (简称“风洞中心”)是我国首个汽车整车风洞,为汽车、轨道交通车辆整车和零部件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提供关键技术保证。风洞中心是在中国交通装备产业高速发展但主要依赖外资的背景下,依托高校迅速启动建设并及时投入运营。这类平台如何建设和发展,对于未来我国众多行业的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具有极强的示范效应。
2 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的发展现状与战略需求
(1)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发展政策措施。国家科技部于2003年提出了建立公共科技服务平台的科技政策,把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建设作为重要的战略性资源投入和提高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内容,并陆续出台了《2004—2010年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纲要》和《“十一五”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实施意见》。2009年3月,《国务院关于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意见》将“建立完善技术创新服务平台”作为科技引领支撑经济发展的重大举措,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同年6月,科技部、财政部等六部门在共同启动实施的“国家技术创新工程”中,又将“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设”作为其三大实施载体之一。中央和全国各省市陆续建立了一批平台,在整合创新资源、强化开放共享、提升服务能力、推动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其在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显现。
201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印发的《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中提出:“支持行业骨干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学校联合组建技术研发平台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合作开展核心关键技术研发和相关基础研究,联合培养人才,共享科研成果。针对行业和技术领域特点,整合资源构建共性技术研发基地,在重点产业领域建设技术创新平台”。发展重点产业领域的技术创新服务平台成为提升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重中之重。
(2)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是制约我国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瓶颈之一。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主要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以及集成创新的途径逐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产业体系和初步的自主创新能力。但时至今日,一些重点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明显差距,关键技术依然受制于人。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西方发达国家日益加紧的技术保护政策限制了我国通过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创新减少技术依存的空间和进程。同时,传统的以先进技术替代落后技术、以企业为单元的技术升级策略已经无法解决产业基础的系统性提升困境,通过引进成熟技术快速形成生产能力,粗放式发展而忽视了产业创新基础能力的建设。
如何提高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使我国实现从产业大国到产业强国转变是我国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和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考虑的重大命题。在一些重点产业如汽车、高速铁路、航空、新能源等领域,由于产业创新基础能力的薄弱,产业自主创新战略的实施遇到了明显的瓶颈,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产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的缺乏,科研力量分散,共性技术研究、基础数据积累不足,尤其是一些大型产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的缺位,严重制约了我国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
(3)发达国家发展产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的经验。国际经验表明,一个基于产业核心竞争力主导产业自主创新平台的构建,能够极大地促进国家产业实力和自主创新水平的跨越式发展,它将更有效地集成创新资源、突出创新优势、加快创新速度,从而形成具有良性自我发展机制的国家主导产业体系[1]。
发达国家的产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主要以大型企业或专业技术公司为主进行建设,同时也存在政府主导的官产学研共建方式,如德国早在20世纪中叶,就由政府与奔驰、保时捷等企业共同出资,在斯图加特大学内建造了世界上第一座汽车风洞,按照公共服务平台模式经营,时至今日仍然发挥着巨大作用[3]。鉴于国情,我国的产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如完全依靠企业来建设尚缺乏实力和动力,需要政府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而从现阶段情况来看,政府在科技基础平台建设方面的投入较多,在产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方面的角色定位、组织措施和投入还远远不够。
3 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典型——风洞中心发展的背景
汽车风洞是汽车和轨道交通车辆自主研发所不可缺少的重大基础设施,是一个国家汽车工业从制造走向设计的标志性装备平台[4]。全世界用于汽车空气动力学研究的风洞有50多座,主要分布在欧、美、日等国,全球著名汽车公司几乎都有自己的专用汽车风洞,成为研发的强力后盾。
中国汽车工业正处于从汽车生产大国向汽车制造强国转折的历史时期,2011年我国汽车产销量均超过了1800万辆,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生产国和新车消费市场。而国产汽车很多只能模仿国外汽车外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国内缺乏汽车风洞测试设施。汽车企业只能进行逆向设计,在国外汽车已有的气动外形上进行小改动,如车灯、保险杠等。国内自主研发的汽车,尤其是轿车,通常一个车型开发需要进行400~600小时的风洞实验,以往都需要到欧洲进行风洞实验,拉长了研发周期,加大了开发成本且保密性不高。而有了自己的汽车风洞后,我国的汽车企业就能以较低的成本实现“正向设计”。
在国家发改委、科技部、财政部、教育部和上海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同济大学承建的上海地面交通工具风洞中心于2009年9月在同济大学嘉定校区落成启用,总建筑面积21095平方米,总投资4.9亿元人民币。风洞中心包括汽车气动声学整车风洞、热环境整车风洞和一个集汽车造型、加工、设备维护、科研和管理于一体的多功能中心,在噪音控制、地面模拟、空气动力测量精度、低频颤振等关键技术指标上都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并拥有全部自主知识产权。
4 风洞中心的发展模式与经验
(1)面临技术服务和学科发展的双重任务,实现“事业化性质”与“准企业化”运作。风洞中心主要从事车辆空气动力学、气动声学和热力学方面的试验和基础科研工作,担负技术服务和学科发展的双重任务。其功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①为我国汽车整车和零部件企业以及轨道交通产业提供一个非营利、中立性公共服务平台;②积极参与国家战略项目,如为我国高速列车自主研发和大飞机项目 (主对起降阶段进行测试)的关键技术提供支撑平台;③作为中国汽车和轨道车辆产业的国际技术交流中心及高端人才培训的基地,为企业、轨道交通等相关学科的基础研究和学科建设提供试验平台和前沿技术。
风洞中心在管理体制上实行由校委会任命的中心主任负责制。与技术服务和学科发展双重任务相对应,中心研究部门人员以事业编制研究人员及在读研究生为主,面向市场部门的人员主要以对外招聘合同制员工为主,分别采用不同的考评和激励制度,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纯事业单位或学术机构服务市场时的组织惰性等问题。
(2)开创了以大学为主体建立汽车产品开发设计基础设施的新模式。企业从事研发活动需要与外界进行大量的技术、人才、信息、资金等的交流与合作。基于知识、智力资源丰富的大学、科研院所的平台建设,成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一环。风洞中心以高校研究机构为载体打造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实现学科、技术、人才、设备的有效整合。通过加强产学研合作,大学产业技术研发与企业创新需求、市场需求紧密结合,推动科技成果加快转化,不仅可以减少企业产品开发的投入,缩短产品开发周期,帮助企业提高产品开发人员的能级。同时大学牵头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其学科群的综合优势,进一步引导高校“智力溢出”,更好地培育人才、科研攻关、服务社会,在服务社会的同时也促进了学科发展,为大学学科建设与发展开拓了新的途径。
(3)探索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设运营的新机制——合作共建,利益共享,加快研发成果的转化速度。风洞中心的4.9亿元建设投资主要有三个来源:上海市政府、同济大学和企业融资,三方投资比例约为5∶3∶2,其中企业融资不具有所有权。风洞中心按照“合作共建,利益共享”的原则积极探索大型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设运营的新机制,吸引企业的早期介入,加快研发成果的转化速度,实现技术与市场的结合,从而取得了良好效果。目前已经有上海大众、上海通用、浙江吉利、重庆长安等近三十家汽车厂和高铁列车生产厂家成为风洞中心客户,已对一百多个车型进行了试验,其中六十多个为新车型,气动声学整车风洞单班业务量已经达到80%,基本实现在国家不追加投资的情况下,保持中心正常运转。
(4)与学科发展及区域产业发展密切配合,增强区域特色产业发展的科技支撑。一方面,风洞中心对接同济大学新能源汽车和轨道交通研发学科链,与同济大学新能源汽车工程中心、上海汽车质量检测中心、汽车试验场共同组成具有国际一流水准、配套齐全的地面交通工具测试研究基地。同时紧邻清洁能源汽车工程中心和磁浮交通实验基地,周边环绕国家级机动车检测中心、上汽技术中心、上海大众技术中心、菲亚特动力技术中心等,成为与上海国际汽车城规划相协调的国际一流水平汽车研究开发基地。另一方面,风洞中心作为先进装备平台,带动、引领上下游产业的发展和创新,为上海市聚焦发展新能源汽车、民用航空制造业、先进重大装备等九大重点领域的高新技术产业做出贡献。第三,风洞中心作为非营利的公共服务平台向所有国内汽车整车和零部件企业开放,立足上海,将服务网络扩大到长三角和全国范围。
5 启示与建议
(1)在国家技术创新工程总体部署下,制定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发展规划。我国一些产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通过引进成熟技术快速形成生产能力,粗放式发展而忽视了产业创新基础能力建设。由于产业创新基础能力的薄弱,当前我国产业自主创新战略的实施遇到了明显的瓶颈,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的缺乏,这在汽车、高速铁路、航空、新能源等领域非常明显。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是产业技术创新所依赖的科技基础设施和条件,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需要在数据积累、数据共享、性能测试等科技基础能力提升的基础上才能完成,而这些都是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的功能。
风洞中心的建设和发展给我们的最大启示是:我国要进一步提高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亟需建设一批大型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加强产业创新基础能力建设,以支撑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和产业的转型升级。建议在国家技术创新工程总体部署下,制定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发展规划,聚焦产业重大需求,围绕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抓紧建设一批可以带动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大型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
(2)政府投入以“建设型项目”为主向“建设、运行、评估和补贴”相结合的投入方式转变。大型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的建设应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由行业内的骨干企业提出需求并按照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共同出资组建。在政府角色定位及平台发展思路上,大型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在建设初期,政府有必要发挥引导、组织作用,快速有效地整合官产学研各方资源。平台已经步入正常运作轨道后,需要推动以“建设型项目”为主的投入方式向“建设、运行、评估和补贴”相结合的投入方式转变。
(3)深化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设的投融资体制改革与创新,制定鼓励企业参与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设的政策。在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设中,融资难是制约瓶颈之一。需要在加大国家支持力度的同时,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创新投融资思路、机制、模式,努力探索利用外资、银信资金、社会资本的新途径、新方法,通过组合投资、股权投资等多种形式,积极构建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融资体制机制,拓宽融资渠道,大力吸引利用外资和广泛聚集社会资金参与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制定鼓励企业参与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设的政策,切实加强以开放为目标、以共享机制为核心的管理制度,完善相关专业化人才队伍和研究服务机构,努力实现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突破性跨越,真正做到引领产业、支撑发展。
(4)大型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的运营应引入市场机制,推动技术的商业化、产业化。大型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的运营应引入市场机制,通过引入多元投资、试点政府采购服务、强化绩效评价等多种途径,推动技术的商业化、产业化,稳步提高平台运作的市场化程度,实现创新平台的可持续发展。鉴于国情,我国的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如完全依靠企业来建设尚缺乏实力和动力。
在现阶段,大型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的建设和运营可以采取两种方式:一是借鉴风洞中心的经验,以高校或科研机构为载体有效组织起行业关键共性技术的试验研究,产业技术研究坚持市场导向,与企业建立合作机制,与创新需求紧密结合。围绕产业技术创新链的构建,探索在重点产业和关键领域通过产学研用结合实现重大技术创新、产业共性技术供应和科技成果应用的有效途径。二是采取非营利组织的模式运作,现阶段我国的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尤其是一些大型平台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如果由营利性部门来承担,会因为企业追求赢利的内在冲动,很难实现其公共性的目标,而如果由政府部门实施又会因为政府远离创新前沿以及管理方式与理念的不适应,很难实现其持续创新、自我运作的目标。从产业技术创新平台的目标和任务要求来看,非营利性组织的定位是一个较为合适的选择。
(5)加强机构自身体制机制建设。2012年《“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实施方案》提出:建设面向行业产业的协同创新中心,以工程技术学科为主体,以培育战略新兴产业和改造传统产业为重点,通过高校与高校、科研院所,特别是与大型骨干企业的强强联合,成为支撑我国行业产业发展的核心共性技术研发和转移的重要基地[5],这为以风洞中心为代表的平台建设发展提供了指导。在此基础上,提出这类机构发展的一些思路:
第一,集聚和整合各类创新资源,瞄准产业共性技术进行攻关,与企业、研究机构建立合作网络,在有效增加产业专业技术服务供给的同时推动前瞻性的研发,以取得原创性的成果。第二,主动面向企业和产业重大需求,提高平台服务创新的能力,从而引领和带动上下游产业的发展和创新,从研发基础支撑到成果转化、技术转移、创业孵化、专业服务等环节,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有效互动。第三,以平台为核心,扶持技术推广、技术咨询、成果转化、项目评估和知识产权服务等技术转移服务机构的发展,有力地促进科技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和应用。
[1]李增辉等.面向我国重点产业的技术创新服务平台构建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2,(3):33-38.
[2]汪志波.产业技术创新平台系统模型框架与构成要素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2,(11):17-20.
[3]傅贤伟,彭德倩.掌握“世上最昂贵的风”——透视上海地面交通工具风洞中心建设(上)[N].解放日报,2009-09-17.
[4]杨志刚.建设公共科技服务平台,支撑和引领我国汽车工业自主研发[R].2011创新圆桌会议,2011-03-25.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财政部.“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实施方案[EB/OL](教技[201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