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分析仪器的发展
2013-01-28孙秀荣
孙秀荣
(梨树县环境监测站 吉林四平 130700)
目前中国的环境形势十分严峻,环境污染已经制约了经济的发展。环境和污染源监测装备和自我动态监控系统已经成为环境质量评价,环境监测和环境科学的管理手段。为了对环境和生态进行实时准确的监测,并且监督和监测污染源,我国迫切需要大量的现代化环境监测分析仪器,尤其是优质的自动监测系统和污染源在线连续监测系统。如今在世界先进国家的高科技的发展战略中,始终把环境监测分析仪器作为优先发展项目,并予以财政和政策上的支持,以确保环境监测与分析仪器的研究、开发和批量生产得到充分的保障。现本人将结合多年的研究经验,从几方面简要分析一下我国环境监测分析仪器的发展状况,希望可以促进我国环境监测仪器的发展。
1 环境监测仪器的发展过程
1.1大气环境监测仪器
上个世纪80年代,大气环境监测仪器,常规监测项目为二氧化硫和氮氧化合物通常使用KB-6A微型采样器进行标本采集。TSP样品收集使用吸收泵及吸收装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实验室使用7220和7230分光光度计。TSP实验室使用TG328A型全机械称重天平。对于烟气监测仪器只具有粉尘收集功能,而且体积大,性能差,携带不便。监测数据处理只可用小型计算器。到了90年代常规项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TSP样品收集,使用KC-6120型大气综合采样器。能自动控制采样时间进行采样。样品的实验室分析用可见分光光度计(VIS-7220型)和MA110电子分析天平。烟气监测仪表使用3012型,它由电脑控制操作并进行数据处理。到了2000年代,常规项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TSP样品收集广泛使用KC-6210型大气综合采样器。24小时恒定的大气自动采样。在城市建立空气自动监测控制中心,均安装大型进口设备TOC4100型大气监测仪,对大气中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可吸入颗粒物,臭氧,湿度,温度,气压进行在线监测,以确保每天城市空气质量的需求。
1.2 水环境监测仪器
在上个世纪80年代环境水样采集,使用铁皮桶和塑料桶。化学分析实验使用玻璃器皿运用目示比色分析,1980年分光光度法使用一个简单的频谱分析仪7220,7230分光光度计。实验室比色项目有挥发酚、硝酸盐、亚硝酸盐、六价铬、氨等。重量分析利用TG328A机械天平和HJTP-BS-TPT-2型小天平。到了90年代,环境水样采集采用液压采样器,现场监测用测量水流量计。实验室增加大型光谱和色谱分析仪器,这款仪器比起以前的仪器具有的重大突破,其特点为误差小,精度高,性能稳定。到了2000年后,环境水样采集使用SBC水质等比例采样器,现场监测采用进口多普乐流量计。实验室样品分析仪在原来基础上引用光谱分析仪器,它能准确而且大批量进行实验分析。监测数据处理分析仪器配备多台计算机自动处理机,由电脑自动处理监测数据,并且有专用软件处理监测数据。
1.3 声环境监测的仪器
在上世纪80年代,我国只有指针式噪声仪,只能测到部分项目,噪声监测数据需用计算器进行处理。到了90年代,我国采用HS6220型噪声分析仪,在采样的同时,其内部的微型电脑处理系统直接计算并打印出平均声级、统计声级、等效声级、最大声级、最小声级等测量数据。到21世纪,AWA6218型噪声统计分析仪具有24小时自动监控功能、统计分析、积分功能和时间计权及频率计权功能。监控数据可以与计算机连接并可以随时查看。
2 环境监测仪器存在的问题
2.1 自动化程度低
在国外大多数仪器都配备了电脑,自动化程度很高。虽然我国自动化仪表也已经起步,但是与其他欧美国家的差距还是很大的。由于科研经费较少,技术实力较弱,所以中国目前所使用的仪器和技术手法仅仅相当于国外七八十年代的水平。
2.2 灵敏性差
到国外仪器研究开发和生产合为一体,研究成果迅速反映给市场,销售市场迅速反馈给生产企业。生产企业依据反馈能够对产品进行快速的更新换代。而我们的研究和生产脱节,导致产品多年不变。这也就造成了监测仪器的灵敏性的大大降低。
3 环境监测仪器的发展的几点建议
3.1 国家对分析仪器发展应给予重点支持
科学分析仪器是世界贸易组织确定的六大信息产业之一。科学分析仪器行业的整体技术水平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标志。中国的环境监测分析仪器的主要生产企业大多有沉重的负担,携带原有的系统,又没有独立的研发和技改资金。建议在国家发展计划中,特别要在环境监测与分析仪器方面,作为重点发展的产品,在政策,研究和开发成本方面,给予重点支持。
4 结语
以上就是本人对我国环境监测分析仪器的发展做的简要分析,意在找到我国环境监测分析仪器的现状,并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促进我国环境监测分析仪器的重大创新突破。由此提高我国环境监测分析的准确性及高效性,切实为我国的环境监测做出一些贡献。
[1]陈亚林.境监测站长培训教材[M].北京:国家环保局,2008.
[2]吴邦勇.境监测综合技术概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
[3]吴邦灿.境监测质量管理[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9.
[4]谢红霞,胡勤海.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警系统发展探讨汇[J].环境污染与防治,2.M,26(l):44-45.
[5]李国刚.中国环境监测仪器设备的技术现状与市场需求分析.现代科学仪器,2009,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