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羌族传统民歌的分类

2013-01-28四川音乐学院艺术管理系四川成都610000

大众文艺 2013年8期
关键词:羌族山歌声部

(四川音乐学院艺术管理系 四川成都 610000)

羌族,自称“尔玛”,是我国有着悠久历史的古老民族之一。早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甲骨文中就有关于羌人的记载。现今羌族是古代羌人从西北一带经过数次南迁保留下来的其中一支,主要分布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县、汶川、理县、松潘、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等地区,总人口约为306,072人(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所用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分南、北两大方言。由于羌族有语言无文字,民歌成为传承羌族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丰富多彩的羌族传统民歌集中反映了羌族人民的生产与生活、习俗与宗教、历史与文化、道德与情操,是几千年来羌族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具有“活文物”的价值。

一、羌族民歌的分类情况

羌族民歌的曲目繁多,内容丰富,题材广泛。自新中国成立至今,已陆续有专家、学者深入羌区对羌族民歌进行了搜集、整理与研究。在羌族民歌的分类问题上,历史学、民族学、民俗学、音乐学、人类学等学者从各自的研究领域出发,站在不同的角度均对羌族民歌进行过分类。

我国最早出版的羌族民歌集《羌族民间歌曲选》一书中将羌族民歌分为山歌、酒歌、喜庆歌、宗教仪式歌四大类。其中,将耕地、撕玉米叶、打场等与劳动相关的民歌归纳到山歌一类中。李绍明等著的《羌族史》按内容将羌族民歌分为苦歌、颂歌、山歌、情歌、酒歌、喜庆歌、丧歌、叙事歌等八大类。其中,对山歌的解释是那些专门在劳动当中或工余休息时唱的歌曲。并按内容和形式将山歌分为抒情山歌和劳动山歌。《中国少数民族歌曲集》沿用《羌族民间歌曲选》中的观点,仍将羌族民歌分为山歌、酒歌、喜庆歌和宗教仪式歌。《羌族的民歌》一文中,提出了“锅庄歌”一词,认为羌族人民在跳锅庄舞时演唱的歌曲属于羌族民歌的一类,并按歌唱形式将羌族民歌分为山歌、酒歌、喜庆歌、锅庄歌、宗教礼仪歌等五大类。《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四川卷》一书中,杨羽健等学者以演唱场合与社会功能为依据,将羌族民歌分为“喔都惹木”(山歌)、“直布勒惹木”(劳动歌)“西惹木”(酒歌)“祖惹木”(风俗歌)“萨朗”(舞歌)五大类。此分类中,将劳动歌从山歌中分离出来,成为与山歌平行的一类。另外,用羌语“萨朗”一词代替了“锅庄歌”,以此与藏族的“锅庄”区分。《中国多声部民歌概论》一书中,樊祖荫将羌族多声部民歌分为山歌、劳动歌、酒歌、舞歌和祈祷歌五类。书中的“祈祷歌”与之前学者提出的“宗教仪式歌”相似,“劳动歌”仍然与“山歌”是平行关系。《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一书中,黄银善等学者将羌族民歌分为劳动歌、山歌、叙事歌、风俗歌、多声部民歌五大类。其中,“劳动歌”与“山歌”仍是平行关系,并增加了“多声部民歌”一类。《北川羌族民间音乐简论》根据旋律风格、歌唱场合、表演时间和演唱对象将北川羌族民歌分为号子、山歌、情歌、习俗歌、酒歌、小调、儿歌。分类中增加了“小调”和“儿歌”两种类别。《浅析羌族民歌的艺术特色》一文将羌族民歌分为劳动歌、情歌、仪式歌、喜事歌、生活歌、时政歌六大类。文中没有提到“山歌”一类,但增加了“时政歌”。杜亚雄编著的《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概论》一书中,认为羌族民歌分为山歌、劳动歌、巫师歌、风俗歌四类。其中,将“酒歌”归纳到“风俗歌”类别之中,“萨朗”归纳到羌族歌舞的类型中,“巫师歌”类似于之前学者提出的“宗教仪式歌”。《羌族萨朗文化研究》将羌族民歌分为山歌、情歌、颂歌、苦歌、叙事歌、劳动歌、酒歌、婚礼歌、丧歌、舞歌等十大类。

通过分析上述众多学者对羌族民歌的各种分类观点,笔者认为历史学、音乐学、民俗学等各类学科由于研究角度和方法的不同,存在多种不同的分类方法是一种必然的现象。而且,随着各学科学者对羌族民歌的不断深入研究,还会出现越来越多的分类方法。如按照行政区域可分为汶川羌族民歌、理县羌族民歌、茂县羌族民歌、北川羌族民歌等;按照历史时期可分为传统羌族民歌和羌族新民歌(特指建国以后,反映新社会生活面貌的歌曲);按照歌词内容可分为劳动歌、叙事歌、情歌、婚礼歌、儿歌、时政歌、丧葬歌、颂歌等;按照声部特点可分为单声部民歌与多声部民歌;按照方言区的不同可分为南部方言区民歌和北部方言区民歌;按演唱语言分为用羌语演唱的民歌和汉语演唱的民歌;按演唱形式又可分为独唱、齐唱、对唱、二重唱等。

二、羌族传统民歌的分类

羌族传统民歌,是相对于羌族新民歌而言,羌族人民在生存生活中口头创作的歌曲。它以口头方式流传,并在流传过程中不断加工、提炼,是羌族人民几千年集体的智慧和情感体验。笔者经过多次田野调查,综合众多学者的分类观点,依据歌词内容和演唱场合,将羌族传统民歌分为劳动歌、山歌、风俗歌、舞歌四大类并进行简要介绍。

(一)劳动歌:羌语称“直布勒惹木”,是羌族人民在从事体力劳动过程中演唱的歌曲。它产生于体力劳动过程中,直接为生产劳动服务,真实地反映羌民的劳动状况和精神面貌。依据不同的劳动场合和劳动时间,劳动歌又可分为以下三类:

1.劳动中的“直布勒惹木”:是羌族男女在犁地、薅草、撕玉米叶等劳动时演唱的歌曲。歌词多与劳动相关,也有无具体含义的衬词,歌者常常根据当时的劳动情况和心境即兴创编。曲式结构多为上下两个乐句或一个乐句的单乐段。歌曲有的直接配合劳动节奏,曲调活跃热烈,富有律动感;有的与劳作结合不紧密,节奏较自由,曲调优美舒展。演唱形式有独唱、齐唱、一领众和、轮番对唱等。其中,《撕玉米叶歌》数量最多,特色很浓。

2.劳动间歇的“直布勒惹木”:是羌民在劳动间歇休息时演唱的歌曲,节奏较自由。主要流行在北部方言区,其演唱形式以男声二人对唱为主,演唱中多用颤音唱法。曲式结构和音乐特点与劳动中的“直布勒惹木”相似。但演唱时所唱的歌曲在时间先后安排上有一定的原则:即上午唱的不能在下午唱,在后面唱的不能提前唱等。歌词内容均无具体含义。

3.收工时的“直布勒惹木”:是在收工或背粮食回家的路上演唱的歌曲。主要流行在北部方言区,其演唱形式以男女群体的合唱式对唱为主。音乐旋律活泼,节奏、节拍规整,调式交替规律,两个声部之间常常有声部交叉,歌词无具体含义,歌中常以“纳登卡”作为固定衬词。

(二)山歌:羌语称“喔都惹木”,是羌族男女在山野田间演唱的民歌。根据歌词内容和演唱场合,可分为“纳吉纳那”“哈依哈拉”“尕罗”“娄”四大类。

1.纳吉纳那:是南部方言区单声部抒情山歌的泛称。根据羌族的习俗,青年男女谈情说爱不能在家中,表达爱情的歌曲只能在山间田野中演唱,歌中常常以“纳责纳那”作为歌头。因此,“纳吉纳那”又成为了羌族情歌的代名词。歌词内容常常表现羌族青年男女逗趣、调情、赞美、迷恋、思恋等。旋律悠长,节奏灵活,节拍常为变拍子。曲式结构为两个乐句和四个乐句组成的单乐段,另有增加曲首衬腔或曲尾衬腔扩充为三个乐句或五个乐句的单乐段。演唱形式多为男声独唱、女声独唱和男女对唱。

2.哈依哈拉:是北部方言区羌族青年男女在山上放牧或山野行走时演唱的二声部山歌。此类山歌音调高亢、旋律舒展,常有四、五度跳进,节奏较平稳、悠长,多为五声徵调式。歌词内容主要是对大自然景物的歌咏和自我心境的抒发。演唱形式多为男声重唱、男女声合唱式对唱。

3.尕罗:是北部方言区不拘泥于演唱场合的二声部山歌。音乐特点与“哈依哈拉”相似,但演唱人数限为两人,演唱时常用颤音唱法,音高常带游移性。两个声部的旋律节奏相互穿插交替,形成对比式复调织体。歌词以虚词为主,无具体含义,并注重两个声部配合的音乐情趣。

4.娄:是专指北部方言区羌族妇女在地里锄草或结伴而行时演唱的二声部山歌。歌中常用“勒唔”作衬词,演唱人数为2-8人,演唱形式主要采用女声二重唱。音乐充满羌族妇女自由悠闲的生活情趣。由于北部方言区与黑水藏族村寨毗连,因此,有部分“娄”的旋律与藏族民歌旋律风格相近。

(三)风俗歌:是羌族人民在婚丧嫁娶、祭祀活动、喜庆节日等风俗活动中演唱的歌曲。此类歌曲在羌族民歌中的数量最多。笔者依据演唱场合与歌词内容,风俗歌又可分为酒歌、婚礼歌、节日歌、丧葬歌、释比歌等。下面着重介绍以下两类:

1.酒歌:羌语称“西惹木”,是羌族人民在传统节庆、婚丧嫁娶、祭祀活动等礼仪活动饮酒时演唱的歌曲。羌族素有“喝羌“之称,其豪饮”咂酒“的习俗历史悠久。早在羌族古唱诗《日主耶》中就有关于咂酒酿造的记述。另据相关文献推断,羌族酒歌最多不晚于唐朝就已存在并开始发展了。这种古老的饮酒唱歌习俗经过千百年的延续已渗透到羌族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羌族地区一直流行着“有酒必歌,歌必饮酒,酒助歌兴”的谚语。羌族酒歌的用途十分广泛,如果按照演唱场合的不同,可分为婚礼酒歌、节庆酒歌、祝寿酒歌、迎送酒歌、其他酒歌等五大类。常见曲目有《西呀拉沙》《背背哟沙》《酒啊,一杯杯的喝》等。演唱形式多为独唱、齐唱、男声二重唱等。

2.婚礼歌:是羌族人民在婚姻礼仪上演唱的歌曲。从订婚中的“开口酒”“小定酒”“大定酒”到结婚的“女花夜”“迎亲”“宴会”,婚礼歌都贯穿在整个婚礼仪式之中,它从多方面反映了羌族人民的婚姻习俗,是羌族人民社会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常见曲目有《哭嫁歌》《夸新娘》《好的这一天》等。演唱形式多为独唱、对唱、表演唱等。

(四)舞歌:羌语称“萨朗”,是羌族男女老幼在集体歌舞中演唱的歌曲。其中,以茂县赤不苏、沙坝、较场合黑水维古等区域的曲目最多,最具代表性。表演时,在平坝或屋内的火塘边男前女后围成弧形或圆圈,采用徒歌的形式载歌载舞。按照歌舞环境和音乐风格的不同可分为丧事萨朗和喜事萨朗。

1.丧事萨朗,羌语称“乃布格惹木”,是专用于老年人去世后丧葬吊唁活动中表演的歌舞。演唱时,南部方言区多采用男女齐唱式对唱,北部方言区多采用男女合唱式对唱。歌声哀怨凄凉,音乐多具吟诵性,节奏性强,舞步深沉缓慢,气氛庄严悲伤,歌词内容多表达对死者的赞扬、怀念以及对死者亲人的安慰。

2.喜事萨朗,羌语称“勒鲁惹木”,是羌族人民在各种喜庆节日、丰收活动中歌舞时演唱的歌曲。演唱时,南部方言区多为男女齐唱式对唱,北部方言区多为同声或混声合唱。歌词大多无具体含义。歌曲节奏和强弱交替的节拍感明显,曲调短促,调式常有交替现象。喜事萨朗表达了羌族人民乐观豪迈的情绪。

小结

羌族传统民歌是羌族民间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羌族传统民歌经历了无数次的加工、提炼,成为羌族人民思想情感表达的艺术结晶。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年轻一代的羌族同胞逐渐对本民族文化失去了兴趣,大多不愿意学习和演唱羌族传统民歌,导致传承人逐渐减少且趋于老龄化。因此,希望本文所研究的内容,能对羌族传统民歌的保护起到一定作用,也期盼更多的学者加入到研究羌族民间音乐的行列。

[1]中国音乐家协会四川分会编.羌族民间歌曲选[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62.

[2]冉光荣,李绍明,周锡银.羌族史[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5:352.

[3]编写组.中国少数民族歌曲集[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6:203-204.

[4]严玉良.羌族的民歌[J],中国音乐,1985(2).

[5]编写组.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四川卷)[M].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7.

[6]樊祖荫.中国多声部民歌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4:253.

[7]田联韬.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上)[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745-770.

[8]四川省音乐家协会编.四川省民族民间音乐研究文集[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8:638-641.

[9]杨碧嫦,陈远贵.浅析羌族民歌的艺术特色[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

[10]杜亚雄.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159-160. [11]陈兴龙.羌族萨朗文化研究[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10:15-16.

[12]朱婷.四川茂县羌族酒歌的历史与分类[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2).

猜你喜欢

羌族山歌声部
山歌还要妹起头
羌族艺术的特征与当代价值
羌族艺术的特征与当代价值:李锦
山歌
梅花
——为混声四声部合唱而作
业余合唱团的分声部训练
多声部视唱训练
二声部合唱教学之初探
苗山歌
阿坝州羌族民间舞蹈保护与传承自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