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冼星海的歌曲创作
2013-01-28周口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河南周口466001
(周口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 河南周口 466001)
冼星海是我国现代著名的音乐家,他塑造了无数生动的艺术形象,并以他对革命音乐的巨大贡献,赢得了“人民音乐家”称号。作品有《救国军歌》《只怕不抵抗》《在太行山上》《到敌人后方去》等。他在延安鲁艺时期创作的《黄河大合唱》是我国音乐艺术的不朽名作。冼星海以自己毕生的艺术实践,不懈地坚持了以聂耳为代表的中国新兴音乐的革命方向,全面反映在反帝爱国斗争中。他不断探索音乐创作与群众的密切结合,努力创造既有鲜明民族特点又富于强烈时代精神和生活气息的各类音乐作品,为发展中国民族新音乐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重要贡献
音乐是人类的心灵之窗,人与人之间的沟通除了语言还可以用音乐来传递,是人类建立友好关系的阶梯。在和平年代,音乐可以用来歌颂美好新生活,反映人们积极、喜悦的心情。而在战争年代,音乐则又可以作为一把对付敌人尖锐的武器,起到鼓舞士气、增强斗志,积极作用。冼星海说过:“歌曲对于革命,犹之盐对于人类,是有同样的作用。他的歌曲创作对当时救亡歌曲运动以及后来的革命歌曲创作都产生了极深远的影响。
一、冼星海的生平简介和创作背景
(一)生平简介
冼星海,广州番禺人,出生于澳门一个贫苦渔民的家庭,他在中学开始学习音乐。1928年秋考入上海国立音乐学院,他先后到北京、上海、法国、巴黎学习深造。冼星海在返国初期创作有抒情的独唱曲,在创作方法和技法上受到了当时西欧的印象派音乐的影响。后来,他参加了“歌词曲联谊会”和“歌曲研究会”等组织,开始创作救亡歌曲和进步的电视音乐。1935年,便立即投入到当时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歌咏运动中,参加并组织了许多歌咏运动,是抗日救亡歌咏运动的主要骨干之一。同时还积极创作抗战歌曲,写出许多优秀的音乐作品。1937年,冼星海又创作了许多优秀的群众歌曲,后来开始一系列大型体裁的创作,在冼星海短促的一生中,共创作了二百多首群众歌曲、四部大合唱、一部歌剧、两部交响乐、四部交响曲等。
(二)创作背景
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前出现了一场全国群众性爱国的活动——抗日救亡歌咏运动。这一运动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开始直至1937年“七七”事变揭开了全面抗战的序幕,把歌咏运动推向最高潮,全面抗战激发起更多作曲家如聂耳、冼星海等。冼星海继承并发展了聂耳开创的救亡音乐,在艰难求学中忍受生活的折磨和对学习音乐的不灰心,回国后痛感民族危亡的深重,深知民众的苦痛,在民族危亡的严重关头,他站在民族斗争的前面。冼星海确信中国共产党才是中华民族的中流砥柱,最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冼星海十分强调音乐在抗战时期的作用,他说“我们要利用救亡歌咏像一件锐利的武器一样,在斗争中完成人民解放的伟大任务。”他用自己的创作和群众歌咏运动去挽救祖国的危机,是我国抗日救亡音乐中的代表人物,所以逝后被称为“人民音乐家”。
冼星海的歌曲创作大多是在1936年回国后,到1940年去苏联这一期间进行创作完成的,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年时间,但其创作的作品数量和不论是在体裁还是在题材上都是多种多样的有儿童歌曲、群众歌曲还包括艺术歌曲,合唱曲、独唱曲、对唱歌曲等等。可以说,这一阶段是他本人不论是在政治思想上还是在音乐创作方面都是趋于成熟的一个重要时期。
二、冼星海革命歌曲的分类
(一)群众歌曲
冼星海的创作中,数量最多、影响最广的就是多种多样的群众歌曲。在群众歌曲中运用了富有冲击力的节奏和高昂挺拔、威武雄壮的音调,来表现人民群众坚决果敢抗日救亡的战斗气势和激昂慷慨的精神,这就是群众歌曲中具有正面表现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其具有号召性、雄伟的进行曲形式,如《救国军歌》《青年进行曲》《路是我们开》《战歌》《到敌人后方去》等,这类歌曲大多数是取材于民族解放斗争,从正面来表现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生活,以鲜明有力的节奏突出了作品的号召性,雄伟的进行曲令人激昂愤起。另一种是具有展示人民战争壮美的战斗图景、将抒情性和战斗性结合在一起的形式,如《在太行山上》《游击军》和《反攻》等。《赞美新中国》通过抒情性的音乐生动地反映了群众战斗生活的一些侧面以及他们丰富的内心世界。
《在太行山上》是一首二部合唱歌曲,它以悠扬舒展而富有朝气的旋律博得群众的喜爱,此曲有两部分组成,形成上面所说的抒情性与战斗性的鲜明对比的形式:
第一部分:“第一乐段富于浪漫色彩,旋律抒情宽广,并配以回响式的二声部,造成了歌声在山中回荡的效果,也表现了战士们热爱自由的宽广胸怀,这一段音调温暖而明亮。而在第二乐段由于转调变得十分豪壮而有气势,同时有十分柔和抒情。合唱“母亲叫儿打东洋,起的送郎上战场”描绘了全国人民的战斗情绪。”
第二部分:以歌曲开头一句为基础加以变化、紧缩而成的进行曲曲调,表现了战士们的豪情壮志,铿锵有力的节奏把游击健儿在密林中到处打击敌人的英勇形象刻画的淋漓尽致。第二部分的第二个乐段旋律作了扩充,音调向上推进,使全曲达到高潮。结尾又回到原调,使全曲达到完美统一。
(二)劳动歌曲
《拉犁歌》《搬夫曲》《顶硬上》是冼星海在劳动歌曲中的创作,这些创作是他直接取材于民间劳动人民进行劳作时喊号子的音调,加上他们富有表现力的节奏特点加以进行改编创作而成。这些作品较生动的体现了生活在社会底层劳动人民悲惨的生活遭遇以及他们对待生活乐观、刚毅、坚韧不拔的形象。常采用短小、富有生活律动节奏动机。如《拉犁歌》,《拉犁歌》是一首经过较多加工的劳动歌曲,作者以深沉、有力的旋律以及丰富于戏剧性的和声,表现了解放前劳动人民所遭受的苦难和压迫。
(三)儿童歌曲
冼星海的儿童歌曲是为抗战中的妇女、儿童写的,有很多作品至今还在传唱,这些作品生动反映出生活在抗战时期中国儿童天真、机智、勇敢,积极乐观、向往美好生活的爱国情怀。以《祖国的孩子们》为例,这首作品将儿童歌曲的明快活泼的节奏特点与进行曲创作相结合,生动表现出中国儿童在逆境中不断成长,热爱祖国,生动地刻画了抗日斗争中儿童活泼勇敢、团结战斗的形象,如《谁来跟我玩》。在词与曲上,冼星海注意少年儿童的特点,努力塑造少年儿童的音乐形象也是对儿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优秀歌曲。
(四)大型题材的创作
冼星海在音乐创作上的另一个重要贡献,是针对我国革命特点而进行首创表现我国革命斗争题材的大合唱作品。这些作品虽然在表现民族化、群众化方面是有着相同的目的,但由于题材和内容上的不同,冼星海还采用了不同的艺术表现和处理手段,使得每一部作品都各具特色。以表现“春耕”“播种与参战”“秋收突击”“丰收”四个场面的合唱作品《生产大合唱》为例作品将人们进行劳动载歌载舞的场面和戏剧表演进行有效结合,使得作品热烈、欢快极具表现力。其中《二月里来》和《酸枣刺》两个段落,直至现在依旧被广为传唱、经久不衰。为纪念“九一八”事变而作的《九一八大合唱》,是一部叙事性大合唱,采用交响性和回旋曲。还有一部是《牺盟大合唱》为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的抗日决死队写作的一部群众歌曲联唱形式的大合唱,音乐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
《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最具代表性、也是最为人熟悉和影响力最大的一部代表作,作品的气势,强烈地反映了时代精神,并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是我国现代大型声乐作品的典范,也是我国现代合唱音乐创作史上的一座光辉的里程碑。不仅是中国人最喜爱的大合唱,也是在世界上最有影响的中国大合唱作品。
三、冼星海歌曲创作的风格
(一)在取材方面的风格
冼星海的歌曲创作是时代的、通俗的、流行的、是在战斗的、健康的、向上的基础上的时代性、通俗性、流行性。在创作思想和创作方向上以自己毕生的丰富实践始终不渝地坚持了以聂耳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革命音乐的战斗传统,并且以自己的天才和努力进一步发展了这个传统。 在取材方面,他的作品大部分取材于现实生活,选取与当前政治斗争密切联系的,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题材。
(二)在创作方面的风格
在歌曲创作风格方向上,冼星海不断地通过创作实践努力使自己与群众密切结合,他的作品通俗易懂、构思清晰、严整、重视形象的鲜明和生动。他的群众歌曲,一般以激昂慷慨的情绪和有力的节奏,抒情风格的歌曲也有自己独特及生动而形象的艺术构思,具有民族旋律的特点,如:《黄河大合唱》。
《黄河大合唱》可以说是冼星海众多作品的总结,影响力最大的一部代表作,这部作品在艺术上也有很高的成就和独创性。全曲共分八个乐章,《河边对口曲》《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各个乐章从内容到音乐形象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乐章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作品都以抗日和爱国两个主题为中心,从深厚的情感和感人的艺术形象上一步步展开,直至宏伟的终曲,激荡的感情浪潮发展到了最高点。
首先在取材上,大量吸收民间音调,主要以群众歌曲作为基础;在演唱形式上有独唱、齐唱、轮唱、合唱等;《黄河船夫曲》吸收了劳动号子的音调与形式,它的主要动机象征着斗争力量;《黄河颂》是一首较复杂的复二部曲式。其音乐通俗易懂、明快简洁,既有中国民间音乐风格,也有群众歌曲的特点,同时又是史诗性和交响性兼具的作品。
冼星海说过,“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可见,冼星海的音乐对人们的生活有很大的动力,他的一生虽然只有短暂的四十余年,但他创作的作品是每位作曲家都不可替代的。他留下的大量音乐作品,都是我国现代音乐史上宝贵而重要的遗产,是值们我们学习和研究的。
[1]刘立新.浅谈冼星海歌曲创作的风格[D].新余高专学报.2008.P1.
[2]冼星海.我学习音乐的经过[J].人民音乐出版社,1985.03:P21.
[3]韩万斋.中国音乐名作快读[J].四川文艺出版社,2003.02:P313.
[4]李岚清.中国近现代音乐笔谈[J].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03:P221.
[5]叶美华.简述冼星海的歌曲创作[D].泉州师专学报.1999.P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