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舞蹈学课程中昆舞教学的特殊性
2013-01-28南京艺术学院舞蹈学院江苏南京210000
(南京艺术学院舞蹈学院 江苏南京 210000)
中国昆舞是中国古典舞的新舞蹈体系,是从昆曲六百年的文化底蕴中生发而来的。昆舞是在保护昆曲优质基因的基础上,合理利用昆曲的艺术精髓及核心精神,传承与发展出一套与昆曲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新舞种。因为生发于历史悠久且集中华民族传统艺术之瑰宝于一身的昆曲,中国昆舞才得以在一个庞大的知识宝库中不断地进行钻研及创新。一方面,中国昆舞是昆曲中舞蹈的衍生物,是吸取了以昆曲“唱、做”艺术为素材创造的,古典文化内涵深厚的舞蹈样式;另一方面,除具有昆曲表演艺术的规律与特征外,中国昆舞在体态及核心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作为一名昆舞系的教师,最具发言权的莫过于昆舞的教学。昆舞教学大体可分为素质性教学和专业性教学。通过这几年对舞蹈学班和专业昆舞班的教学实践,笔者发现了一些二者在教学过程中的差别,尤其是针对舞蹈学班教学培养模式的特殊性,在此做以总结,以便今后更好的进行昆舞的教学及传播。昆舞的专业性教学与素质性教学之间的区分在于二者的研究方向及目标、培养策略及手段、教学模式及方式的不同。在舞蹈学班的培养中,以综合方面的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模式,满足他们特殊的素质教育的要求。
一、培养方向及目标的不同
舞蹈学是对舞蹈艺术做全面、系统、历史的研究的一门科学。舞蹈学包括舞蹈理论、舞蹈历史、舞蹈鉴赏和舞蹈实践 4个部分。在昆舞的培养方向及目标上,此专业不刻意强调在课堂或者舞台上呈现一定的高技术技能技巧的展示,不一味要求复杂花哨的课堂舞蹈组合;而是以培养舞蹈艺术应用性复合型人才为特色,通过昆舞基本的、规范的理论学习和技能训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素养和舞蹈教学及舞蹈表演、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以培养出以理论为主、并结合实践的综合能力较强的高素质人才。
而专业昆舞班的训练目标及教学方向强调学生的示范性演出及专业化的舞台呈现,对舞蹈表演及舞蹈教学方面的要求更高,以便培养以教学及表演为主、并结合舞蹈理论的高素质人才。
在昆舞的素质教学中,舞蹈学班主要注重两方面内容,其一是昆舞流派艺术的历史源头、发展过程及发展规律;其二是促进昆舞艺术前进和发展的一些专家学者对舞蹈作品作出的客观的历史评价。我们还要关注昆舞艺术各个时期从内容到形式的发展与当时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关系,以及同其他舞蹈文化的交流活动。此外还要对促进有利于中国昆舞繁荣发展的内外部因素作出相应的总结,以便更好的让人们了解和认识昆舞发展的现状,并从各个时期发展的客观规律中,预见未来中国昆舞艺术发展的方向。
二、培养理念及方法的不同
为了明确人才的培养方向并达成一定的培养目标,必须有一系列的培养理念及方法。我们可以在多实践教材、优秀的科学的教学方法的基础上,为中国昆舞培养应用型,高技能,厚基础的高素质人才。在舞蹈学班的素质教育中,为培养出以理论为主、并结合实践的综合能力较强的高素质人才,我们有着独具特色的培养理念和方法。在怎样达到为昆舞素质教育的培养打开先河,以专业教学的手段及策略向非专业性昆舞班传播昆舞教学等方面,我们也一直在不断地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
昆舞讲求的“先立脑,后立行”“以意为先”。因为“身体的局限性,在接触到运动中的动作方面可能舞蹈学班学生不能做到完美及该舞种应有的精确性。在教授动作组合上,不仅要进行单一的持续的元素练习,还要增加组合的趣味性,而这趣味也就决定了昆舞运动感知方式——舒缓、安徐、娴雅和均衡节奏中的动作流程。
由于舞蹈学学生需要拥有厚实的文化修养及文化底蕴,所以在教师教授及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要让学生能够更好的领悟到昆舞课程中的核心精神并很好的在文章中或动作中展现出来。
虽然昆舞表演表现得缠绵曼弱,节奏舒缓,步伐轻盈,以为轻松得力。其实不然。训练昆舞,无论是专业昆舞班或舞蹈学班的学生都必须具备全面的舞功素质,软开度、技巧中的跳转翻、控制能力要相当过硬。经过两至三年的昆舞基训的锻炼及磨合,才可能有所小成。训练昆舞,极具内功外功的结合和自身内在素质的修养。这就是对舞蹈学班的严格要求了,要具备一定的对昆曲文化知识的了解及理解,在训练中,并不是一味的学习动作及模仿程式,而是要融入到昆曲600年的文化底蕴中去 ,将昆舞自身的“含、沉、顺、连、圆、曲、倾”“雅、纯、松、飘、轻、柔、美”“上、下、平、入 、推、拉、延”的审美特征、形态特征、韵律特征 化为身体的记忆。
经过笔者的多次思考,并就如下问题咨询过中国昆舞的创始人马家钦老师:针对舞蹈学班,昆舞素质教育该实行怎样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能否在掌握昆舞的基本要领以及情绪表达上下功夫,尽力达到中国昆舞的古典哲学和美学精神?很高兴我的一些想法及建议得到了马老师的认同,并且我的一些教学理念和方法也在教学实践中初步获得了成功,学生的进步与提高让我对昆舞的教学更有了信心和追求。
1.以意念训练为例,分为原地意念、上步意念、转换意念等。前期训练时,学生需要大量领会意念训练的意义、昆舞的意韵、基本的意念单一元素的练习,待所有能够自行理解后,在后期的教学中,节奏处理方面,节律可稍加快,既防止了单一训练的沉闷,而又达到了训练中节奏变化的兴趣。例如原地意念,就可由一板七眼的节奏形式变为一板三眼的节奏形式,无论向一点、三点、五点、七点等“打”向意念,都可作为一板三眼的节奏,出去后再按原线路返回,节奏平均。在意念的训练上,只要大家的意念到位,不用数节奏也可达到统一,这是经过实证的结果,也是昆舞发展的科学性。
2.以基本体态为例,基本体态站立是训练的最关键之处。中国昆舞的体态稍有别于古典舞的体态,含胸立背梗脖,下颌微含,目视前方,双手放松下垂于两裤腿旁,双脚站开一拳距离。气沉丹田,后背呈半圆形。在进行舞蹈学班的素质教育训练时,不仅要求眼神具有穿透力,还要求学生展开联想,在脑中想象一朵莲花绽开于心间。练习时需要意气宁神,在特定昆舞音乐的意境下,使学生们感受昆曲几百年来的文化意韵并明确昆舞的训练意义,如此才能真正做到蕴情绪于其中的体态训练。
3.以音乐节奏变化为例,在一个动作变换节奏过程的同时,教师要着重强调昆舞的音乐知识。这就需要在学习昆舞的同时,增加学生们对昆曲曲牌的认知,而不是光学舞蹈动作。昆舞音乐秉承了昆曲当中的曲牌节奏,朴实而动听。 一板一眼、一板三眼、一板七眼、无板,这也就自然成为了昆舞的节奏限制。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对这方面内容加深印象,也在实践训练的同时加强理论教育,最终达到不仅心中有数更能外部表达的教学目的。
4.以动作规律为例,在保持昆舞意韵及基本要求的同时,也可科学的由原先规定的一个方向8遍动作,变为4遍或2遍。只要达到该堂课的教学目的与计划,并让学生及时探讨各动作之间存在的必然和偶然规律性及各动作间的练习,这样的教学手段便可实施。这种方法可适用于舞蹈学班,达到趣味性及训练性的统一,也使他们更加了解中国昆舞并不只是过于蔓延过于缓疏的模式。在教学实践中,学生曾反映在节奏增快的同时觉得意念引领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我们认为在一定节奏中意念到尽头延展的要求还需多加训练。
舞蹈学班学生虽然在体型、基本功、外貌特征等方面参差不齐,但他们注重理论功底及头脑思维,有很好的知识面,上课时容易静下心来,身体放松,意念集中,心无杂物,旁无杂人,达到符合课堂教学的氛围,静静地伴随着音乐达到训练目的。因此,当我们走进舞蹈学班的教室,必然会感受到一番中国文化的意境,这其实是拥有厚实知识修养的舞蹈学班的学生带来的气场。同时教师给予言语上的冲击及理论讲解:感受你所处的莲花池中,以意念先领,心中热情,眼神穿透于远方,一朵莲花正悄然盛开,整个教室便像于一人正蹲,在发自内心感觉的同时面部自然放松,嘴角微笑,神情祥和,让周围的观看者身临其境,感同身受,被带入这样庞大的气场之中。为达到训练目的及对昆舞核心体态身体的记忆,这样的训练在前期教学阶段必须每天大量练习,方可达到“一站便知是昆舞”的效果。
而专业昆舞班在这方面则需要用大量的时间去学习怎样静下心来,因为他们学习动作具有高度娴熟性,所以对深入的静心思考还略逊一筹,需要深入培养内心的意韵。
三、教学模式及训练手段的不同
在昆舞这一套体系的不断研究过程中,从手位训练单元素动作、行部训练脚步单元素动作、基本形态训练身体单元素动作、意韵训练 单元素动作,到各类整合元素、各类复合元素,到基本教学组合、基本教学思路、基本教学方法、基本教学研究等,已具有了一定的规模。
由于舞蹈学班学生在对文化的感觉、动作的理解能力等方面占有优势;在教学方式方面和专业昆舞班有所不同,要想达成完整意义上的素质教育,就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创造性教学。
对于 “舞蹈学”班的素质性教学模式及方式中,笔者做出了很慎重的思考,是否像专业昆舞班那样力求完美?动作一定到位,情绪,软度,控制力都达到最好?所有形神动律都一应具备?还是应他们自身对文化的修养而采取别的方式?他们是否学习不了中国昆舞?还是只能略微接触?
经过几年的实践并不断向创始人的取经,笔者给出了结论:舞蹈学班的教学较倾向理论研究及素质教育的推广,培养其对昆舞教学与推广过程中文字的编辑及更深层面理论的概括。舞蹈学班更注重学习文化性的深度性,即对于所有涉及昆舞知识的补充和相关文化底蕴的积淀。不过多强调追求昆舞动作上的广度性,即复杂的动作元素和表演整合性。 而对专业昆舞班较倾向于实践教学,更侧重于其动作技巧上的深度性,以及学习动作的广度性,即训练体系的复杂性、整合性等,在表演模式及学习过程中更具舞蹈专业性。
当然,二者都需要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争取做到教学——科研——创新——表演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
在对舞蹈学班学生的素质教育中,着重注意每一个已学元素动作的深入性,无论是其内藏的文化底蕴还是其训练意义,都要做细致性的研究,达到淋漓尽致的学习。
在同专业昆舞班的授课时,学生们必须达到各个点位的统一,牢记每个点位的方向及在各个动作中的运用。但在给舞蹈学班讲解点位练习时,例如在讲解1下点,1中点,1上点时,学生们很快的找到了其他点位的规律,并欣喜若狂。中国昆舞手势具27点位,面向舞台前后左右等原始的8个点后,又分为上中下三个空间,及头顶上空的零上点,脚下方向的零下点和身体中心一点共27点位。这正是中国昆舞对于空间把握和手势27点位的运用实践正确的结果,也是中国昆舞发展的进步,创造性的显现。这既可以在素质教学中拓展教学理念,让古典舞的动作语言系统和构成方式出现无穷的扩充,又可以无限延伸昆舞的创作空间,让作品的视域得以大面积的拓展。也正是因为教学的出新,在训练完基本点位的后阶段,让学生利用不同的点位做相同的手势,达到四面八方的延展,加之意念的引领,就如同太阳的光芒散射向每一个角落,这样充满独立品格,即点在线中的特有韵律,就在这个特殊的创新型动作中一一呈现了。手势的相同,方向点位的不同,内心意念的集中,达到风格加功能的运动思维。这不仅是教学上的尝试,也是不断透过特征显现本质,兼顾到舞蹈的“多元一体”属性和文化气质的发展要求。
中国昆舞创始人马家钦老师,时常对学生们讲,从细节寻特性,从微观见精神,突出动作运动中的逻辑性,使系统建设的可信度提高,就是昆舞教学建设的优长所在。笔者相信舞蹈学班的同学们凭借自身优秀的文化知识结构,能够很好的将这些定义和自身对中国昆舞训练含义的理解结合在一起,发挥出具有昆舞审美特征、形态特征、韵律特征,朴素、淡雅为主,融思维、审美和运动于一体的舞蹈魅力,达到一种文化的自觉性。笔者为能够学习昆舞而感到莫大的荣幸,也期望中国昆舞的未来更加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