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产建设项目用地土壤风蚀量监测方法与预报模型分析

2013-01-27杜鹏飞刘孝盈宁堆虎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13年1期
关键词:风蚀水土保持建设项目

杜鹏飞,刘孝盈,宁堆虎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国际泥沙研究培训中心,100048,北京)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交通、水利、电力、化工、煤炭等生产建设项目的数量逐渐增多。相应地,这些生产建设活动引起的水土流失也日益严重,在全国水土流失总量中占据的比例越来越大。据统计,“十一五”期间,全国开发建设项目产生水土流失的总面积达6.16万km2,较“十五”期间实际发生的要增加11.5%,弃土弃渣总量达到100多亿t。这不仅给我国本来紧缺的水土资源增添了严重压力,而且直接威胁项目区周边的生态安全;然而,与原状下垫面水土流失研究相比,专门针对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的测算研究才刚刚起步。目前,大多通过实地抽样调查或全面普查[1-2],布设侵蚀测针、径流小区[3-6]、小流域卡口站观测[7],或使用以美国通用土壤流失方程为主的数学模型进行计算[8-11],或根据项目类型和环境特征,选取类似项目进行类比[12-15],或根据《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进行经验估算[16],或利用专家的知识和经验进行预测[17-18]等方法,对生产建设项目的水土流失量进行测算。近几年来,随着遥感、GIS以及核素示踪等新兴技术在原状下垫面水土流失测算中的成功应用,这些方法也逐步被借鉴到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监测中来。如:黄河水利委员会以遥感影像为主要信息源,对神府-东胜矿区1987、1997和2004年的植被覆盖度、土壤侵蚀强度等级和水土保持措施的动态变化情况进行了遥感监测[19];刘佳璇等[20]应用建立的GIS水土流失预测系统对白山热电有限公司新建工程建设期及自然恢复期新增水土流失量进行了预测;陈晨宇等[21]采用137Cs示踪技术对锦屏二级水电站工程建设区的水土流失背景值进行了计算;等等。但同时也应该注意到,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生产建设项目引起的土壤水蚀监测与计算方面,对风力作用下的生产建设项目土壤侵蚀监测及土壤风蚀量的研究仍不多见。目前仅有的一些研究中,主要是利用一些简单的监测方法和数学模型对生产建设项目引起的风蚀量进行观测和计算。如:李嘉楠[22]采用桩钉法,根据大风出现的时段,对风电场项目引起的土壤风蚀量进行了监测;周莉[23]采用沉尘缸法,对甘肃大唐玉门风电场二期工程风沙沉积量进行了收集;吴国玺等[24]通过在开发建设项目临时堆土的不同坡位布设集沙仪,对大唐国际发电股份有限公司多伦煤基烯烃项目的风蚀量进行了监测;赵秀玲[25]采用数学模型,对辽阳灯塔市柳河子镇第二铁矿工程的风蚀量进行了计算,等等。总体来看,已有研究只是对不同生产建设项目的土壤风蚀量进行了简单的估计,所取得的针对性成果较少,监测方法的适用性和构建模型的具体参数有待商榷,积累的经验还非常有限。在这种情况下,总结土壤风蚀的观测方法和预报模型,明确这些方法和模型的各自特点,分析它们在生产建设项目中的适用性,对于生产建设项目土壤风蚀方法体系的确定和测算模型的构建有着重要的意义。

1 风蚀速率测定方法及其适用性分析

实验室风洞实验能够轻松实现对各风蚀因子的控制,但由于其模拟的时间短、土粒之间缺乏磨损、边界效应显著,不能完全真实再现自然状态下的风蚀过程;因而在计算实际风蚀量方面仍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26]。遥感和GIS技术满足了对区域大尺度风蚀速率的快速估算,实现了风蚀研究在宏观空间尺度上的扩展;但利用该方法研究土壤风蚀,是在假定区域相同土地利用类型内,风蚀速率相同这一前提条件进行的[27],忽略了地块尺度(大多生产建设项目跨越的空间尺度)上由于坡度、植被覆盖等条件的不同而引起的侵蚀变化,从而在这一空间尺度上,降低了土壤风蚀速率的计算精度。此外,由于遥感监测方法不仅技术条件需求高,而且分辨率适合的遥感图像价格也较为昂贵[28];因此,利用遥感和GIS技术对生产建设项目风蚀量进行估算还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在这种情况下,在生产建设项目施工现场,通过布设相关仪器对风沙进行实际监测,从而获得土壤风蚀起沙、输移、沉降等各个过程的观测数据,或对样品进行采集和处理后,通过一系列相应的实验,运用模型计算出土壤风蚀量,对于模拟生产建设项目风蚀过程的整体动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通过布设相关设备和样品采集分析,用来测定土壤风蚀速率的方法主要有测钎法、调查法、扫描法、风蚀盘法、集沙仪法、集沙盘法(沉尘缸法)、粒度对比分析法和核素示踪法8种。

1)测钎法。通过插钎,根据吹蚀或累积的土壤高度,估算次大风或多年的侵蚀速率或堆积速率。由于插扦容易出现沉降和外力扰动,导致这种方法的实际测定存在着一定的误差;但对于较短时间的生产建设项目临时堆土而言,用这种方法能够反映出一个风季的坡面土壤风蚀量。

2)调查法。这种方法最初通过野外调查相关地形和风蚀景观,如风蚀土墩、风蚀坑、建筑物基部风蚀出露状况、风沙堆积物形态和尺寸等,估算土壤风蚀速率的一种方法。对生产建设项目引起的风蚀而言,用这种方法较为粗略,很难用来估算短时间的中轻度风蚀,对单次风蚀剧烈或中长时间尺度的强度风蚀较为适用。

3)扫描法。使用三维激光扫描仪等仪器,利用摄像技术,对地表进行扫描,通过对地表高程变化的实际测量实现对土壤风蚀情况的监测。这种方法可以基本实现对数据的自动采集和处理,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四川省水土保持监测总站通过配备激光测距仪[29],解决了实际监测过程中测距、测坡的难题;但对这些设备而言,测量过程中产生的误差纠正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27]。

4)风蚀盘法。通过在盘状容器中放置已知质量的土样测定土壤风蚀量。由于这种方法已知土壤风蚀面积,所以容易得出侵蚀量和侵蚀速率的关系;但受容器材质的影响,导致盘中土壤与生产建设项目环境中的土壤被隔离,很难形成通气透水的自然环境,盘中土样的水分蒸发较快,使得影响风蚀的因子发生变化,会导致风蚀测定量比实际侵蚀量偏大,只适用于次大风作用下的生产建设项目堆土弃渣风蚀量测定。

5)集沙仪法。按旋转与否,集沙仪分为旋转式和固定式2种。旋转式集沙仪会随着风向的变化而自动调整方向,可收集多个方向、任意角度的输沙通量,但不能确定来沙面积,无法推知区域单位面积上的风蚀量,因而不适用于生产建设项目风蚀量的测定。相比而言,固定式集沙仪虽然只能收集某一方向的输沙量,但通过在上下风向的合理布设,可以明确特定区域面积的风蚀量,在明确集沙效率的前提下,可以获得较为准确的风蚀速率数据,适用于生产建设项目的风蚀监测研究。

6)集沙盘法(沉尘缸法)。通过在风蚀区布设集沙盘,来监测单位面积土壤的沉积量。当集沙盘全部布设于地表以下时,可“诱捕”土壤吹蚀过程中的蠕移量和沉降量,当集沙盘布设于地表以上时,收集的只是大气输移过程中的浮尘沉降量。由于大气中的浮尘来源具有不确定性,因此用这种方法很难确定生产建设项目单位面积上的土壤风蚀量。

7)粒度对比分析法。该方法最早由董治宝等[30]提出,通过确定风蚀粗化层的厚度、土体密度和风蚀前后粗化层下部以及粗化层中不可蚀颗粒的质量分数,实现对土壤风蚀量的估算。由于生产建设项目中的扰动已完全破坏了原来的土体结构,无法确定粗化层的位置,使得该方法在生产建设项目中的推广尚有一定的难度。

8)核素示踪法。利用在水蚀研究方面已逐渐成熟的137Cs核素示踪技术,利用相关模型可间接计算出中等时间尺度上(近50~60年来)的平均土壤风蚀速率。应用本方法虽然不能实现对生产建设项目区土壤侵蚀量的总体测定,但可以用来确定生产建设项目区的水土流失背景值,从而为计算生产建设项目引起的加速侵蚀速率提供依据。

2 风蚀预报模型及其可行性分析

土壤风蚀预报技术用定量模型来估算风蚀强度,代表着土壤风蚀科学的研究水平[31],是土壤风蚀研究的核心[32]。风蚀预报模型最早提出于20世纪60年代,经过近50年的发展,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1)风蚀方程(WEQ)。WEQ由N.P.Woodruff等[33]提出,是第一个风蚀预报模型,包含气候因子、土壤可蚀性、田块长度、土壤表面糙度以及植被残留5个因子,主要用于估算田间的年风蚀量,反映的是区域内的年平均风蚀状况,不能满足生产建设项目中需要明确单个风蚀事件土壤风蚀量的计算要求。

2)修正风蚀方程(RWEQ)。由于WEQ是一个年际尺度模型,而且不能预测极端干旱条件下的农田风蚀量;因此,美国农业部对其进行了改进,于1994年提出了RWEQ[34]。除包含WEQ里的气候、土壤、田块、植被等因子外,RWEQ还囊括了耕作和灌溉等因子。RWEQ能够实现对较短时间尺度的风蚀量计算,在计算单个风蚀事件中的土壤风蚀量时具有很大的优势。由于其开发所针对的土地利用类型是农田,因此在生产建设项目风蚀量的计算中有一定的局限性;但通过合理确定各因子,借鉴这种以乘积形式、通过简单的模型变量输入实现风蚀量计算的综合性思路,势必为生产建设项目土壤风蚀量的计算提供有益的参考。

3)帕萨克(Pasak)模型。Pasak模型通过对风速、相对土壤湿度和土壤中不可蚀颗粒的质量分数进行确定,来计算单个风蚀事件中的土壤风蚀量[35]。由于所需变量较少、函数关系简单,因此使用该模型计算,结果会存在一定的误差。在土壤表面糙度均一、植被残留可以忽略的生产建设项目土壤风蚀量计算中,应用起来会比较方便,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因变量考虑不周而导致的计算结果的不准确性。

4)波查罗夫(Bocharov)模型。该模型由A.P.Bocharov[36]提出,他认为,土壤风蚀程度是风况特征、表层土壤特征、气象要素特征及人类活动特征4类共25个因子共同影响的结果。他充分考虑了25个因子的层次和相互之间的影响后指出,任何一个因子变化后,风蚀量都会随之发生变化;同时,他也认为,不同因子在模型中的作用是不同的,这种对因子的系统归纳与定位较WEQ有了很大进步。由于这是一个概念模型,在具体应用时,还要通过野外观测和大量实验来明确定量关系,这就使得该模型无法在生产建设项目实践中得以快速应用;但这种对风蚀因子全面考量、系统分类、分别计算的思想值得在生产建设项目土壤风蚀量的研究中借鉴和推广。

5)德克萨斯侵蚀分析模型(TEAM)。该模型由J.M.Gregory等[37]提出,考虑了采样宽度、顺风向裸露地表、磨蚀调整系数以及地表覆盖和土壤可蚀性等因子,力求通过当地实测资料拟合的若干系数来计算各种长度田块上的土壤运动。由于其考虑的因子不如Bocharov模型全面,无法反映风蚀的整个过程,因而在生产建设项目这种人为扰动剧烈、情况复杂的实际应用中,仍然受到很大的限制。

6)风蚀评价模型(WEAM)。该模型由Shao Yaping等[38]提出,在考虑摩阻速度、土壤粒度分布特征、土壤水分含量和覆盖因子4个变量的基础上,估算农田的风沙流及浮尘输移量。由于借助了GIS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土壤风蚀预测预报中宏观与微观研究的对接;但模型中仅有的4个变量不能涵盖所有风蚀因子,在对生产建设项目土壤风蚀量进行计算时,很难保证结果的准确性。

7)风蚀预报系统(WEPS)。WEPS是一个连续的、以过程为基础的风蚀预报模型,可以预测不同时空尺度、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风蚀量[39]。由于其采用了模块化结构、完整考虑并在各子模型中进一步分解了影响风蚀的各因子,所以成为迄今为止最完整、最先进的土壤风蚀预报模型;但由于其所需要的数据库较为庞大、建模工作较为复杂,所以在计算生产实践引起的风蚀量大小时尚存在一定的难度。

除以上这些影响较大的风蚀模型以外,一些学者通过模拟风蚀过程,提出了一些适用于不同地区风蚀量估算的预报模型,主要有随机模型[40]、日风蚀量预报模型[41]以及基于风洞实验的田间风蚀量计算模型[42]等。随机模型是利用随机理论,立足于土壤是否被风蚀这一随机事件,而建立起来的各风蚀因子的随机时空分布函数模型,可用来计算不同时空尺度上的风蚀状况;日风蚀量预报模型实现了从田块年均风蚀量向日均风蚀量的转换;基于风洞实验的田间风蚀量计算模型则是在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和避免涉及田间土壤相对风蚀可蚀性的条件下,将风洞实验数据整合为田间土壤风蚀量。这些模型除了包含常规的气候、土壤、植被等因子外,还充分考虑了诸如不同时段的侵蚀风能因子、剪切力因子以及一系列的拟合参数,在实际应用中较为繁琐,很多参数在短时间内通过观测手段无法获取,因而不适用于生产建设项目风蚀量的预测预报。

我国由于相关研究起步晚,基础薄弱,不论在农田、草原,还是在沙地、荒漠,都缺乏长期系统的观测和实验数据,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建立起适合我国情况的风蚀预报系统[43],只有一些地区性的计算模型,如基于陕北六道沟小流域的风蚀特征所建立的风蚀流失量公式[44]和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的风成沙风蚀强度与风速关系公式[45]等。风蚀流失量公式是在大量风洞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对模型变量的系统划分和动态分类而得出的一个统计模型。该模型全面考虑了3大系统的7个影响因子,能保证模型的有效性,且提取的模型变量值获取简单;因此,可以借鉴到生产建设项目风蚀量估算中来。风蚀强度与风速关系公式是在充分考虑不同风成沙粒径特征的前提下,通过风洞实验确立的风蚀速率和实际作用风速、起动风速的拟合函数。该公式所用参数简单,监测方便,在生产建设项目中有一定的应用前景;但由于其考虑的参数过少,预测结果的精确性还有待进一步验证。除这2个模型以外,王训明等[46]以土壤风蚀的随机理论为基础,建立了一类风蚀随机过程模型。与国外的同类研究相比,该模型无须预先确定风蚀的时间长度,将影响风蚀的不同因素分为不同的类别,可进行单一风蚀因子的影响分析,也可进行多因子的综合分析,将复杂的风蚀过程和风蚀因子进行了简化。该模型以 L.T.Fan等[47]的风洞实验数据进行了验证,结果显示预报结果可靠性较高;但由于所采用的验证实验是在风洞中进行的,且吹蚀时间较短,其可靠性还需在自然状态吹蚀时间较长的情况下进一步验证,方能发挥其在生产实践中的预报指导作用。

3 结论与讨论

综上所述,在现有风蚀量监测方法和预报模型中,测钎法、调查法、扫描法、风蚀盘法、集沙仪法、核素示踪法以及Pasak模型和风蚀流失量公式都可以根据不同生产建设项目的实际情况和地区特征得到具体应用。受实测方法、预报模型应用条件的限制和生产建设项目特点的约束,集沙盘法、粒度对比析法、WEQ、TEAM、WEAM、WEPS以及随机模型、日风蚀量预报模型、基于风洞实验的田间风蚀量计算模型很难应用到生产建设项目风蚀量计算中来;而RWEQ和Bocharov模型则为研建生产建设项目风蚀量预报模型在建模形式和参数考量方面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在生产建设项目土壤风蚀量的实际监测过程中,要根据工程类型、下垫面条件及当地风力特征,从上述可行方法中选取最为适合的1个或几个联合使用,用以明确项目区土壤风蚀的面积、强度和总量的动态变化。在应用土壤风蚀量预报模型之前,首先要明晰Pasak模型和风蚀流失量公式的适用条件,针对项目区的风蚀特点和实际需求进行选用。Pasak模型关注的是单个风蚀事件中的风蚀量,适用于次大风和短期的风蚀量预报,具体应用时,只需获得项目区相对土壤湿度和土壤中不可蚀颗粒的质量分数,结合实测或当地气象站查询的风速数据,即可进行计算。风蚀流失量公式在实际应用中,需要获得风速、相对空气湿度、土壤颗粒平均粒径、土体硬度、植被盖度、坡度以及人为地表结构破损率等7个因子。首先按照风蚀因子组合特征,将项目区划分为不同的风蚀土地类型,然后根据各月的模型变量对这些风蚀土地类型各月的风蚀流失量进行计算,再将得到的风蚀流失量相加,就可以得到整个项目区的总风蚀量。这2个模型应用相对简单,实用性较强,但用其计算生产建设项目风蚀量的精度有待进一步检验。

风沙两相流在时间上的随机性和空间上的无边界性,以及生产建设项目的类型多样性和分布随机性,共同决定了适用于不同生产建设项目中的风蚀实测方法或预报模型也不尽相同。而由于缺乏统一的监测标准和参数体系,用不同监测方法和预报模型得出的风蚀量结果差异显著、可比性不强。在进行相关计算时,由于一些风蚀模型包含的参数过多,在实际工程中很难获取,无法实现,限制了其在生产实践中的推广应用;因此,有必要在改进观测设备、提高观测精度、实现不同时空尺度风蚀量转换和对比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生产建设项目风蚀量测算基础理论和实用技术的研究力度,通过确定各类预报模型的结构和参数,制订细化、可行的室内外测试方案,在各实测方法所获数据的定量化支持下,建立一套完整、有效的生产建设项目风蚀量监测方法和预报模型,以确保能真正为生产实践服务。

[1] 罗林.调查分析法在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预测中的应用[J].中国水土保持,2010(12):16-18

[2] 胡续礼,杨树江.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监测技术与发展趋势[J].治淮,2007(1):32-34

[3] 赵永军.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制技术[M].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07

[4] 丁琦.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监测点布设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08

[5] 夏小林.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地面监测方法和预测方法研究[J].水利水电技术,2011,42(8):92-94

[6] 葛文锋,樊华,欧阳力.风水蚀复合侵蚀类型区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J].黑龙江水利科技,2008,36(5):12-13

[7] 姜德文,刘朝辉.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监测[C]∥全国第一届水土保持监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1:67-72

[8] 张丽萍,叶碎高.基于可侵蚀面类型的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预测模型[J].浙江水利科技,2011(6):1-3

[9] 于辉,孟繁斌,杨庆国.开发建设项目新增水土流失量的预测方法研究[J].水电站设计,2001,17(4):48-50

[10]刘卉芳,徐永年,陈超,等.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特点及减蚀效益分析评价[J].水土保持通报,2009,29(3):170-173

[11]杨宪杰,李建生,郑国权.土壤侵蚀预测模型研究进展及其在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预测中的应用[J].广东水利水电,2006(增刊1):37-39

[12]潘献鸿,李海林,高荣.类比法预测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量[J].水土保持应用技术,2009(6):14-16

[13]缪驰远,何丙辉,陈晓燕.用类比法预测开发建设项目的间接水土流失[J].水土保持科技情报,2004(4):24-25

[14]曲德全.类比法预测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几个问题的探讨[J].黑龙江水利科技,2008,36(5):26-27

[15]冷光义,陈萍.类比法在山区高速公路水土流失预测中的应用研究[J].公路交通技术,2010(5):48-51

[16]蒋坤富,陈国建,王彩霞.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量预测方法初步研究[C]∥全国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及生态修复交流研讨会论文集.西安,2009:225-231

[17]王彩霞,蒋坤富,陈国建.房地产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量预测方法研究[J].荆楚理工学院学报,2011,26(2):56-59

[18]高玉华,林海鹰,王晓惠.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预测方法探讨[J].黑龙江水利科技,2002(1):25

[19]赵帮元,李志华,马宁,等.神府-东胜煤田水土保持监测技术与方法[C]∥全国第二届水土保持监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武汉,2005:169-172

[20]刘佳璇,史明昌.GIS在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预测中的应用探索[J].吉林水利,2008(4):4-6

[21]陈晨宇,李海林,齐永青,等.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背景值核素示踪监测研究[C]∥全国第二届水土保持监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武汉,2005:27-32

[22]李嘉楠.对风电场项目水土保持监测的初步探讨[J].甘肃水利水电技术,2009(8):64-65

[23]周莉.风蚀区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方法初探[J].农业科技与信息,2009(22):21-22

[24]吴国玺,逯海叶,柴志富.开发建设项目临时堆土风蚀规律浅析[J].内蒙古水利,2010(2):23-24

[25]赵秀玲.资源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量预测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技,2007,35(18):5531-5568

[26] Cole G W.A method for determining field wind erosion rates from wind tunnel derived functions[J].Transactions of ASAE,1984,27(1):110-116

[27]张国平,基于遥感和GIS的中国土壤风力侵蚀研究[D].北京: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2002

[28]胡续礼,张旸,杨树江.我国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监测技术进展[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7,5(3):122-126

[29]四川省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总站.提高认识,开拓创新,全面推进四川省水土保持监测工作[G]∥黄河流域2008年水土保持监测工作会议资料汇编.成都,2009:22-27

[30]董治宝,陈广庭.内蒙古后山地区土壤风蚀问题初论[J].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学报,1997,(3)2:84-90

[31]廖超英,李靖,郑粉莉,等.国外土壤风蚀预报的研究历史与动向[J].水土保持研究,2004,11(4):50-53

[32]董治宝.土壤风蚀预报简述[J].中国水土保持,1999(6):17-19

[33] Woodruff N P,Siddoway F H.A wind erosion equation[J].Soil Science Society of America Proceedings,1965,29(5):602-608

[34]Fryrear D W,Saleh A,Bilbro J D,et al.Field tested wind erosion model[G]∥Procof international symposium“wind erosion in West Africa:The problem and its control”.Germany:Margraft Verlag,Weikersheim,1994:343-355

[35] Pasak V.Wind erosion on soils[J].VUM zbraslaav Scientific Monographs,1973(3):78-89

[36] Bocharov A P.A description of devices used in the study of wind erosion of soils[M].New Delhi:Oxonian Press,Pvt,Ltd,1984

[37]Gregory J M,Borrelli J,Fedler C B.TEAM:Texas erosion analysis model[C]∥Proceedings of 1988 wind erosion conference.Texas Technology University,Lubbock,Texas,1988:88-103

[38] Shao Yaping,Raupach M R,Leys J F.A model for predicting Aeolian sand drift and dust entrainment on scales from paddock to region[J].Australian Journal of Soil Research,1996(34):309-342

[39] Hagen I J.A wind erosion prediction system to meet the users need[J].Journal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1991,46(2):107-111

[40]Cole G W.A stochastic formulation of soil erosion caused by wind[J].Transactions of ASAE,1984,27(4):1405-1410

[41] Cole G W,Lyles L,Hagen L J.A simulation model for daily wind erosion soil loss[J].Transactions of ASAE,1983,26(6):1758-1765

[42]Cole G W.A method for determining field wind erosion rates from wind tunnel derived functions[J].Transactions of ASAE,1984,27(1):110-116

[43] Shi Peijun,Yan Ping,Yuan Yi,et al.Wind erosion research inChina:past,present and future[J].Progress in physical geography,2004,28(3):366-386

[44]董治宝.建立小流域风蚀量统计模型初探[J].水土保持通报,1998,18(5):55-62

[45]董治宝,李振山.风成沙粒度特征对其风蚀可蚀性的影响[J].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学报,1998,4(4):1-12

[46]王训明,董治宝,武生智,等.土壤风蚀过程的一类随机模型[J].水土保持通报,2001,21(1):19-22

[47] Fan L T,Disrud L A.Transient wind erosion:A study of nonstationary effect on rate of wind erosion[J].Soil Science,1977,124(1):61-65

猜你喜欢

风蚀水土保持建设项目
延怀盆地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风蚀物特征
水土保持探新路 三十九年写春秋
土壤风蚀可蚀性研究进展评述
基于环保竣工验收对建设项目环评的分析
风电建设项目全过程造价控制探讨
近50年新疆地区风蚀气候侵蚀力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水土保持通报》征稿简则
水土保持监测
水土保持
推动工程建设项目“非禁即入”普遍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