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产学研合作 促进医疗器械的研发和科技成果的转化产业化

2013-01-27金石中国技术市场协会科技成果转化顾问委员会北京100037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13年9期
关键词:产学研医疗器械科技成果

金石 中国技术市场协会科技成果转化顾问委员会 (北京 100037)

1.什么叫作“产学研”,它的产生与发展

(1)什么叫“产学研”

从字面上解读,产就是企业、学就是高等学校、研就是科研院所,三者用什么样的机制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这个探索和实践已经走过了三十多年,有成功、有失败、风风雨雨,随着国家的改革开放,经济的发展,国家在不同的时期出台了促进科技与经济发展的有关政策和法律法规,有力的鼓励和支持了“产学研”合作,使“产学研”逐步为企业、大学、研究院所认识,被世人所接受。它不仅是有力地推动了大学科研院所的改革,仅从教育部门来看对教学、科研、人才培养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要强调的是它与企业的结合,对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人才技术的支撑,有力地促进了科技与经济的密切结合,为解决科技与经济二层皮的问题创造了新的途径。中国“产学研”发展到今天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产学研”合作道路。它主要表现在以市场为导向合作的模式,不断创新、合作的领域和规模不断扩大、合作的层次不断深入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

(2)“产学研”合作的产生与发展

回顾“产学研”合作这个新生事物已经走过了三十多年,它是同步于我国的改革开放,它的产生是社会经济发展及教育、科技改革的产物。他的产生与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① 第一阶段从1978年~1986年

在这个时期国家在经济建设、科技发展有几项重大的事件:1978年,召开全国科技大会,大会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一部分”、实现“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等的论述,这极大的鼓舞了知识分子,提高了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1985年,中央作出了教育、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面向”和“依靠”的基本方针,从而为强化高等学校为社会服务的功能提出迫切使命。1986年,为贯彻“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的战略方针,推动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当时的国家贸易委、国家教育委和中科院联合提出“产学研联合”并建立“经济科技合作协调小组”,当年就制定“百项合作”计划,这一行动取得了显著的效果,这为进一步开展“产学研”合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这个阶段可称为起步探索阶段。

② 第二阶段,1986年~1993年

这个时期无论是社会企业、大院大所、高等学校开展“产学研”合作都表现出积极响应寻求探索合作的态势。在国家的层面上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有力的推动了“产学研”合作的开展,如:1992年由国家经贸委、国家教委、中国科学研开始实施“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据统计有30多个省市自治区分别建立了“产学研”协调小组并出台了本地区的一些相关政策。1993年,国家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进步法”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明确指出“鼓励企业、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联合和协作”,推动“产学研”合作,这是第一次正式提出“产学研”合作,有了科技进步法和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决定”,这个时期“产学研”合作发展很快,多种多样,各种层次的合作都有,有成功有失败,出现的问题也不少,有经验、有教训。

但在“产学研”合作发展的大趋势下,企业、大学、科研单位也在不断总结经验,借鉴、推广成功的合作的模式和机制。总体来说是成功的,据统计,七年来“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共有340多项国家级重点项目并完成产业化,取得实现新增销售额510多亿元,节汇创汇22亿美元,利税120多亿元。这个时期据统计全国有5800多个“产学研”合作机构和经济实体,逐步形成了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共同发展的“产学研”合作模式。这个时期总体处于发展阶段的时期。

③ 第三阶段,1993年~2005年

这个时期高等学校与企业开展的合作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不断加强和完善。在1996年5月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其中在第十二条中明确指出国家鼓励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等事业单位与生产企业相结合,联合实施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在条例中还制定了科技成果转化的保证措施和技术权益等规定。随着法律制度的不断健全和实践,无论是企业还是高校都应依据法律法规的原则理性的合作。

这个时期重大的事件是:2005年由广东省、教育部、科技部(两部一省)建立了“省部产学研合作”试点,这一模式引导和支持了全国高校及科研机构与广东省产业界开展了自主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的全面合作。据统计有181所高校、3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8个国家组工程中心参与广东省的企业开展科技开发、转化产业化的工作,促进了广东省经济的发展。“两部一省”的试点,“产学研”合作成功的典范,在全国起到了示范作用,使“产学研”合作得到了更高层次的发展。

④ 2005年至今

目前“产学研”合作处于常态发展期。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年~2020年)中着重提出“要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产学研”合作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必然要求,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措施。

2.在医疗器械行业加强“产学研”合作更具有重要性和迫切性

据了解,目前全国17.5万家医疗机构中拥有的医疗仪器设备有15%左右是20世纪70年代前的产品,在14000多个生产厂家生产的产品基本上处于中低档的医疗器械水平。高端的医疗器械和设备基本上依赖进口,进口比例大约占到40%。权威人士评价我国的医疗器械的总体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在15年左右,这种状况与我国社会进步以及医疗事业的发展不相适应,尤其是“十二五”计划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生活水平。

农村的城镇化和人口的老龄化使我们更加感到大力加强医疗器械行业的科技创新,大力加强抓紧医疗器械科技成果的转化、产业化的紧迫感和必要性。

据了解,为了促进医疗器械行业的发展,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强调在十二五期间要大力调整医疗器械产业发展方向和产业结构,扶持和发展具有自主产权的医疗器

械产业,把医疗器械产业的技术研究、产品开发、平台建设以及基地的建设列为发展的重点;

2011 年科技部发布了“医疗器械科技产业发展专项规划”,其中对医疗器械的重大前沿技术、共性技术、关键技术以及基础支撑的研发具体作出规划部署;国家发改委为推进医疗器械的自主创新推出“加快医疗设备创新发展的项目”等等,这些措施的出台无疑会有力的支持医疗器械设备的开展自主研发、创新和产业化。那么在这种形势下高等学校该怎么参与?又该如何寻找捷径?我认为最好的方式就是加快加强企业与学校的合作,走“产学研”合作的道路。

原因何在/为什么?大家都深知医疗器械行业它涵盖着医学、生物学、化学、物理、电子、机械工程等多学科交叉,是知识密集型的行业,其产品具有多样化、复杂性的特点。而高等学校恰恰是具有多学科、人才济济、信息来源广阔、科研基础设施的资源优势和实力,这对实施“产学研”合作提供了有利条件。但高等院校的科研工作仍缺乏市场的调研,资金不足;缺乏科研成果中试的设备和完善生产工艺的条件,难以进行成果的转化、产业化。

据了解,我国的医疗器械领域的相当一部分中型企业有一定的生产设备和能力,有一定的资金实力,有较强的市场观念和运作能力,但在科技研发的力量上尚存在不足,缺少人才和基础设备,技术储备匮乏,在产品的技术含量和档次上偏低,做高端的医疗器械产品有种种困难。因此,难与国际市场竞争,难与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实施“产学研”合作,高校和企业相互发挥优势,弥补了不足,无论对企业还是高校都是有益的。会有益于解决困扰企业的问题,对推动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和促进医疗器械行业科技进步起到推动作用。

实际上,多年来高等学校一直在关注和积极参与医疗器械领域的科技工作,在目前的形势下,高等学校对医疗器械的科研创新的关注更加增强。近年来,据了解清华大学等高校成功地研发并上市的“柏奥奇脑健康仪、频谱仪”等适合于家用的新型电子医疗器械;又如东软的医用CT、四川大学的人工骨成果产业化,这些产品在医疗器械行业中都具有一定的影响。高等院校也在寻求加强医疗领域的企事业合作,如:上海交通大学与上海医疗器械检测所成立了医疗器械标准研究联合实验室;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与微软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的“千人计划”;这种合作都是“产学研”合作的一种模式。北京大学产业技术研究院提倡的国内大学和国立研究机构应该更直接地协助企业创新,提倡中国研究性大学的技术转移必须探索创新模式,这就是加强“产学研”合作。但就高等院校而言,从事医疗器械研究取得的成果不少,能够转化产业化的项目不多,原因在哪?

我认为高等院校在科研上仍偏重于理论的研究,开展研发针对市场需求的项目不多。确信如果由企业提出研发课题,经双方共同开发科研成果会具有市场性和生命力,提高了科研成果的转化率。

多年来在“产学研”合作的实践中,高等学校逐步认识到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在医疗行业领域当中也是一样。这个行业是具有高投入和高风险的行业,在研发的过程,产品质量的检验要受到众多国际国内法规的控制和约束,这个过程远远不是学校所能够独立完成的。

而企业具有一定的资金实力,有符合要求的研发标准和质量保证体系,有强烈的市场意识,有高效率的利用科研经费的机制,有强烈的以产品上市为唯一目的的驱动机制,敏锐的市场洞察力等等。因此,一个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企业是主体,是不可或缺的,所以,确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是合理有效的。目前要进一步的改变大学(科研院所)为科研创新主体的现象。据了解,国家发改委,科技部近期已批准一批研究和产业化中心,有生物材料,组织工程、科学化诊断和医疗器设备,这些中心的建立为企业与高校大院大所的“产学研”合作提供技术创新的平台。

3.如何加强开展“产学研”合作

(1)遵守的几项原则

第一,在双方自愿的基础,实施实质性的合作; 第二,要友好平等、资源共享、互利双赢、风险共担; 第三,要诚信,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第四,要签订合作协议,明确双方的责、权、利;第五,要有制定“合作”的计划任务书,双方落实专人负责。

(2)如何寻找“产学研”合作单位

“产学研”合作发展到目前,高校与企业的合作模式多样化,没有一种认为比较好的固定模式可以借鉴。如果企业要和高等学校合作,我认为要对高校内部科研现状有所了解。全国高等院校有1240多所,在大学里主要有:

• 科技处(科研处、科技产业处);

• 科技开发部(科技成果转化中心);

• 资产经营管理总公司;

• 国家技术转移中心;

• 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

• 大学科技园、孵化器;

• 地方政府与大学设立的技术转移机构;

• 企业与高校设立的技术转移机构;

以及从事其它科技成果转移的机构

选择哪个部门,企业一定要根据自身的情况和选定研发的项目、围绕企业的最终目的来衡量、选择。

(3)如何合作

这个问题多年来既困扰学校,也困扰着企业,“产学研”合作发展到今天仍在不断地探索和完善这种“合作”的模式和机制,由于有关法律法规的不断健全,双方遵守法律法规的意识不断加强,这对“产学研”合作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企业拟进行“产学研”合作之前一定要做的几件事:①做好调查研究工作,包括对研发项目的技术调研、对市场情况(国内外)以及拟合作高校有针对性的调研;②有条件企业要与主管部门汇报调研情况,以利争取主管部门的支持;③要与拟选的高校有关部门接触、沟通,交换意见,以利有“合作”的可能;④待选定“合作”高校后,一定要与科研第一线的人员座谈,充分交换意见,以利于促成合作;⑤双方应适时进行考察,条件成熟才可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书。

不同的企业可以采取不同方式与高校合作,如请顾问,咨询等等,形式不尽一致。

总之,医疗器械行业的发展市场广阔,从事医疗器械行业的企业和高等院校实施“产学研”合作符合国家提倡的大方向,会有力促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高端医疗器械的科技成果的转化与产业化。

猜你喜欢

产学研医疗器械科技成果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北京市医疗器械检验所
北京市医疗器械检验所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北京市医疗器械检验所简介
完善转化机制 推动产学研融合
纺织摘奖项目产学研居多
学前音乐教育专业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科技成果
科技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