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凝心聚力锲而不舍努力推动中国特色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建设新跨越

2013-01-27

中国水土保持 2013年4期
关键词:水土保持文明信息化

刘 宁

(水利部,北京 100053)

1 水土保持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根据2012年完成的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结果,我国水土流失治理取得了重大进展。当前全国土壤侵蚀共294.91万km2,比第二次遥感调查结果355.55万km2(2002年)减少60.64万 km2,其中水力侵蚀减少35.56万 km2,风力侵蚀减少25.08万 km2。10年的水土流失防治考量着水土保持工作成功与否,仅以2012年为例,基于水土保持的实际工作调查,并根据相关资料分析,究其功效,可简要梳理如下:

(1)水土流失防治高效提速。一是投入力度加大。中央层面用于水土保持重点治理的投资达54.66亿元,较2011年翻了近一番,地方和各类企事业单位投入达87.66亿元,较“十一五”年均水平有大幅度增长。二是推进速度加快。全国共完成水土流失综合防治面积7.9万km2,特别是在2012年年底中央下达15亿元财政追加投资后,有关省区克服困难,仅用3个多月就圆满完成了相当于过去4年2倍的建设任务。三是防治效果提升。各地把工程实施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发展特色产业紧密结合起来,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筹。四是发展后劲增强。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实施范围再扩大,新一期革命老区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前期工作全面完成,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二期工程和滇黔桂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已正式开展或即将实施。

(2)新水土保持法全面实施。《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参与水土保持工程建设实施细则》等政策出台实施,有效调动了民间资本参与治理水土流失的积极性。水土保持补偿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管理办法和设施验收管理办法3项关键制度修订工作取得重要进展。首批489个县已达到全国水土保持监督管理能力县标准,第二批能力建设活动已在788个县启动开展。在监督管理方面,2012年全国共审批水土保持方案约2.3万个,开展执法检查约3.1万次,组织完成武广高铁等7 000余个生产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设施验收,“三同时”制度得到有效落实。与此同时,地方政府也大力策动水保法实施的响应及立法工作,并积极组织新法施行一周年宣传活动,形成了良好的普法氛围。在工作实践中,建立起多部门协作推进机制,积极推行以奖代补、村民自建、民办公助等成功模式,群众参与和成果共享机制进一步完善。

(3)重点地区生态功能逐步修复。全国累计有1 250个县出台封禁政策,国家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区全面实施了封育保护,全国累计实施封育保护面积达75万km2,其中47万km2的生态得到初步修复,水土流失面积持续减少、强度持续下降。同时,在重要水源和城镇周边区,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取得了明显进展,全国已建成生态清洁型小流域301条,进一步增强了水土保持改善生态、服务民生的综合作用。

(4)水土保持基础性工作成果丰硕。《全国水土保持规划》编制有序推进,完成了全国水土保持区划、规划数据上报,稳步推进了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复核划定、全国水土保持规划框架稿编写工作,部分省区已率先开展了省级规划编制工作。全国水土保持普查如期完成各项任务,摸清了我国水土流失本底状况、侵蚀沟道数量和水土保持措施保存情况。水土保持基础支撑体系建设全面推进,建设完成了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建设二期工程,印发了《全国水土保持信息化规划》,推动了水土流失动态监测与公告项目立项实施。

(5)水土保持生态文明意识增强。深入推进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工程创建工作,2012年有11个县、6个生产建设项目、2个城市达标命名,典型引导作用突出。强化了宣传教育保障机制,全国共落实水土保持宣传教育责任部门1 844个,投入水土保持宣传教育经费1亿多元,宣传工作人员和志愿者队伍分别达到3万人。水土保持国策宣传教育行动成效明显,2012年全国各地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水保宣传,建成的24个国家级水土保持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和84个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共开展活动1 400多次,公众参观人数突破40万人次。

全国水土保持事业取得如此成效,得益于以下几方面的做法:一是紧扣落实中央加快水利改革发展决策部署这条主线,谋划和推动水土保持工作有新举措;二是紧紧围绕落实新水土保持法这个核心,全面强化水土保持法律保障有新进展;三是紧紧抓好增加投入这个关键,千方百计开辟资金渠道有新突破;四是紧紧把握强化基础这个重点,推动水土保持工作科学化、规范化迈上新水平;五是紧紧依托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工程创建这个载体,在引领带动生态文明建设中有新作为。

2 水土保持工作面临的形势与挑战

党的十八大制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蓝图,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明确将“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全面落实党的十八大对水土保持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需要更加充分地认识到做好新时期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1)树立水土保持生态文明自觉观念。水土资源是生态系统不可或缺的要素,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水土流失防治要从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出发,进一步加深自然、经济、社会发展和资源、生态、环境的规律认识。在指导思想上,要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最大限度地保护原地貌、原生态,更加注重促进生态系统自然修复,保护生态系统功能。在防治方针上,要坚持保护优先、防治结合,更加注重预防,完善制度设计、强化社会管理,做到预防保护与综合治理“两手抓、两手硬”。在实现路径上,要把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作为衡量生态文明与否的重要指标,大力倡导水土流失综合防治,积极探索建立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培育全社会水土保持生态文明的自觉性和低碳绿色循环经济的价值取向,营造关爱水土资源的科学风尚。

(2)加快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步伐。当前,我国还有不少水土流失严重地区自然环境恶劣、生态基础脆弱、生产条件落后、群众增收困难,全国还有3亿多亩(1 hm2=15亩,下同)坡耕地和数十万条侵蚀沟道亟待治理,东北黑土地保护、西南石漠化地区土地资源抢救任务艰巨,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地区水土流失治理进程仍然严重滞后。这些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尽快解决的现实问题,必须进一步加大治理力度,加快治理步伐,针对一些重点地区加大扶持力度。

(3)提高水土保持社会化管理水平。党的十八大做出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重大部署。在促进新型工业化方面,水土保持工作要把着力点放在依法管理上,严格生产建设活动准入条件,加强对项目选址选线和水土流失防治方案的科学论证与审批,督促落实预防和治理措施,促进传统工业的生态化改造升级。在城镇化发展方面,要按照水土保持法,督促有关方面在城镇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的规划及实施中科学制定和采取水土流失防治对策。在支撑农业现代化方面,水土保持工作要立足更加科学合理配置水土资源,加快坡改梯、淤地坝、坡面水系等民生工程建设力度,大力开展农业面源污染防治。要积极引导鼓励有能力的专业大户、农庄主、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组织开展卓有成效的、生物与工程结合的、经济与生态统筹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在实现信息化方面,水土保持工作必须尽快补齐管理手段落后的短板,以水土保持的信息化、现代化,保障宏观决策的科学化和社会管理的高效化。

3 对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做好水土保持工作的认识

根据党的十八大精神和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的总体要求以及全国水利厅局长会议制定的目标,水土保持工作的任务已经明确,就是要加快完善水土保持法配套制度体系、强化监督管理、提升防治水平、推进基础性工作、强化宣传、推动机制创新和信息化工作。为此,2013年要着力强化以下重点工作:

(1)完善水土保持法配套制度体系。国家层面要力争出台水土保持补偿费征收使用、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和设施验收3项管理办法,积极推动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制资质管理办法、流域机构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工作暂行规定等制度建设。各地要加快修订出台针对性强、便于操作的地方性法规,争取年内有超过1/3的省份颁布水土保持法实施办法。

(2)强化水土保持监督管理。要按照建设生态文明和贯彻水土保持法的要求,切实把好水土保持方案审批关和验收关,将公路、铁路、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工作重点,严控不合理的生产建设行为。要不断强化对生产建设项目的监督检查,切实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查处追究力度,推动生产建设项目落实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遏制人为新增水土流失。要扎实推进全国第二批水土保持监督管理能力县建设活动,不断提升水土保持执法人员的业务能力和服务意识。

(3)提升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水平。要继续推进重点区域综合治理,启动实施革命老区和滇黔桂岩溶区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工程,加快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确保年内完成综合治理水土流失5万km2,实施坡改梯30万hm2。加强重要生态保护区、江河源头区的预防保护力度,继续采取有力措施促进植被自然修复。推进东部地区、重要水源区生态建设与保护,形成完善的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机制和模式。推进项目精细化管理,不断提升管理水平。强化对淤地坝等水土保持拦挡工程的安全监管,引导各级地方财政安排专项经费用于病险淤地坝的除险加固,落实除险加固和安全运用责任。

(4)推进水土保持基础性工作。认真做好全国水土保持规划,如期完成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复核划分,科学制定水土流失防治目标、任务和重点项目规划,力争完成《全国水土保持规划》初稿审查和征求意见,同时各省(区、市)也要抓紧组织编制省级水土保持规划。积极组织完成全国水土流失动态监测与公告项目年度工作任务,开展全国水土保持情况县级普查成果论证、开发应用等工作,做好普查成果与常规统计、监测评价、基础研究、数据库建设等工作的全面衔接。

(5)宣传水土保持生态文明。继续推进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工程创建工作,各地要在认真评估的基础上,制定一个五年推进计划,加强指导、加大投入力度,打造一批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工程精品。在加大传统媒体宣传力度的基础上,积极探索运用影响面广、公众喜闻乐见的宣传新形式。不断深化水土保持国策宣传教育,继续推进全国中小学水土保持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和国家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创建工作,积极推动水土保持教材和科普读物编制工作,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青少年水土保持教育,继续推进水土保持进党校、进人大、进政府、进政协的“四进”活动,大力倡导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建设。

(6)推动水土保持机制创新。积极探索建立政府水土保持目标责任制,逐步实现政府目标责任落实情况监测、评估和考核。继续完善水土流失区群众参与机制,不断拓宽水土保持投融资渠道。要进一步加大能源资源开发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制度推进力度,积极争取将水土保持纳入区域生态补偿内容。

4 对水土保持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信息化是一个国家和行业现代化的基础和标志。经过多年努力,我国水土保持信息化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迈出了坚实步伐,但还存在着建设不均、支撑不强、服务不足、与国内外先进水平差距明显等突出问题。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水土保持信息化工作要按照国家和水利信息化的总体要求,紧密围绕水土保持发展目标,以需求为导向,统筹规划、统一标准、突出重点、稳步推进、分级建设,加强资源整合,完善工作机制,全面提升水土保持信息化水平。计划到2020年,初步建成覆盖全国各级水土保持部门的数据采集、传输、交换和发布体系,建成国家、流域和省三级水土保持数据中心,形成上下贯通、完善高效的全国水土保持信息化基础平台,实现信息技术在水土保持核心业务领域的充分应用与融合,提升水土保持决策、管理和服务水平。

做好水土保持信息化工作,首先要加强组织领导。省级以上水土保持部门要成立水土保持信息化领导小组,明确分工、落实责任,依据《全国水土保持信息化规划》,制定流域和省级水土保持信息化专项规划,明确建设目标任务,落实专项资金,多渠道筹集资金,建立良好的投入机制,协调有序推进。其次是完善制度标准建设。要以严格的技术要求和统一的标准规定,保障水土保持信息资源的合理共享、应用系统的高效运转。再次是推动重点工程建设。大力推进国家水土保持基础信息平台建设工程前期工作,继续完善水土保持预防监督、综合治理和监测评价三大业务系统,有序推进小流域数据资源试点示范、水土流失野外调查单元管理、信息共享与服务、规划协作、植物资源管理、科研协作平台等重点工程建设。

5 结语

水土保持在我国江河湖库淤积防治、粮食增产、群众增收和生态保护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世界水土保持协会在我国注册,我国水土保持的成就也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知。但是,据全国水利普查公报,当前全国仍有294.91万km2土地存在侵蚀现象,其中水力侵蚀面积129.32 万 km2,风力侵蚀面积 165.59 万 km2;仍有侵蚀沟道96万余条,水土流失治理依然任重道远;仍有很多课题需要破解、众多现象需要认知、许多工作需要各方面保障。比如:水土保持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服务功能和实际效益,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价值影响和支撑作用,对民生保障、国家昌盛的贡献和制约等都亟待有关方面研究和探索,从而提升对水土流失的规律性认识和水土保持的科学水平。广大水土保持工作者务必要以“滴水穿石、人一我十”的精神,进一步凝心聚力、锲而不舍,努力推动中国特色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建设新跨越。

猜你喜欢

水土保持文明信息化
水土保持探新路 三十九年写春秋
月“睹”教育信息化
请文明演绎
月“睹”教育信息化
《水土保持通报》征稿简则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漫说文明
水土保持监测
水土保持
对不文明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