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电饭锅的传感器设在哪里谈起
2013-01-26王永光
王永光
电饭锅及类似器具的传感器,历经半个世纪的产品实践,已经有磁钢温控器和热敏电阻两种,形成了磁钢温控电饭锅和电子温控电饭锅两大类产品,目前磁钢温控电饭锅仍然占据着国内主流市场。笔者认为磁钢温控电饭锅是个优秀的机电一体化之作,而历经四十余年的电子温控电饭锅,尚未实现机电一体化设计,形成了典型的“林黛玉式”产品。本文从传感器角度分析这两类产品的特征。
磁钢温控器是在米饭烹煮过程中,水被大米吸干后锅底温度骤升,致使磁钢温控器断电,此后利用电热盘的余热把米饭焖熟。磁钢温控器属于01判别式传感器,可靠程度高。而电热盘的余热,则是弥补磁钢温控器不能自复致熟米饭的重要环节。以上,磁钢温控器对锅底有水、无水实施有无判别,是很高明的设计手法,而利用电热盘的余热致熟米饭,则显现出优秀的机电一体化设计水平。
电子温控电饭锅的传感器以热敏电阻为主流,通过传感器随时调节加热功率,似乎是合理的,然而,首先,它失去了01判别的优势。其次,对锅内温度超过90℃后,就难以实施有效的调节加热功率,即无法在沸点温度附近实施控制。也就是说电子温控电饭锅,在适应相关标准中“2000米海拔以下适用”的要求上,是无能为力的!这一点显然是烹饪控制上的软肋。第三,电子线路通过传感器控制器具的形式,是机电一体化设计要求的倒退。第四,在锅盖部件上设置温度传感器,给锅盖部件的拆卸清洗带来不便,让其产品止步于高档系列。该类产品中的立体加热、厚釜均温等蹩脚的补丁技术,被认为是林黛玉的丫环……
在以米饭为主要烹饪形式的电热锅具中,由于米饭烹煮的特殊需求涉及锅内传热状况等要素,米饭的烹饪效果一直是业内关注的技术焦点,致使一度在很长的时间内,掩盖了电饭锅向多功能化的发展需求。对现有国内外市场最高档的电饭锅产品,在多功能发展史上的考量,除了煮各种米饭外,就只有半锅泡粥(因为它没有经过沸腾翻滚式的熬煮)。
电饭锅的发展,受限于温度传感器,在温度传感器的精度提高、设置数量和位置上徘徊了四十几年,是什么原因致使国内外业内众多工程技术人员,执着在温度传感器上而不能自解……
笔者提出一个全新的理念——把“锅”作为传感器。
传感器的作用可以理解为:将一个物理量转换为另一个物理量。把锅作为传感器指的是利用水达沸点温度时,水变汽体积骤增致使驱动锅盖的热物理特征,实现“水达沸点时锅盖动”的物理量转换,锅就成为了传感器,锅盖还能驱动开关实施控制,能把食物放在传感器内是一种突破性尝试。笔者称其为:汽动传感器。
磁钢传感器与汽动传感器对比,有以下几个特征:前者是抓住烹煮米饭时锅底有水、无水的热物理特征,而后者是抓住烹饪时锅内水的汽化体积骤增的热物理特征;前者只能适应米饭,而后者是能适应锅内有水的烹饪,试制的几种产品都能够把“锅内有水”扩展到锅巴饭、烙饼等极少水的烹饪。前者是个独立的传感器,而后者已经把传感器与锅一体化了;前者只能一次性断电,而后者可以在汽化与冷凝之间反复运作……可见,把锅作为传感器,作为锅内水的汽化与冷凝的传感器,使得电饭锅产品有了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现有产品表明,汽动结构可以把锅内压力,准确而稳定地控制在1.0kPa左右,其控制误差不过十几个百分点。
锅内表计压力1kPa时,折合温度是比沸点温度高出约0.3℃,基于这0.3℃所带来的烹饪功能与口感的特征,我们称作“黄金烹饪温区”。示意图说明:横坐标为烹饪时间,纵坐标为烹饪温度,纵坐标的起始值为使用地水的沸点温度,鉴于水的沸点温度受多种因素影响,因此这一起始值是以波动的曲线示意。纵坐标的0.3℃的横线,示意锅内温度比使用地水的沸点温度高出的数值,锯齿形曲线示意实际工作的控制过程。
汽动结构的应用可以概括为:有汽化现象存在的器具及烹饪可适用。用蒸汽驱动锅盖带动开关来取代磁钢温控器,除了省去独立的传感器外,还使得器具不再受限于铸铝电热盘和铝内锅,仅就其内锅的材质就有了更加丰富地选择,汽动结构可以适应现有常见的内锅,如不锈钢锅、搪瓷锅、陶锅、瓷锅、玻璃锅等。
汽动结构的诞生,为拓展电饭锅及类似器具的功能、为丰富电热器具的品类、为丰富电热烹饪的沸腾烹饪方式,为产品带来更多的设计和发展空间,也为业内一直困惑在电子温控中的工程技术人员,带来新的发展方向。有理由相信,随着汽动结构产品的不断开发,我国仍沿用半个世纪前日本人发明的电饭锅的局面,会得到根本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