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京都时代”国企CDM之路
2013-01-26吴秋利
吴秋利
(长江新能源开发有限公司)
何为CDM项目:清洁发展机制(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简称CDM)是《京都议定书》框架下三个灵活的机制之一。清洁发展机制的主要内容是指发达国家通过提供资金和技术的方式,与发展中国家开展项目级的合作,通过项目所实现的“经核证的减排量”,用于发达国家缔约方完成在议定书第三条下关于减少本国温室气体排放的承诺。清洁发展机制被认为是一项“双赢”机制:一方面,发展中国家通过合作可以获得资金和技术,有助于实现自己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通过这种合作,发达国家可以大幅度降低其在国内实现减排所需的高昂费用。这类合作项目,称为CDM项目。
一、国际市场现状
当前中国CDM项目处于停滞期。因为,一来CDM项目开发期较长,二来好项目越来越少,现阶段更多的是耕耘期,离收获的日子还很远。
打一个比方:开发CDM项目相当于栽树,批准、注册则相当于树苗不断长大,并结出果实,而签发就是把熟透的红苹果摘下来吃掉。树上的红苹果数量是有限的,吃一个少一个,如果想吃的更多,只能前期多栽树,而栽树是需要花时间的。所谓出现停滞就是,熟透的红苹果基本被摘完了。据国家发改委的最新统计资料显示,截至2012年8月17日,综合EB网站的统计数据,我国目前已有880个CDM项目共获得590,707,079吨CERs签发,占东道国CDM项目签发总量的59.98%。
目前国际市场上有些买家受金融危机影响,资金链断裂,无法继续交易,可能会在中国市场上慢慢消失,即使其进入时间较早;而有些买家则会转型,树立新的公司战略,比如以CDM为切入点,全面进入低碳领域;有些买家则要看其股东背景,如果股东继续支持并有资金实力,这类碳基金,即使是后进入者,也会表现强劲。
二、中国CDM项目发展遇到的问题
1、谈到CDM项目发展必须涉及到几个需要了解的单位简称和职责:
EB联合国清洁能源发展机制执行理事会(Executive Board简称);
DOE联合国清洁能源发展机制执行理事会EB指定的经营实体(designated operational entity简称 );
PDD咨询公司做出的项目设计文件(project design document简称)。
2、中国国内项目业主及C D M从业人员基本知识仍旧缺乏。
自1997年在日本京都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第3次缔约方会议(COP3)通过了《京都议定书》。按京都议定书中规定2005年2月才开始对欧盟、日本、加拿大等缔约国产生约束力,因此2005年开始CDM项目才正式开始运作,一个新兴的领域发展历史短又无任何经验可借鉴,中国国内业主从刚开始根本不相信二氧化碳可以卖钱到接受并开始了解CDM领域这个过程的时间太短,因此造成目前业主投资商及从业人员专业知识严重缺乏。
3、DOE机构数量过少,DOE高素质工作人员流失严重,现有工作人员素质平均较低;
DOE(designated operational entity)是由EB(联合国清洁能源发展机制执行理事会)指定的经营实体,CDM注册成功,都要先经过DOE的认证,现在CDM项目里分了15个领域,而全世界的DOE只有20家,每一家涉及几个CDM领域,有的DOE甚至只能做一个领域,于是当全世界无数CDM项目汇集而来,就在EB这里造成了大堵车。
4、咨询公司良莠不齐,PDD编制质量极不稳定;
随着CDM市场的迅速增大,大量咨询公司成立,专业人员的严重短缺,造成咨询公司做出的PDD(项目设计文件project design document)质量不达标的情况屡见不鲜,影响到项目申请的通过率。
5、EB修改方法学的频率过高,间隔期间过短。最短的不到半年就修改一次,导致中国在DOE排队进行审核的项目需要不断地、三番五次地修改PDD版本,给申报工作设置了很大障碍,降低了工作效率;
6、EB的审核项目流程不合理,大部分审核项目的专家并不了解中国的国情,同时专家审核项目时并没有统一的尺度和原则;被拒绝注册的项目没有任何申诉的机会;若咨询公司无法在短时间内解释清楚,则会面临无端的注册失败。
三、CDM项目开发与执行中的具体阻碍及细节
1、阻碍一:DOE和EB
首先是DOE。DOE审核机构人数很少,等待审核的CDM项目又非常多,审批程序复杂。目前全球约有20家DOE,包括中国的CQC(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和CEC(中国环境认证中心);DOE不仅人数少,一些审核员能力也有限,且有时对中国国情产生一些误解,对核证规则有误读;另外,DOE人员经常变更,不同的DOE对同一个项目也会有不同的意见。例如某风电场CDM项目的开发,从DOE现场核查开始计算到收到CERS收益周期要10个月,其中主要的因素就是DOE审核报告的时间和EB排队上会的时间无法控制。
相比DOE,EB的人数就更少,但它却主宰着CDM项目的“生杀大权”。EB有一个执行理事会,下设秘书处、方法学小组、专家小组等机构。由于工作繁忙,EB很长时间才召开一次受理会;同时,也同样存在消耗时间长、审批繁琐等问题。
2、阻碍二:业主、咨询机构不成熟
目前,企业(项目业主)的CDM基本知识还很缺乏,尤其是一些企业管理层,对CDM的了解还很欠缺,虽然企业都知道有CDM项目这回事,但CDM具体的规则是什么,以及如何参与还是不太清楚。
多数企业了解CDM知识的过程比较长,点对点的谈判导致没有经验的一方可能处于被动地位,从而丧失讨价还价的能力。
另外,咨询机构的层次、技术水平也良莠不齐。虽然业内有一些具良好经验的咨询机构,但这一市场不断有新的进入者,其对项目和程序的了解,以及对PDD(CDM项目设计文件)的一些方法学的掌握还有一定差距,导致上报项目质量参差不齐,使得CDM的中国之路走得不那么顺畅。
3、阻碍三:买卖双方存在认知差异
法律和风险是CDM参与者们最为关注的,买卖双方对于风险的认知是不一样的。中方企业和外方企业,对项目的合法性有不同的认知度。比如对于国内是普遍国情,中方企业认为是合法的,但在外方来看,合法性却有待解释与沟通,这样,在项目的一开始就可能产生很大冲突。
四、应对现状的解决方案
既然CDM项目存在上述共性问题,未来,我们应有怎样的解决方案呢?
1、解决方案的思路
买家和卖家盈利与风险卖家CDM额外收益。在开发CDM项目过程中,业主是不需要投资的,就是所谓的在“卖空气”。通常,CDM项目的企业有两类收益,一是企业主体收益,二是CDM额外收益。一个项目只有具备CDM的开发标准,投资人才愿意投资。比如一个风电厂,其主体收益是发电卖电,二氧化碳减排收益是额外的、附加的。
对于一般的项目来说,比如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等,其主体收益是核心,CDM只是额外收益,可能占到总收益的20%。但对于一些特殊项目,尤其是传统化工项目,情况正相反,由于本身收益率水平不高,其CDM收益可能高于其主体收入。例如某化工项目,其主体收益是2000万(现在可能亏本),但通过CDM项目,却盈利2个亿。但这类项目总体会越来越少,国家也会严格控制。
卖家的风险主要是能否签发。理论上讲,如果没有CDM额外收益,该项目可能就不会开发,有了CDM使企业收益增加,投资人才愿意去投这个项目。相反,如果项目无法注册或者不能签发,业主最终拿不到CDM收益,对整个项目是有影响的。比如风电项目,没有CDM额外收益时,其收益率可能是6%,有了CDM收益后就能够达到9%,换句话说,收益率只有达到9%投资人才愿意投资这一项目,但如果最后这个CDM项目失败了,没能拿到CDM收益,企业收益率又将回到6%,这对投资人来说,是很大的风险。
卖家范围很广,很多领域都涉及CDM项目。买家已不再是单纯买家一般来说,买家分为两种,一种是碳基金,中间交易商,一种是最终买家,如大型电厂。一般买家均指第一种。
现在减排市场的发展已经到了相当的阶段,已经没有所谓的“最终买家”、“中间买家”,即使是最终有减排指标义务的大企业客户,也会同时进行买和卖,这样做的目的,一是为了进行对冲以规避市场风险,二是通过交易获利。
当然,碳基金在运营CDM项目中也承担着很大风险。一方面,前期垫付了大量资金,如果最后项目启动不了,前期投入就会付诸东流。这点与投资前期的股权投资基金VC非常相似,需要冒一定的风险。
碳基金买家的另一风险则体现在价格波动上,受政策和市场的影响明显。比如从去年开始,国际碳价经历了暴涨暴跌。
以上分析说明《京都议定书》后,进行CDM项目是大势所趋,2012年之后,无论发展中国家是否承担量化的减排指标,CDM机制都将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继续存在而且要发展壮大。现实也严酷地摆在中国面前,减排市场CDM项目如何进行,中国必须考虑走自己的路。要考虑中国企业现在开发CDM项目,所产生的CERs是否可能在中国国内进行相关的交易。
2、国内市场的开发与建设
2012年8月16日上海市碳排放交易试点正式全面启动,它的意义在那里?“这是国内碳交易市场建设迈出的标志性步伐。”中国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解振华给予了充分肯定。
去年11月,中国宣布在包括上海在内的全国7个省市开展碳排放交易试点。“上海的步子又快又实”。解振华说,碳交易试点真正从“务虚”进入了务实阶段。
据上海市发改委人士介绍,上海参加试点的单位为钢铁、石化、化工、有色、电力、建材、纺织、造纸、橡胶、化纤等工业行业中年二氧化碳排放量两万吨及以上的重点排放企业,以及航空、港口、机场、铁路、商业、宾馆、金融等非工业行业中年二氧化碳排放量一万吨及以上的重点排放企业。试点企业应按规定实行碳排放报告制度,获得碳排放配额并进行管理,接受碳排放核查并按规定履行碳排放控制责任。
此外,对于上述范围之外的以及试点期间新增的二氧化碳年排放量一万吨及以上的其它企业,在试点期间实行碳排放报告制度,为下一阶段扩大试点范围做好准备。据统计,上海全市参加试点的企业在200家左右,报告企业在600余家。
由上海市碳排放交易试点,我们看到CDM项目困难与挑战并存,前途充满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