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国有林区经济转型思路及对策研究
2013-01-26许家忠尹鹏志许美英
许家忠,尹鹏志,许美英
(阿龙山林业局,内蒙古 根河 022362)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是我国东北内蒙古四大重点国有林区之一,经营总面积10.67万hm2,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居四大林区之首。由于几十来年的高强度采伐,可采资源难以为继,产业结构极其单一,经济发展严重滞后。天保工程的实施和《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规划》的启动,为林区注入了新的活力,有效缓解了林区“两危”。但由于天保工程建设的局限性和思想观念等主客观原因,林区经济转型还不到位,林区发展的速度还不快,与全国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的形势相比还有很大差距。2012年,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概念,首次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战略布局高度。因此,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应自觉置身于全国发展的大格局中,理清思路、找准定位。在筑牢生态安全屏障的前提下,解决发展严重不足的矛盾,走出一条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林区经济转型发展之路势在必行。
1 林区经济转型发展提出的背景
自1952年林区开发建设以来,遵循先生产后建设的方针,累计为国家提供了1.83亿m3木材和大量林副产品,直接上缴利税费180多亿元。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由于几十年来的高强度采伐,可采资源难以为继,产业结构极其单一,经济发展严重滞后。20世纪末,国家实施一期“天保工程”,林区木材采伐量由原来的每年380万m3,逐年减少到现在的每年110万m3,使得单纯林木经济已难以满足发展要求。2011年,国家启动了二期“天保工程”和《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规划》,规划将在十二五期末全面停止主伐生产。林区经济发展也必将由以木材生产为主的粗放型经济向多元化集约型经济转型[1]。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当中。提出了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生态安全作出贡献。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作为祖国北方重要生态屏障,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是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支撑区,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任务艰巨。
2 林区当前形势和主要问题
(1)从政策走向上看,尚有许多具体的可争取的政策空间。国家对扶持国有重点林区实现经济转型已成为各级政府关注的重点,当前,能够惠及林区的政策机遇至少有六项。一是天保二期工程实施的机遇;二是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的机遇;三是国家支持内蒙古加快发展的机遇;四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机遇;五是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六是自治区加快东部盟市发展的机遇。
(2)从资源优势上看,经过十几年天保工程的实施,森林资源不断恢复增长,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富的地上地下资源以及特有的森林文化、特殊的区位都是林区转型发展的优势。在新的发展阶段拥有以上优势就能够聚集各种生产要素,实现经济转型,重建新型实体经济,发展优势非常明显。
(3)从内部经营上看,当前企业增收难度加大,支出因素增多。一方面,木材销售和天保工程国家政策性投入依然是林区企业的主要财源,主营业务收入逐年减少。另一方面,生产设备、道路等进入集中维修期,维持简单再生产、保障正常生产经营投入增加;国投民生项目、生态项目大量增多,企业配套资金增加;职工增收以及解决老工伤等遗留问题需要大量资金。
(4)从经济总量上看,林区经济总量不足全区总量的0.3%,经济贡献与拥有的森林面积、资源禀赋极不相称;企业收入与地区、国内其他行业比相差甚大;林区职工工资和基础设施近年虽然得到提升和改善,但与全区和全国相比水平仍然较低。
(5)存在的主要问题,林区经济转型不到位,替代产业发展严重不足。林区当前天保工程投入和木材收入仍占企业总收入比例达90%以上,不仅项目总量少、大项目少,而且高新技术项目少,外资或合资的多元化项目更是寥寥无几,独木支撑的产业格局仍待突破。
3 内蒙古国有林区经济转型的思路及对策
3.1 着力加强林区生态文明建设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是全国最大的集中连片的国有林区,在涵养水源、固碳释氧、保育土壤、净化大气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森林游憩等生态服务功能方面具有重大价值。林区生态文明建设要以二期天保工程的实施和野生动植物保护、自然保护区建设、湿地保护为重点。巩固现有生态建设成果,提高生态保护建设水平,推进森林分类经营,建设以保护、培育、利用森林资源为主的森林资源经营产业,努力为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生态产品,全面建设祖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和我国北方最大的森林生态功能区。
(1)建设内蒙古乃至全国最大的森林碳汇基地。林区森林面积8.17万km2,森林蓄积8.87亿m3,湿地面积120万hm2,资源丰富,优势明显,要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的思路,创新生态保护与建设理念,结合防火无人机、远程监测系统、生态监测体系建设等重点林业项目,全面提升林区生态保护的科技应用能力,要把生态保护放在首位,加强森林经营工作,强化林政资源管理体系建设,加强森林火灾和病虫害防控,要由重治轻防向重防重治转变。保障森林面积不断增加,改善林分质量,促进森林蓄积增长率显著提升。争取在“十二五”期末,森林覆盖率达到80%。在保护呼伦贝尔大草原的生态平衡,为维护我国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的生态平衡,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方面做出重要贡献。
(2)建设内蒙古乃至全国最大的商品林储备基地。通过人工造林、现有林培育、低价林改造、补植补造、森林抚育等方式促进森林系统的正向演替,合理调整林种、林龄结构,加快建设工业原料林、生物质能源林、特色经济林、珍贵树种和大径级用材林等商品林基地,不断增强林区资源战略储备和林产品市场供给能力。
3.2 着力加强林区产业转型升级
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原则,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转型升级为主题,转变观念,拓宽思路,着力构建多元发展、多极突破的产业发展格局。林区多元的文化、丰富的资源、临近俄蒙的区位优势为未来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要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制定科学合理的产业布局规划,实现林区产业转型升级。争取到“十二五”期末,林区产业总产值达到100亿元以上。
(1)建设内蒙古乃至东北最大的绿化苗木基地。依托林区种苗行业资源、技术优势,在原有种子园、苗圃的基础上组建若干园林绿化公司,主动承接周边地区城市园林绿化苗木示范基地,建立苗木繁育体系、科技支撑体系和市场服务体系,实现种苗产业发展品种化、基地化、规模化、产业化。争取在“十二五”期间,新建种子园、采穗圃5处以上,新建采种基地10处以上,建设林木种质资源保存基地5个以上,将年产苗量提高到2亿株以上。
(2)建设内蒙古乃至东北最具特色的生态旅游休闲基地。内蒙古大兴安岭是欧亚大陆北方森林带重要组成部分,拥有完备的森林、草原、湿地三大自然生态系统,现有8个国家森林公园,2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面积94万hm2的集中连片尚未开发的北部原始林区。依托旅游资源优势,体现森林文化、生态文化特点,大力发展森林生态旅游产业。将大兴安岭打造成自治区乃至东北的生态旅游休闲基地和生态文明示范基地。整合旅游资源、统一规划、统一布局,培育品牌,突出亮点,统一打造大兴安岭森林旅游品牌,形成林区旅游产业总体布局规划,突出森林、湿地、草原和冰雪等林区特色旅游资源,加大区域合作,构建区域旅游联盟,共同开发精品旅游线路,打造国内外知名的生态旅游目的地。挖掘狩猎部落、民族文化、文化遗址、民俗风情等民族和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建设北方多民族、多文化生活体验基地。围绕中俄、中蒙边境景观、异域风情、界河等资源,发展过境旅游[2],将林区森林旅游融入到呼伦贝尔市、自治区、东北大旅游格局之中。
(3)建设内蒙古乃至东北最大的绿色林特产品培育加工基地。充分利用林上和林下资源,按照规模化、集约化的思路,把林区建设成为内蒙古乃至东北最大绿色生态食品、特色畜禽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利用林区现有的“诺敏山”品牌的优势和成熟的食用菌培植技术,扶持发展以有机黑木耳、蘑菇为主的食用菌产业和以蕨菜、黄花菜等为主的特色山野菜产业。大力提高蓝莓、大果沙棘等野生果品的产业化水平,开发系列产品。引进技术、资金,大力发展牛、马等养殖项目。发展狐、貂、驯鹿、林蛙、野猪、山禽等特种经济动物养殖业,建设林区特色珍稀动物养殖基地。在森林种养殖业上,要培育公司加基地、基地加林户的模式。
(4)积极推进林区矿产水产资源开发。首先要做好矿产开发的基础性工作,探明现有探矿权属内的矿产储量、品位。要科学规范运营,按照“开发一点、保护一片、发展全局”的原则有序发展生态矿业,做到生态和环保双达标。实施点状开发、适度规模、综合利用、梯度增值,对取得有开发价值地质成果的,要组建新的股份制矿业公司,建设生态矿业示范区。要按照“严格准入、强强联合”原则积极寻找合作伙伴,将实力雄厚、信誉度高、社会责任感强的企业引进林区,开展风险探矿合作,加快林区矿业开发进程,缩短勘探开发建设周期。
发挥林区“东北水塔”的资源优势,积极推进水资源开发利用产业。要按照掌控林区水资源、形成融资平台、搭建库区周边产业发展大格局的思路,主动谋划和主导参与林区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发展水资源综合开发产业链。重点推进毕拉河水利枢纽工程建设,统筹规划和开发利用区域内丰富的地下矿泉水资源。
(5)积极推进林下资源开发。重点开发北药资源,充分利用林区“绿色药库”资源优势,加大科技和资金投入力度,逐步形成以野生资源培育为基础、以人工种植为主导、以深加工为目的的特色产业。重点发展刺五加、芍药、金莲花、五味子、还魂草、防风、柴胡、黄芩、黄芪等中草药的驯化、引种,建设北药特色原料供应基地。依托森健药业开发中草药饮片、蓝莓口服液、山丁子口服液等保健药品和食品。积极与国内知名中药企业和科研院所开展技术合作,实现北药生产技术现代化、质量标准化、产品规模化和品牌化,提升北药的精深加工水平,建设现代化的北药生产加工基地。
充分利用林上和林下资源,大力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启动编制大兴安岭动植物志项目,制定林下资源采集管理办法,有序推进绿色食品开发加工产业。重点发展大果沙棘、蓝莓种植;开发野生浆果饮料和酒类产业;开发食用菌产业和特色山野菜产业;积极发展貂、狐等珍贵皮毛动物和驯鹿、林蛙等特种经济动物养殖业;研究开发杜香油项目。
(6)积极推进对外合作。实施“走出去”战略,充分发挥林区技术、设备优势,利用俄罗斯森林资源丰富的条件,俄罗斯的木材林相、树种、质量、价格优势已在市场中显现[3],提升对俄森林采伐、木材精深加工和劳务输出等合作层次,以兴安国际贸易公司为基础,发挥集团化运作优势,境内统一洽谈、统一签约、统一争取国家政策,境外统一运作实施,为各局开展境外森林资源开发合作搭好平台。充分研究和利用好国家给予的境外森林资源开发合作项目的前期费用核销、木材回运补贴、出境劳务人员境外保险核销、贷款全额贴息等优惠扶持政策。利用满洲里进口木材集散地的优势,以境外采伐和境内加工相结合,利用境外资源和零关税政策,做好木材加工转出口项目。通过招商引资、寻求战略伙伴合作,培育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资源利用率高的林木精深加工产业,提高采伐、造材、加工剩余物的综合利用水平,实现林木资源的多环节加工增值。与俄罗斯相关公司洽谈,签订收购协议,利用开发银行贷款整体收购境外经营公司和森林资源开发使用权,为做强对俄森林资源合作开发打下基础,形成融资平台。促进林区产业升级和外向型经济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7)开发生物质资源。先选择一两个具备条件的单位进行试点,探索利用森林抚育剩余物、木材加工废弃物、养殖业废弃物及灌草资源发展生物质能源产业。统筹规划,科学设置生物质能源转化基地。研究国家的政策导向和技术支撑问题,引进成熟技术,加快建设生物质能源产业链。在生物质能源开发上,要利用好补贴政策,利用好丰富的资源,提高能源转化技术,逐步做大这项产业。
3.3 着力加强体制机制保障体系建设
(1)要深入推进现代企业制度改革。自上而下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规范运行机制,建立决策、执行、监督三位一体,既协调统一又相互制衡的现代企业制度,努力构建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经济体制、管理体制、产权制度和现代化经营管理模式。为林区经济转型发展提供体制和机制保障。选择1~2家森工企业实施派驻董事会、监事会试点,其他森工企业实行执行董事、执行监事制度。对于看准了的好项目、大项目,不搞独资,实行股权多元化,实行现代企业制度。
(2)要加强科技创新和推广。加大科技投入,加大关键生态技术、碳汇计量监测、生态功能评估、新兴产业技术等科技攻关力度,把发展的动力转到依靠科技进步上来,最大程度地提高林业生产力和资源综合利用率,全面提升林业建设的质量和效益。加强林业科技能力建设,加强专业科研机构、科技示范基地、林业质检机构和高级实验检测中心建设,加强生态效益检测,加强科技服务,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示范推广。建立科技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加强与科研院校横向联合,实行“产、学、研”结合,共同致力于科研项目的开发与推广,开创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之路,为林区产业项目开发提供科技支撑。
(3)要研究政策导向,吃透上级精神。十八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新要求,为林业发展带来更加有利的政策环境,要紧紧抓住有利时机,推动和争取更多涉林惠林政策的制定实施。当前,能够惠及林区的政策机遇至少有六项。面对这么多的政策机遇,要主动对接,要争取到位,推动落实,准确把握投资重点,寻找林区需求与国家和自治区政策支持的结合点,拿出有影响、吸引人的好项目,借助项目向上级要政策,将政策研究透、项目研究透、最大限度地争取上级政策支持。
[1]刘厚根.森工企业林业经济发展模式的研究[J].中国林业经济,2012(1):26-28.
[2]许美英,尹鹏志.浅谈内蒙古国有林区林业经济向森林经济的转变[J].中国林业经济,2012(4):16-18.
[3]张贵海.黑龙江国有林区企业经营方式转换研究[J].中国林业经济,2011(4):2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