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鸭源肠球菌人工感染雏鸭的病理学观察

2013-01-25韩梅红长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湖北荆州434025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 2013年29期
关键词:雏鸭球菌脾脏

韩梅红 (长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湖北 荆州 434025)

谷长勤 (华中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

鸭源肠球菌人工感染雏鸭的病理学观察

韩梅红 (长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湖北 荆州 434025)

谷长勤 (华中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

以临床分离得到的1株鸭源肠球菌接种雏鸭,观察感染后雏鸭的主要临床症状和病变特点,并测定感染雏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光镜下观察各组织病变切片,探讨了该菌株对雏鸭的致病力和病变特点。结果表明,该病原主要侵害雏鸭心脏、肝脏、脾脏和肺脏,最明显的病变特征是引起雏鸭心包积液,心外膜和气囊表面附着有纤维素性炎性渗出物,肝脏肿大、淤血、出血和坏死,以及脾脏肿大等;镜下见病鸭心肌出血,肝脏炎性细胞浸润以及脾脏淋巴细胞减少等。揭示该株肠球菌可引起雏鸭感染发病并导致组织病变而死亡。

肠球菌;雏鸭;病理变化

家禽的急性肠球菌 (原属于链球菌属D群)感染最初见于1902年Moore等报道的鸡类中风样败血症[1]。1932年Vaillancourt等首次报道火鸡的链球菌病[1]。1927年Katanbaf等首次报告与链球菌有关的细菌性或赘生性心内膜炎[1]。

禽类肠球菌感染虽不常见,但却呈世界范围分布[2-3]。该病引起的急、慢性感染造成的损失可达50%。该病急性感染时,主要造成全身败血性变化,并以发病快、死亡率高为其特点[2-3]。目前国内外尚未见肠球菌感染雏鸭的病理学研究的详细报道。本研究初步探讨了肠球菌对雏鸭的致病性和病变特点,以期为全面认识鸭源肠球菌的致病机理提供可借鉴的资料。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供试菌株由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提供,分离于自然感染发病濒死期和已死亡鸭的肝脏、心腔血和脑组织液。经鉴定为粪肠球菌 (另文发表)。供试鸭为1日龄北京丽佳鸭,20只,购自武汉市春江种鸭场,自由采食饮水;饲料为不添加任何抗菌药物的肉用仔鸭全价饲料,供试雏鸭饲养在专门的试验鸭舍内,铁丝网吊床、水槽、料槽连同鸭舍一起用新洁尔灭消毒液清洗,并用甲醛熏蒸彻底消毒。

1.2 试验方法

(1)菌悬液的制备 将供试菌株接种于含5%绵羊血的THB琼脂培养基上,37℃恒温培养24h,挑取单个典型菌落接种于THB液体培养基,37℃恒温培养18h,采用平板表面涂布法计数并稀释至浓度为1.0×109cfu/ml备用。

(2)感染雏鸭发病、死亡规律及临床症状观察 20只雏鸭接种前先用0.05%强力霉素饮水5~7d,空白饲养2周后随机取样经血液检查无细菌感染,随机等分为2组,试验组经腿部肌肉注射稀释好的菌悬液0.5ml,对照组腿部肌肉注射0.5ml无菌THB。

接种后密切观察感染鸭的发病、死亡情况,包括精神、食欲、体格状况、运动能力、被毛光泽度以及粪便和天然孔分泌物性状。每天随机抽样采集血液和泄殖腔擦拭物进行细菌学检查。记录各组鸭最早发病时间和发病鸭数量、最早死亡时间和死亡鸭数量。每天观察3~4次,连续观察14d。

(3)病理学观察 死亡鸭及时尸检,未死亡的于接种后21d颈静脉放血处死并剖检。所有鸭在进行剖检之前首先观察体表有无炎症反应,打开并检查趾关节腔内有无积液,然后依次打开腹腔、胸腔、口腔和颅腔,观察气囊、肝脏、脾脏、胃、十二指肠和胰脏、肾脏、法氏囊、心脏、肺脏、胸腺、气管和脑等组织器官的大体病变,并取病变组织置于10%中性福尔马林溶液中固定,常规石蜡包埋,制作切片,H.E.染色,光镜下观察各组织病变。

(4)细菌学检查 进行细菌学检查的样品 (包括血液、泄殖腔擦拭物和肝脏等)均在无菌条件下涂抹并用接种环划线接种在THB血琼脂培养基上,37℃恒温培养18~24h,观察菌落形态,挑取单菌落进行革兰氏染色,油镜下观察细菌形态。以接种培养基后分离到较纯的、与试验接种菌具有一致的培养特性和细菌形态者,认为该样品中分离的细菌来自于腿部肌肉注射的试验菌液,判为细菌分离阳性。

2 结果与分析

2.1 雏鸭发病情况及临床症状观察

试验组感染后18h内即表现临床症状,且症状较其他组明显,病鸭主要表现为精神高度沉郁,食欲减少或废绝,眼睑肿胀、流泪,拉黄白或灰绿色稀粪,病鸭消瘦,喜卧恶动;4d内有3只鸭出现跛行,之后卧地不起,直至死亡 (图1);死亡鸭趾关节略显肿大,触摸有波动感,剖开可见关节腔内有黄色液体。

该组鸭8d内全部发病,发病高峰期集中在4~6d,至21d试验结束时,共有5只 (50%)死亡,肝脏、血液、泄殖腔样品细菌分离率及总细菌分离率分别为10/10、9/10、7/10和26/30 (表1)。对照组鸭喜食、好动,羽毛滑亮,生长速度快,无任何异常表现。

图1 试验组发病、死亡的鸭

表1 肠球菌感染雏鸭的发病率、死亡率与细菌分离率(n=10)

2.2 感染鸭组织病理学变化

试验鸭注射菌液后导致心、肝、脾、肺、肾、肠等器官不同程度的损伤。各脏器病理学变化主要表现如下。

心脏:眼观多数鸭心包积液 (6/10),液体呈浅黄色,稍混浊,心外膜上附有多量白色絮状物(8/10),心壁上有条索状出血斑块 (5/10);镜下心肌出血明显 (图2),肌纤维断裂、溶解,心内膜轻微出血。

肝脏:眼观肝脏稍肿大 (6/10),质脆,肝脏表面散在分布粟粒大小的出血点,或有炎性渗出物;镜下见肝窦状隙扩张,炎性细胞浸润,有的发生脂肪变性,肝细胞肿胀,胞浆内有较大的空泡 (图3),淤血较明显,另见有肝细胞坏死现象。

脾脏:眼观脾肿大,边缘钝圆 (6/10);镜下组织结构疏松,细胞排列松散,淋巴细胞减少,网状细胞明显 (图4),脾窦和脾静脉淤血。

肺脏:眼观肺淤血明显;镜下可见肺泡腔内有红细胞聚集,肺泡壁毛细血管充血 (图5),有的肺泡间质增宽,肺毛细管腔内有脱落的上皮细胞。

肾脏:眼观无明显病变;镜下间质血管轻微淤血,少数肾小管上皮细胞坏死、脱落。

十二指肠:眼观无明显病变。镜下浆膜层水肿增厚,肌层坏死、溶解。

气囊:眼观气囊稍浑浊,囊膜增厚,有少量纤维素性炎性渗出物 (6/10)。

法氏囊:眼观无明显异常。镜下见法氏囊间质水肿 (图6),皮质和髓质淋巴细胞减少。

脑:眼观无明显异常。镜下可见神经细胞肿胀、变性,中央染色质溶解。

胰脏和胸腺:眼观和镜下均未见明显异常。

对照组:各脏器眼观和镜下均未见异常。

图3 肝脏脂肪变性 (400×)

图2 心肌出血 (100×)

图5 肺淤血、出血 (400×)

图4 脾脏淋巴细胞减少,网状细胞增多 (400×)

3 讨论

肠球菌病是一种主要侵害机体实质器官的急性败血性疾病[5]。本研究结果揭示,该病的发病机理可能是病原菌侵入机体后,在感染局部引起炎症反应,表现为炎性肿胀和纤维素性炎性渗出;此时机体可能调动起全身的免疫器官,用以抵制病原菌的侵害作用,病理表现为脾脏的多核巨细胞和网状细胞大量增生;在机体损伤与抗损伤的斗争过程中,免疫器官可能也遭到损伤,病理表现为脾脏淋巴细胞的减少;此时病原菌乘虚而入,从感染灶不断侵入血液,经血液扩散全身,从而引起全身性败血症变化,最后机体常因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

图6 法氏囊水肿 (100×)

本研究中菌株对雏鸭的发病率、死亡率和各组织样品的细菌分离率是判断致病力强弱的重要指标。Vanrobaeys等[4]认为,链球菌发病率低于15%者视为低致病力菌株,高于65%者视为高致病力菌株,15%~65%者视为中等致病力菌株。本研究中感染雏鸭的发病率发病率、死亡率以及肝脏、血液、泄殖腔各组织样品细菌分离率分别为100%、50%、10/10、9/10和7/10,可见其致病力相当强。

从感染雏鸭的组织病理学变化来看,该病原主要侵害雏鸭的心脏、肝脏、脾脏和肺脏等,最明显的病变特征是引起心包积液,心外膜和气囊表面附着有纤维素性炎性渗出物,肝脏肿大、淤血、出血,炎性细胞浸润;脾脏肿大,淋巴细胞减少;肺淤血等。综合以上分析,试验菌株能引起雏鸭感染发病并导致组织病变而死亡。

[1]Saif Y M (苏敬良,高 福,索勋译).禽病学 (第11版)[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917-926.

[2]卡尔尼克B W(高 福,苏敬良译).禽病学 [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9:377-383.

[3]杨劲松,包幼迪.肠球菌致病性初探 [J].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1997,13(6):33-35.

[4]Vanrobaeys M,De Herdt P,Ducatelle R,etc.Extracellular proteins and virulence in Streptococcus bovis isolates from pigeons[J].Vet Microbiol,1997,59:59-66.

[5]李光辉.肠球菌感染研究进展 [J].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1999,26(11):471-474.

Pathological Observation of Duck Artifically Infected withEnterococcus

HAN Mei-hong(College of Animal Science,Yangtze University,Jingzhou,Hubei434025,China)
GU Chang-qin(College of Animal Medicine,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Wuhan,Hubei430070,China)

One strain ofEnterococcusisolated from dying ducks was inoculated into laboratory ducks.The clinical signs and pathological changes of the experimental ducks were observed and the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were determined in order to determine the infection rate and virulence of the strain.Furthermore,the paraffin sections of main organs were observed under light microscopy.In results,the strain were virulent to ducks and the heart,liver,lung and spleen of the ducks were damaged.The most obvious pathologic character is pericardial effusion,cellulose inflammatory exudate is attached to the surface of the epicardial and airbag.Additionally,liver enlargement,congestion,hemorrhage and necrosis;microscopically,the duck’s myocardial hemorrhage,infiltration of inflammatory cells and spleen lymphocytes decreased.The resules indicate that the strain ofEnterococcusmay attack the ducks and cause tissue lesions and even death.

Enterococcus;duck;pathogenicity

S858.32

A

1673-1409 (2013)29-0025-03

2013-05-25

韩梅红 (1979-),女,硕士,讲师,主要从事免疫病理学研究。

猜你喜欢

雏鸭球菌脾脏
雏鸭的饮水与开食
雏鸭死亡率高的原因及提高成活率的措施
浅谈雏鸭饲养管理的关键技术要点
结节病合并隐球菌病的研究进展
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在胰体尾占位性病变中的应用
对诊断脾脏妊娠方法的研究
IL-33在隐球菌脑膜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一株副球菌对邻苯二甲酸酯的降解特性研究
雏鸭对温度的要求
腹腔镜脾切除术与开腹脾切除术治疗脾脏占位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