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信运营商不应再“积木式”重组
2013-01-25作者金峰
作者 | 金峰
“383”方案背后的电信重组猜想
随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383”改革方案逐渐浮出水面,关于八大行业改革中的电信行业改革又再一次成为业界猜测与讨论的焦点。
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布了“383改革方案”,这份被企业界与学术界理解为未来改革方向的文件中,又一次提到了电信重组的概念。业内普遍理解其背后的含义是第一要将中国移动进行分拆,因为只有分拆了中国移动,才能够形成竞争均衡的局面;第二,重组的主体包括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和广电;第三,重组的模式,依然是“积木式”的模式,即先将各企业拆分成若干业务板块,然后再拼凑在一起,形成若干新的企业。
但是,笔者认为,电信行业不应再经历一次“积木式”的重组过程。
1、“积木式”重组是一项消耗巨大的工程
企业之间的重组毕竟不像小孩子玩的积木游戏,或许在决策层面,方案是如此的简单,但是一旦到了操作层面,就是庞大的工程。网络的交接,系统的交接,用户的交接,数据的交接,人员的交接,场地的交接,渠道的交接等等,无一不是复杂的工作。特别是电信企业的分支机构遍布全国,也就是说以上一幕幕的交接,要在全国的每一个省,每一个市,每一个县发生,工作量可想而知。
2008年的电信重组,相应费用至少以百亿计,这还只是发生在数家产权清晰,业务单元类似,主管部门一致的企业身上。而本次重组,则将广电纳入重组范围,广电目前尚未有效形成全国性的公司,并且业务范围同移动、电信、联通等传统电信运营商有一定的差异,主管部门也不同,重组难度之大,花费成本之高可见一斑。
2、“积木式”重组并不能带来经济增量
任何的企业兼并重组,都是希望能够带来“1+1>2”的效应,这是建立在重组后资源能够相互复用,产品能够更好融合的基础上。
但如果本次重组,仅仅是为了拆分中国移动,那么最终的结果,大多会是“1+1=2”的状况。毕竟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现在已经是全业务运营商,而且用户基数也相当庞大,远远过了规模效应的节点。即便是中国移动拆分一些用户给他们,最多也就是增加了他们的收入而已。而如果将部分中国移动与广电进行重组,最多也就是形成一家新的全业务运营商,参考中国电信与中国联通发展全业务,却依然在收入与利润上远不敌中国移动的事实,这家新的企业甚至可能经营效益更差。
至于其他的重组方案,例如把移动的部分用户和网络+联通IDC+广电,拼凑成一家企业,可能会让服务质量下降,进而影响企业收入。
3、破除中国移动垄断无助于行业发展
破除中国移动当前的垄断地位价值何在?按照简单的逻辑推论,就是市场竞争更加充分,然后资费就可以下降,服务水平可以上升,企业创新能力得以提升等等,一切都构思的非常美好。可事实真的如此吗?
从竞争的角度看,现在中国移动确实利润丰厚,但是却在走下坡路,高速增长已经成为过去,2013年Q3财报甚至显示中国移动利润出现了负增长,这表明目前的市场竞争其实已经十分激烈。实际上国内各个被称为垄断的行业,竞争从未像电信运营商这般激烈,即便以后再分拆重组,相信竞争的激烈程度也不过如此。
从资费领域看,一些媒体比较喜欢拿国内通讯价格同国外通讯价格做比较,笔者也出于研究的目的,经常进行比较,但比较下来,国外的最低价格,确实比国内的最高价格要低,但这是没有价值的一种比较,而中国地域较广,为了实现服务的普及,一些偏远的省份也是需要铺设网络,建设基站,成本相当高昂,但获利极少,因此平均每个用户的网络成本,肯定会比香港、新加坡等城市型国家或地区的网络成本高。另外,在诟病较多的流量费领域,中国移动流量费确实比电信和联通要高,这主要是因为T D网络不给力,只能靠成本较高的2 G网络提供流量服务。在这样的情况下,任谁来运营,也不会有多少成本的降低,进而推动资费的降低。
从服务的领域来看,通信领域作为公共服务领域,本来就是属于集中式服务,成本较低,服务质量较好,如果硬要由多个主体提供服务,反而会产生服务成本上升,服务质量下降的问题。
总而言之,拆分了中国移动,表面看行业活力更强,但事实上,期望的竞争程度依旧,资费难以有明显下降,服务水平未必提升,国家创新战略无法得到良好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