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猪嗜血杆菌病的诊断与预防
2013-01-25王洪娟
王洪娟
(天津市宝坻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天津 301800)
近年来,多地区哺乳阶段、保育阶段、生长育肥阶段的猪群出现了咳嗽、呼吸困难、消瘦、关节肿胀、跛行等为主要临床症状的疾病,以浆液-纤维素性多发性浆膜炎和关节炎为主要病变,流行严重。特别是猪群处于断奶、混群、转栏、运输、寒冷等应激条件下,以及高密度饲养和突发呼吸道综合征的情况下,该病的临床表现和危害更为严重,经综合诊断,确诊为副猪嗜血杆菌病,严重影响养猪业的发展。
1 病因
各种应激可诱发此病,如气温突变、空气严重污染等;免疫抑制病的存在,如圆环病毒病、蓝耳病;由饲料中霉菌毒素引起猪群免疫力低下而导致此病发生。副猪嗜血杆菌只感染猪,通过空气、飞沫、污染物传播。带菌猪和病猪是此病的传染源,临床上多见于断奶前后的仔猪和保育猪(2~8周龄),9周龄以后猪感染此病,临床症状不明显。
2 临床症状
病猪体温升高,达40℃~42.5℃,食欲下降,厌食,反应迟钝,呼吸困难,咳嗽,腹式呼吸,关节肿胀,跛行甚至瘫痪,背毛粗乱,苍白贫血,眼睑周围皮下水肿,眼结膜变红,耳部皮下,腹部皮下水肿,耳尖发紫,耳朵四肢内侧发绀,背部毛孔有针尖样出血,两后腿之间腹部皮肤有大量蓝紫色斑点。发病后常呈慢性经过,通常发病2~5 d后出现死亡,个别猪突然死亡,临死前侧卧或四肢呈划水样。急性型耐过的猪转为亚急性型或慢性型,有的慢性型拖10几天最终衰竭死亡。
3 病理变化
剖检可见浆液性或纤维素性胸膜炎、腹膜炎、心包炎、关节炎,有的还可见脑膜炎。在损伤部位可见数量不等的浆液性或纤维素性炎性渗出物,以致在胸腔、腹腔、关节腔等部位有不等量的黄色或淡红色液体,有的呈胶冻状,即呈浆液-纤维素性多发性浆膜炎和关节炎。在显微镜下观察这些渗出物,可见纤维蛋白、嗜中性粒细胞和少量的巨噬细胞。
4 诊断
该病的临床症状及剖检病变均与猪链球菌病、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滑液支原体感染及其他败血性细菌感染很相似,结合其流行病学、病原学、血清学等进行综合分析,逐一排除了上述疾病存在的可能,诊断为副猪嗜血杆菌病。
5 防治措施
要做好免疫接种和抗菌药物防治,加强饲养管理,如提前断奶,减少猪群流动,杜绝不同生长阶段猪的混养状况,减少或消除其他呼吸道疾病的影响等。
疫苗的使用是预防副猪嗜血杆菌造成损失的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副猪嗜血杆菌疫苗在美国、加拿大、日本、西班牙等国家应用较为广泛。在我国,华中农业大学动物病毒室也研制出了副猪嗜血杆菌油乳剂灭活苗。据报道,通过商业疫苗接种或使用特异性灭活菌苗,可以成功地控制该病的发生。但也有使用灭活菌苗防疫失败的病例,这可能是由于引起发病的菌株与所用疫苗菌株的血清型不同而缺乏交叉保护的结果。
鉴于1周龄前的仔猪鼻粘膜就可能有副猪嗜血杆菌的寄生,因而仅通过早期隔离断奶技术来消除该菌不可能取得成功。许多规模化猪场反映,阶段性地添加敏感药物对控制和净化猪群的副猪嗜血杆菌病,效果较为确切。大多数副猪嗜血杆菌菌株对氟苯尼考、泰妙菌素、氨比西林、头孢菌素、氟喹诺酮类及增效磺胺类药物敏感,而大多数菌株对四环素、红霉素、氨基甙类和林可霉素有抵抗力。对已经出现临床症状的猪用氟苯尼考注射液进行肌肉注射,用敏感药物对整个猪群进行治疗,而不只是对那些表现出症状的猪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