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猪腹泻的病因及综合预防措施
2013-01-25
(山西省河津市畜牧兽医局,山西河津 043300)
仔猪腹泻是集约化养猪场多发病,是引起仔猪死亡的重要原因,它严重威胁养猪业的健康发展,导致饲料报酬低、仔猪成活率下降、生长缓慢、生长发育停滞,成为僵猪,甚至死亡。
1 病因
1.1 病毒感染
1.1.1 传染性胃肠炎病毒感染 传染性胃肠炎是由冠状病毒引起的,发病率一般超过80%,8~10月份发病率最高,临床表现为精神沉郁、食欲不振、呕吐、腹泻和脱水,可感染各种日龄的猪。
1.1.2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感染 猪流行性腹泻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流行初期呈最急性,食欲减少,继而排水样粪便,粪便中有血丝,粪便恶臭,病猪很快消瘦,通常2~4d内因脱水而死亡,病死率高。
1.2 细菌感染
1.2.1 大肠杆菌感染 本病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感染引起的一类传染病,如仔猪黄痢和仔猪白痢。主要发生在1周龄内仔猪,以1~3日龄最为常见,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很高。临诊症状以排黄色或黄白色水样粪便和迅速死亡为特征。病仔猪精神萎顿,迅速衰弱,脱水、消瘦、昏迷至死亡。
1.2.2 仔猪副伤寒 本病是由沙门氏菌感染引起。主要多发于1~2月龄仔猪,无明显的季节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病。急性型常呈败血症变化,皮肤上有紫红色斑点;亚急性或慢性型表现为肠炎、消瘦和顽固性下痢,粪便恶臭,有时带血。
1.2.3 仔猪红痢 由C型魏氏梭菌的外毒素引起,主要发生于1周龄以内的仔猪。发病仔猪由于肠黏膜炎症和坏死以排出红色稀粪为特征,病程短,死亡率高。
1.3 非传染性因素引起
1.3.1 仔猪生理原因 仔猪因肠道内尚未建立稳定的微生态系统,自身抵抗力较低,对外界刺激敏感,易受各种病原微生物侵袭,对各种应激因素敏感。
1.3.2 仔猪断奶 断奶仔猪从吃初乳变成了以饲料为主,降低了酶的水平。使本来就不足的酶含量更少,影响营养成分的消化和吸收。同时,断奶后,仔猪胃内由于胃酸不足,pH值升高,胃蛋白酶形成减少,对饲料中蛋白质的消化率降低,最终因消化不良而腹泻。
1.3.3 营养因子缺乏 仔猪缺乏维生素、矿物质或其他必需的营养物质,导致抵抗力降低而出现下痢。病猪排淡黄色、白色、灰绿色糨糊状或水样恶臭稀粪。
1.3.4 应激因素 仔猪由于自身免疫系统、消化系统及其酶系统尚未发育健全,对各种应激因素等非常敏感,产生一系列应激反应,最终导致采食量下降、消化不良而腹泻。保育仔猪以日粮抗原过敏、断奶、饲料突然更换、寒冷、环境应激等非传染性因素易引起腹泻。
2 鉴别诊断
2.1 传染性胃肠炎
本病发生突然在一个期间内全场大、小猪发生呕吐呈水样腹泻,主要病变在胃和小肠,仔猪胃内充满乳块,胃底黏膜轻度充血,小肠充血,肠壁变薄,呈半透明状回肠和空肠的绒毛萎缩变短。
2.2 流行性腹泻
主要发生于寒冷的冬春季节,往往从外地应进猪后不久全场爆发本病。典型症状呕吐和水样腹泻,病猪食欲大减,精神沉郁,很快消廋,严重的脱水致死。
2.3 轮状病毒感染
病毒初期精神萎顿,食欲不振,不愿走动,常有呕吐迅速发生腹泻,粪便呈水样或糊状,色黄白或黯黑。
2.4 仔猪的黄白痢
病原是大肠杆菌,一窝仔猪中突然发现1~2头精神沉郁,全身衰竭迅速死亡。仔猪黄痢,仔猪相继腹泻排出水样粪便,呈黄色或黄白色,混有凝乳状小片或小气泡,带有腥臭味。仔猪白痢以排除乳白的或灰白色的桨状至糊状的粪便为特征,以10~20日龄最多见,病情也比较严重。
2.5 仔猪红痢
本病多生于1~3日龄的新生仔猪, 1周龄以上的仔猪很少发病。新生仔猪急性排出含有灰色坏死组织碎片红褐色液状粪便。
2.6 球虫病
病猪表现黏膜出血性炎症和腹泻等症状。使病猪精神沉郁,吮乳减少,增重缓慢,生长受阻。
3 综合预防措施
3.1 病毒性腹泻
加强饲养管理和做好计划免疫。
3.2 细菌性腹泻
加强饲养管理、疫苗预防和药物防治的工作,采取综合防治措施。
3.3 寄生虫性腹泻
制定合理的驱虫保健程序是防治该类疾病的基础。仔猪在断奶和转群时各进行1次驱虫;怀孕母猪应在产前12周进行1次驱虫。
3.4 非传染性腹泻
妊娠母猪饲喂全价饲料,保持营养平衡,以保证胎儿正常发育。仔猪出生后,让其及早吃上初乳,获得被动免疫保护。同时,在断奶前后的仔猪饲料中适当补充矿物质、微量元素、维生素、有机酸、复合酶制剂和微生态制剂等,有效地预防和降低仔猪腹泻。
3.5 科学管理
加强饲养管理,搞好环境卫生。猪饲养密度不宜过大,注意通风,避免高温、高湿及有害气体的危害。搞好产房和仔猪保温箱的温度及防护措施。禁止从疫区引进种猪,对外地引进的猪必须隔离观察l个月以上。产房要保持清洁干燥,接产时用0.1%高锰酸钾液洗乳房和乳头,并挤出少量初乳,再让仔猪吸吮乳汁。掌握适当的断奶日龄和体重,一般在4~5周龄,体重6.5~7 kg时断奶。定期消毒,以切断传播途径,阻止疫病发生和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