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腰椎斜扳法治疗骶髂关节紊乱症疗效观察
2013-01-25包新任
包新任,王 琦,彭 林,俞 喆
骶髂关节紊乱症,也称骶髂关节损伤、错位或骶髂关节半脱位,是指骶骨和髂骨的耳状关节面因外力作用而造成关节及韧带损伤,引起局部疼痛和功能障碍的一组临床综合征。该病是临床常见的导致患者腰腿痛的原因之一,多发生于青壮年,临床主要表现为干性坐骨神经痛、盆腔脏器功能紊乱、骶髂关节炎症等[1]。骶髂关节紊乱症属中国传统医学“痹症”、“腰胯痛”范畴[2]。我院近年来采用改良腰椎斜扳法治疗骶髂关节紊乱症,疗效较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2年3月—2012年9月我院收治的骶髂关节紊乱症患者共49例,其中男8例,女41例;年龄 22~58 岁;患者发病至就诊时间为3 h~14 d。采用简单随机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20例,观察组2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骨科手法和传统腰椎斜扳法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常规骨科手法和改良腰椎斜扳法进行治疗。对照组中男3例,女17例;左侧骶髂关节紊乱13例,右侧骶髂关节紊乱7例;因外力作用急性发作者16例,慢性发作者4例。观察组中男5例,女24例;左侧骶髂关节紊乱19 例,右侧骶髂关节紊乱10例;因外力作用急性发作者23例,慢性发作者6例。
1.2诊断标准
1.2.1临床表现症状:急性起病,部分患者有扭伤或创伤史,患侧臀部疼痛明显,部分患者伴有下肢胀痛、麻木,沿坐骨神经走向的放射痛或“触电感”;骶髂关节活动障碍,患侧下肢不能负重。体征:骶髂关节局部压痛,或伴放射痛,局部激发试验阳性,急性起病者骶髂关节旋转试验、单髋后伸试验、“4”字征,骨盆分离和挤压征、直腿抬高试验阳性[3]。
1.2.2影像学检查早期X线、CT等影像学检查可无特殊发现,少数患者腰骶椎正位片可见两侧关节间隙宽窄不等,两侧髂后上棘不在同一水平上;斜位片可见患侧骶髂关节间隙增宽,关节面凹凸之间排列紊乱[4]。
1.2.3鉴别诊断需与腰椎间关节损伤、腰椎滑脱、臀上皮神经卡压症等进行鉴别。
1.2.4分型前错位:患侧下肢假性增长,足尖内旋,髂骨关节面向前、向下、向外增移,髂后上棘处略感凹陷;后错位:患侧下肢假性短缩,足尖外旋 (行走时更加明显),髂骨关节面向后、向上、向内错移,髂后上棘处略感凸起[5]。
1.3治疗方法
1.3.1常规骨科手法患者取侧卧位,全身放松,医生对病变骶髂关节施行按、揉等手法。
1.3.2传统腰椎斜扳法前错位:患者取仰卧位,患侧屈膝屈髋,在屈髋位快速伸膝做下肢拔伸动作;后错位:患者取俯卧位,医生一手向下压住患侧骶髂部,一手托住患侧膝前部,双手对称用力,使患侧下肢后伸至最大限度,然后两手同时做相反方向的骤然扳动[6]。
1.3.3改良腰椎斜扳法在传统腰椎斜扳法的基础上进行改良,治疗患侧的同时追加健侧治疗,治疗后注意腰骶部的整理。前错位:健侧卧位,健侧下肢自然伸直,患侧下肢屈曲,离开床沿,自然放松,医生着力于坐骨结节,作用点位于骶髂关节前侧,将身体扭转至最大限度后做推冲用力;后错位:患者姿势同上,医生着力于髂后上棘,作用点位于骶髂关节后侧,将身体扭转至最大限度极限后做一个向前的推冲力。
1.4疗效判定标准痊愈:症状体征消失,关节功能恢复正常,恢复正常工作生活;显效:疼痛症状基本消失或偶有发作,但休息后能消失,对正常工作生活影响较小;有效:疼痛症状减轻,体征有明显进步;无效:症状体征均无明显变化或疼痛加重[7]。所有患者治疗完成后随访2~3周观察疗效及复发情况。
1.5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均未出现复发病例。对照组痊愈10例,显效4例,有效4例,无效2例;观察组痊愈21例,显效5例,有效2例,无效1例。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1.505,P=0.132)。
3 讨论
骶髂关节特殊的解剖位置和形态特点决定了其关节活动度很小,骶髂关节面凹凸不平则更加大了运动中的摩擦系数。骶髂关节的损伤常由骶髂关节面间的相对异常运动导致,异常运动扰乱了关节面间的内交锁,可引起疼痛并刺激周围组织,从而引起臀部、腹部症状或类似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正常情况下由于骶髂关节坚强而稳定,不易引起扭伤或错位,姿势不正、肌力失调、韧带松弛时,扭转的外力可使凸凹不平的骶髂关节面排列紊乱、间隙加宽,在关节腔负压的情况下将滑膜吸入关节间隙嵌顿,进而引起剧烈疼痛[8]。当人体体位不正、无准备情况下突然发生躯体的伸屈和扭转活动或长期的不平衡体位(如坐立行走姿势不良等),再伴随着局部受寒、劳累等因素,极容易发生骶髂关节紊乱。女性由于骶髂关节运动幅度较男性大,而骨盆及腰骶部的肌肉组织较男性薄弱,加上孕产期内分泌改变使骨盆及腰骶部周围韧带更加松弛,遇轻微外力即可诱发本病。故临床上该病的患病率女性高于男性[9]。
骶髂关节紊乱症是临床上常见病症,起病急、症状重,患者主观上极其痛苦,严重影响患者及其家属的工作生活。在正确诊断本病的前提下,熟练掌握整复手法,能够及时有效地减轻患者的痛苦,有利于建立良好医患关系。此外,卧床休息对此类患者非常重要,具有消除周围韧带水肿、减轻疼痛、加速损伤修复、促进骶髂关节稳固的作用,可在一定程度上巩固整复手法的疗效[10]。
本研究结果显示,采用改良腰椎斜扳法和传统斜扳法治疗骶髂关节紊乱症疗效间差异无显著性,且均未出现复发患者,表明改良斜扳法治疗骶髂关节紊乱症疗效肯定,与传统斜扳法相比,具有着力点精准、用力轻巧等优点,可有效保护周围肌肉、韧带等组织,值得在基层医疗服务单位推广应用。需要注意的是,该手法要求操作者对本病有详细的了解和熟练的操作技术,需要一定的经验积累;患者在手法整复后要充分休息,以免复发或进展为慢性劳损性疾病。
1严隽陶.推拿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146.
2黄俊卿,田新宇.骶髂关节错缝症诊疗指南编写报告[R].全国第七次中国整脊学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2011,6:30.
3Kokmeyer DJ,Van der Wurff P,Aufdemkampe G,et al.The reliability of multitest regimens with sacroiliac pain provocation tests[J].J Manipulative Physiol Ther,2002,25 (1):42-48.
4王颖,沈晓敏.机械振动疗法快速矫治急性骶髂关节紊乱[J].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2004,24(S1):77-78.
5高晖,林木南.改良斜扳法治疗骶髂关节紊乱症36例[J].福建中医药,2006,37(4):25.
6毛建军,巫中华,凌纯,等.手法治疗骶髂关节损伤的体会[J].中医正骨,2007,19(9):44.
7徐秋娥.针刺合推拿治疗骶髂关节紊乱症80例[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18(9):581-582.
8贾连顺,李家顺.脊柱创伤外科学[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0:346-347.
9金建东.推拿手法治疗骶髂关节紊乱 53 例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2012,16(22):2944-2945.
10龙军.4步整复手法治疗骶髂关节紊乱症22例[J].中医药导报,2012,18(6):103-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