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熊立品《治疫全书》医学思想概述

2013-01-25张茂云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3年3期
关键词:疫病

张茂云,苏 颖

(长春中医药大学,长春 130117)

熊立品,生卒年代为1703年 ~1780年,字圣臣,晚号松园老人,新建(古称西昌,今属江西)人,是名医喻嘉言的同乡,清代著名温病学家。少习儒学,兼习《灵枢》、《素问》等医籍,后以医为业。他力学多才、博精医理、医术精湛,尤其对温疫的治疗最有心得。在总结治疗温疫经验基础上,取吴又可治疫之书详细加以考订,参之以喻嘉言论温之说,著成《治疫全书》六卷。

1 集撰前人疫病脉症方治并分类登注——临床急检之备要

1.1 温疫辨证九条

此部分综合论述了疫病之传染源,如山岚瘴气、黄沙毒雾弥漫、沟渠聚集之污秽、土壤藏污过甚等。疫病之传播条件及途径,天气寒凉萧肃则疫邪收敛闭藏,待到气候温暖干燥之时,疫邪郁蒸而飞腾发越传之于人。

熊氏亦强调正气的作用,疫邪侵袭人体,若人的正气亏虚,卫外不固,邪气从口鼻乘虚而入,发为疫病。关于疫病的传播途径熊氏也做了详细论述,如与病患的密切接触;长期失治,延误病情;认为感染疫毒是鬼神作怪,于是求符请咒,通宵达旦摆设巫术,使患者更加劳神费力,病情加重。文中“伤寒无鬼,气候相传”、“祸福无门,惟人自召”[1],即提示疫病的预防以与病家隔离为首务,所谓切忌“不识向避”,并提出“凡遇此等,尚其慎重而谨防之[1]”的疫病预防观点。

对于疫病的分类,吴又可早有论及,但熊氏又对几种常见疫病的症状进行了详细收集整理。如①大头瘟:“巅如火热,头面腮颐肿似瓜瓠者”;②蛤蟆瘟:“喉痹声哑,肚膨气促,颈筋胀大者”;③瓜瓤瘟:“胸高胁起,心腹绞疼,呕汁如血者”;④疙瘩瘟:“通身上下,结核成块,红肿如瘤者”;⑤绞肠瘟:“脐筑湫痛,腹鸣干呕,水泄不通者”;⑥软脚温:“膝胫冰冷,便清泄白,足重难移者”[1]。

1.2 杂气论

熊氏总结自然界中的致病之气除外六淫,还有一大类称之为杂气,其致病特点为:①杂气之分类多种,其致病也有多种,如大头瘟、蛤蟆瘟等;②杂气之所发无时;③杂气之所致方向不定。

疫病之气属杂气之一,但又甚于他气,为病颇重,名之为疠气,至于瓜瓤瘟、疙瘩瘟,病情缓者朝发夕死,病情急者顷刻而亡,此在诸瘟之中最重,属几百年来罕有之症,不与常瘟并论。至于发颐咽痛、目赤斑疹之类,如果偶有一二人罹患,其他不发病,但考证其症与某年某处众人所患之病相同,治法亦同,此即当年之杂气为病。

熊氏认为,杂气为病最多,而举世皆误认为六气,误认为风者,如大麻风、鹤膝风、痛风、历节风、中风之类,用风药治之无效,实非风也,皆杂气之为病。又有误认为火者,如疔疮、发背痈、流注、流火、丹毒与发斑、痘疹之类,以为痛痒疮疡,皆属心火,治以芩连栀柏无效,实非火也,亦杂气之所致。

因此,熊氏强调杂气致病的因素应引起重视,指出“杂气为病,多于六气为病者百倍”[1]。六气有限,推测容易,杂气无穷,推测困难。专注于六气而不顾杂气,“未能包括天下之病情”?

1.3 寒与温疫之异

熊氏指出,“伤寒与温疫有霄壤之隔”,并总结出二者的不同[2]。

病因不同——伤寒必有感冒之因,或单衣风露,或强力入水,或临风脱衣,或当筵出浴,遂觉肌肉粟起,继而四肢拘急,恶风恶寒,脉浮而数,脉紧无汗或脉缓有汗;温疫初起则无感冒之因,忽觉凛凛,以后但热而不恶寒,然亦有有所触因而发者,或饥饱劳碌,或焦思气郁,皆能触动其邪,但不因所触无故自发者居多,促而发者仅十中之一二。

感邪部位不同——伤寒之邪自毛窍入,温疫之邪自口鼻入;感邪后发病时间不同——伤寒感而即发,温疫多感久而后发;病邪传变不同——伤寒感邪在经,以经传经,温疫感邪在内,内溢于经,经不自传;病势不同——伤寒感发甚暴,温疫多迁延二三日逐渐加重,或迁延五六日忽然加重;初起治则不同——伤寒初起以发表为先,温疫初起以疏利为主;治以汗法后——伤寒得汗而解,温疫用发散法虽汗但仍不解;伤寒解以发汗,温疫解以战汗;伤寒汗解在前,温疫汗解在后;传变之不同——伤寒不传染,温疫传染。

1.4 治疫五十四方

熊氏不仅将前人治疗温疫效验的方剂总结而出,列出其药物组成、适应证、临床加减情况,而且将某些方剂当年立方时的疫情背景及该方剂应用情况也一一阐释,如“二圣救苦丸”的立方背景,系清万历丙戌年春,大梁(今河南开封)温疫大作,平民士兵许多毙命,很多街巷人们皆相染易,甚至灭门,见症多为头疼身痛,壮热恶寒,头面颈项部红肿,并有神志昏愦谵狂等症。二圣救苦丸用牙皂开关窍而发其表,大黄泻诸火而通其里,其服用效果“一服即汗,一汗即愈”[1]。

1.5 温疫各证治法

在温疫治法方面,熊氏详细地总结出包括“取吐法”、“搐鼻法”等19种治疫方法及其对应的适应证,各治法下又分别具体操作方法。如在论述“取吐法”治疗温疫时提及此治法适用于“凡疫病四五日,病在胸膈,痰气交阻而不得息者”。关于其具体操作方法:将“苦瓜或甜瓜蒂炒黑,同赤小豆各等分为末,每服一钱,豆豉煎汤调服,以吐为度”。又如“姜熨法”治疗温疫“凡胸膈不舒,一切寒结、热结、水结、食结、痞结、大小便结、胸痞气结者”,“用生姜捣烂如泥,去汁取渣,炒热用布包裹,渐渐揉熨于胸胁下,其满痛豁然自愈。若姜渣冷,加入姜汁再炒再熨,热结者不用炒”[1]。熊氏总结前人治疫之法全面而实用,实为后世温疫临床医生急检之备要。

2 熊氏防治温疫之特色

熊氏对吴又可、喻嘉言论疫之观点十分认可,并在此基础上根据自身辨治温疫临床经验对二氏理论加以补充,总结温疫防治理论、治法及方药特点,使之更加完备、实用。

2.1 “温”“瘟”之辨

熊氏认为,见诸于各医书之冬温、风温、湿温、温毒、过经不解之温等诸温与瘟疫是完全不同的[2]。所谓“冬温”,病因为非时之燥热之气与骤至之严寒之气两相搏击而触发,临床见症与伤寒相似,但脉象不浮,治以九味羌活加大黄,重则治以双解散类方。“风温”,见症喘息、口渴、眠多,四肢如瘫,汗出但仍有壮热,其治在心脾,不宜用汗下法,宜用清解法。“湿温”者,病因为外界阴雨之气盛,居处潮湿或酷热,或涉入寒溪冷水,伤暑伤湿,症见胸满、妄言、两胫逆冷、身热、自汗等,其治亦在心脾,不可发汗。“温毒”者,病因为初病感邪未解,结滞于经络,酿为痈毒,治宜仿伤寒治毒之法。

熊氏对诸温总结为“冬不藏精,寒邪中肾,遇春而发者,温也”[1]。而对“瘟疫”一症则认为其病因起于触犯疠气,即邪自口鼻而入,伏于膜原,郁结蕴蒸,变幻百出。其症独异,其毒为最烈者,非以上诸温所能比拟,二者之关系为:温虽可以统瘟,而瘟终不可以为温也。

(1)时间分布上,1951~2016年,新疆、北疆、南疆年降水总体均呈显著增加趋势;新疆、北疆、南疆降水周期基本一致,3,6,15a(14a)。

2.2 温疫之预防

熊氏对温疫的预防阐述得非常全面,提出内养精神,外谨防范,十四不(毋犯房劳,毋妄动作,毋忍饥饿,毋伤饮食,毋食生冷,毋食肥甘,毋肆骂詈,毋鸣锣鼓,毋食凉坐卧湿地,毋冒雨感受风寒,毋近病人床榻染其污秽,毋凭吊死者尸棺触其臭恶,毋食病家时菜,毋拾死人衣物)。并以苍术、雄黄避秽,大蒜、酒驱邪,由此正气实而疫邪不能内侵。

2.3 论时疫不拘于五运六气

在论及疫病与五运六气间关系时,熊氏认同吴又可之“夫病不可以年气四时为拘”之说,认为既有在天之运气,亦有在人之运气。人身为一小天地,天以水火金木土为五运,而人有五脏以应之。地以风寒暑湿燥火为六气,而人有六腑以应之。且天之雨露风雷霜雪,即人之喜怒恐悲惊。地之山岳河海,即人之精神血脉。因此,人身之一毛一窍、一呼一吸,无一时一刻不与阴阳、天地相通。强调“审形症”诊病法,即临床察症观形,细察脉理远较按时令治病更为效验,若“照年气用药而药有不应,按时令治病而病有不除者,皆拘迁而鲜所通者也”[1]。

2.4 熊氏对白虎汤、承气汤祛疫邪之见

白虎汤系伤寒定例之治阳明经病方,若疫邪入胃,里有实热,阴气不盛,邪气已离膜原,尚未出表,内外之气已通,症见多汗、口渴、脉长、洪而数,白虎汤辛凉解散,服之必从战汗、自汗而解。但同时熊氏亦指出,若已用汗法、下法后而自汗、虚热不除者,需当注意,应加入人参方能取效如神。

承气汤在治疗疫病中的作用熊氏非常重视,指出疫邪从口鼻而入,位于伏脊之前,膜原之间,在胃附近,距离肌表不远,属于表里之间,即感受疫邪,邪气即从此表里交界之处发泄,或是浮溢于太阳、阳明、少阳三经,半出于表而见表证,谓之半表;或传入胃腑,半入于里而见里证,谓之半里。有的医生见既有表证又有里证,故用大剂量麻黄却不见汗出,原因就在于发汗系自内由中以达表呢,而疫邪为蓄积之邪,滞结壅塞,阳气不能敷布于外,即使用麻黄又岂能蒸腾津液以达表。故惟用承气类先通里气,里气一通则阳气敷布,不用发散而津液自然蒸蒸而出。

2.5 三消饮的临床运用

至于三消饮的使用,系膜原邪溃之际,内外分传,表里见症,务必辨明疫邪之传表传里、孰多孰少,然后施治,不可妄用。

2.6 下法后变证之治

疫病诸多见症如四逆、脉厥、体厥、下利、热结旁流、大肠胶闭、心下满、心下高起如块、心下痛、腹胀满、腹痛按之愈痛、心下胀痛、善太息、头胀痛等属胃家实者应用下法,但亦有下之后余邪未尽,出现寒热如疟之状,时冷时热,一日之内有二三次不等,虽有大汗淋漓,热度却不能完全降低。医生有以为疟病治疗的,但若是疟疾则应有头痛如钻,热则冰水不能解,冷则汤火不能御,发止有时。此症系由温疫引起,症虽如疟,但其头痛不甚,寒热时往时来,此种情况熊氏提出法当以苦发之,以酸收之,桔梗汤加乌梅、黄连,每日二服。有十余日不愈者,宗《内经》所谓脏气虚也,宜补其心,用生地、黄连、川芎调心血之药,心血一调,其热自退。亦有积热久不愈者,用六味地黄汤之熟地、山药、枣皮、茯苓、泽泻、丹皮,或用四顺饮之当归、白芍、甘草、大黄。

2.7 疫病之用大黄

熊立品广采吴氏、戴氏等前人有关温疫之论述,以明疫病学术之渊源,又据己临证经验所得,补充前人以羽翼之,对温疫学说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做出了贡献,无疑对我国当今防治急性传染病方面贡献巨大,值得深入研究。

[1] 曹洪欣.温病大成[M].福建: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278-298.

[2] 苏颖,鞠煜洁.论《治疫全书》的医学思想[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24(1):1-2.

猜你喜欢

疫病
动物疫病净化存在问题和对策
动物疫病诊断中兽医病理诊断技术探讨
动物疫病防控与信息技术应用
梨火疫病的识别与防控
辣椒疫病危害大 及时防治有办法
中医名医 征战疫病
中医药防控生猪疫病取得突破
猪的主要疫病及防控措施(下)
猪的主要疫病及防控措施(上)
牛的主要疫病及防控措施(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