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西湖山林的特色景观及其历史演变
2013-01-25闵庆耀章丹峰
闵庆耀,章丹峰
(1.杭州动物园,浙江 杭州 310013;2.杭州植物园,浙江 杭州 310007)
自12 世纪以来,杭州西湖的周围空间就形成了三面环山、一面临城的城湖历史关系,并传衍至今,呈现为西湖景观极为独特的三面云山一面城的空间特征。2011年6月,凭借此等6 大普世要素,杭州西湖成功跻身世界遗产行列,开始了西湖保护发展的新篇章。
杭州西湖风景山林位于杭州市区,从南、西、北三面包围西湖,风景山林总面积38 km2。西湖群山属于中国东南沿海丘陵,是天目山的余脉,地势由西南向东逐渐降低,区内山峦起伏,逶迤绵亘,风景如画,海拔200~400 m。杭州的亚热带季风气候,西湖山区复杂的岩性地质特征和多边的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土壤特性,是西湖景区山林景观形成的客观条件,决定了风景山林群落的演替和结构外貌上的各自变化。
1 植物类型及分布
常见的树种有壳斗科的苦槠、青冈栎、钩栗、石栎等,樟科的红楠、紫楠、浙江楠、华东楠、香樟、浙江樟,以及山茶科的木荷等。植被有7个类型22个群系,分属于157 科550 属,共有维管束植物1 230 余种。自然分布的竹类植物有6 属18种,而常绿阔叶林树种有36种,在群落中占有优势。西湖风景名胜区山林总面积近4 000 hm2,占风景区总面积的66%。
1.1 亚热带针叶林
以马尾松为主,在砂岩、火山碎屑岩分布区尤为集中,如天竺山、北高峰、虎跑山、五云山、葛岭等地。其余为黑松林、刺柏林,尚有少许柏木林。其特点为苍翠欲滴,意境深远,但易受病虫危害。在西湖风景名胜区中的针叶林地,目前正在演替为针阔混交林。
1.2 常绿阔叶林
西湖山区常绿阔叶林是西湖山林的主要林种,分布于西湖山林的西南部、梅家坞、五云山、九溪、天竺山、六和塔等处。这类林相俗称照叶林,主要树种有苦槠、青冈、木荷、米槠、香樟、冬青、石楠、红楠、钩栗、杜英等,以混交林为主,树木基本郁闭成林,四季常青,是西湖山光水色的基本基调;同时分布着较纯的常绿林,形成富有特色的植物景观。
苦槠林以马鞍山、龙头山麓、石人岭为典型,伴有香樟、青冈栎、冬青、石栎等树种。木荷林成片地现于棋盘山北侧和云栖、五云山北侧,龙头山、云栖等有小片林,混生着杉木、老鼠矢等。青冈林分布在低丘谷地,并以黄龙洞片最完整,伴生着棉槠、香樟等。米槠林在五云山东坡有成片分布,与木荷、青冈栎伴生。楠木林分布在九溪的理安寺一带,有浙江楠、紫楠等,为少有的楠木类植物集中的景观。抗日战争时期,已经成材的楠木惨遭盗伐,几成空林。解放后又重植,现已蔚然成林,恢复了景观。杜英林随处可见,而以玉皇山南坡较好,伴生黄檀、化香等。柳杉林分布于虎跑寺的南山。柏木林分布在虎跑山北侧低丘。
1.3 落叶阔叶林
这类林相的面积不大,但比较集中,主要树种有麻栎、枫香、化香、黄连木、沙朴、白栎、黄檀、复羽叶栾树、三角枫、金钱松等。林相特点是季相变化大,叶色丰富。这类林相多分布于石灰岩地区,如玉皇山、南高峰、九曜山、龙井寺、飞来峰等,在土层较薄、立地条件较差的环境中,不易长成高大粗壮乔木,冬季落叶后在景观上更显得单薄,且易受病虫侵害。
1.4 常绿及落叶针阔叶混交林
这类林相不仅景观好,而且生态合理,是西湖风景林中应加以发展的一种林相。主要树种有香樟、马尾松、青冈、木荷、冬青、石楠、枫香、麻栎、朴树、白栎、复羽叶栾树等,其中含常绿阔叶树种的针阔混交林分布于梅家坞山坡、五云山、马鞍山、北高峰南坡,第一乔木层主要以马尾松、杉木为主,伴有白栎、木荷等。含落叶阔叶树种的针阔混交林属常见树林,分布于凤凰山、云居山、宝石山等地,树林上层由马尾松、白栎、朴树、化香、梧桐构成,见于紫云洞的山坡。此类林相的特点是树种丰富,层次明显,季相变化丰富。
1.5 竹林
主要是毛竹,是西湖山区的重要风景林。除云栖以外,法云弄、黄龙洞、双峰、灵峰等地竹林也长势茂密,姿态飘逸,四季常青,特别是雨后春笋,气象清新,具有独特的观赏效果。
1.6 茶叶
西湖风景区是著名龙井茶叶的产区,主要分布在龙井、满觉陇、梅家坞、双峰、茅家埠、灵隐、翁家山等地,遍布环湖丘陵,形成一种常绿人工灌丛景观。
2 历史演变
在唐朝以前,西湖周边山林茂密,树老林深,人烟稀少。自唐起,袁仁敬植九里云松,开辟了人们改造林相、优化风景林带的历史。诗人白居易的名句“松排山面千重翠”,不仅描绘出西湖诸山松林叠翠、绵亘不绝的景象,更是点出松林是当时西湖群山的主要风景林。在经历宋代的极盛、元代的破坏以后,明、清时期,西湖风景林又再度兴起。在长达数百年间,西湖呈现“春水红船,境入天上,秋山黄叶,人入画中”及“山川秀发,景物华丽”的景象,灵隐寺周围“长松入云,巨柏合抱”、“苍藤老树,山花藐藐”。清乾隆时,九溪、龙井、天竺、北高峰、南屏等山,尤其是雍正八年,在万松岭补植万松,以还旧观,西湖群山风景林再次得到恢复。
清末及民国以来,山林又被破坏殆尽,尤其是日本侵华8年间,西湖山林遭受毁灭性滥伐,上好的珍贵风景林被砍伐运往日本,连韬光成片的合抱大叶钩栎及清乾隆年间的九里松林也未能幸免。理安寺的大片珍贵浙江楠也于1937年被寺僧盗伐。至解放前夕,西湖风景林带已被破坏殆尽。建国后,杭州市政府为恢复西湖风景区的游览环境,逐步开展了大规模的道路林带以及西湖群山风景林的营造工作。1950-1956年基本实现了山区的全面封山育林和人工植树绿化,景区38 km2的山体重新披上绿装,历经30 余年的封山育林和有计划的林相调整,西湖群山风景林的美丽景观最终得以形成。
3 特色景观林带
杭州城郊的特殊地理关系和悠久的历史文化造就了西湖山林独特的植物景观林带。
3.1 灵隐路特色林带
灵隐路全长3 036 m,修建于1920年,原为进香小道,1927年改为碎石路面,1976年整修道路时,采用25 m 宽现浇水泥混凝土平石。在曙光路口至洪春桥段,行道树为无患子,两旁为香樟、麻栎等树种。洪春桥至灵隐合涧桥前一段全长约2 km,沿途多植松树,苍翠夹道,绿霭连云,有钱塘十景之一“九里云松”。陈贽《九里松》诗云:“沿湖九里植苍松”。清雍正《西湖志》卷三:“唐刺史袁仁敬植松于行春桥 (即今洪春桥),西达灵竺,路左右各三行,每行相去八九尺,苍翠夹道,阴霭如云,日光穿漏,若碎金屑玉,人行其间,衣袂尽绿。”南宋年间,道上建一字门,题额“九里云松”。南宋亡后,九里松两旁松树日趋衰败。《万历杭州府志》载有松二百零六株,《武林山志》载有松九十一株,清初重新栽植。《西湖志》卷三:“今旧松多不存,而新植者已渐如偃盖,时时与灵山白云相接,故曰‘云松’。嘉靖后,九里松旧观渐复。”民国以后,路两旁松树逐年衰败。抗日战争期间,杭州沦陷,侵占杭州的日军作扫荡式砍伐,九里松的松树幸存无几。
1950年后,九里松经过多次补植与整理。初期在两旁栽植无患子等行道树,多次补植松树。1961年将路旁的香樟移出,种植黑松1 000 余株,并从附近的玉泉青龙山、灵峰等地移植马尾松到此,当年栽植各类松树3 000 余株。1965年从洪春桥至灵隐沿路两边各征土地40 m,种植马尾松、金钱松、黑松等2 000 余株。此后几年里,松毛虫猖獗,至20 世纪70年代,松毛虫毁坏松林后改种从美国引进的松树。20 世纪80年代末,人行道外种植槭树等落叶树,树下层种杜鹃,构成“九里云松十里枫,林下片片映山红”之九里云松新意境。
3.2 万松岭松林
指凤凰山、万松岭成片松林景观。清雍正《西湖志》卷四:“万松岭在凤凰山上,夹道栽松。南宋时密迩宫禁,红墙碧瓦,高下鳞次,上有门曰‘万松坊’。州城既改,平为大涂,而松亦无几。”《湖山便览》卷十:“在凤凰山北,旧夹道栽松……,许浑舟次武林,亦有‘十里万株松’句。又岭下旧多腊梅,苏子瞻‘万松岭下黄千叶,玉蕊檀心两奇绝,是也……,州城既改,荡为空山,松亦无几。赵希远尝绘有〈万松金阙图〉,其岭分里外二重……。雍正八年,议者以岭为会城来脉,且属南北上下通衢,宜培荫木,当事补植万松,以还旧观,增修十八景目曰‘凤岭松涛’。”民国时期,林木已日见减损,经抗日战争时期杭州沦陷的砍伐,万松岭已山无林荫。1950年后,杭州市政府在岭上全面种植马尾松,松林又逐渐成荫,1992年继续在此种植马尾松200 余株。钱塘十八景“凤岭松涛”再现。
3.3 灵峰梅林
在灵峰山麓青芝坞内。《西湖新志》卷一:“道光时,长白固庆于山下广栽果木,植梅尤夥。”民国期间,灵峰寺因地处偏僻,香火不盛,梅树也因僧人无心料理,日见衰败。抗日战争时,杭州沦陷,灵峰寺坍毁,僧侣星散,梅林更为凋零。1951年杭州市建设局园林管理处在四周补植红梅数百株,因地势较高,放蕊独早,花盛开时,清芬冷艳,柔香袭人,探梅不逊于孤山。后因管理不善,梅树再度衰败。1956年归属杭州植物园,辟为果树区,改种金桔、蜜桔、苹果等果木。1985年,杭州市园林文物管理局决定重建、扩建灵峰探梅景区。1988年春重新辟梅园约30 hm2,植有朱砂、宫粉、绿萼等50 余个品种5 000 余株,其中有罕见的夏腊200 株。1992年在梅园西侧新辟腊梅园,占地1.33 hm2,利用自然坡向,散栽腊梅千丛。至此,栽培观赏梅花、腊梅共约6 000 株。每逢寒冬腊月,寒梅怒放,漫山遍野,如云似海,蔚为壮观;青山环抱,葱郁幽谷,草地如茵,梅林似海,楼阁参差,暗香浮动,景色十分诱人。
3.4 满觉陇桂花林
满觉陇因古有吴越佛寺满觉院 (初名圆兴院)而得名。满觉陇俗称满家弄,明清时盛产桂花,为西湖著名赏桂胜地。抗日战争杭州沦陷期间,桂花树被大量砍伐,仅剩少数农家屋前屋后几株老树。抗日战争胜利后稍有恢复。1950年后,新种植一批桂树,至1955年前后,连同老树,数达万株,其中树龄最长的约200年,最大植株盛花年可收桂花一石,桂花林成为当地的特色景观。此后满觉陇、石屋洞赏桂更甚,再现清代丁立诚《满觉陇担桂》诗中“桂花蒸过花信动,桂花开遍满觉陇,卖花人试卖花声,一路桂花香进城”的情景。
3.5 云栖竹林
为西湖十八景之一。云栖景点山深林密,竹林满坡,修篁绕径,素以竹景清幽著称于世。现有竹林8.3 hm2,不但修篁蔽天,而且古木成荫。西湖树龄、体量名列前茅的古树,多半集中于此。清康熙皇帝四到云栖,赋诗题额,并赐一株大竹名为“皇竹”,浙江地方官为此建“御书亭”、“皇竹亭”以记盛事。相隔43年后,乾隆皇帝南巡至杭,又六到云栖,原寺院壁间留有乾隆题诗刻石及明代董其昌书写的《金刚经》碑石。周围有回耀峰、宝刀陇、青龙泉、圣义泉、金液泉、壁观峰,合称“云栖六景”。清末以后,云栖竹林屡遭破坏,不复旧观。抗日战争杭州沦陷期间,竹林更遭滥伐,几近灭绝。1950年后,在杭州市园林部门护理下,竹林逐步复壮,整修寺宇对竹林进行了扩大,并增加了品种。2004年启动整治工程,竹径按清康熙时的御道原状修建,尽头是云栖寺旧址,种植地被及苗木约4 700 m2,修复原民国建筑,通过环境整治和发掘云栖景区深厚的文化内涵,使云栖景区成为以“绿”、“幽”、“雅”为特色,集接待、休闲、观光于一体的高品位风景点。
3.6 吴山香樟林
吴山海拔94 m。五代时,武肃王钱镠王又在这里修建城隍庙,从此又称为城隍山。山上树木苍翠,遍植香樟、枫香、金钱松、银杏等,尤以香樟为盛,有500年以上古香樟10 余株,其中5 株树龄高达700年以上。解放以后,杭州市园林管理部门在此添植黑松、黄山松、大批松柏等常绿针叶树以及枫香等树种,修整茗香楼,前有800年树龄的宋樟。辟建十二生肖石附近空地为花坛,四周加铺草坪。由于松柏类常绿针叶树种成活率较底,1961年开始在吴山大量种植香樟、苦楝、重阳木、梓树等,营造吴山香樟林;在20 世纪70-80年代,继续补栽以香樟为主的常绿阔叶树,至今吴山香樟林已经形成,并成为杭州市树的代表林。
3.7 宝石山色叶林带
宝石山海拔78 m。南朝刘道真《钱唐记》称石姥山,南宋时称巨石山,又名石甑山。南侧林相由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和针、阔叶混交林及竹林3 大类组成,主要树种有山膀胱、沙朴、香樟、珊瑚朴、黄连木、麻栎、无患子、紫弹树、女贞、篌竹等。
70年代初,园林管理部门已对宝石山林相进行了局部的充实和调整,1972年开始直播青冈、石楠、刺槐等混交林,有计划地改善宝石山林相,把青冈、麻栎、苦槠、香樟等种子在山坡、岩缝播种育苗,现已成为宝石山上的主要上层乔木;90年代中期,收回原红旗大队的0.47 hm2山林后,在川正洞下种植木荷、杜英约1 200 株,在抱朴道院下坎宝云庵堂遗址处陆续种植了200 多株肉花卫茅;1996年对宝石山山顶区块进行了改造,种有椤木、火棘、南天竹等;2003年分别在宝石山平台南侧、蛤蟆峰下、警报台下等处山坡种植了银杏、无患子、栾树等秋色叶树种;2004年对宝石山林相进行了全面优化和改造,主要在宝石山南坡2 hm2多的山体范围内分10个区块,种植了马褂木、无患子、杜英、鸡爪槭、石楠、枫香、日本红枫、篌竹、南天竹、银杏、海桐等10 多个色叶植物种类计4 000 株,进一步优化了景区林相。
4 规划及展望
西湖山区的现状植被还存在着许多问题,比如尚有部分灌丛草坡和疏林草地急需绿化和补种,部分林区植被林相杂乱、色彩单调、覆盖率低,这些都需要在今后的山林景观优化中逐步解决。笔者认为,在今后的山林植被调整中,要以西湖山坡及主要风景点、线为重点,以保护好现有植被为前提,以观赏树种为主,增加森林覆盖率,恢复和开辟植物名胜景区,逐步组成以常绿树为基调的常绿、落叶混交林,反映亚热带北缘植物景观的风景林。
[1]西湖风景园林 (1949-1989) [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0:45-47.
[2]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 (2002-2020)[R].杭州: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