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免疫学进展资讯点滴
2013-01-25郑振群山西医科大学生殖免疫研究室太原030001
郑振群 (山西医科大学生殖免疫研究室,太原 030001)
2011年10月3号诺贝尔奖委员会宣布当年的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三位免疫学家,历史上已有三次(1977年,1980年,1984年)同年都有三位免疫学家同时获奖,这是第四次三位免疫学家同时获奖,这在诺贝尔奖和免疫学历史上都具有里程碑意义,震惊了世界。国际上纸质媒体和电子媒体都竞相大量报道此一重大消息,Nature Immunology在同年11月出版的一期(12.1127 2011 doi:10.1038/ri2170)发表了题为“令世人瞩目的免疫学”的社论,对三位免疫学家的成就大加赞扬和高度评价,对免疫学强劲的发展感到高兴,对免疫学未来的发展提出了方向。内容精辟丰富,立论深刻。虽然已过去半年有余,现在读来仍令人振奋,因此摘要编译介绍,仍有前瞻性的指导意义。
Jules Hoffmann和Bruce Beutler由于发现激活先天免疫的机制而获奖,其论文发表在1996年一期的Cell上,报告称在果蝇上发现了Toll基因,开始时认为此基因与果蝇的发育有关,后来才认识到此基因在对抗真菌和革兰氏阳性菌的先天免疫机制方面则更加重要。
早在1896年就知道有一些物质能够与哺乳动物的细胞特异性的高度亲和性的受体相互作用,并引发生物学效应。但这些物质被化学鉴定为脂多糖,并认为此脂多糖是炎症反应和败血性休克的启动者之后,人们曾预测到,哺乳动物的细胞可能存在“内毒素受体”。但是Beutler 1998年在Science上发表了划时代的论文,指出他们发现了感知脂多糖的受体之前,还不知道这种内毒素受体的存在。Beutler发现的这种受体与Hoffmann在果蝇上发现的Toll受体是相似的,因此称为Toll-like受体。从此,免疫学对先天免疫性的研究兴起了一个高潮,接着就发现了许多另外的微生物成份也能引发哺乳动物产生像脂多糖一样的反应(即内毒素效应),因此预测到可能存在一个受体家族。确实,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已不断发现九种以上的Tolllike受体。最近,更有不少模式识别受体,如RIG-1和Mda5被发现。
第三位获奖的是Ralph Steinman,他由于早在1973年发现树突状细胞(DCs)而获奖。论文发表在JExp Med上。可惜的是,他与胰腺癌战斗了多年之后刚刚去世不几天,诺贝尔委员会才宣布他获奖的公告,可惜他永远也听不到这个消息了,他成为了在逝世后才获奖的另一位科学家,非常令人遗憾!Steinman发现DCs一直得不到学术界承认,但是他仍然不懈地努力,继续研究,积累资料。多年以后,他的发现不但被公认,而且到上世纪九十年代,DCs已成为引发适应性免疫的法则(dogma)和决定免疫系统接受抗原刺激是活化还是耐受的枢纽。
这三位杰出的免疫学家的贡献意义重大,影响深远。DCs和先天免疫受体的发现为今后发展更好的疫苗和佐剂以及为治疗哮喘、类风湿性关节炎、Ⅰ型糖尿病和多发性硬化症等自身免疫性疾病铺平了道路。另外,在三位免疫学家的引导下,还可能找到免疫治疗肿瘤的新方法。Steinman曾应用三种不同类型的DCs治疗他自己的肿瘤,使他的生命比预期延长了好几年。
随着先天免疫研究的振兴,其它免疫学领域的研究也受到鼓舞。免疫学研究领域十分宽广,研究工作任重而道远,前景十分诱人,许多重大问题等待解决。例如:免疫系统如何控制对外源性抗原的应答和对自身抗原的耐受之间的平衡;什么机制引发免疫系统攻击自己发生自身免疫病;免疫系统能“穿盔戴甲”武装起自己免遭HIV感染和肿瘤的侵袭吗?最近遇到了新问题,人类肠道微生物种群(Gutmicrobiome)是如何调控局部和全身免疫系统和功能的?这些复杂的免疫学问题,免疫学家们已开始采用最新的系统生物学技术进行研究,不久的将来会有所成就。(“系统免疫学”问题本刊2009年第1期曹雪涛述评文章中有简要介绍,Nature 460,415,2009.doi:10.1038/4604a登载system biology专辑,有更详细的介绍)。
从1901年诺贝尔奖颁发至今已有26位杰出的免疫学家获此殊荣,我们(杂志)确信,免疫学研究领域似一座“丰富的矿藏”,正等待有志者去开采,未来会有更多的免疫学家获得诺贝尔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