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禁忌,德国管得多
2013-01-23
本报驻德国特约记者 青 木 德国最近几年禁忌用语越来越多,从儿童读物到各类媒体,甚至有人酒后失言都不行,闹不好就要受罚。据德国《焦点》周刊1月20日报道,德国一些学者和政客最近提出,儿童读物应保持“政治正确性”,去除“黑鬼”和“吉普赛”等不良词语。与此同时,一家名为“Emnid”的德国民调机构进行的一项调查也显示,50%的受调者认为,在媒体和读物中去除被视为歧视性的词语有利于孩子成长。调查显示,受访者受教育程度越高,对设立一些语言禁忌的支持程度越高。德国青年文学工作委员会主席彦特根斯是呼吁去除不良词语的发起者之一,他认为,“黑鬼”这个词带有明显的歧视性,如果在儿童读物中不加以禁止,会对孩子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德国联邦家庭部长对他的建议非常赞同。实际上,很多德国读物和报纸已开始改变。据德国《时代》周报介绍,像著名的瑞典儿童读物《长袜子皮皮》的德文译本中,“黑人之王”被替换为“南海国王”;《小魔女》中的“黑鬼”一词也被删除。普罗斯特等德国作家也修改了自己畅销书中的不良词语。此外,德国媒体报道还用“罗姆人”代替“吉普赛人”。类似的词语还有“俄国佬”、“巧克力头”,也都逐渐远离日常生活。这两个词语之前在德国南方分别代表一种啤酒和一种传统甜点,专供贵族享用,但现在因为有影射俄罗斯人和黑人的意思而逐渐被弃用。考虑到外来移民感受,像“头巾妹”这样对戴头巾妇女不太尊重的词也出现的少了。《环球时报》记者了解到,德国禁忌词语除涉及种族等敏感问题外,还有其他四类:一类是具有歧视倾向的词语,比如媒体提到“同性恋”时要分清男女,要用“身体缺陷”代替“残疾人”,不能用“土著民”称少数民族;一类是带有明显感情色彩的词语,如“恐怖分子”、“魔鬼”等词要慎用,同样“最佳”、“药到病除”等过于极端的表述也要避免;第三类是“脏话”性质的词,如“大便”、“通奸”等;四是具有“德国特色”的词,由于二战的原因,德国禁用“爱国”、“民族”等词语。据了解,德国RTL电视台等曾因节目中出现禁忌词语被警告和罚款。不仅媒体,在德国社会中,用词不当也会受罚。德国西部多特蒙德还有一个小伙子因酒后骂一名女人“妓女”,被当地法院判罚1200欧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