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队参与重大灾害医学救援工作组织实施的经验做法
2013-01-23敬建军肖伟宏孟仕聪
敬建军,肖伟宏,孟仕聪
军队参与重大灾害医学救援工作组织实施的经验做法
敬建军,肖伟宏,孟仕聪
重大灾害;医学救援;经验做法
近年来,我战区先后组织参与了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和部分地区洪涝灾害医学救援工作,现将相关情况报告如下。
1 主要做法
1.1 迅即反应,研判预测,整体联动 重大灾害发生后,上级立即启动应急响应机制,筹划伤病员医学救援和救灾部队卫勤保障工作。迅速收集灾情信息,研判预测任务,及时向上级提出医学救援力量需求、批次使用、药材筹供和救灾部队卫勤保障等建议,向有关医疗卫生单位下达预先号令。平均灾害发生3 h内,各医学救援分队完成各项准备,进入战备状态,救援命令下达后按照“立体输送、力求最快”的原则组织分队向任务地域机动。与此同时,军地各级卫勤领导先期组织精干力量赶赴灾区成立前方指挥协调机构,直接统筹调控军地各类医学救援力量,并实地考察受灾地域、救援部队搜救范围、集中点和后送点,对即将到达的医学救援力量的使用进行统一规划部署,明确宿营地、救治区、水电保障等具体事宜,确保各支医学救援队伍出发前知道联系人,到后有人接、有运力送、知道干什么、有事该找谁,在最短时间内展开工作,形成救援力量合理分配、救援工作有序展开的良好格局。特别是在玉树抗震救灾工作中,总部救援力量统一纳入军区救援部队卫勤组织指挥体系,确保卫勤组织指挥高度统一。军区联指卫勤组划分了灾区伤病员医学救治体系、高原病防治体系、药材筹供体系和任务部队卫勤保障体系,并根据救援进程变化及时调整,确保各项工作有序展开、有力推进。建立了军地医学救援协商机制,最大限度发挥军队医学救援的主力军、突击队作用。
1.2 梯次调配,快救速转,分级救治 在近4次重大自然灾害医学救援组织实施过程中,军区共抽组医疗队、专家组、防疫队40余支,从西北各地,通过公、铁、空等多种方式组织立体投送,在灾害救援黄金72 h内全部到达任务地域,参与一线救援。在具体组织实施过程中经过认真研究,确立了医疗队、方舱医院、后方医院三级医学救治和后送体系,结合各医疗队技术特色,科学合理梯次配备力量,力求发挥最大保障效能。如在玉树抗震救灾医学救援过程中,我们将解放军总医院专家分别派驻在本军区的两所医院,使许多危重伤员第一时间得以抢救存活、避免截肢,提高了生存质量。将某中心医院医疗队部署在玉树机场,专门负责空运中转医疗任务,确保了各医疗分队根据划定救治区域紧急展开,严密组织,合理分工,接诊、分类、收容、救治等各项工作有条不紊,为抢救更多生命赢得了时间。但由于灾区医疗基础设施破坏严重,不具备进行较大手术条件,联指卫勤组协调作战、军交、空军、民航和救灾部队,建立伤病员医疗后送体系,明确了陆航、民航、空军运力申请程序和伤员在“医疗队-方舱医院-空运中转站-后方医院”的流转程序,以及紧急情况下地方交警疏导交通等事宜,有计划地组织各医疗队实施危重伤病员后送分流。确保了整个救治链条衔接紧密、组织有序、高效快捷,确保了灾区一线医学救援分队持续具备收治能力,确保了每位伤病员都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医学救治。
1.3 军地组合,监控结合,防治联合 为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与国家卫生部疾控司派驻指挥机构以及当地疾控机构建立常态联系机制,每天召开碰头会,共享疫情和防疫信息。部队防疫力量抵达灾区后,主动与地方防疫机构协调联系,并作为骨干防疫力量纳入地方卫生防疫体系。军地疾控部门还联合建立了疫情监测网络,每日互通发病情况,协调配合卫生防疫行动,大大提高了防疫工作效率。各医疗、防疫队把灾后防疫工作作为重要内容,坚持早着手、早准备、早预防,对负责区域实行地毯式洗消,确保了防疫工作全面覆盖,不留空白,不留死角,有效降低了疫情暴发流行的危险性。科学指导救灾部队卫生防疫工作,进行任务地域卫生流行病学调查和卫生状况调查,印发《部队疾病预防控制简报》和《野营卫生规范化管理实施办法》,为部队搞好卫生防疫工作提供了有益指导。针对灾民和救灾部队出现的心理问题,积极主动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应激干预,及时化解了官兵的心理问题。
1.4 多方筹措,超常补给,药材保障及时足量 近3次重大灾害医学救援,我战区共动用3万余台件战储物资,价值1亿余元的药材及卫生装备,为抗震救灾医学救援提供了强有力的卫生物资支撑。为将急救药材及时投送至救灾一线,我们迅速启动了应急药材保障,采取定点补给和直达前送的方式,精心筹划、严密组织了药材供应保障。特别是高原病防治药材保障坚持同步筹措、同步运送,及时发至官兵手中。为确保药材保障的持续性,我们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利用接转伤员的直升机向灾区投送急救药材和高原药品,利用运输机向灾区前置装备器材,并通过地方运力向灾区前置药材。如舟曲救灾前3天,联指共动用直升机7架次、运输机3架次,利用陆路运输2批次,紧急前运6000余台件药材装备。同时,与地方协调建立了军地联合药材保障体系,救灾部队常用药材由地方保障,急救药材和高原用药由部队保障,保障渠道高效顺畅,确保了各类药材、血液、氧气及时、足量供应保障。
2 主要经验
2.1 指挥必须高效快速、前出一线 重大灾害发生后,在成立联合指挥部时要设立卫勤指挥席位,负责医学救援指挥协调工作的相关人员要在第一时间到达灾区一线,指挥协调各级各类卫勤分队部署、展开、救援等工作,避免指挥脱节。战略战役卫勤指挥机构在灾区一线联合展开,并直接指挥各卫勤分队,改变以往战略-战役-分部(兵站)-卫勤分队的四级指挥机制,减少指挥环节,避免逐级请示研究造成救援时间延误,提高了工作效率。实践证明,建立高效快捷的卫勤组织指挥体系,是高原地区地震灾害医学救援取得成功的必备环节。
2.2 救援必须就近用兵、及时适量 以玉树抗震救灾为例,我区6支卫勤力量由于具有高原适应性训练经验,投入救援后能够适应高原环境,快速展开工作并保持持续战斗力,高原病发病率远低于其他卫勤力量。特别是地震灾害,黄金救援时间仅为72 h,加之道路破坏、交通瘫痪,卫勤分队摩托化机动赶赴灾区需较长时间,早期力量不足的矛盾十分突出,这对就近用兵提出了现实需要。然而,后期力量过剩的问题也必须予以关注,特别是舟曲泥石流救灾,各级各类救援分队持续不断涌入,力量相对过剩,不仅加大了后勤保障难度,同时也降低了有限交通利用效率。
2.3 力量必须梯次配置、建制使用 重大灾害医学救援,根据各卫勤分队的特点,从发挥其最大作用的角度出发有针对性地梯次配置救援力量,避免一线力量堆积浪费,保证二线力量充足充沛,伤员转送流动高效。后期组织医学救援力量梯次撤出,减轻灾区后勤保障压力。根据实践经验,我们认为:先期力量投送必须视具体灾情而定,抗震救灾按“运(卫勤运力)、急(急救医学力量,含妇儿专科)、防(三防医学救援力量)、心(心理救援力量)”的顺序,洪涝灾害按“防、运、急、心”的顺序,撤出按“急、防、心、运”梯次组织。另外,卫勤力量以整建制运用为佳,可避免卫勤分队拆分造成功能不全和救治、自我保障能力下降,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
2.4 后勤必须立足自我、独立保障 灾区环境恶劣、交通破坏、经济受损、居民分散,可依托的地方条件极差,要求卫勤救援分队只有具备极强的长途快速机动能力和独立的自我保障能力,才能及时赶赴灾区、有效展开救援。如在玉树抗震救灾中,部分卫勤力量就因机动途中车辆出现故障延误救援时间,个别救援分队人员物资到达后却因无法独立保障而滞留不前。重大灾害医学救援组织实施过程中,卫勤分队具备快速机动和独立保障能力,是灾害医学救援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
2.5 指挥必须素质全面、针对性强 在处置重大灾害中,卫勤力量的战斗队、主力队的性质和医疗处置的特殊性对选配指挥员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果断的主体决策能力。重大灾害发生突然,可伴有大量人员伤亡,医学救治是灾害救援的主要任务,救援队是救灾力量的主体,卫勤决策是决策系统的核心。这要求卫勤指挥员必须在很短的时间内科学判断、果断决策、定下决心,为灾害救援提供主体决策建议。二是全面的体系统筹能力。平战时卫勤力量运筹以军事力量的联合为前提,而重大灾害医学救援则是以卫勤力量的联合为主体,涉及军队与地方、战略和战役、区内和区外、医疗和防疫等各个方面。这要求卫勤指挥人员必须具备体系作战思维,统筹各方面力量,科学安排部署,合理调研使用,全面系统地发挥卫勤体系的作用,在具有一定军事素养和全面掌握卫勤力量能力的基础上,克服各方面困难,确保卫勤力量及时派出、顺利到达、全面展开、持续战斗。三是靠前的综合处置能力。重大灾害医学救援工作经常面临交通、保障、通信等各方面的突发问题。若处置不当将影响医学救援工作的成效甚至成败。这要求卫勤指挥人员必须综合具备“司令部”意识,摆脱平时的指挥训练模式,积极主动、靠前部署、综合考虑,灵活应对,确保救援工作顺利持续进行。实践证明,卫勤组织指挥的主体意识、体系意识和“司令部”意识,是重大灾害医学救援取得成功的制胜条件,在平战时卫勤战备训练中,要有意识、有针对性地着力培养。
(收稿:2013-04-18 修回:2013-06-24 编校:丁艳玲)
R 129
A
2095-3496(2013)04-0249-03
730000 甘肃兰州,兰州军区联勤部卫生部卫生防疫处(敬建军,肖伟宏,孟仕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