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茶酚-氧位-甲基转移酶抑制剂治疗帕金森病
2013-01-23杨秀峰庞金奎
杨秀峰 庞金奎
帕金森病(PD)是中老年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以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和体位不稳为临床特征,病理改变是黑质多巴胺(DA)能神经元变性和路易小体形成。90年代推出用儿茶酚-氧位-甲基转移酶(COMT)抑制剂与左旋多巴(L-Dopa)合用,延长L-Dopa的半衰期和清除半衰期,增加血浆浓度曲线下面积,致脑的DA受体得到持续的DA能刺激。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帕金森病(PD)患者80例COMT抑制剂治疗方法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收治帕金森病患者80例,其中男43例,女37例。年龄51~80岁,平均年龄61岁。符合帕金森病诊断标准[1];进行性加重的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和体位不稳。脑脊液可测到多巴胺代谢物高香草酸含量减少及5-羟色胺代谢产物5-羟吲哚醋酸含量减少。尿液中高香草酸含量减少。头部CT及MRI,多正常,有智能障碍及后期患者可有脑室扩大或脑萎缩改变。
1.2 方法 通过抑制左旋多巴在外周代谢,维持左旋多巴血浆浓度稳定,加速通过血脑屏障,增加脑内DA含量。口服托卡朋治疗应先从100 mg,3次/d开始,每日第一剂托卡朋应与第一剂L-Dopa同时服用,其余的剂量以约6 h的间隔服用,同时服用恩他卡朋,恩他卡朋附后同样吸收迅速,与左旋多巴加苄丝肼合用可增强后者疗效,减少症状波动反应,单独使用无效。
2 结果
所有患者经26周后,治疗效果显著70例,有效率为87.5%,效果不明显10例。异动症、恶心、厌食、肌阵挛、失眠等副作用在减少L-Dopa的用量时,副作用大大降低。
3 讨论
PD多于60岁以后发病,起病隐匿,缓慢进展。初发症状以震颤最多,其次为步行障碍、肌强直和运动迟缓。症状常自一侧上肢开始,逐渐波及同侧下肢、对侧上肢及下肢,有的病例症状先从一侧下肢开始。症状出现顺序因人而异。在临床上,PD以肌强直、震颤及运动减少为三大主要症状,加之姿势反射障碍、自主神经障碍、精神障碍等共存,形成了极具特征的临床征象[2]。PD仍以药物治疗为主。疾病早期无须特殊治疗,鼓励患者加强主动运动;当疾病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能力时,则需根据患者情况,采用抗胆碱能(Ach)药物和多种改善DA递质功能的药物,以恢复纹状体DA和Ach两大递质系统的平衡,由于这些药物只能改善症状,不能阻止病情发展,需终身服用;若药物治疗效果不理想,不能耐受或出现异动症时,可选择立体定向手术、细胞移植及基因治疗等。康复治疗作为辅助治疗手段,对改善患者步态、平衡、语言、吞咽障碍、肌强直、呼吸肌乏力等有一定疗效;晚期卧床患者应加强基础护理以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发生。临床上治疗帕金森病的药物较多,且多数药物不良反应较多,用药时应予以重视。
COMT是体内广泛存在的细胞内酶,催化S-腺苷-L-甲硫氨酸的甲基团转移为儿茶酚底物的羟基团。生理的COMT的底物包括多巴、DA、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它们的羟基化代谢产物有儿茶酚雌激素以及一些有儿茶酚结构的药物,如阿朴吗啡、多巴酚丁胺、异丙肾上腺素、甲基多巴等。COMT的主要功能是清除具有生物活性或细胞毒性的儿茶酚及其羟基化代谢产物。临床试验显示COMT抑制剂作为L-Dopa的辅助治疗药物,对PD患者的疗效减退、运动波动有效[3]。恩他卡朋和托卡朋二者均可增加“开”的时间,缩短“关”的时间,降低L-Dopa的日需要量,降低L-Dopa血浆浓度的波动,呈DA能持续刺激状态,提高疗效,且不出现LDopa峰剂量反应(如异动症)。
儿茶酚-氧位-甲基转移酶(COMT)抑制剂:恩他卡朋和托卡朋通过抑制左旋多巴在外周的代谢,使血浆左旋多巴浓度保持稳定,并能增加其进脑量。托卡朋还能阻止脑内多巴胺降解,使脑内多巴胺浓度增加。与复方左旋多巴合用,可增强其疗效,改善症状波动。有效剂量100~200 mg/次,服用次数与复方左旋多巴次数相同,单独使用无效。
[1] 崔健庄,毕淑琴.帕金森病治疗的研究动态.中国临床康复杂志,2003,7(3):422.
[2] 王铭维.多巴胺的转运与帕金森病河北医药,2002,24:347-348.
[3] 杜万良编译.帕金森病药物治疗的新进展.中国全科医学,2004,7:125-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