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肉牛双胎繁育技术及应用展望

2013-01-23李新社

中国牛业科学 2013年4期
关键词:单胎双胎生殖

李新社

(兰州富源奶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甘肃 兰州 730060)

繁殖母牛数量急剧下降已经成为我国肉牛业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障碍,必需尽快尽早对其进行研究进而遏制、并较快恢复,否则,我国肉牛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将会遇到牛源短缺的尴尬局面。充分利用有限繁殖母牛进行肉牛繁殖的新型繁育技术对肉牛产业发展非常重要。这些技术包括双胎基因的测定、标记和浓缩、AI-MOET、免疫抑制等。通过这些系列新型技术,可以提高繁殖母牛的双胎率,从而达到用有限母牛繁育更多肉用犊牛的目的,为肉牛产业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撑。

1 肉牛产业发展的瓶颈因素是繁殖母牛存栏危机

1.1 牛源决定着肉牛产业的兴衰,有数量充足的优质牛源,肉牛产业才能持续发展

牛源丰富或短缺的关键是繁殖母牛,它是产业的起点和源泉,是肉牛业的第一车间与产业化流程之首。只有认识到建设好繁殖母牛基地才能承载肉牛产业这艘破浪远航的航母!否则龙头企业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1]。2011年我国能繁母牛5 520万头,约占存栏牛的40%,产犊率约为60%,年约能繁殖牛3 312万头,占现在年屠宰5 390万头的60%,不足部分只能通过宰杀母牛和青年牛补充。因此,繁殖母牛存栏量不足严重制约着肉牛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其数量的急剧下降已经成为我国肉牛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1.2 繁殖母牛的比较效益低,现有条件难以有效支持其群体稳定,下探趋势仍在持续

农业机械化的普及、年轻人外出打工导致的农村"空房、空地、空舍"局面,使繁殖母牛传统的饲养模式失去了原有的条件,分散养牛不断萎缩;加之繁殖母牛养殖生产周期长、成本大、比较效益不高,规模化养殖场不养或养殖数量较少,繁殖母牛饲养量不断下降。

1.3 牛的繁殖率低,现有体系难以满足肉牛产业发展的需要

牛自然妊娠双胎率只有0.5%,基本维持在一年一胎一犊的自然状态,在一定区域内出栏率应该与繁殖率处于动态平衡状态,原有积累消耗尽后将可能出现产业萎缩现象。目前,重育肥、轻繁殖的现象比较普遍,局部地区地区出现的“肉贵杀母”的或“杀青、杀母”现象,进一步加剧了繁殖母牛生存危机。

2 肉牛双胎生产技术应用的可行性

2.1 母牛生理特征有利于进行双胎生产

母牛在自然状态下为单胎生殖,但其具有双卵巢和双子宫角。双卵巢和双子宫角在生殖方面具有相同的功能。这一繁殖特性为人工辅助技术进行双胎生产奠定了良好的生理基础。

2.2 双胎牛后代的生长发育正常,适于实施肉牛扩繁

自然双胎和人工辅助双胎犊牛的初生重比单胎牛小,通过哺乳期和青年期培育,商品化阶段体重与单胎牛基本一致,差异不显著。自然双胎和人工辅助双胎牛在胚胎期的体细胞数一致,在理论上不存在体细胞减半和发育迟缓问题。

2.3 双胎生产的理论和技术有一定基础,实施前景良好

双胎生产的理论基础是生殖激素调控技术、人工授精技术、胚胎移植技术和性别控制技术,通过这些成熟技术的组装配套可达到人工辅助双胎生产的目的。

2.4 双胎生产成本低于双胎繁殖所获收益

双胎生产成本可以控制在500~1 000元之间,3~6月龄犊牛市场售价可达5 000~8 000元/头,后期延伸效益更明显。

2.5 双胎生产是对肉牛繁育体系的补充,也是突破繁殖母牛数量瓶颈的有效手段

肉牛双胎生产受胎率可达30%~45%,是自然双胎的50倍,相当于将适于实施单胎生产母牛的数量提高了30%~45%,可有效提高母牛繁殖率。

3 肉牛双胎生产集成技术

牛的双胎生产技术在国内外均进行过不同程度的研究,主要有以下方面。

3.1 生殖免疫技术

以生殖激素作为抗原对动物进行主动或被动免疫,中和其体内相应的激素,使体内激素的水平发生改变,引起生殖内分泌的动态平衡发生定向移动,达到人为控制生殖的目的[2]。

3.2 促性腺激素免疫法

利用促性腺激素诱导双胎。促性腺激素可以促进卵泡发育,控制促性腺激素的用量和使用途径可以使卵巢发育2~3个卵泡,通过人工授精实现双胎妊娠。在生产中常用的诱导双胎促性腺激素主要有PMSG、FSH、LH、HCG等。

3.3 抑制素免疫法

抑制素免疫可以提高家畜的繁殖力,但由于抑制素制备比较困难、成本高,使该项技术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

3.4 营养调控技术

配种前营养水平的高低对母牛的繁殖力影响很大,主要采用配种前短期优饲、补饲维生素E和维生素A制剂以及微量元素等措施,改善母牛体况,以营造有利于母牛卵巢发育分泌双卵泡的条件。

3.5 遗传选择技术

肉牛的双胎性状由其基因型决定,可遗传给子代。母牛双胎的遗传力很低。母牛第1胎的双胎遗传力为0.006,到第3~5胎增加到0.04。对双胎基因进展标记测定,探讨以育种方式进行基因浓缩的方法,建立双胎生产育种体系。选择携带双胎基因的肉牛品种用于育种和改良整体牛群,通过杂交、后裔测定、分子遗传标记等方法和手段,确定该性状的遗传模式,并分离、固定、转移双胎基因,改变肉牛繁殖性能。杨利国报道,双胎母牛所生的女儿的双胎率(17.4%)显著高于单胎母牛所生女儿的双胎率(12%)[3]。由于分子遗传标记技术相对还不成熟,应用于生产实际所需要的时间长、工作量大。

3.6 超数排卵和胚胎移植技术

牛属于单胎动物,一般来说,家畜的繁殖性状是受多基因控制遗传力很低的数量性状,其中,双卵率遗传力为0.07,双胎率遗传力为0.03[4]。另外,牛的世代间隔较其它家畜长。因此,一般认为利用常规遗传选择法提高牛的双胎率很缓慢[4]。但应用超数排卵和胚胎移植技术可予以适当弥补,并将其通过双胎生产的方式用于繁育后代。

1):给已配种的母牛再移植一枚胚胎。对于已经进行过人工授精的繁殖母牛,在其排卵对侧子宫角再移植1枚胚胎,通过双子宫角妊娠实现双胎生产。

2):未配种繁殖母牛移植两枚胚胎。选择当地优秀母牛进行超数排卵,在同期化繁殖母牛的双子宫角分别移植1枚胚胎(鲜胚或冻胚)。

4 肉牛双胎生产集成技术应用展望及需注意的问题

肉牛双胎繁育技术的成熟及推广应用将是当代肉牛产业转型过程中的新亮点。本方法对操作技术要求高,是一种高技术、高投入、高效益的肉牛繁育技术,在生产中可以规模化推广应用的技术主要是利用超数排卵和胚胎移植进行肉牛双胎生产,其技术比较成熟,操作过程可以人工控制,双胎率比较高。

由于肉用犊牛的价格已经很高,实施肉牛双胎生产的时机、条件已经成熟。但牛的双胎性属于阈性状,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只有适宜的环境条件下才能表现为双胎的表型[5];另外,双胎生产过程对繁殖母牛的生殖机能进行了干预,容易出现子宫感染、多胎综合症、卵巢囊肿和黄体囊肿、流产、早产、犊牛成活率低等情况。存在的这些问题需以集成配套技术手段解决,且在推广应用前选择在有条件的规模养殖场试验示范,完善相关技术操作规程后再在生产中应用。

[1] 孔宪伟,杨杜录.强本尚需固基,根深才能叶茂[J].中国畜禽种业,2010,12:12-13.

[2] 郭 宪,闫 萍,梁春年,等.肉牛双胎技术的研究与应用[J].中国畜牧杂志,2009,(增刊):240-242.

[3] 杨利国.牛双胎的研究[J].草与畜杂志,1987,(1):31-32.

[4] 黄 萌,许尚忠,昝林森,等.牛RXRG基因遗传变异与双胎性状的关联性分析[J].遗传,2008,30(2):190-194.

[5] 雷雪芹,陈 宏,袁志发,等.牛FSHR基因第10外显子单核苷酸多态性及其与双胎性状关系[J].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2004,20(1):34-37.

猜你喜欢

单胎双胎生殖
导乐分娩镇痛仪联合按摩对单胎妊娠初产妇母婴结局的影响
足月单胎孕妇孕期体重控制对母婴妊娠结局的影响分析
愿人人享有生殖健康
生殖健康的春天来到了
龙凤双胎
妊娠晚期单胎胎死宫内临床分析及预防措施
双胎妊娠的胎儿会有什么风险
带你认识双胎输血综合征
让生殖健康咨询师走近你我身边
生殖健康的春天来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