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脑囊虫病的CT诊断

2013-01-23田维祥

中外医疗 2013年35期
关键词:囊虫脑膜脑炎

田维祥

云南省普洱市人民医院放射科,云南普洱 665000

脑囊虫病是一种发病率极高的脑部疾病,占全身囊虫病的75%以上[1],该病主要是由于猪肉绦虫的幼虫(囊尾蚴)寄生于人体脑内所致的一种寄生虫病,其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健康。脑囊虫病在临床上较为常见,但其症状复杂多样,无特异性,为临床诊断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因此常导致与其他颅内疾病难以鉴别。目前,临床上一般通过CT诊断脑囊虫病,为加深对脑囊虫的认识及提高CT诊断的准确性,该研究随机选择该院2008年1月—2012年5月确诊的脑囊虫病患者68例,分析总结患者的CT诊断结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组研究对象共68例,均为该院确诊的脑囊虫患者。其中男39例,女29例,年龄5~68岁,平均年龄为45岁,病程28 d~5年。临床症状表现为:头痛51(75%)例,癫痫抽搐45例(66.2%),呕吐11例 (16.2%),迟钝健忘23例 (33.4%),精神障碍8例(11.8%),发热15例(22.1%),脑膜刺激征19例(27.8%)。所有患者均排除其他重大脏器疾患。

1.2 CT检查方法

使用荷兰进口的16排螺旋CT 扫描对68例患者均进行动态扫描,患者取常规仰卧位,CT 扫描仪参数维持管电源500 MAS,管电压120 kV,矩阵1 024×1 024 激光相机。以眶耳线为基线向头顶方向螺旋扫描,层厚及层距为2 mm。所有患者均进行平扫及增强扫描,用高压注射器以流速3.0 mL/s 静脉推注碘海醇造影剂80 mL。以提高增强扫描的质量。

1.3 统计方法

将所收集的资料采用SPSS13.0 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 检验。

2 结果

68例脑囊虫病患者经CT检查得到以下结果,综合可得该组研究中,脑囊虫病类型所占比例最多为混合型,共29例,占全部患者的42.6%,与其他四种类型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①脑膜型12例 (17.6%),CT 平扫主要表现为脑积水严重,其中9例增强扫描后可见脑膜强化。

②脑室型9例(13.3%),CT值近似脑脊液,边缘清晰光滑,囊内可见直径2~4 mm 的小圆形高密度灶,为囊虫头节,囊壁无强化现象。3例囊虫位于侧脑室内,6例囊虫位于四脑室内,2例可见幕上脑室系统扩张积水。

③单囊型9例(13.3%),病灶CT值与脑脊液十分相似,边界清晰光滑,囊壁无强化,无壁结节及水肿。明显可见为大小约为1.3~3.9 cm 的脑内圆形、卵圆形囊性低密度区。该组卵圆形囊性低密度区6例,圆形囊性低密度区3例。

④脑炎型8例 (11.8%),CT 平扫表现为散漫不规则的小片状低密度影,类似其它脑炎。也可为单发,边缘模糊不光滑,CT值20 Hu 左右,多发病灶常伴有脑室、脑池轻度狭窄,单发病灶脑室及脑池狭窄不明显。中线结构多无移位,增强扫描脑膜无强化,该组8例中单发5例,多发3例。

⑤混合型30例(44%),CT 平扫表现主要为以上类型的2~3种影像表现同时存在。

3 讨论

3.1 脑囊虫病的CT诊断分型

CT 扫描可确切检查出病变部位,根据病变的部位可将脑囊虫病分为脑膜型、脑实质型、脑室型和混合型。脑实质型又可分为多发小囊型、单囊型、多发结节、脑炎型及慢性钙化型。慢性钙化型及混合型最为多见[2]。该组研究中68例患者中,其中12例(17.6%)为脑膜型,9例(13.3%)为脑室型,9例(13.3%)为单囊型,8例(11.8%)为脑炎型,30例(44%)为混合型,可见混合型患者最多,与文献报道符合,且与其他脑囊虫病类型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2 脑囊虫病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

目前,CT 是临床上用于诊断脑囊虫病主要的影像技术之一,CT可平扫与增强相结合,对于脑囊虫病的检出率及诊断率更为准确,尤其对于钙化的检出率明显优于磁共振检查[3]。因脑囊虫病无特异性表现,所以需与下列脑部疾病鉴别诊断[4]:①常见高血压性脑梗塞;②钩体感染;③胶质瘤;④脑炎;⑤急性脱髓鞘疾病;⑥脑结核;⑦脑转移瘤;⑧脑脓肿及胺质瘤;⑨蛛网膜囊肿;⑩结节性硬化。

3.3 脑囊虫病的分期

脑囊虫病在病理上可分为四期[5-6]。Ⅰ期,囊泡期:囊虫头节生长于囊腔内,腔内囊液清亮,且囊壁较薄,周围有较为轻微的炎症。Ⅱ期,胶样囊泡期:囊腔内液体变混淆,虫体死亡,蚴虫头节开始蜕变,囊壁变厚,血脑屏障被释放的代谢物质损坏,引起脑组织水肿及炎症发生。Ⅲ期,颗粒结节期:囊壁厚度加重且呈蜷缩状,脑组织周围水肿加重,囊壁及虫体出现钙化,出现肉芽肿。Ⅳ期,钙化结节期:囊虫蜕变成钙化结节,是病变终端期。该组研究中,68例患者在CT 增强扫描下,得到Ⅰ期患者26例(38.2%),Ⅱ期患者19例(27.9%),Ⅲ期患者16(23.5%),Ⅳ期患者7例(10.3%),后经病理证实准确率达89%。

3.4 脑囊虫病的发病机制

囊虫病是一种人畜共患性疾病,其发病率最高的国家是欧洲、亚洲及非洲,我国的多发区以东北及华北地区为主[7],人因食用未完全煮熟的且带有囊尾蚴的猪肉,绦蚴虫在胃液及胆汁的共同作用下逐渐破囊而出,选择小肠作为生长温床,发育成成虫,从而产生绦虫病。绦虫存活期非常高,最高可达20年以上,不断夺取人体营养,并经小肠穿过肠壁进入血液中分散于全身,囊虫病由此发生[8]。脑囊虫病是由于猪囊尾蚴虫寄生于脑内部引起的疾病,脑囊虫病占全身囊虫病的75%以上。脑囊虫病主要有三种感染方式:①外源性感染:摄入有虫卵污染的水和食物直接被感染。虫卵在胃内被胃酸溶解破壳而出,蚴虫在小肠内穿过肠壁,进入血流扩散到全身,引起囊虫病;②外源性自身感染:因病人本人手指及口附有虫卵而被感染;③内在自身感染:虫卵经逆行反流进入胃部,从而破壳而出进而生长绦虫。

综上所述,脑囊虫病通过CT诊断,一般可得到准确的诊断结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但脑囊虫病影像表现复杂多样,无明显特异性,CT检查也会出现漏诊或误诊。所以仅凭CT检查不可对囊虫病的定性,必须结合实验室检查、病史以及MRI检查结果进行全面分析、参考,才能避免漏诊及误诊的发生。

[1]魏登鹏,赵兴昌,张伯勋,等.脑囊虫病CT 扫描的诊断价值[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1999(2):117-119.

[2]廉晨,郑万忠,刘晨.重度脑囊虫病4例CT 漏诊分析[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0,15(8):561-562.

[3]赵海红,李志军.头颅CT表现与结合状或环状强化型脑囊虫病误诊病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2(12):118-119.

[4]刘军波.脑囊虫病210例CT 影像分析[J].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2009,11(2):128-129.

[5]梁宇霆,靳二虎,马大庆,等.大囊型脑囊虫病的影像诊断[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5(1):21-24.

[6]姜宗衡,张念察,毕宏昌.囊虫100例CT 分析[J].中华放射学杂志,2012,21(6):9-95.

[7]李凤玲.脑囊虫病CT 与临床研究进展[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13(9):45-46.

[8]李德候,候永进.儿童脑囊虫病62例临床分析[J].实用儿科杂志,2010,56(3):434-436.

猜你喜欢

囊虫脑膜脑炎
椎管内大范围囊虫病1例
脑炎早期诊断的脑电图与磁共振成像比较
家畜的脑膜脑炎
邯郸市中医院脑囊虫病科
体外膜肺氧合救治肾移植术后卡氏肺囊虫肺炎1例护理体会
一起猪乙型脑炎病的诊断与防治
家猪链球菌病和乙型脑炎的防治
不同病因致脑膜强化特点的MRI分析
脑膜癌病与静脉窦血栓形成2例
脑膜癌病7例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