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的食补养生
2013-01-23白水莉
白水莉
(北京伟嘉人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北京 100085)
猪的食补养生
白水莉
(北京伟嘉人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北京 100085)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药食同源”的理论源远流长,人们把 “美食养身”和 “防病治病”两者相互结合,通过食物以调养脾胃之气,保持健康,延年益寿。笔者将此理念用于人们食补的主要提供者——畜禽身上,通过食补——保健型饲料来增强猪体免疫力,保持猪体健康,从而保障畜产品安全。
食补;猪;保健型饲料
1 食补保健的历史源远流长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药食同源”的理论源远流长,它认为许多食物同时也是药物,一样能够防治疾病;同时凡是中药,都可以食用,只不过在量上要把握而已。所以严格地说,在中医药学中,药物和食物是不分的,是相对而言的。《黄帝内经太素》一书中“空腹食之为食物,患者食之为药物”,就反映出中国传统养生文化中“药食同源”的思想。
在“药食同源”、“寓医于食”的基础上,我们的祖先把“美食养身”和“防病治病”相互结合,溶为一体,创造了中国的“食疗学”。早在春秋战国时代,《黄帝内经》中就有“食饮有节,谨和五味”的至理名言,文中“虚则补之,药以祛之,食以随之”等句,指出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不能单靠药物,必须密切配合饮食调理。当时的名医扁鹊也认为,饮食调理是医疗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唐代孙思邈所著《备急千金要方》中已设有“食治”专篇,收载药用食物154种。此外,《儒门事亲》一书还指出:养生当论食补。
从中华民族医学发展史中不难看出,中医学非常重视“营养”,并清楚地认识到通过摄取食物获得营养的重要性,认为每一种食物中都含有“精微”物质,所谓“后天之精”即“水谷之精”。从营养学角度出发,采用食物以调养脾胃之气,是中医营养学的重要内容。
无论从养生防病还是治疗疾病的角度,中国人对选择食物、合理安排膳食,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特别在疾病防治中对食物的选择及膳食搭配,尤为重视,并形成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营养膳食理论。《黄帝内经》中“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的论述,明确指出了合理膳食在疾病治疗中的作用。“食养”一直是中医遵循的重要原则,即俗话所说的“三分治病七分养”。
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人类越来越重视自身健康。如何保持健康是近年来人们关注的热点,而“药食同源”理论对人们的饮食养生有着深远的影响,人们不断地从中汲取营养,延年益寿。
从人的“食补养生”文化中,我们可以得到启示:其实不仅仅人需要养生,需要食补保健,人们食补的主要提供者——畜禽,同样需要养生,需要保健,因为只有这些畜禽健康了,才会有人的健康。
2 猪的 “养生当论食补”
关系国计民生的猪肉,不论是价格还是安全性上,时刻牵动着国人的心弦,2011年“瘦肉精”事件把畜产品安全推向了风口浪尖,使人们对食品安全空前关注,由此引发了行业地震。为了加强监管,政府对《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进行修订。修订后新的《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 (以下简称条例)已于2012年5月1日开始执行。新的条例进一步规范了饲料、饲料添加剂的安全使用,防止非法添加,保障动物产品质量安全。与此同时业界人士也在思考和探索畜禽养殖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新出路。
众所周知,畜禽是动物食品的主要来源,而饲料则是畜禽产品安全的重要保障。当前饲料行业发展遭遇“瓶颈”,主要表现在:饲料同质化严重,研发更新的能力弱;饲料中普遍添加抗生素,并形成了依赖性;过分追求猪的生产性能,而使免疫营养、生殖营养、肠道营养匮乏;激素、抗生素和添加剂的普遍滥用,严重威胁我国的食品安全。
如何突破饲料行业发展中的“瓶颈”是业界人士普遍关注和讨论的焦点,畜禽养殖业健康发展的未来出路一定是在新条例框架下的创新之路。控制并减少抗生素、重金属盐的使用,不断提升产品品质,研发新的饲料产品,才是畜禽养殖业健康发展的内在动力。我们应该摒弃那些落后的疾病控制和营养模式,创造“营养抗病”的新保健模式,同时针对猪的营养需求尤其抗病营养的需求,可按照中医理论“治未病”的思路,将我国传统医药理论运用到饲料生产,提倡“药补不如食补”的“大保健”养猪模式,树立猪“养生当论食补”的理念,将保健型日粮添加到猪的“一日三餐”中,研发新的保健型饲料,才是生猪产业健康发展的突破之路。
保健型饲料的出现是行业的召唤,是养猪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其所倡导的保健并非以前那种“外企来华兜售抗生素”的“扭曲保健”,也不是所谓的“定期保健”,而是运用中药免疫增强、肠道微生态、生殖保健等方面的新技术,将保健贯彻到日粮的食补境界,即通过食补来增强猪体免疫力,保持猪体健康,从而保障畜产品的安全。
大型预混料企业需要发挥动物营养、动物保健及生产研发销售的集成优势,逐步实现了技术的内部转移和嫁接,才能在动物保健品行业占据了技术制高点,生产新型的保健型饲料,为畜禽养殖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助力加油。
S815.4
B
1673-4645(2013)06-0065-02
2013-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