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永春柑桔栽培史话

2013-01-23陈跃飞

中国果业信息 2013年4期
关键词:永春县永春柑桔

文/陈跃飞

【导读】 永春县地处福建省东南部、晋江东溪上游,福建省第二大山脉戴云山脉自德化南伸该县,绵延全境,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海拔高者在1 000 m以上(最高1 366 m),低者在100 m左右。西半部属中亚热带,东半部属南亚热带,而千米以上山地则属北亚热带。全县气候温和,湿润多雨,夏长不酷热,冬短无严寒,素有“万紫千红花不谢,冬暖夏凉四序春”(宋·蔡襄)之称,是柑桔栽培最适宜区。永春柑桔发展史,展现了永春人为了改善经济生活状况,在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并不平坦的社会经济、政治发展历程中,创业的艰辛,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以及利用当地自然条件、侨乡条件和区位条件的智慧。

永春柑桔栽培历史悠久。《永春州志》(清乾隆二十二年版),有凤柑、金桔、香橼、柚、橙、桔等的记载。《永春县志》(民国十年版),也有桔、金桔、柚、香橼、佛手柑等的记载,称桔“闽地谓之柑,以味名也,永地少种之者,市上所有皆自外来”。上世纪上半叶,永春一些旅居海外的华侨,回乡开发荒山种植茶、果等作物,但均无大量种植柑桔的记载,也没有留下柑桔园可供考证。据《永春文史资料·第11辑》(1991年)中的《永春柑桔》(颜春木撰)一文的记述,上世纪40年代末全县零星种植柑桔约2 500株,其中玉斗乡新珩村有一农户种植柑桔年产量十多担。有实物可考证的,是永春县东平镇云美村石竹琪山上曾有一株野生福桔树,1983年实地察看时,生长结果良好,据当地老者的讲述推算,树龄已达百年以上,该树在2000年后死亡。大体上可判断,新中国诞生前,永春柑桔仅限于房前屋后零星种植,无规模栽培。

长 成

永春成片商品栽培柑桔始于上世纪50年代。新中国诞生初期,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的许多华侨受旅居地排华势力的影响,回归祖国。为妥善安置,中央决定“欢迎归国华侨去开辟农场,从事生产建设”。1952年开始,广东、福建、广西、云南等地,纷纷建立华侨农场,1955年8月国务院发布 《华侨申请使用国有的荒山荒地条例》。永春华侨深受鼓舞,大力开发种植业。1917年由李辉芳、李载起、郑文炳等华侨集资创办的永春华兴种植实业有限公司,早期在永春太平虎巷开发种植茶叶等作物,新中国成立后,增资扩营,开发海龙坑山地发展茶叶生产,并于1952和1953年分批从漳州来永春推销果苗的朱雨电手中买下50多株柑桔苗木,种植在海龙坑山上。1953年秋,旅居印尼的尤扬祖回乡创办猛虎山华侨垦殖场,1954年春从漳州引进240株芦柑苗木,种植于海拔600多米的鸡屎坑山上。1954年创办的永春北硿华侨垦殖场,1955年春从漳州引进新会橙苗木50株,种植于北硿山地上,成活48株,1957年又种植柑桔6.67 hm2。1955年,华侨邱清秀、郑金案、陈宝生等合资创办天马山华侨垦殖场,其后尤扬祖投入资金,合资经营,于1956年春引种芦柑、蕉柑等0.67 hm2,种植于海拔500多米的天马山上。1955年,湖洋龙山马来亚归侨郑启存创办湖洋石鼓尖华侨垦殖场,于1957年种植福桔100株。1956年旅居印尼的华侨颜清桂,回乡创办醒狮华侨垦殖场,1958年春种植柑桔80株。因此,永春柑桔试验种植、成片栽培的开展,得益于国家侨务政策的鼓励和永春华侨投资建设家乡的举措。

1960年全县柑桔达到80 hm2,此后进入“三年国民经济困难时期”,柑桔发展受挫,1964年全县柑桔降至34.6 hm2,但猛虎、天马、北硿、石鼓尖、醒狮等农场柑桔生产得以坚持,并初获成效。上世纪60年代中期后,永春柑桔生产进入推广种植阶段,湖洋半山柑桔场、红卫柑桔场、桃源印龟崙柑桔场等均在此期建立,天马、猛虎、北硿等柑桔场扩大种植规模,发展速度居全省前列。1977年,全县柑桔562.9 hm2,年产 3 956 t,柑桔面积、产量跃居福建省首位。

改革开放后,经济建设得到全面重视。当时农业人口多,工业化程度低,农村发展经济并无多少选择空间,已有基础的柑桔生产成为永春农民的首选。政府在这时期推行落实的几大政策和举措,又为柑桔生产发展创造了极好的条件。一是1982年落实林业“三定”,全县划定给农民长期经营的自留山达8 380.3 hm2,并且政府发给《自留山证》,为农民种植柑桔提供了土地资源。二是1984年国家改变柑桔购销政策,由统一定价购销改为生产者依据市场自行销售,当时柑桔供应短缺,价格大幅上扬,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种植柑桔的积极性。三是1985年永春柑桔生产项目获世界银行批准立项,给予贷款支持,累计放贷2 614万元,新发展柑桔园项目53个,面积1 426.7 hm2。永春柑桔在这些条件的促进下得到了快速发展,至1995年,柑桔面积增至9 374.6 hm2,柑桔总产量增至131 131 t,成为柑桔生产大县。

转 型

改革开放后,不仅永春柑桔生产得到快速发展,其他地区的柑桔生产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呈现为全国柑桔发展速度高于消费水平增长速度,并受贮运流通条件的限制,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出现结构性过剩,其后一些年份因柑桔丰收,供过于求,出现全国性柑桔滞销。由卖方市场转换为买方市场后,在优胜劣汰、强者为王的规则下,各地柑桔生产之间的竞争加剧。面对竞争,依靠科技提高产品竞争力,争创品牌开拓市场,成为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因应柑桔市场变化,永春县通过开展海峡两岸合作,实施芦柑生产标准化,极大地提升了芦柑生产科技水平,柑桔产业竞争力得到了极大提升。

永春县虽然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成片种植柑桔,但至90年代中期柑桔生产仍沿袭以产量为中心的生产模式,优质果率低,生产成本高,影响着果农收益和产品竞争力。台湾柑桔生产在省力化、优质化栽培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值得学习借鉴。永春县凭借与台湾交流的地缘、亲缘和人缘等优势,抓住海峡两岸交流机遇,积极争取,由农业部农业交流协会与台湾财团法人农村发展基金会商定,于1997—1999年组织实施“海峡两岸永春芦柑生产技术综合改进合作项目”,学习借鉴台湾芦柑生产经验,推广应用疏伐郁闭果园、培育自然开心树形、疏花疏果、自然草生栽培、配方施肥、综合防治病虫害,改进果实商品化处理与营销等先进技术,取得提高优质果率、降低成本、增加收益的显著成效。在此基础上,“永春芦柑生产标准化示范区”于1998—2000年被列为福建省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2001—2003年被列为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

总结长期生产经验与海峡两岸合作技术成果,应用国内外先进技术,形成生态安全优质高效芦柑标准化生产技术。福建省地方标准《永春芦柑标准综合体》(DB 35/T105—2000,DB 35/369—2000)于2000年由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实施。2005年修订为《永春芦柑综 合 标 准 》 (DB 35/T 105—2005,DB 35/369—2005)由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再次发布实施。2005年12月永春芦柑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国家标准《地理标志产品 永春芦柑》(GB/T 20559—2006)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实施。农业部门积极组织编著和整理汇编了一系列科技图书和资料:《中国永春芦柑栽培》(2000年由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永春县柑桔科技文集》《芦柑生产综合改进技术实用推广手册》《山地芦柑施肥推术推广手册》《永春芦柑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手册》《无公害芦柑生产技术推广手册》《芦柑(A级绿色食品)生产技术推广手册》。通过示范推广,芦柑标准化生产技术得以普及应用,实现了柑桔生产从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全县芦柑一级(果实横径≥70 mm)以上优质果率从此前30%~35%提高至50%~60%,生产成本降低,果农每年增收3 000~5 000万元。2005年永春芦柑生产被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授予“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称号。历年来,永春芦柑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11项,市级科技成果奖励14项。科技进步在柑桔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扬 名

上世纪90年代以前,永春芦柑虽具有一定生产规模,但知名度不高,而几大措施的实施使其名扬海内外。

一是积极参与评比活动,永春芦柑获全国、全省芦柑评比五连冠,赢得品质声誉。1989年农业部组织全国优质水果评比,永春芦柑获芦柑评比第一名,被农业部授予“优质农产品”称号,初次展现永春芦柑的优良品质。1994年农业部组织第二届中国农业博览会优质柑桔评选,福建省农业厅组织全省首届优质柑桔评选,永春县选送的4个芦柑样品囊括了第二届中国农业博览会芦柑评比前四名,选送的3个芦柑样品囊括了福建省首届优质柑桔评选芦柑前三名,永春芦柑的优良品质得以充分展现。此后,1997年永春芦柑又获福建省第二届优质柑桔评选芦柑第一名,2010年再次囊括福建省优质柑桔评选芦柑第一、第二名。此外,1997年永春芦柑被认定为第三届中国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1999、2001年两次被认定为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1999、2001和2003年三度被中国果品流通协会授予“中华名果”称号,2000年被授予福建省名牌农产品称号;1997年永春县被中国特产之乡推荐暨宣传活动组委会命名为“中国芦柑之乡”。

二是加大芦柑宣传推介力度。为庆祝宣传永春芦柑首次获得全国芦柑评比第一名,1991年举办了首届“中国永春芦柑节”,李鹏总理为芦柑节题写了“愿永春芦柑远销四海”、“大力发展永春经济,芦柑远销四海”的题词。1992年结合纪念原福建省副省长、全国侨联副主席、永春芦柑种植倡导者尤扬祖先生100周年诞辰,举办了第二届“中国永春芦柑节”。1993年结合庆祝“世界永春社团联谊会”成立,举办了第三届“中国永春芦柑节”。在第二届中国农业博览会上,永春芦柑再获全国芦柑评比第一名。1995年举办了第四届“中国永春芦柑节”。李鹏、彭冲、王汉斌、卢嘉锡、姬鹏飞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众多各级领导、各界知名人士,为芦柑节题词。众多中央、省、市领导出席活动,大量客商云集参加商贸活动,国内外数十家媒体报道芦柑节盛况,宣传永春芦柑,在海内外产生巨大影响。

三是争创品牌开拓市场。针对当时国内柑桔市场相对饱和的状况,发挥永春县地处东南沿海,拥有海外“三胞”(侨胞、台胞、港澳同胞)120多万人的侨乡优势,四届芦柑节共邀请海外“三胞”和客商1 200多人参加芦柑节盛会,鼓励海外侨亲、客商营销永春芦柑。在此全国各地品牌意识尚未形成之际,永春县抢占先机,争创品牌,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芦柑适应性广,是中国柑桔主栽品种之一,属大宗柑桔产品。当时国内柑桔市场相对饱和,价格相对低廉。科技进步、争创品牌的效应,使得永春芦柑具有规模生产、优质廉价、市场品牌的优势,在东南亚等国际市场极具竞争力,使得柑桔出口量快速增长,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永春芦柑出口量在上世纪90年代以平均两年翻一番的速度增长,从1990年的493 t增至1999年的37 264 t,占全国柑桔出口的比例从0.54%上升至21.14%,在全国柑桔产区中异军突起。此后,柑桔出口量继续增加,2006年永春柑桔出口占全国柑桔出口量的22.97%,为历年最高;2008年全县柑桔出口146248 t,创汇10 243万美元,出口占全县柑桔总产量的63.3%,出口量及占产量的比例为历年最多。永春柑桔出口量连续10多年居全国首位,出口目的地有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新加坡、文莱、越南、阿联酋、东帝汶、泰国、巴林、斯里兰卡、印度、加拿大、比利时、荷兰、英国、瑞典、波兰、沙特阿拉伯、科威特、孟加拉、伊朗、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香港、澳门等27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中国最大柑桔生产出口基地。

科技进步与市场开拓,同时促进了柑桔生产的稳步发展。全县柑桔面积从1995年的9 374.6 hm2增至 2005年的 10 139.7 hm2,柑桔总产从131 131 t增至244 358 t,面积、产量均达历史最高。永春芦柑成为海内外知名品牌,2011年,在中国优质农产品开发服务协会等6家协 (学)会组织的评选中,永春芦柑名列“2011消费者最喜爱的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第19位,柑桔类品牌第一位。芦柑成为永春县的“名片”,国内外许多人通过芦柑了解永春、认识永春。永春人民为芦柑发展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和汗水,芦柑产业带给永春人民幸福与荣耀。

启 示

回顾发展历程,永春柑桔业取得的成就是坚持科学发展观的结果。

永春芦柑产业的发展,得益于因地制宜,发挥资源优势,持之以恒发展芦柑生产。适地适栽是果树栽培的基本原则,能够持续发展的生产基地无一不是坚持适地适栽的结果。芦柑是中国传统柑桔良种,以在南亚热带红壤山地栽培效果最好。永春县具有优质芦柑栽培的优越自然条件:地处南亚热带与中亚热带过渡气候区,热量充足,雨量充沛;红壤山地果园土层深厚,日照充足,日夜温差大;芦柑成熟采收前的10—11月为旱季,降水较少。上世纪50年代试验种植成功后,永春县坚持以芦柑为主发展柑桔生产,芦柑占全县柑桔的98%以上,成为全国规模化栽培和专业化程度最高的芦柑产区。

永春芦柑产业的发展,得益于重视科技,重视人才。早在芦柑试验种植阶段,1957年尤扬祖就从福州聘请熟悉果树栽培的叶天培到永春,负责指导北硿、天马、猛虎场的柑桔生产。1964年福建省农业厅接办天马山华侨垦殖场,更名为永春县天马山果树试验站,1965年就从农业厅抽派大学刚毕业的刘孔永到场任技术员。叶天培坚持在北硿华侨农场工作26年,直至1982年因病去世,毕生精力倾注于柑桔。刘孔永坚持在天马柑桔场工作19个春秋,为永春柑桔发展作出贡献。芦柑发展时期,永春县总是把最优秀的科技人员安排在北硿、天马、猛虎等农场生产一线,委以重任,建好示范农场,带动全县柑桔业的发展。其后,海峡两岸永春芦柑合作项目的实施,芦柑生产标准化示范区的建设,全国、全省芦柑评比五连冠的获得,不断创新,保持柑桔生产科技先进水平,均是重视科技、发挥科技人才作用的结果。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关键,在永春芦柑发展的历程中得以充分体现。

永春芦柑产业的发展,得益于顺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实施品牌战略,培育营销队伍,开拓市场。1984年柑桔市场放开后,个体营销队伍应运而生,广大果农一方面大力发展生产,一方面参与市场营销,许多农民由此走出永春,走向市场,培养锻炼了一代农民,培育了全国最活跃的柑桔营销队伍。1996年10月,成立了永春县柑桔同业公会,在政府与农户、农户与市场之间起到桥梁、纽带作用,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协同解决产、供、销存在的问题,在产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永春柑桔营销人员足迹遍及浙江、江西、湖南、湖北、广西等柑桔产区,许多产区的出口外销依托的是永春柑桔营销队伍与市场网络。柑桔营销体系的建立为产业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

永春芦柑产业的发展,得益于全县干部群众的开拓进取精神。永春芦柑成片栽培始于上世纪50年代中期,历经“大跃进”、“三年国民经济困难时期”、“文化大革命”的洗礼,能够从无到有,从少到多,1977年就跃居全省首位,是各时期干部群众克服各种困难,顶住压力,艰苦创业的结果。在柑桔发展过程中,领先的科技意识、品牌意识和市场意识则体现了历届领导和永春人民开拓创新的精神。

猜你喜欢

永春县永春柑桔
永春县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从太空俯瞰地球
永春“逐火把”激情上演
永春县花卉苗木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探访“中国香都”永春达埔
柑桔无公害栽培技术研讨
柑桔树青苔病的发生与防治
柑桔园冬季管理技术
柑桔砂皮病研究进展
5种野菜的烹调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