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疥癣病的防治和体会
2013-01-23张来梅李绍清张淑荣张灵芬
张来梅 李绍清 张淑荣 张灵芬
(1云南省绿春县畜牧兽医局,云南省绿春县 662500;2云南省绿春县畜牧技术推广站,云南省绿春县 662500;3云南省红河县卫生监督所,云南省红河县 654400; 4云南省红河县石头寨乡畜牧兽医站,云南省红河县 654400)
猪疥癣病是疥癣寄生于猪表皮内的一种慢性和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临床以皮肤发痒、湿疹性皮炎、脱毛等为主要特征。目前该病在云南省红河州边疆县的发病率逐年增高。本病在猪群中一般传播比较缓慢,多呈地方性流行或散发,有的猪场阳性率达40%以上,可使饲料消耗增加7%~9%,日增重下降3%~17%,给许多养殖场和散养户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1 流行病学调查
2012年9~12月,先后对绿春县5个规模猪场的2850头发病猪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不同日龄和品种的猪均发病,发病猪群除了有皮肤发痒、湿疹性皮炎症状外,大多数猪只还表现为严重的生长迟滞。妊娠母猪发病率达89.8%(256/285);仔猪发育迟缓,生长迟滞,饲料利用率降低,生产性能下降。该病严重影响猪的增重,并可造成死亡。经不完全统计,3个月内5个猪场该病的发病率达55.2%(1380/2500),死亡率达2.3%(38/1636)。对发病猪曾用螨净、敌百虫等药物进行治疗后基本好转,但几天后又复发,不易完全治愈。
2 发病原因
病猪和带虫猪是疥癣病的主要传染源,不同月龄的猪可通过水平传播至全群,其传播方式主要是接触感染,被污染的圈舍、用具、工作人员衣物均可引发该病。感染后,本病在猪群中逐渐开始传播,特别是5个发病猪场饲养密度大,过于拥挤、潮湿、通风不良,诱导了本病的发生。另外,由于耐药菌株的存在,导致使用常规驱虫剂量难以对该病发挥作用。
3 临床症状
患猪耳、背、胸腹部、四肢腿部的皮肤有黄豆或蚕豆大结节,皮肤发痒呈湿疹性皮炎,被毛脱落,患部皮肤增厚,密布“糠麸样”厚痂,有些皮肤紧张部形成皱襞,出现灰白色痂块、皮屑或血痂,严重者全身被毛脱落。病猪由于全身发痒表现为烦躁不安,奔跑,摇头,拱地,时常在墙壁上或饲槽和圈栏边缘等处磨擦患部。严重发痒时,患猪前后脚抓地,耳壳外侧潮红糜烂,肿胀。后期患部变硬,采食困难,食欲减退,仔猪出现腹泻,迅速消瘦,直至死亡。
4 病原学检查
4.1 直接观察
用手术刀片在皮肤患部与健康部交界处,刮取皮屑至皮肤渗血,将皮屑涂在载玻片上,在阳光下用放大镜仔细观察,见大量活动的螨虫。
4.2 涂片镜检
用手术刀片在皮肤患部刮取皮屑,或用镊子夹取外耳结痂物直接放在载玻片上,滴加50%甘油生理盐水2~3滴,混匀,加盖玻片,于400倍显微镜下观察,可发现许多活动的螨虫和虫卵。
5 诊断方法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观察、病原实验室检查等确诊。
6 防治措施
6.1 全群注射
对全群猪皮下注射1%伊维菌素0.02mL/kg·b w,7天后再注射一次,方法与剂量同上。并用体积分数为1%~3%的敌百虫液或螨净,喷雾或局部涂擦。
6.2 环境消毒
将粪尿堆积发酵处理,禁止用作肥料;将病猪尸体深埋或焚烧;用火焰喷射圈舍场地、墙壁、墙角,然后用5%N a O H溶液连续喷雾消毒4天,每天早晚各一次;对食槽、水槽等用具用5%碘伏溶液洗刷,再用清水冲洗,彻底杀灭虫卵、幼虫及成虫;一周后全场再进行一次彻底消毒。
6.3 预防方法
妊娠母猪产仔前10~15天皮下注射伊维菌素,7天后再注射一次;仔猪断奶前一周左右注射一次,防止个别带虫者混群后引起传染。
7 治疗体会
阴雨潮湿环境及秋冬季节最适于螨虫的生长繁殖,一旦猪群感染了疥癣病,很难在猪群中彻底清除。因此,在引进猪只时要交替使用伊维菌素和阿维菌素2次,并隔离饲养1个月后方可混群饲养。为控制继发感染,可在饲料中适当添加药物定期进行预防,如长效土霉素、阿散酸、多种维生素、矿物质元素以及驱虫药伊维菌素等。供给猪群优质日粮,减少各种应激反应,提高生猪的抵抗力,防止继发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