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攀枝花市推进热作产业快速发展
2013-01-22
四川省攀枝花市2012年被农业部认定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全市按照“建园区、带基地、兴产业、促增收”的发展思路,立足南亚热带光热资源优势,以示范园区建设为载体,创新发展模式,着力打造南亚热带名优农产品基地,热作产业发展初见成效。
一是突出特色优势,产业效益显著。全市按照“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设施化、产业化”的种植模式,不断扩大热带特色水果种植面积,目前建成特色水果基地2.67万hm2,产量18万t,尤其以晚熟杧果基地最具特色,种植面积达到1.73万 hm2,产量6.5万 t,产值超过 4亿元,杧果种植区农户普遍获得较好收益。
二是创新机制体制,引导产业发展。攀枝花市开展土地确权试点,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创新组织形式,积极探索和推广大基地+小业主、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等多种组织形式,提高生产组织化程度,共同应对市场,发展现代热作产业。同时出台并兑现杧果销售奖励政策。对考评为优秀和良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或农业技术协会分别给予5万元和3万元的奖励;对企事业单位、龙头企业和专合组织创立商标品牌,获得攀枝花市知名商标称号、四川省著名商标称号、中国驰名商标称号或农产品地理标识的分别给予5万元、10万元和50万元的奖励。
三是强化体系建设,带动产业发展。(1)加强监管。严格按标准示范园建设规程监控生产过程的重要环节,推广绿色防控技术,示范区内绿色防控面积达到100%,确保了产品的质量。目前全市无公害农产品达到38个,有机食品6个,有机转换产品5个,绿色食品7个。攀枝花杧果、攀枝花枇杷、红肉脐橙等先后获得农业部和国家质检总局授予的地理标志登记保护产品。(2)加大交流合作。通过与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四川农业大学等科研单位和大学的科技交流合作,示范区初步建成了科研、推广、生产“三位一体”、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特色农业发展与服务体系,有效解决了制约该市特色农业发展中的重大技术问题。(3)畅通销售渠道。完善和提升当地农产品交易市场功能,积极开拓外地市场,攀枝花牌杧果已建立了销往北京、上海、广州等国内各大中城市的稳定渠道,与沃尔玛公司、杭州世纪联华公司建立了杧果的直销关系,同时出口量逐年增长。“攀枝花”杧果商标获准国际注册,并通过良好农业规范认证,获得了欧洲市场的“准入证”。
四是加强基础建设,促进产业发展。全市紧紧围绕以杧果为重点的南亚热带作物产业基地建设,每年新建高标准农田1 333.33 hm2,至今已建高标准农田6 333.33hm2;新增灌面5 280 hm2,新增节水面积 7 620 hm2,机电提灌面积达到1万hm2;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36%。全市已开展杧果标准化生产示范面积666.67 hm2以上,辐射带动面积6 666.67 hm2以上,年产值3亿元以上;开展枇杷标准化生产示范面积133.33 hm2,辐射带动面积2 000 hm2,年产值5 000万元以上;开展莲雾标准化生产示范面积66.67 hm2;开展咖啡标准化生产示范200 hm2,辐射带动7个咖啡种植合作社发展。通过标准化生产技术广泛应用,周边农民的种植技术得到明显提高,经济效益得到明显提升。实施标准化示范的杧果园平均每667 m2产量1 500 kg,售价10元/kg,产值1.5万元,增产超过50%,增收6 000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