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研:让企业放心投入 让人才愿意进入——纪念《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发布两周年座谈会发言摘登

2013-01-22

种子科技 2013年6期
关键词:商业化种业人才

王书平 (圣丰种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随着种子体制改革的深入,我们逐步建立政府扶持、目标管理、择优竞标的商业化育种新机制。在人才引进、职称评审、人才资源配置、国内外智力引进、人才工程选拔、科研项目申报等方面出台了多项政策,对科研人员给予支持和倾斜。加大科研经费保障,促进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采取目标管理、择优竞标的方式,以科研骨干人员为主体,开展商业化育种,鼓励种资资源向种子专家流动,推进种业科技创新。

伍先敏 (仲衍种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科技创新,要从大的层面推进计划,要务实有效,根据自身现状进行创新。我们现在的资源有限,整个体系还不太完善,所以说要务实、有效地开展科技创新。另外,要强化科企合作,利用好科研单位的资源,做到优势互补、利益共享。

孙占勇 (北京德农种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国内育种资源集中度比较高,资源不共享,重复性的劳动很多,有差异的创新点少,新品种的选育存在很大的偶然性。针对这种情况,北京德农根据市场需求建立不同的育种中心,明确目标及育种任务,避免工作中的盲目性和重复性,提高了育种效率。在科研管理上实施矩阵式管理,每个育种中心实施育种和行政的双向管理,避免了科研管理过程中的集权化,调动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张涛 (中国种子集团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

着力提升企业在种业科技创新中的地位,加快推进科研单位的科研成果、育种资源、研发人才向种子企业流动。一是要鼓励和支持企业开展应用研究,尽快成为商业化育种的创新主体。二是要引导科研教学单位逐步退出商业化育种,推进种业科研方式创新,加强统筹规划,积极推动不同单位、不同企业间的交流与合作,分作物、分区域、分阶段开展联合攻关,提高种业科研的集约度和集成度。

沈邵兵 (隆平高科驻北京办事处主任)

我国种子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种业研发投入的比例不到20%,而发达国家超过70%。企业研发投入能力有限是部分原因,主要还是体制问题。要让企业放心投入,吸引育种人才流向企业,最根本的措施就是要明确科研院校与种业企业的社会分工,明确科研院校的职责仅为基础研究,不得开展品种选育等应用研究;采取措施禁止科研院校的成果“走私”,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等,维护市场的正常秩序。

许敏 (北京奥瑞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综合办主任)

公司与中国农业科学院植保所合作,签订Cry1ah基因使用权转让及产业化开发的合作协议;与河南农业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成立吴绍农业产业化研究院,共同开展包括新品种选育、生物技术等在内的联合研究、委托研究、科研项目申报及成果转化等领域的研究和产业化相关工作;与中国农业大学陈绍江教授合作,共同研究和开发单倍体育种技术;成立了奥瑞金院士专家工作站,取得了好的效果。

徐晓琨 (河南秋乐种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市场部经理)

科研育种是投入与风险都很大的行业,企业作为经营主体,利润是其生存的前提。要建立企业放心投入、利益不受损失的机制,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对科研育种人才的引进,国家应在户籍、编制、收入等政策上予以倾斜;对育种人才,财政给企业一定的补贴,分担企业的投入;在科研基地建设上,财政给予支持;在育种的成果收益方面,企业对科研育种人才予以奖励,以调动科研育种人才的积极性。

侯云鹏 (北京屯玉种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确保企业的科研投入,仍然要走市场化道路。通过组建联合育种公司,在公司框架内建立投入和利益分享机制,在市场检验中逐步完善,才能真正实现以企业为主体的育种创新。国家应根据自育品种的市场推广和增产给予奖励。

吸引育种人才流向企业需要政策支持。在企业的薪酬激励之外,应由国家出台引进国内外生物育种人才、鼓励人才流动等方面的政策,以国家补贴形式吸引人才,解除人才的后顾之忧。

猜你喜欢

商业化种业人才
人才云
5G商业化倒计时开始
5G商业化倒计时开始
借钱买房,是商业化行为,而不是啃老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种业名企展示
种业名企展示
社会化和商业化思维对新产品开发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