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提升教师自我发展内驱力的探讨
2013-01-22杨榕斌
杨榕斌
(浙江科技学院 体育部,杭州 310023)
对提升教师自我发展内驱力的探讨
杨榕斌
(浙江科技学院 体育部,杭州 310023)
自我提高内驱力是促进教师自我发展的关键。探讨了教师自我发展的过程、内驱力的作用及人生价值观,分析了教师缺乏自我发展意识的原因。提出要最大限度地激发教师自我发展的内驱力,正确认识自我,调整心理定位;注重反思与创造,以利态度的转变;注重激励,建立激励机制;建设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和教师文化。
教师;自我发展;内驱力;人生价值
当代教育理论提出了“教师发展”这一概念。这是一个立足于当代教育理念的概念,因为现代教育的快速发展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更加关注自身的发展。2002年新课程改革以来,很多学校开始坚持“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理念,更加关注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要实现在有限时间内进行有效学习和有效教学,提高育人的质量和效益这一目标,就需要努力实现教师的自我发展。自我提高内驱力是促进教师自我发展的关键。因此,探讨如何提高教师自我发展的内驱力十分必要。
1 教师的自我发展
教师自我发展的过程其实可以看成是教师的成长过程。一般来讲,一名教师的成长轨迹可分为若干阶段。首先是从高校毕业后正式踏入教师这一职业领域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他们有着自我的人生价值观念,也有着对作为一名教师的价值的基本理解与认识;他们有着一定的教育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素养,而缺的是教学实践经验和某些经验性知识。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锻炼之后,他们开始认同或是不认同教师的职业价值,逐步在原有价值认识理念上去糟存精,加入更多自己的认识理解,树立自己的教育理念,形成自己独具一格的教学方式,从而构建起自身的经验体系。再经过一段时间,可能是一两年,也可能是更久的时间,他们会因为各种原因,如教学工作任务繁重且单调乏味、社会期望过高而缺乏被尊重感、家庭生活负担加重等原因,而产生职业倦怠感,对自己的现状不甚满意,他们会出现信念动摇、情绪低迷、精神不振等情绪。这时,他们渴求突破和变化,有着强烈的自我发展诉求[1]。
在这整个过程之中,良好的外部条件、完善的管理机制、有效的激励手段固然重要,但对于教师的自我发展则更重在自身参与的主动性及来自内部的驱动力量,简称为内驱力。
2 内驱力和人生价值
2.1 内驱力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内驱力”就是一种中介作用力,它一方面是形成内驱力的条件,另一方面指向这些条件对行为的影响。例如人的饥饿感,是由于血糖含量降到某一程度,细胞内失去均衡,自然会发生神经冲动,反映到中枢神经系统,产生饥饿感觉。这里神经系统是一个中介作用力,传递了饥饿感。
内驱力的作用是激发有机体的活力。“欲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若要从根源上促进教师的自我发展,则促进他们“自我提高内驱力”至关重要。最大限度地激发教师的自我发展的内驱力,是促使教师自我发展的基础。
2.2 人生价值
怎样实现人生价值既是一个现实问题,也是一个哲学问题。卢梭说过:“人的价值是由自己决定的。”爱因斯坦又说:“一个人的价值,应当看他贡献什么,而不是他取得什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人生价值是个体在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所实现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辩证统一。从理论上来说,人生价值评价的基本尺度是劳动及通过劳动对社会和他人做出的贡献,这是社会评价一个人的人生价值的普遍标准。
因此,一名教师的人生价值观指导着个体形成正面的积极的动机,指导着教师的自我成长、自我发展方向[2]。可以把教师以人生价值观的不同分为两类:一类将教育当作一项事业;一类将教育当作一种职业。其中将教育当作一种职业的教师,往往存在着“捧饭碗”的思想,对自己常常有“过得去就行”的心理暗示。这种“得过且过”的人生价值观是阻碍教师自我发展的最大“敌人”,影响着教师自我发展内驱力的提升。而将教育当作事业的那部分教师,他们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责任和使命,把教书育人当成了人生的追求,将教育事业与其人生意义融为一体,这使得他们在实现了自身的人生价值的同时,也为社会作出了贡献。
从微观个体层面来讲,作为一名教师,他的人生价值观集中表现在个人价值观、学生观、学习观和生活观上。只有当一名教师拥有积极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的时候,才能更好地完成教育任务,培养出具有健康心理并且各方面协同发展的学生。
3 教师缺乏自我发展内驱力的原因
3.1 社会转型对教师价值观念的冲击
社会转型一般是指社会从一种形态向另一种形态的转换[3]。当代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无论是经济体制、政治体制,还是文化体制、教育体制,它们的变革引起的社会主体之间利益格局的重大调整和重组,必然带来了人们价值观念的变革与冲突,并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在这种情形之下,教师传统德育价值取向愈来愈多地受到多元文化价值观的冲击和挑战。义理与利欲,集体与个体,理想人格和现实人格的冲突,使教师对价值取向的选择感到困惑和迷茫。就目前而言,部分教师开始注重物质享受,追崇自我价值而缺乏精神追求,从而淡化了社会价值,最终完全掉入了个人主义的无底窟窿。
3.2 学校的发展影响教师自我发展
学校的全面发展会为教师自我发展营造一个平台,如鲜明的校园文化,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校的每个教职工。而目前有些学校偏重经济效益,有违教育的理念和初衷,使教师发展受到影响。
学校的发展和教师的发展是互为基础、互为依靠的。学校的发展要靠教师。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决定学生能否全面健康成长与发展,也决定着学校发展品位的高低。而换位思考,学校的全面发展,无疑对教师的要求会有所提高,促进教师产生自我发展的需要。而教师发展需要学校方面的引领、助推。因其是学校全面发展的一个方面,也是学校的责任之一。在具体操作层面上,体现为学校为教师发展营造氛围,创设环境等。
3.3 教师的专业发展受到限制
教师既是教育者,同时也是学习者。他们只有坚持学习,不断自我发展和完善,才能成为现代称职的教师。教师专业素质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态度,这三方面决定了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高低,它们都是可习得而提高的。而现实是,教师们有着自我发展的内部动机,却缺乏相应的专业素质培训机会,或是由于现有的专业素质培训课程质量不高,培训效果甚微,故而使教师的专业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
教师是促进学校发展的重要因素,而教师的专业素质发展又是教师自我发展的主要内容。因此,学校应给教师的专业发展创造条件、提供机会,不仅要在专业教学上对教师进行培养,而且要强化教师的教育观念、行为准则、进取心、责任感,还需要针对教师的教育能力、组织能力、科研能力等方面进行培训。
3.4 教师的职业倦怠情况严重
教师的职业倦怠通常表现为:精神疲惫,对工作失去兴趣,缺乏工作热情和创新力;低成就感,对事业追求失去信心;在工作上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得过且过;在情绪上常常表现为焦躁不安、紧张、萎靡不振,效能感降低。这首先源于教师的工作环境相对枯燥、单调,工作对象和工作内容单一而重复,工作节奏几近相同,以致缺乏创新的主动性。其次,教师的工作负荷加重后,因疲于应付教学而磨损了工作激情。另外,学生和教学充斥了教师生活的大部分,教师往往很难较快又较好地完成家庭关系角色与教师角色的换位,这又往往会成为导致教师家庭关系不和谐的原因,精神压力如影随形,身心疲惫。
3.5 一些学校民主流于形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三十条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应当按照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职工代表大会等组织形式,保障教职工参与民主管理和监督”;《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在第二章“权利和义务”中第七条规定了教师享有的六项权利:除了教学活动权、科研权、指导和评定学生权、获取报酬和享受待遇权、进修和培训权之外,还有一项是民主管理权。而有研究[3]表明,在几次教育改革的大潮中,教师的民主权利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行使,教师往往只是被当作人力资源管理的对象,无法参与到与自己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事情中去,如教师评价、教学安排、工资评定、课程选择等的参与决策权。教师评价是对教师工作现实或潜在的价值做出判断的活动。科学地评价教师,能够极大地提高其教学效能,促进其专业发展。教师是促进学校发展的主体力量,教师的自我发展水平决定着学校的办学水平,没有教师的自我发展就不可能有学校的发展。因此,将学校民主落到实处,特别是还权于教师,让每个教职员工都能以一定的形式,有序地通过各种民主管理形式表达自己的愿望、行使民主权利,这样才能增强教师自我发展的内驱力,以促进其发展。
4 提升教师自我发展的内驱力
4.1 正确认识自我,调整心理定位
认识自我包括对作为“人”的自我的认识,和作为“教师”的自我的认识。正确认识自我又可以包括如何正确地自我定位和如何正确评价自我[4]。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认为,对于需要情况的评判,有助于你了解自己的需要,并有助于你从较低的需要层次向较高的需要层次迈进。需要是激发人们去从事某种活动的内驱力,人的任何活动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满足某种需要[5]。因此了解自己的需要水平是自我认识的主要任务之一。比如每个人心中都会有一个对生活的心理定位。生活心理定位高,目标不易实现,就会产生焦虑、抱怨,抵触情绪较浓厚;生活心理定位低,轻易就能实现,就会随遇而安,甚至得过且过,不思进取[6]。因此,教师应该正视自己的生活环境,生活定位既联系实际,又不乏进取心。同理,教师正确地认识人生,保持心态平稳,才能更好地促进自身的发展。
4.2 通过反思与创造来转变态度
反思即反向思考,有着反省之意;创造并非一定要空生事物,创新亦是创造。教师在实现自我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反思与创造,这也是教师追寻自我价值的关键。教师的工作本身就是富有创造性的,要有所创新,千篇一律就谈不上创造。人生价值观是态度的核心,态度的实质反映了客观事物与一个人主观需要之间的关系。因此能满足个人的需要,对人有利的事物,便会产生肯定的态度;反之,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又对人不利的事物,便会产生否定的态度。教师态度的转变有助于教师自身的学习,能有效提高自我发展的效率,取得较好的效果。教师需勤于思考,正所谓“教而不思则罔,思而不教则殆”,不断的反思会不断地探究困惑,发现问题,从而寻求更有效的方法,实为创造。善于反思,才益于态度转变,才能不断改进,不断完善。
4.3 注重激励,建立激励机制
在学校层面,学校管理者要善于运用激励手段来提升教师谋求自我发展的内驱力,激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作为学校管理者应该努力做到:第一,任人唯贤,不拘形式。让有能力者去做有挑战性的工作,这样做有很大的激励作用,能调动和保护教师的工作积极性。第二,善用精神激励。管理者在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世界观、价值观的同时强化精神奖励,时时给以信任,处处予以尊重,适时给予表扬和荣誉,才会调动教师创新的主动性。第三,加强民主管理,赋予教师更多的自主权和自由度。教师应从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出发参与管理,以实现对学校管理的知情权和发言权,才会增强教师主人翁的责任感。如此,才能给教师提供更多的展示自我的平台,进而激发教师的自我发展需求。
4.4 建设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和教师文化
学校文化建设是学校师生精神文化建设的综合体现,是学校由内而外的精神文化底蕴的呈现,它直观地反映一个学校的办学理念。基于学校文化建设大背景的教师文化建设,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需要教师在传统教师文化熏陶下形成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的基础上,做出顺应时代的改变,构建出以民主合作开放为特征的积极向上的教师文化,最终达到提升教师自我发展内驱力的目的,因为思想理念和价值观念都对自我发展内驱力的提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5 结 语
教师的成长过程是其不断实现自我监控、自我调节和自我超越的成长过程。教师在自我发展过程中,通过自我认识、自我定向、自我努力而不断完善自我和丰富自我。在这一转化过程中,除了教师在自我审视、自我判断的基础上制订切实可行的个人专业发展规划外,学校还应根据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建立教师专业发展的激励机制,从而促进教师不断反思自我、认识自我,达到不断更新自我的目的,使教师自我发展的内驱力不断增强。
[1] 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 黄智谨.教师自我发展与人生价值的探讨[J].新课程,2011(3):103-104.
[3] 林宏亮.中学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困境与出路[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09(11):23-24.
[4] 朱伟.自我关怀:教师自我发展之路[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9(9):4-6.
[5] 钱兵,翟媛媛.成就动机归因理论与教师自我发展意识[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6(1):98-100.
[6] 肖川.教师的幸福人生与专业成长[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8.
Onimprovingteachers’internalmotivationfortheirself-development
YANG Rongbin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Zhejia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ngzhou 310023, China)
Strengthing teachers’ internal motivation plays a key role to accelerate their self-development. Therefore, stimulating teachers’ motivation to the largest extent is the fundamental part of self-development. Several approaches are suggested as follows: to understand oneself clearly, to adjust one’s psychological orientation, to concentrate on self-examination, creativity as well as attitude transition. Within the school system, incentive mechanism should be established to cultivate active and healthy campus culture and a harmonious environment among teachers.
teacher; self-development; internal driving force; values of life
G645.1
A
1671-8798(2013)02-0134-04
10.3969/j.issn.1671-8798.2013.02.012
2012-08-14
杨榕斌(1979— ),女,浙江省诸暨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体育心理学、体育教育与运动训练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