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国家审定品种(续前)
2013-01-22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
水稻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2001
品种名称:天优华占
选育单位:中国水稻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天丰A×华占
以往审定情况:2008年、2011年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11年湖北省、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品种。华南作双季早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23.1d,比对照天优998短0.1d。每667m2有效穗数19.7万穗,株高96.3cm,穗长20.9cm,每穗总粒数141.1粒,结实率81.8%,千粒重24.3g。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3.6级,穗瘟损失率最高级5级,白叶枯病7级,褐飞虱7级,白背飞虱3级,中感稻瘟病,感白叶枯病、褐飞虱,中抗白背飞虱。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3.0%,长宽比2.8,垩白粒率20%,垩白度4.5%,胶稠度70mm,直链淀粉含量20.8%,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3级。
产量表现:2009年参加华南早籼组区域试验,每667m2平均产量533.4kg,比对照天优998增产5.6%;2010年续试,每667m2平均产量471.7kg,比天优998增产8.5%。两年区域试验每667m2平均产量502.5kg,比天优998增产6.9%。2011年生产试验,每667m2平均产量502.8kg,比天优998增产4.0%。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广东中南及西南,广西桂南和海南稻作区的白叶枯病轻发的双季稻区作早稻种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告第1655号,该品种还适宜在江西、湖南(武陵山区除外)、湖北(武陵山区除外)、安徽、浙江、江苏的长江流域稻区、福建北部、河南南部稻区的白叶枯病轻发区和云南、贵州(武陵山区除外)、重庆(武陵山区除外)的中低海拔籼稻区、四川平坝丘陵稻区、陕西南部稻区的中等肥力田块作一季中稻种植;广西中北部、广东北部、福建中北部、江西中南部、湖南中南部、浙江南部的白叶枯病轻发的双季稻区作晚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2002
品种名称:金稻优368
选育单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金稻13A×广恢368
省级审定情况:2009年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品种。华南作双季晚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19.4d,比对照博优998长3.8d。每667m2有效穗数16.9万穗,株高113.1cm,穗长23.2cm,每穗总粒数181.8粒,结实率80.2%,千粒重21.9g。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4.5级,穗瘟损失率最高级7级、白叶枯病7级、褐飞虱9级,感稻瘟病、白叶枯病,高感褐飞虱。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7.1%,长宽比2.7,垩白粒率22%,垩白度2.6%,胶稠度55mm,直链淀粉含量21.1%。
产量表现:2009年参加华南感光晚籼组区域试验,每667m2平均产量507.8kg,比对照博优998增产4.0%;2010年续试,每667m2平均产量482.4kg,比博优998增产8.2%。两年区域试验每667m2平均产量495.1kg,比博优998增产6.0%。2011年生产试验,每667m2平均产量459.7kg,比博优998增产5.2%。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广东中南及西南稻作区的平原地区、广西桂南稻作区的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的双季稻区作晚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2003
品种名称:宜香优2115
选育单位:四川省绿丹种业有限责任公司、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宜宾市农业科学院
品种来源:宜香1A×雅恢2115
省级审定情况:2011年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品种。长江上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6.7d,比对照Ⅱ优838短1.5d。每667m2有效穗数15.0万穗,株高117.4cm,穗长26.8cm,每穗总粒数156.5粒,结实率82.2%,千粒重32.9g。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3.6,穗瘟损失率最高级5级,抗性频率33.7%,褐飞虱9级,中感稻瘟病,高感褐飞虱。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4.5%,长宽比2.9,垩白粒率15.0%,垩白度2.2%,胶稠度78mm,直链淀粉含量17.1%,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2级。
产量表现:2010年参加长江上游中籼迟熟组区域试验,每667m2平均产量598.8kg,比对照Ⅱ优838增产6.7%;2011年续试,每667m2平均产量608.9kg,比Ⅱ优838增产4.6%。两年区域试验每667m2平均产量603.9kg,比Ⅱ优838增产5.6%。2011年生产试验,每667m2平均产量623.3kg,比Ⅱ优838增产7.1%。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云南、贵州(武陵山区除外)、重庆(武陵山区除外)的中低海拔籼稻区、四川平坝丘陵稻区、陕西南部稻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2004
品种名称:川农优298
选育单位: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川农2A×蜀恢498
特征特性: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品种。长江上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8.1d,比对照Ⅱ优838短0.3d。每667m2有效穗数13.5万穗,株高113.6cm,穗长26.4cm,每穗总粒数191.4粒,结实率79.5%,千粒重31.3g。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3.4级、穗瘟损失率最高级7级、抗性频率44.1%、褐飞虱9级,感稻瘟病,高感褐飞虱;耐热性弱。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8.0%,长宽比2.6,垩白粒率38%,垩白度6.4%,胶稠度83mm,直链淀粉含量16.4%。
产量表现:2009年参加长江上游中籼迟熟组区域试验,每667m2平均产量607.8kg,比对照Ⅱ优838增产7.1%;2010年续试,每667m2平均产量590.7kg,比Ⅱ优838增产3.8%。两年区域试验每667m2平均产量599.3kg,比Ⅱ优838增产5.4%。2011年生产试验,每667m2平均产量596.9kg,比Ⅱ优838增产4.1%。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云南、贵州(武陵山区除外)、重庆(武陵山区除外)的中低海拔籼稻区、四川平坝丘陵稻区、陕西南部稻区的稻瘟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2005
品种名称:蓉18优198
选育单位:四川正兴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蓉18A×d恢198
特征特性: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品种。长江上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5.6d,比对照Ⅱ优838短3.1d。每667m2有效穗数14.1万穗,株高119.5cm,穗长25.3cm,每穗总粒数186.7粒,结实率77.8%,千粒重30.9g。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3.4级,穗瘟损失率最高级5级,抗性频率33.3%,褐飞虱7级,中感稻瘟病,感褐飞虱;耐热性弱。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6.9%,长宽比2.7,垩白粒率13%,垩白度3.3%,胶稠度81mm,直链淀粉含量15.4%。
产量表现:2009年参加长江上游中籼迟熟组区域试验,每667m2平均产量581.2kg,比对照Ⅱ优838增产5.0%;2010年续试,每667m2平均产量591.5kg,比Ⅱ优838增产5.4%。两年区域试验每667m2平均产量586.3kg,比Ⅱ优838增产5.2%。2011年生产试验,每667m2平均产量608.3kg,比Ⅱ优838增产4.5%。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云南、贵州(武陵山区除外)的中低海拔籼稻区、四川平坝丘陵稻区、陕西南部稻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2006
品种名称:内5优H25
选育单位:内江杂交水稻科技开发中心
品种来源:内香5A×内恢H25
特征特性: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品种。长江上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7.9d,比对照Ⅱ优838短0.4d。每667m2有效穗数14.7万穗,株高115.4cm,穗长25.8cm,每穗总粒数169.9粒,结实率80.0%,千粒重31.2g。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3.6级、穗瘟损失率最高级5级、抗性频率46.8%、褐飞虱9级,中感稻瘟病,高感褐飞虱。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6.6%,长宽比2.7,垩白粒率32.0%,垩白度6.6%,胶稠度57mm,直链淀粉含量22.2%。
产量表现:2009年参加长江上游中籼迟熟组区域试验,每667m2平均产量586.7kg,比对照Ⅱ优838增产5.0%;2010年续试,每667m2平均产量590.5kg,比Ⅱ优838增产4.5%。两年区域试验每667m2平均产量588.6kg,比Ⅱ优838增产4.7%。2011年生产试验,每667m2平均产量595.6kg,比Ⅱ优838增产2.2%。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云南、贵州(武陵山区除外)、重庆(武陵山区除外)的中低海拔籼稻区、四川平坝丘陵稻区、陕西南部稻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2007
品种名称:江优126
选育单位:江油市川江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江育8412A×江恢1766
特征特性: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品种。长江上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7.9d,比对照Ⅱ优838短0.8d。每667m2有效穗数14.7万穗,株高113.1cm,穗长26.4cm,每穗总粒数171.8粒,结实率81.2%,千粒重29.9g。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5.1级,穗瘟损失率最高级7级,抗性频率23.9%,褐飞虱9级,感稻瘟病,高感褐飞虱。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3.0%,长宽比3.0,垩白粒率10.5%,垩白度2.3%,胶稠度70mm,直链淀粉含量16.9%,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2级。
产量表现:2009年参加长江上游中籼迟熟组区域试验,每667m2平均产量584.8kg,比对照Ⅱ优838增产2.8%;2010年续试,每667m2平均产量585.3kg,比Ⅱ优838增产4.8%。两年区域试验每667m2平均产量585.0kg,比Ⅱ优838增产3.8%。2011年生产试验,每667m2平均产量611.8kg,比Ⅱ优838增产5.3%。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云南、贵州(武陵山区除外)、四川平坝丘陵稻区、陕西南部稻区的稻瘟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2008
品种名称:宜香4245
选育单位:宜宾市农业科学院
品种来源:宜香1A×宜恢4245
省级审定情况:2009年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品种。长江上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9.2d,比对照Ⅱ优838长0.5d。每667m2有效穗数15.2万穗,株高117.2cm,穗长26.2cm,每穗总粒数175.5粒,结实率79.5%,千粒重28.4g。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4.9级,穗瘟损失率最高级7级,抗性频率63.6%,褐飞虱9级。感稻瘟病,高感褐飞虱。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6.0%,长宽比2.9,垩白粒率10.5%,垩白度1.7%,胶稠度78mm,直链淀粉含量17.0%,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2级。
产量表现:2009年参加长江上游中籼迟熟组区域试验,每667m2平均产量583.0kg,比对照Ⅱ优838增产2.5%;2010年续试,每667m2平均产量586.8kg,比Ⅱ优838增产5.10%。两年区域试验每667m2平均产量584.9kg,比Ⅱ优838增产3.8%。2011年生产试验,每667m2平均产量615.0kg,比对照Ⅱ优838增产7.1%。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云南、贵州(武陵山区除外)的中低海拔籼稻区、四川平坝丘陵稻区、陕西南部稻区的稻瘟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2009
品种名称:天优2075
选育单位: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d丰A×福恢2075
特征特性: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品种。长江上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5.8d,比对照Ⅱ优838短2.5d。每667m2有效穗数14.1万穗,株高119.0cm,穗长24.0cm,每穗总粒数175.8粒,结实率80.9%,千粒重30.5g。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2.7级,穗瘟损失率最高级5级,抗性频率41.9%,褐飞虱9级,中感稻瘟病,高感褐飞虱。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2.9%,长宽比2.7,垩白粒率19.0%,垩白度3.4%,胶稠度82mm,直链淀粉含量22.2%。
产量表现:2009年参加长江上游中籼迟熟组区域试验,每667m2平均产量582.8kg,比对照Ⅱ优838增产4.3%;2010年续试,每667m2平均产量581.6kg,比Ⅱ优838增产2.9%。两年区域试验每667m2平均产量582.2kg,比Ⅱ优838增产3.6%。2011年生产试验,每667m2平均产量620.6kg,比Ⅱ优838增产8.0%。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云南、贵州(武陵山区除外)、重庆(武陵山区除外)的中低海拔籼稻区、四川平坝丘陵稻区、陕西南部稻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2010
品种名称:金谷优3301
选育单位:四川农大高科农业有限责任公司
品种来源:金谷A×闽恢3301
特征特性: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品种。长江上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60.1d,比对照Ⅱ优838长1.8d。每667m2有效穗数16.0万穗,株高114.2cm,穗长25.0cm,每穗总粒数175.2粒,结实率74.0%,千粒重29.1g。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2.6级,穗瘟损失率最高级3级,抗性频率30.0%,褐飞虱7级,中抗稻瘟病,感褐飞虱。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8.0%,长宽比3.0,垩白粒率22.0%,垩白度3.3%,胶稠度86mm,直链淀粉含量23.1%,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3级。
产量表现:2009年参加长江上游中籼迟熟组区域试验,每667m2平均产量576.6kg,比对照Ⅱ优838增产3.2%;2010年续试,每667m2平均产量567.6kg,比Ⅱ优838增产0.4%。两年区域试验每667m2平均产量572.1kg,比Ⅱ优838增产1.8%。2011年生产试验,每667m2平均产量604.8kg,比对照Ⅱ优838增产5.2%。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云南、贵州(武陵山区除外)、重庆(武陵山区除外)的中低海拔籼稻区、四川平坝丘陵稻区、陕西南部稻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2011
品种名称:蓉18优662
选育单位: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成都市农林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蓉18A×绵恢662
特征特性: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品种。长江上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6.8d,比对照Ⅱ优838短1.9d。每667m2有效穗数15.1万穗,株高116.4cm,穗长25.3cm,每穗总粒数179.9粒,结实率78.6%,千粒重28.3g。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3.9级,穗瘟损失率最高级5级,抗性频率41.1%,褐飞虱9级,中感稻瘟病,高感褐飞虱。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7.1%,长宽比2.8,垩白粒率9%,垩白度1.5%,胶稠度82mm,直链淀粉含量16.2%,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2级。
产量表现:2009年参加长江上游中籼迟熟组区域试验,每667m2平均产量553.7kg,比对照Ⅱ优838增产0.03%;2010年续试,每667m2平均产量576.7kg,比Ⅱ优838增产2.7%。两年区域试验每667m2平均产量565.2kg,比Ⅱ优838增产1.4%。2011年生产试验,每667m2平均产量599.3kg,比Ⅱ优838增产4.7%。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云南、贵州(武陵山区除外)、重庆(武陵山区除外)的中低海拔籼稻区、四川平坝丘陵稻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2012
品种名称:川优8377
选育单位: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川358A×成恢377
特征特性: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品种。长江上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6.9d,比对照Ⅱ优838短1.8d。每667m2有效穗数15.6万穗,株高114.0cm,穗长25.2cm,每穗总粒数172.4粒,结实率74.8%,千粒重28.0g。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3.0级,穗瘟损失率最高级5级,抗性频率36.9%,褐飞虱9级,中感稻瘟病,高感褐飞虱,耐冷性弱。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9.5%,长宽比2.9,垩白粒率6%,垩白度0.8%,胶稠度71mm,直链淀粉含量21.3%,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1级。
产量表现:2009年参加长江上游中籼迟熟组区域试验,每667m2平均产量511.8kg,比对照Ⅱ优838减产7.5%;2010年续试,每667m2平均产量528.2kg,比Ⅱ优838减产5.9%;两年区域试验每667m2平均产量520.0kg,比Ⅱ优838减产6.7%。2011年生产试验,每667m2平均产量553.8kg,比Ⅱ优838减产3.7%。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贵州黔东南稻区、重庆(武陵山区除外)的中低海拔籼稻区、四川平坝丘陵稻区、陕西南部稻区作一季中稻订单生产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2013
品种名称:株两优189
选育单位:湖南希望种业科技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株1S×R189
省级审定情况:2009年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品种。长江中下游作双季早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11.2d,比对照株两优819短0.3d。每667m2有效穗数21.9万穗,株高85.8cm,穗长20.0cm,每穗总粒数112.2粒,结实率82.0%,千粒重27.5g。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3.2,穗瘟损失率最高级5级,白叶枯病5级,褐飞虱9级,白背飞虱5级,中感稻瘟病、白叶枯病、白背飞虱,高感褐飞虱。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0.0%,长宽比2.8,垩白粒率84%,垩白度19.8%,胶稠度64mm,直链淀粉含量20.4%。
产量表现:2009年参加长江中下游早籼早中熟组区域试验,每667m2平均产量527.2kg,比对照株两优819增产5.9%;2010年续试,每667m2平均产量472.7kg,比株两优819增产7.7%。两年区域试验每667m2平均产量500.0kg,比株两优819增产6.8%。2011年生产试验,每667m2平均产量508.6kg,比株两优819增产3.0%。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江西、湖南、浙江、安徽省的双季稻区作早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2014
品种名称:陆两优17
选育单位:中国水稻研究所、湖南亚华种业科学研究院
品种来源:陆18S×中嘉早17
特征特性: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品种。长江中下游作双季早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11.7d,比对照株两优819长0.2d。每667m2有效穗数21.3万穗,株高88.2cm,穗长18.6cm,每穗总粒数119.4粒,结实率82.2%,千粒重26.0g。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3.0级,穗瘟损失率最高级3级,白叶枯病7级,褐飞虱9级,白背飞虱7级,中抗稻瘟病、感白叶枯病、高感褐飞虱、感白背飞虱。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3.4%,长宽比2.3,垩白粒率97%,垩白度22.9%,胶稠度60mm,直链淀粉含量24.9%。
产量表现:2009年参加长江中下游早籼早中熟组区域试验,每667m2平均产量523.8kg,比对照株两优819增产5.2%;2010年续试,每667m2平均产量454.8kg,比株两优819增产3.6%。两年区域试验每667m2平均产量489.3kg,比株两优819增产4.5%。2011年生产试验,每667m2平均产量510.3kg,比株两优819增产3.4%。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江西、湖南、湖北、浙江省及安徽省长江以南的白叶枯病轻发的双季稻区作早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2015
品种名称:中早39
选育单位:中国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嘉育253/中组3号
省级审定情况:2009年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籼型常规水稻品种。长江中下游作双季早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12.2d,比对照株两优819长0.7d。每667m2有效穗数19.6万穗,株高82.0cm,穗长17.6cm,每穗总粒数125.3粒,结实率84.1%,千粒重26.0g。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1.8,穗瘟损失率最高级5级,白叶枯病7级,褐飞虱9级,白背飞虱9级,中感稻瘟病,感白叶枯病,高感褐飞虱、白背飞虱。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9.1%,长宽比1.9,垩白粒率98%,垩白度22.5%,胶稠度48mm,直链淀粉含量24.2%。
产量表现:2009年参加长江中下游早籼早中熟组区域试验,每667m2平均产量507.8kg,比对照株两优819增产2.0%;2010年续试,每667m2平均产量458.1kg,比株两优819增产4.4%。两年区域试验每667m2平均产量482.9kg,比株两优819增产3.1%。2011年生产试验,每667m2平均产量523.7kg,比株两优819增产6.1%。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江西、湖南、湖北、浙江省及安徽省长江以南白叶枯病轻发区的双季稻区作早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2016
品种名称:株两优22
选育单位:中国水稻研究所、株洲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株1S×中早22
特征特性: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品种。长江中下游作双季早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14.6d,比对照金优402短2.5d。每667m2有效穗数20.7万穗,株高89.3cm,穗长19.3cm,每穗总粒数122.0粒,结实率81.7%,千粒重27.6g。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3.7级,穗瘟损失率最高级7级,白叶枯病5级,褐飞虱7级,白背飞虱7级,感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感褐飞虱、感白背飞虱。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0.6%,长宽比2.5,垩白粒率92%,垩白度20.8%,胶稠度66mm,直链淀粉含量25.2%。
产量表现:2009年参加长江中下游早籼迟熟组区域试验,每667m2平均产量531.3kg,比对照金优402增产6.4%;2010年续试,每667m2平均产量455.6kg,比对照金优402增产7.9%。两年区域试验每667m2平均产量493.5kg,比对照金优402增产7.1%。2011年生产试验,每667m2平均产量517.0kg,比金优402增产4.4%。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江西、湖南省、广西北部、福建北部、浙江省中南部的稻瘟病轻发的双季稻区作早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2017
品种名称:五优156
选育单位:江西科源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五丰A×R156
特征特性: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品种。长江中下游作双季早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18.3d,比对照金优402长1.2d。每667m2有效穗数22.3万穗,株高90.1cm,穗长18.6cm,每穗总粒数116.1粒,结实率78.8%,千粒重26.0g。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4.3级,穗瘟损失率最高级9级,白叶枯病5级,褐飞虱9级,白背飞虱9级,高感稻瘟病、褐飞虱、白背飞虱,中感白叶枯病。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49.6%,长宽比2.5,垩白粒率62%,垩白度13.8%,胶稠度70mm,直链淀粉含量22.7%。
产量表现:2009年参加长江中下游早籼迟熟组区域试验,每667m2平均产量521.7kg,比对照金优402增产4.5%;2010年续试,每667m2平均产量451.4kg,比金优402增产6.9%。两年区域试验每667m2平均产量486.6kg,比金优402增产5.6%。2011年生产试验,每667m2平均产量531.5kg,比金优402增产7.4%。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江西、广西北部、福建北部、湖南中南部、浙江省中南部的稻瘟病轻发的双季稻区作早稻种植;稻瘟病重发区不宜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2018
品种名称:早丰优402
选育单位:江西先农种业有限公司、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早丰A×R402
特征特性: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品种。长江中下游作双季早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17.7d,比对照金优402长0.6d。每667m2有效穗数22.9万穗,株高89.2cm,穗长17.6cm,每穗总粒数107.2粒,结实率79.5%,千粒重26.2g。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3.4级,穗瘟损失率最高级9级,白叶枯病5级,褐飞虱9级,白背飞虱9级,高感稻瘟病、褐飞虱、白背飞虱,中感白叶枯病。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48.3%,长宽比2.8,垩白粒率69%,垩白度14.8%,胶稠度69mm,直链淀粉含量24.4%。
产量表现:2009年参加长江中下游早籼迟熟组区域试验,每667m2平均产量515.9kg,比对照金优402增产3.3%;2010年续试,每667m2平均产量437.9kg,比金优402增产3.7%。两年区域试验每667m2平均产量476.9kg,比金优402增产3.5%。2011年生产试验,每667m2平均产量521.2kg,比金优402增产5.3%。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广西北部、湖南中南部、江西、福建北部、浙江省中南部的稻瘟病轻发的双季稻区作早稻种植;稻瘟病重发区不宜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2019
品种名称:徽两优6号
选育单位: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1892S×扬稻6号选
省级审定情况:2008年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品种。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35.1d,比对照Ⅱ优838长1.5d。每667m2有效穗数16.1万穗,株高118.5cm,穗长23.1cm,每穗总粒数173.2粒,结实率80.8%,千粒重27.3g。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5.7级,穗瘟损失率最高级9级,白叶枯病7级,褐飞虱9级,高感稻瘟病、褐飞虱,感白叶枯病,抽穗期耐热性一般。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8.8%,长宽比2.9,垩白粒率33%,垩白度6.9%,胶稠度76mm,直链淀粉含量14.7%。
产量表现:2009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区域试验,每667m2平均产量583.2kg,比对照Ⅱ优838增产6.3%;2010年续试,每667m2平均产量572.7kg,比Ⅱ优838增产6.4%。两年区域试验每667m2平均产量578.0kg,比Ⅱ优838增产6.4%。2011年生产试验,每667m2平均产量604.2kg,比Ⅱ优838增产8.2%。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江西、湖南(武陵山区除外)、湖北(武陵山区除外)、安徽、浙江、江苏的长江流域稻区以及福建北部、河南南部稻区的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稻瘟病重发区不宜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2020
品种名称:圣丰2优651
选育单位:福建省南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圣丰2A×南恢651
特征特性: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品种。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37.7d,比对照Ⅱ优838长3.8d。每667m2有效穗数17.3万穗,株高125.7cm,穗长25.6cm,每穗总粒数159.3粒,结实率80.7%,千粒重28.6g。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4.8级,穗瘟损失率最高级7级,白叶枯病7级,褐飞虱9级,感稻瘟病、白叶枯病,高感褐飞虱,抽穗期耐热性较差。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49.9%,长宽比2.6,垩白粒率51.5%,垩白度12.2%,胶稠度81mm,直链淀粉含量13.8%。
产量表现:2009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区域试验,每667m2平均产量587.1kg,比对照Ⅱ优838增产5.4%;2010年续试,每667m2平均产量581.0kg,比Ⅱ优838增产7.0%。两年区域试验每667m2平均产量584.1kg,比Ⅱ优838增产6.2%。2011年生产试验,每667m2平均产量589.6kg,比Ⅱ优838增产6.4%。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江西、湖南(武陵山区除外)、湖北(武陵山区除外)、安徽、浙江、江苏的长江流域稻区以及福建北部、河南南部稻区的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2021
品种名称:徽两优996
选育单位:合肥科源农业科学研究所、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1892S×R996
特征特性: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品种。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32.4d,比对照Ⅱ优838短1.2d。每667m2有效穗数15.9万穗,株高113.6cm,穗长24.0cm,每穗总粒数180.7粒,结实率80.1%,千粒重26.8g。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5.3级,穗瘟损失率最高级9级,白叶枯病7级,褐飞虱9级,高感稻瘟病、褐飞虱,感白叶枯病。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1.0%,长宽比2.8,垩白粒率40%,垩白度9.7%,胶稠度79mm,直链淀粉含量13.1%。
产量表现:2009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区域试验,每667m2平均产量576.0kg,比对照Ⅱ优838增产5.0%;2010年续试,每667m2平均产量575.6kg,比Ⅱ优838增产7.0%。两年区域试验每667m2平均产量575.8kg,比Ⅱ优838增产6.0%。2011年生产试验,每667m2平均产量602.6kg,比Ⅱ优838增产8.6%。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江西、湖南(武陵山区除外)、湖北(武陵山区除外)、安徽、湖北、江苏的长江流域稻区以及福建北部、河南南部稻区的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稻瘟病重发区不宜种植。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