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文化的可持续设计——以生活用品设计为例

2013-01-21江南大学设计学院

创意与设计 2013年1期
关键词:技艺创造性传统

文/ 熊 微(江南大学 设计学院)

一、传统文化元素的内容分类以及与设计的对接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非常宽泛,首先我们需要对其进行分类来获得更清晰的认识和理解。一般而言,它可分成了宫廷贵族传统、文人精英传统、民间工艺传统,笔者以为,这种分类方法是以不同社会阶层文化品味来划分的,它有一定道理,但无助于理性地梳理庞杂的传统文化要素,本文认为可以根据跨越具体历史阶段的划分法——即将传统文化元素分成由抽象到具体,由思想到物质相继递进的四个层次。第一层是思想观念层面。有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家思想以及社会平均思想。其中社会平均思想指的是未进入经典,但是却深入人心,进入了民众心理文化结构的东西,比如三字经、义务教育体制里传达的一些观念。第二层是情感精神层面。这体现在具有中国传统特色、传统生活方式的书法、绘画、戏曲、中医、养生、武术等等。第三个是结构制度层面。包括政治制度、赋税制度、选拔(科举)制度等等。最后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技术物质层面,有建筑、工艺、器械等。

经过分类后,庞杂的传统文化元素变成了可分层次理解的四个层面,便于在设计实践中进行对接和转化。具体说来,四个层面的传统文化元素与设计实践相对接的分别是思维、意境、制度和技艺,笔者将对其展开分析。

首先,思维层次上来说,是一种人与物的关系。“物”在这里不是指物体,而是一种对象。在哲学领域上来说,这个“物”是客体,即主体所认识的外部世界。它体现了一种人对自然、社会和自身的一种宏观认识,体现了认识的深度。在中国传统思维当中,主要运用的是奇偶辩证与整合会通的关系。

其次,意境层面上,强调人与心的关系。“心”不是指心脏,而是一种诗心、心境。它与情感、 审美、灵异的东西有关,是无法用科学和逻辑道理进行解释的直觉感,体现了情感的浓度。笔者将其进一步分为道境和美境。“道境”是指一种中国文化特有的圆融、精进、自足状态,它无悲无喜、无形无言,内在地包含了圆融隐忍、相生相克、自我牺牲、超然物外等种种精神意象。“美境”表现在我们很多的艺术品上,形成了中国美学史上贯穿始终的两种美学形态——“错彩镂金”与“芙蓉出水”。“错彩镂金”与“芙蓉出水”原为古人品评诗歌风格之词,分别用以说明诗歌的雕琢富丽之美和清新自然之美。后经美学大家宗白华先生引入美学领地,一般认为这两个词代表了中国美学史上两种相互对立而又互补的美学追求。前者如楚国的图案、汉赋、六朝骈文、颜延之的诗、明清的瓷器、皇家的建筑,以及一直存在今天的刺绣和京剧的舞台服装,这是一种“错彩镂金、雕缋满眼”的美;后者如王羲之的书法、顾恺之的画,陶潜的诗、宋代的白瓷,这又是一种“初发芙蓉,自然可爱”的美。

然后,制度层面上,是调节人与人的关系。代表了等级、阶级,体现了社会的广度。在主流传统当中,体现的是儒家以德治国,德化天下,“家国一体”。最后,技艺层面,是人与术的关系。“术”指一种技巧,是材质、工艺、技术,体现了技艺的高度。这在传统中,表现为巧夺天工与浑然天成。

总的来说,从思想深度、情感浓度、社会广度、技艺高度四个方面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博大精深。通过关于传统文化元素分层次的理论归纳,有助于我们把极为广泛,内容浩瀚无边的传统文化变成清晰得具有可操作性的设计理论,从而进行探索、吸收、做出好的设计。

二、产品设计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创造性转化

1.创造性转化的原因

首先,传统文化元素如果不转化则无法延续自身历史,无法获得自身存在的合法性。因为无论个体是如何感受的,但成熟的人类一定会有追思和反问,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不转化则必然成为进博物馆的东西,成为与当代隔离的某些物象。我们可以去猎奇、感概,但是已经不进入你生活。比如一些古代民间工艺、服饰的展览馆,如果不转化,那其精髓就不能走入当代生活,只成为了摆设。其次,不创造性转化则徒具其表,必然走向僵化衰亡。在设计当中,创造性的思维也很重要,不同阶段会有区别,随着时代的变化会有变化。

表1

当代的社会状况给创新思维的实现带来巨大的冲击力。在这个当维基百科取代大英图书馆的权威地位,当网上跟贴、表达个人情感、意见观点逐步取代专家评论的时代,从某种角度说,“去中心化”,“去权威化”已成为一种明显的社会现象。与此同时,设计的创造性思维也在开始发生变化。以前的创意思维绝对依赖于设计师的精英认识和专业知识,现在也许只需要提供一个使消费者具有更多参与性的平台。即从原有的职业性、专业性的精英创意设计演变成互动性、开放性的草根创意设计。非专业的人在满足自己个性化需要的时候,不会去查阅大量科学技术的资料,很可能做直接感知、技术层面不高,但是情感性很强的东西。

2.当代传统元素转化存在的问题

作为一个并不新鲜的话题,传统元素现代创造性转化在实践操作层面出现的问题有很多,笔者在这里谈几个典型的问题。第一,风格的简单挪用。比如很多房地产楼盘大量引进欧式、泰式等建筑风格,不管当地人们是否接受、周围文化环境是否合适,就简单的将风格挪用,给人带来一种“暴力美学”;第二,观念的庸俗图解。虽然视觉时代已经到来,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文字都适合转化为图形语言,也不是所有的图形都适合用文字来表达。这里有图、文在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之间的差异,不能简单理解。所以,某些很难解释的概念,非要勉强地、用直白的方式去做视觉形象的示范,是很不科学的。第三,符号的拼接复制。这在《赤壁》大片里特别明显。举个例子,东吴众人在决心抗曹的誓师大会上,喝完酒后摔碗。镜头给碗有个特写,碗的造型是宋朝瓷碗的典型造型,让人瞬间脱离了影片情境,这是只注重古代瓷碗的符号拼接造成的弊病。第四,技艺炫耀居奇。中国经过几千年的积累,留下了丰富的精湛手工技艺行业,积累了很多具有高度技巧的东西。但是,当这些一旦掌握,变成炫耀的手段的时候,它可能伤害了其本身具有的品格、格调以及设计的意味。

3.生活用品设计中传统文化元素实现创造性转化的方法

对于设计师来说,如何进行创造性转化,怎么实行具体的转化,怎样操作是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按照前期分类,局部转化,再进行整合。从前期对传统文化元素的思维、意境、制度、技艺四个层次分类,我们可以得出思维的置换重塑、意境的再现营造、制度的系统配置、技艺的传承更新四种设计方法。

图1

图2

图3

图4

图5

图6

首先,思维的置换重塑。比如,中国西汉末纬书《易纬》中的一篇。又称《易纬乾凿度》,简称《乾凿度》。提出“易:易也,变易也,不易也。”分别可理解为简易、变易、不易。“简易”是说万事万物复杂,但基本原理是简单的;”变易”是指形态各异,所有东西都在变化,没有一样是不变的,”不易”是指万事万物不断变化,但基本原理是不变的。在进行创造性转化的过程中,可以把这个传统思想转化成一种产品设计的风格理解,或者是对物象与人的实用性需求建立起关系的理解,即是简洁、变动、复杂。在《周易·系辞传》中“观物取象,观象制器”,这是我们的共有认识。“观物”是指观察天和地,“取象”是抽象为乾(天)坤(地)两卦。现在挖掘“象”的多种解释,具象、抽象、形象。符号图像系统既是形象思维又是抽象思维,取象系统既是具体思维又是逻辑思维。因此,我们在创造性转化时,可以把“象”理解为形象,就像仿生设计;也可以理解为抽象,那就是抽取根本特征,这在不同的时代会有不同解释,具有灵活创新性,所以在语义提升的时候保留解释的多义性。还有,在《周礼·考工记》中“知(智)者造物,巧者述之守之”说明在那个年代已经注意到了设计师的职业问题,设计师与工匠的分工问题。“知者造物”是造图样或者某个想法,但是“巧者”是制造一线的动手工匠,他会传承,固定下来这种工艺。前面举例都是偏儒家的,还有道禅思想也有助于设计的创新思维。如唐·李翱“云在青天水在瓶”,是指无论在青天之上的云,还是瓶颈中的水,唯一不变的是它们纯净的颜色。由此延伸到设计上的理解,是顺应物性,自在为道。也就是说,在设计中,顺应材料、需求、本性,而不要做过多的稀奇构想。

其次,意境的再现营造。笔者试图归纳为道境和美境两大类来进行阐述。道境是指不带有审美品性的,但是思维上是带给你促进和反思的。它源于中国文化,展现出特有的圆融、精进、自足状态,它无悲无喜、无形无言,内在地包含了圆融隐忍、相生相克、自我牺牲、超然物外等种种精神意象。比如《功夫熊猫》,它里面最厉害的不是虎虎生威的师傅,而是那个老乌龟。它所体现的是以慢制快,以柔克刚,大而化之的最高境界。这种理念即是道境创造性的展现,具体怎么展现呢?运用了数字技术的现代精美手段,主题设计是具有中国特征的道境——正义与邪恶、上善若水与以柔克刚;场景设计运用水墨画视觉语言,这些都是很传统的东西。但把它归结为“轻松诙谐,平易缺陷”的非主流熊猫角色。因为我们的主流英雄都是伟大、光荣、正义的,但这个熊猫却懒散、怕死,具有某些性格缺陷。它把熊猫作为主角,并把它归纳为最终经过反思和磨砺的一个拯救世界的英雄。在这个过程中,就是一个创造性的转化,把传统的视觉元素和现代的技术融为一体,去诉说一个让人感觉荡气回肠,含蓄而深刻的道境体现。第二类是美境,它是与艺术审美相关的,它也是我们传统中给我们最大启发的部分。关于美境的营造,我们可以举个例子。我曾经给学生布置过一个作业——任意选取各种手法,请表现出“浮光跃金,静影沉璧”的传统美境。“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来源于范仲淹的名篇《岳阳楼记》,主要描绘了天气晴朗时洞庭湖湖面的景色。学生在这个课题上,展现出无尽的创意,作业涉及摄影、平面设计、产品设计、装置艺术等多种形式。下面分别选取若干有代表性的作品分别加以介绍。学生作品解题手法有以下三种:

A 视觉还原。既有直接表现湖面水波粼粼景色的摄影作品,也有用服饰或产品中闪烁斑驳的表面肌理;既有烛光点点的现代装置艺术表现,也有幽光闪烁的现代汽车漆面;(见图1-3)

B 意象引申。在直接视觉还原之外,学生们还有多种途径的引申发展。比如《“卡”之浮光跃金》、《“卡”之静影成璧》(图4-5)。作者将浮动的日光照耀在水面上,斑驳的金色,与大脑在思考卡壳时活跃绚烂的思考状态,找到了设计中的相关性,体现了课程主题的要求。再如图6 的照片。该照片以学生宿舍中厕所地面的瓷砖釉面反射灯光为主要素材,呼唤着水资源的保护,其画面隐含的深刻涵义是——如果未来是没有水的世界,我们将无法在水面上欣赏到“浮光跃金”的美丽景色了,只能在瓷砖釉面的反光中去感受。给人以环境保护和水资源保护等方面的潜隐启发。

C 综合设计。甚至还出现了如《饭厅照明灯》(图7)这样比较成熟的产品设计。当关灯时,深蓝色的透明玻璃罩,自由形态,起到静影沉璧的如玉璧般静美的效果;当开灯时,淡黄的灯光投射在洁白的桌布上,犹如水面上的金色阳光,十分形象地体现了课题的要求。

然后,是制度的系统配置。目前可以往现代设计管理、战略设计的创新方面寻求结合点。比如明代城墙砖为什么这么牢、这么坚硬、不易风化,部分原因是由当时的管理制度决定的。根据当时的规定,每块城墙砖上都有工匠及监工的署名,一旦出现问题可以追究到人。这是制度上的创新对设计的影响。在这方面,笔者还需要进一步思考,本文从略。

图7 《饭厅照明灯》

图8 米筒、筷子筒等

图9 吊菜笼

图10 儿童便椅

图11 花篮

图12 束柴圈

最后,是技艺的传承革新。传统材质有竹、瓷、泥、布、玉等,都有几百年几千年的积累。江南大学的江南民间竹器馆,收藏了50 余件民间具有设计特色和内涵的民间竹制品(见图8-12)。简要分析这些民间竹器,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些制竹工艺在利用材料方面的设计意匠:第一,材料与成本:竹取材便利,广泛使用,成本低廉。第二,技术与应用:竹是非常好的环保材料,尤其是采用现代技术加工过得竹器,符合环保要求。第三,空腔和竹节。空腔,是竹本身的固有材料特点。利用两节竹节之间的这个空腔,稍做加工即可设计出多种款式的容器制品,如米筒、菜筒和水筒等。竹节,完整圆竹横截面的竹节可做成容器的底部,被剖成篾片或竹条的竹节处又可成为一种巧妙的“卡扣”,在竹制品编织收尾时、或局部结构间起到连结、固定等作用。比如各种竹笼、竹篮、竹筐或竹篓等竹编制品的提梁与主体相结合的部位,多半都利用竹节“卡扣”来进行自我连结和固定,既省力省工,又便利增效。第四,弹性与韧性。利用竹材的弹性,既可以使竹篾编织器具成为可能,也使得器具局部结构之间产生张力而更加牢固。第五,纤维与编织。竹材能细化,方便组织器物形态,获得造型的自由。第六,文化与艺术。主要是发掘和利用“竹”文化传统与“竹”艺术精神。总体上来说,这传统材料的再设计主要表现在技艺的传承上。这种传承有好几个节点:文人精神、现代艺术、传统装饰、结构功能等。在这里面,笔者认为,传承的内容也许更重要些,因为在现代出现人与人之间感情的冷漠等问题,如能挖掘出温情脉脉的手工技艺,并实现创造性转化,将使传统手艺焕发出当代新的生命力!

三、 小结

通过研究传统文化元素的可持续设计,我们可以基本理解实现可持续设计的意义。它的意义是:1.确立地域文化特色与身份认定,以此在世界之林获得一席之位和与世界其他设计发达国家地区平等对话的权利。我们的设计是人为的活动,必然受到文化环境大背景的制约;2.现代设计存在诸如可持续发展、环境、资源、阶级矛盾等问题,通过对传统思想、意境、制度和技艺的创造性转化(改造、模仿、借鉴、思考和批判),为做好现代设计(解决现代问题)提供一种思路。所以实现传统文化元素的可持续设计,必然在确立中国文化身份、和深入系统挖掘古典技艺以满足当代需求等方面提供创意源泉。

[1]杭间.手艺的思想[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1.

[2]祝帅.中国设计与中国文化十讲[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

[3]熊微.江南大学设计学院民间竹器馆创成记.创意与设计[J].2009.2.

猜你喜欢

技艺创造性传统
非遗技艺绒花的传承与创新
创造性结合启示的判断与公知常识的认定说理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文心雕龙》中的作家创造性考辨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治理的技艺:三代王官学新说
郑庆章 把“弄虎”技艺传回大陆
关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几点思考
老传统当传承
技艺精湛 星光灿烂——来自欧洲的Herrma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