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德勒兹的块茎空间及其当代价值
2013-01-21龙迎伟刘良平
龙迎伟,刘良平
(1.湖南工业大学,湖南 株洲 412008;2.攸县广播电视台,湖南 攸县 412003)
论德勒兹的块茎空间及其当代价值
龙迎伟1,刘良平2
(1.湖南工业大学,湖南 株洲 412008;2.攸县广播电视台,湖南 攸县 412003)
德勒兹的块茎空间是一个依据“联系和异质性原则”建立起来的概念的生产系统,其本质是反基础主义,哲学意蕴是人的自由和解放。德勒兹的块茎空间思想对于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德勒兹;块茎空间;差异;高校;创新型人才
块茎及其块茎空间是德勒兹与迦塔利一起创造的一个概念。但是,人们后来依椐块茎所体现出的思想特征,普遍认为块茎及其块茎空间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应属于德勒兹。也有学者把块茎译为树茎,不过,纵观德勒兹的整体思想,块茎更能表达其全部意义。理解与把握德勒兹的块茎间思想及其本质,对我国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块茎空间:概念的生产系统
德勒兹号称“制造概念的大师”,而概念的制造也是在其自身所制造的概念——块茎空间里完成的,块茎空间的基本特征是“联系和异质性原则”。
在德勒兹那里,块茎是一个空间,是由一系列同步发挥作用的不同的线条构成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块茎的每一个任意点都通过线条与其他的任意点相联接。换言之,空间就是由不同的点相互作用的一种关系,而块茎也就是从这种空间里生成的。同时,块茎空间的每一个点都是一个差异的存在。事实上,德勒兹也把这种差异的存在视为本体,而且这个差异不需要其他任何东西作为基础。质言之,每一个事物或事件本身就是差异。在德勒兹那里,即便事物共享了相同种类的属性,但是,个体性仍然是主要的哲学事实。所以,确定一个概念的东西就是差异。也就是说,差异是概念的本性。那么,差异如何产生抑或概念如何生成呢?这就涉及到德勒兹的另一个重要的核心概念——重复。在德勒兹那里,重复包含着各种各样其它的概念,如“差异”、“差异化”、“界域”、“生成”等。尤其重要的是,重复不是相同的东西反复出现的事情。从生产性过程方面来理解,重复就是发现和实验。换言之,在生产性过程中,需要相异的经验、情感地不断呈现。在德勒兹那里,去重复就是去确认新事物和无法预料的东西的力量。因此,德勒兹认为,生命本身就成为一个重复生产差异(概念)的生机勃勃的、积极的力量。无疑,在德勒兹看来,重复是一个转变的创造性活动,也正是重复引起“新概念”的创造性的产生。
笛卡尔说:“如不与其他事物相遇,决计无任何事物改变。”所以,杨凯麟在《德勒兹论福柯》的译序中指出,思考不是起因于意志,而是起因于与某物相遇,在当下且非预期地被迫发生。而且,不仅是思考意味着断裂,不仅是思考之前与之后的断裂,而且也是思想与思想间的断裂。与域外相遇迫使思考产生,也迫使思考从既存的想法(常识、情理和陈词滥调的意见)中走出来,创造出全新的思想。[1]由此可见,德勒兹的相遇更接近柏拉图式的:一种始于感官、直截且猝不及防的“震惊”。哲学肇始于震惊,柏拉图如是说。在德勒兹那里,只有在与他者相遇的惊愕、错乱的诧异中,才会瞬间从和谐与同一的表象中被抛入差异的现实世界。由此,思考机器被启动,但不是启动于“追求真理的意志”,而是不由自主、在混乱中被迫开始思考。因此,比思考更重要的,是迫使思考之物,它不是一般人所以为的思想。因为它总是在思想之外,而且也总是在一切假设的思考程序之外,它是从域外伸来、撕巾裂帛的一只爪子。因此,在德勒兹那里,块茎空间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换言之,块茎空间本身拥有无数的可以通向四面八方的线条和路径,这些线条和路径永远都在寻找或链接差异的点,并通过这种与差异的点的不断链接突破原有的等级秩序和固定的模式,由此,新概念便得以生成,而且永远都在生成之中。
二、对块茎空间的分析
毫无疑问,德勒兹块茎空间的本质是反基础主义的。在德勒兹看来,柏拉图主义的思维范式是一种“根-树”的模式,与这种“根-树”思维范式相关的概念是一、本质、体系和基础。质言之,柏拉图主义的本质是属于典型的同一性的基础主义。而且,怀特海认为,有两千多年历史的西方哲学基本上是柏拉图主义的注脚。在对柏拉图、康德、黑格尔以及休谟、斯宾诺莎和尼采等哲学家的思想进行深入研究后,德勒兹建立了自己的块茎空间思想。德勒兹认为,一个个体的世系在于一个被实际的和具体的差异、多种影响和机会互动所决定的个体化过程,而不在于普遍性或共性。由此可见,德勒兹意图通过块茎空间来推翻本体论、废除掉基础、取消包含开端和终结的所谓体系。所以,德勒兹的“自身差异”把差异从基础主义所构建的同一性和相同性的统治中解放出来。特别要注意的是,反基础主义并不是不要基础。事实是,如前所述,德勒兹对西方哲学史中正统哲学家们的思想都有很深入的研究。与其他哲学家不同的是,德勒兹既能熟悉掌握他们的思想精髓,又能从他们的“思想”中“逃逸”出来。
德勒兹反对基础主义的哲学意蕴是反对资本主义。因此,德勒兹也自认为是马克思主义者。德勒兹认为,任何既定的社会形态都会在一定程度上通过“编码”而固化。而且,对任何既定的社会形态而言,编码既是必要的也是排他性的,因为,任何既定的社会形态都意图长期维护自身政权和社会的稳定。在德勒兹看来,为达到这种目的,任何既定的社会形态通过编码一方面形成某种固定的存在方式,另一方又否定其它可塑的方式。但是,在德勒兹那里,资本主义维护自身的统治与其他社会不同,他是通过解码再编码的形式来完成自身的统治。如,在资本主义社会,资金、生产力等概念都对传统的“政府”、“家庭”等概念进行了毫不留情地解码,然而这些解码又进一步成为再编码的基础。换言之,资本主义在把人们从旧的体制中解放出来后又重新把他们禁锢起来。
德勒兹是通过精神分裂分析的方法对资本主义进行批判的。异常行为、精神病和犯罪一般被认为是不可接受的,因为它们表现出一种近乎疯狂强度的不受控制的和无感情的、漠不关心的、危险的力量,所以,这些力量也就往往被定罪为病态的。但是,在德勒兹那里,所谓“非精神分裂症患者”类似于马尔库塞所定义的“单向度的人”,是被资本主义诸“公理”进行编码的某种服从性的机器。而“精神分裂症患者”才是正常人。然而,这并不表明德勒兹把诸如厌食症、抑郁症、自杀等病态化的精神的和躯体的行为和临床症状都视为是“应然的”。事实是,在德勒兹那里,上述所谓病态化的事件是在资本主义的解码并且再编码作用下而产生的。换言之,精神分析所对应的病症是原本正常的精神分裂被资本主义扭曲所致。
德勒兹自认为是马克思主义者,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认为,与马克思的理论归旨在于关注人的解放一样,他的块茎空间理论最终关注的也是人的自由和解放。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德勒兹那里,块茎空间中的“点”就是个体意义上的具有生命的人。而且,人总是 社会的人,也就是说,人必定要和他人发生联系并由此形成社会。因此,人的生命的个体性和社会属性表明,人与人之间必然会形成连接和异质性的关系。在德勒兹看来,只有立足“自由意志”的“生命”才会有“差异”。换言之,要获得人的自由和解放,就必须承认并尊重人与人之间的绝对差异性,也唯有此,人才能最终“逃逸”基础主义的编码。与马克思一样,德勒兹认为,人的自由的获得不能脱离社会,换言之,人必须在社会中与人形成连接关系才能得到解放。但是,在德勒兹的块茎空间中,作为各个“点”的人就是“无器官的身体”,他们的生存状态是“游牧”的方式。因此,德勒兹的块茎空间与马克思的“自由人联合体”很相似。也就是说,马克思认为,人最终只有在“自由人联合体”中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和解放,而在德勒兹那里,人只有以“无器官的身体”在块茎空间里“游牧”才是自由的。但是,与马克思不同的是,德勒兹与很多西方哲学家一样,把人的自由和解放寄托在“词句”的理性运动。而马克思却早已把人的自由和解放首先归于人自身所从事的物质生产。
三、当代价值:以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为视域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到一个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新阶段,即经济、社会的发展必须依靠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又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引领。在这个阶段,创新型人才的显著地位和作用较之资本显然具有优位性。同时,世界历史发展进程已多次向人们表明,高校是推进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最显著的例证是,以柏林大学为代表的一批以科技创新为先导的教育研究型大学对德国经济成为十九世纪的奇迹和以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等为代表的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对美国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和科技中心都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由此可见,高校是创新的主要阵地,在国家创新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和独特作用。世界各国都在研究如何利用高校这一阵地培养创新型人才。问题是,高校为什么具有这种必然的创新功能,并通过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推动社会的创新呢?
卡文迪什实验室的成功范例或许能说明问题。1871年,时任剑桥大学校长的威廉·卡文迪什捐资兴建了卡文迪什实验室,一百四十余年来,卡文迪什实验室一共培养了25个诺贝尔奖获得者。开创了系统的电磁理论和实验、气体放电和原子结构、核物理、分子生物学、射电天文学、非晶半导体、凝聚态物理和有机聚合物半导体等很多极重要的科学领域,取得了非凡的科研成果。这些成就的取得与剑桥大学卡文迪什实验室每天下午进行的“茶时漫谈会”密不可分。在“茶时漫谈会”上,人们不分国度、等级、职务,平等相处,相互交流,气氛活跃。漫谈的内容从科学研究到文化地理、风土人情、新闻趣事,无所不包。谈论中常常涉及到个人的研究方向问题,智慧的火花时常喷发,不同的观点和不同的见解相互碰撞,共同的志趣和合作的愿望得以建立,许多重要的学术思想和观念由此而产生。
我国在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后,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客观地说,我国高校近年来也有向西方发达国家学习,在教学和科研的实践中也采用了类似“茶时漫谈会”的方式。但是,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所取得的效果并不理想。因此,有人提出,大学之前的应试教育是造成我国大学生缺乏创新能力的主要原因。但是,也有人明确质疑,为何那些在国内受过应试教育的中国学生一旦到了国外的大学就表现大不一样了呢?在2006年由教育部举办的主题为“大学的创新与服务”的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时任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校长伊安·洽博告诉中国的大学校长们,当年有近300名中国留学生从他们学校毕业,而且这些学生的表现都很棒。伊安·洽博指出,到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后,与澳大利亚的学生不同,中国学生通常在第一学期不愿意去质疑老师,但是,他们融入了学校的环境以后,中国学生的表现就不比澳大利亚的学生差。
原因到底何在?我国高校究竟该如何做?德勒兹块茎空间思想或许可以从哲学的角度给我们提供一些启示:
(一)高校是天然的创新空间
依据德勒兹块茎空间的原理,差异是创新的源泉,而差异来自于每个“生命”个体。就“生命”个体而言,在高校的空间里,每个老师和学生都是差异性存在。更重要的是,作为高校的老师和学生,他们都有自身的专业。大学之大就在于有很多不同的专业和学科。即使是同一学术领域的不同的老师和学生之间也应该有其独特性。这就回答了为什么高校具有创新的功能。这也就要求:首先,要尊重差异性的存在。不仅表现在同一专业领域的老师和学生要相互尊重彼此对相关知识的不同理解,也表现在对外来专业的老师和学生对于非自身专业的不同理解;其次,要创造差异性的存在。美国斯坦福大学为避免近亲繁殖,很少招收自己培养的学生,而大多招收外校培养的硕士、博士。无独有偶,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也规定刚毕业的研究生一律不能直接留校执教。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钱颖一认为,创新型人才培养要用新的教学手段和平台整合校内外资源,范围不仅仅局限在校内,校外企业家、天使投资人、毕业校友、其他院系老师都可以参与进来。大家一起思考、设计,灵感也许就在某个瞬间迸发。创造差异性的存在也要求高校合理构建学科发展体系。“目前,在大学学科建设目标的定位上,普遍存在追求‘高、大、全’的现象,大学发展的同质化现象严重,学科特色与学科个性不鲜明。学科建设目标定位不准确,使得学科结构与学科布局只能盲从或无所适从。大学必须从本校发展实际和学科建设现状出发,合理构建学科发展体系。”[2]
(二)高校并不必然会生成创新的成果
德勒兹块茎空间原理告诉人们,差异性存在要彻底摆脱基础主义的羁绊并形成相互连接才能生产新思想。也就是说,高校老师和学生既要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也要做到随时从这些基础知识中“逃逸”出来,把自身“设置”为“无器官的身体”在知识的海洋里自由的“游牧”。同时,不同背景、相异的经历和不一样的知识结构的人才聚集在高校,有利于各种智慧的自由碰撞和交流。高校要创造很多空间和机会,让不同学科的老师和学生能自由的连接,并在这种“有目的”抑或“无目的”的碰撞中产生思想的火花,激荡出新思维。这就要求:首先,高校老师和学生要敢于质疑。因对光纤技术做出突出贡献而获得诺贝尔奖的华裔科学家高锟曾说,学生要对什么都提出异议才像学生。而华东理工大学校长钱旭红发现,我国很多小孩进入大学后,不少人会表现得很有个性。但是,他们的个性主要体现为叛逆:他们既不愿意认真听老师讲课,也不愿意主动与老师进行学术交流,或者他们也没有能力与老师进行学术交流。尤其要注意的是,从基础知识中“逃逸”出来,并不是不要基础知识。相反,只有掌握了扎实的基础知识,才能找到“逃逸”的路径。部分高校学生提不出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没有完全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其次,要有互动平台。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的名誉校长罗德里克·弗雷泽博士认为,我们的教师决不能做课堂上的圣人,而要主动和学生进行苏格拉底式的互动,更重要的是,这种互动不仅体现在老师与学生之间,还体现在学科交叉互动、高校间的互动和校企间的互动等。“培养创新型人才还要扩大‘教室’的空间,丰富教学手段。所谓扩大‘教室’空间,就是让学生广泛深入社会,开阔眼界,了解经济社会各个方面的情况。”[3]
(三)高校要始终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摆在首要地位
如前所述,高校具有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功能,社会对此也有很高的期待。“大学时期作为学习知识技能、积累工作本领、塑造创新思维的黄金年代,人的思维活跃,勤于思索,对知识的追求不受条框的限制,探索世界、学习知识的愿望强烈,学习的热情高、记忆力强、精力旺盛,这使得大学生在科技创新上的深度和广度均有相当程度的发展。”[4]但是,正如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王树国所说:“我是研究机器人的,希望机器越来越像人,但作为校长,我担心把人培养得像机器。”换言之,高校不应该再一次被“编码”成为“制造”“创新型人才”的“机器”。也就是说,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创新型科研成果的生成都需要一个过程,社会和高校要有一个宽松的环境,要“耐得住寂寞”,让高校的老师和学生首先得到自由全面发展。创新后面一定是人,人的后面一定是思维,创新成果是建筑在人的创新能力、创新思维基础上。换言之,没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就不可能有人的创新性思维。更主要的是,培养创新性人才和取得创新型成果的终极目的还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1] 杨凯麟.德勒兹论福柯[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10-11.
[2] 薛 绯,金 涵.大学内涵式发展下学科建设内容及措施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118-120..
[3] 周松涛.大力提升高校内涵式发展水平、助推湖南教育强省[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30-132.
[4] 朱育锋.大学生“四段式”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索与思考——以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生物类专业为例[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116-118.
On Deleuze’s Rhizome Space Theory and Its Value at Present
LONG Ying-wei1, LIU Liang-ping2
(1.Hunan Univeisity of Technology, Zhuzhou 412008, Hunan, China; 2.Youxian Radio and Television, Youxian 412003, Hunan, China)
Deleuze’s Rhizome Space theory refers to a conception production system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connection and heterogeneity, and the theory is anti-foundations in nature, with a philosophical suggestion of human freedom and liberation.Deleuze’s Rhizome Space theory enjoys its great practical signif i cance to the training of the innovative talents in universities.
Deleuze; Rhizome Space; heterogeneity; university; innovative talents
B82
A
1673-9272(2013)05-0073-04
2013-05-06
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2013年委托立项课题:“马克思利益机制思想研究”(编号:20130315W);湖南工业大学2012年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空间理论视域下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研究”(编号:2012B11)。
龙迎伟(1970-),男,湖南攸县人,湖南工业大学副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伦理学。
[本文编校:徐保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