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李斯的功过是非与悲剧成因

2013-01-21温燎原

中州大学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赵高李斯二世

温燎原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武汉430079)

李斯是楚国上蔡人,字通古,年轻时曾经做过郡小吏,唐司马贞的索隐说是乡小吏,可见他当时的地位是极其卑微的。直到有一天他看见了处于不同环境的两只老鼠命运反差是如此巨大,“见吏舍厕中鼠食不洁,近人犬,数惊恐之;斯入仓,观仓中鼠,食积粟,居大庑之下,不见人犬之忧。”[1]两只老鼠的不同命运给了李斯很大的启发,他感叹道:“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1]他有了强烈改变自己所处环境的愿望,梦想着自己有一天也能成为“仓中鼠”。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离家跟随当时的名家荀子学习帝王之术。等到学有所成的时候,他认为自己的祖国楚国不足以成就自己平生所学,而当时的秦国有并吞天下的趋势,于是他决定西入秦国。临行前他向自己的老师辞呈时说了这样一段话:

斯闻得时无怠,今万乘方争时,游者主事。今秦王欲吞天下,称帝而治,此布衣驰鹜之时而游说者之秋也。处卑贱之位而计不为者,此禽鹿视肉,人面而能强行者耳。故诟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穷困。久处卑贱之位,困苦之地,非世而恶利,自讬于无为,此非士之情也。故斯将西说秦王矣。[1]

这段话反映了当时的李斯具有敏锐地判断时局的能力,他认为在当时那样一个战乱纷争的年代,弱肉强食,正是像他这样的“游者”建功立业的大好时机。同时,秦国历经几代君王的励精图治,国力大增,已经具备了统一六国的实力,所以秦国也是实现自己平生抱负的最佳选择。而年轻时看见的那两只环境不同、命运迥异的老鼠也左右了他的选择,他不愿意再过穷困潦倒的生活,不愿意再居卑微的地位。在这里,他鄙视包括他的老师荀卿在内的一切“碌碌无为”者,强烈的出人头地的想法驱使他最终西入秦国。

到了秦国之后,李斯先委曲求全做了丞相吕不韦的舍人,后被任命为郎,也正因如此,他才有了面见秦王的机会。他向秦王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胥人者,去其几也。成大功者,在因瑕衅而遂忍之。昔者秦穆公之霸,终不东并六国者,何也?诸侯尚众,周德未衰,故五伯迭兴,更尊周室。自秦孝公以来,周室卑微,诸侯相兼,关东为六国,秦之乘胜役诸侯,盖六世矣。今诸侯服秦,譬若郡县。夫以秦之强,大王之贤,由灶上骚除,足以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此万世之一时也。今怠而不急就,诸侯复强,相聚约从,虽有黄帝之贤,不能并也。[1]

这段话是李斯入秦后第一次向秦王陈述自己的政治主张,词锋犀利,鞭辟入里。“胥人”,按照唐司马贞的索隐解释为“胥吏,小人也。”[1]这段话强调君子要见机行事,切不可贻误战机。紧接着李斯回顾了秦国是怎样一步步强大起来的,最后再次劝说秦王莫失眼前的大好时机,一鼓作气兼并六国。这等于是给秦王指明了前进中的方向,也大大鼓舞了秦王的信心。同时,李斯也被任命为长史,秦王对他是言听计从,采纳了他的计策,“阴遣谋士赍持金玉以游说诸侯。诸侯名士可下以财者,厚遗结之;不肯者,利剑刺之。离其君臣之计,秦王乃使其良将随其后。”[1]伴随着秦国逐步削弱诸侯国的实力,李斯也逐步赢得了秦王的信任,进入了秦国的决策层,实现了自己年轻时候的愿望。

当李斯正憧憬着秦国和自己的美好前程时,一件突如其来的事件使眼前的既得一切都变得岌岌可危。韩国人郑国来秦国挖渠,被证实是为了消耗秦国实力而不能发动兼并战争的一场间谍活动。秦国宗室大臣就向秦王建议驱逐一切在秦国的客卿。李斯是楚国人,也在被驱逐的名单当中,情急之下,李斯向秦王上书: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宫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悦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1]

这篇《谏逐客书》影响非常深远,鲁迅说:“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而李斯的文章,以《谏逐客书》最为有名。李斯在文章中并没有从自身的利益出发,而处处从秦王和秦国的立场着眼,首先列举从缪公到昭王时期的客卿,如果没有他们出谋划策,秦国不可能如此强盛。接着以秦王奢侈生活的玩物论证说明:有些东西虽然不是出产秦国,但照样非常珍贵有用,弥足珍贵。文章所列各项事实,都是言之有理,言之确凿,无一不实在,无一不占理。秦王看到文章后,果然废除了驱逐客卿的命令,并重新重用李斯,任命他为九卿之一的廷尉。随后,李斯凭借自己的智慧,帮助秦王统一了六国,并被任命为丞相。这时候的李斯是真正实现了年轻时期的愿望,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达到了权力的顶峰。

李斯成为秦朝的丞相之后,向秦始皇建议了几项重大决策,都被采纳,其中争议最大的就是是否推行分封制。早在始皇二十六年,即公元前221年的时候,当时的丞相王绾曾向始皇进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建议以其地分封诸王子,以作为中央的枝辅。始皇犹豫不决,便下议群臣,群臣都同意,独廷尉李斯不赞成,说道: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1]

秦始皇最后决定:

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1]

这件事还没有完全停止争论。始皇三十四年,即公元前213年的时候,始皇置酒咸阳宫,大宴群臣,这时齐人淳于越进谏说:

臣闻之,殷周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患,臣无辅弼,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1]

始皇命令下议丞相。李斯“谬其说,绌其辞。”[1]始皇同意李斯的建议,分封制就没有实施。这在当时是有进步意义的。从后来西汉刘邦分封异姓王和同姓王,结果造成了吴王刘濞的“七国之乱”,再到西晋恢复分封诸侯,造成“八王之乱”,再到唐朝后期的藩镇割据等都可以看出如果恢复分封制的话,那么势必又会回到战国时期战乱割据的年代,不利于当时大一统格局的维护,从根本上说不利于社会发展的。明李贽在《史纲评要·后秦记》中说,李斯“开阡陌,置郡县,此等皆是应运豪杰、因时大臣。圣人复起,不能易也。”[2]但李斯在反驳淳于越分封制的同时,还向始皇建议:

今陛下并有天下,别白黑而定一尊;而私学乃相与非法教之制,闻令下,即各以其私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非主以为名,异趣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如此不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禁之便。臣请诸有文学诗书百家语者,蠲除去之。今到满三十日弗去,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有欲学者,以吏为师。[1]

这就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焚书”事件,是中国文化发展的一次大浩劫,许多珍贵的书籍都在那一场大火中付之一炬,春秋战国时期那种思想文化“百家争鸣”的局面也戛然而止。这时候的李斯忘记了他的老师荀卿也是一位饱读诗书的儒学家,忘记了他本人也是熟读诗书之后,才一步步飞黄腾达的,现在却要数典忘祖的“焚书”,千百年来一直为后人所唾骂。但在客观上对当时帝国思想的统一也是有一定的进步意义的,鲁迅就曾经说过:“秦始皇的烧书是为了统一思想。”[3]

除此之外,作为帝国的丞相,李斯在“书同文,行同轮,车同轨”,统一度量衡和货币方面,也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特别是在“书同文”方面,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以小篆作为标准文字向全国推广,第一次实现了汉字结构与书写方法的基本统一,完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李斯还编写了小篆范本《仓颉篇》,可惜已经失传。但小篆由省笔减画、快速书写,逐渐转化为秦隶,秦隶又为与其一脉相承的汉隶开拓了道路,汉隶再为行书、楷书的产生创造了条件,汉字作为一种完整的文字系统,至此终于大功告成。[4]

这时李斯的权力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不仅如此,他的儿子全部娶秦国公主为妻,女儿全部嫁给秦国公子。儿子李由告归咸阳的时候,“百官长皆前为寿,门庭车骑以千数。”[1]这样无比显赫的荣耀并没有冲昏李斯的头脑,他感叹自己“乃上蔡布衣,闾巷之黔首,上不知其驽下,遂擢至此。当今人臣之位无居臣上者,可谓富贵极矣。”[1]想起了老师荀卿的“物禁大盛”。可以说这时候的李斯如果放下权力的话,一切还来得及,但是李斯并没有这样做。

公元前209年,始皇在巡游时病死在沙丘,临死前立长子扶苏为太子。公子胡亥与宦官赵高密谋篡改诏书,自立为帝,赵高向胡亥建议此事“不与丞相谋,恐事不能成,臣请为子与丞相谋之。”赵高向李斯说道:

君侯自料能孰与蒙恬?功高孰与蒙恬?谋远不失孰与蒙恬?无怨与天下孰与蒙恬?长子旧而信之孰与蒙恬?

高管事二十余年,未尝见秦免罢丞相功臣有封及二世者也,卒皆以诛亡。长子刚毅而武勇,信人而奋士,即位必用蒙恬为丞相,君侯终不怀通侯之印归于乡里。

君听臣之计,即长有封侯,世世称孤,必有乔松之寿,孔、圣之智。今释此而不从,祸及子孙,足以为寒心。善者因祸为福,君何虑焉?[1]

刚开始李斯还严词拒绝了赵高的阴谋,但当赵高以权力和相位相威胁的时候,李斯被击中了命门,他的心理防线彻底崩溃了,其毕生追求的就是这两样东西,是无论如何也不会轻易舍弃的。李斯仰天长叹曰:“嗟乎!独遭乱世,既以不能死,安讬命哉!”[1]不得已参与了矫诏的阴谋,立公子胡亥为二世皇帝,赐死了长子扶苏和将军蒙恬、蒙毅,“公子十二人僇死咸阳市,十公主矺死于柱,相连坐者不可胜数。”[1]至此,李斯走向了自我毁灭的第一步。

二世皇帝性情残暴,即位后实施的严刑峻法与始皇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群臣人人自危。同时生活穷奢极欲,建造阿房宫,修驰道,百姓的负担日益沉重,纷纷揭竿而起。这时候的李斯已经没有了正义感和责任感,为了保住自己的权位,他写了一篇《行督责书》,向二世皇帝表明自己的忠心。他竟然说尧、禹那样的“以身循百姓”是“不自爱,何足贵哉!”[1]同时说明只有用严刑峻法来督责臣下和百姓,明主才能“久处尊位”,“独擅天下之利”。[1]为了应对各地揭竿而起的农民起义,李斯主张只要推行严刑峻法,老百姓就不敢公然反对。更为无耻的是,李斯认为要打击排斥三种人,分别是“俭节仁义之人立于朝,则荒肆之乐辍矣”;“谏说论理之臣间于侧,则流漫之志诎矣”;“烈士死节之行显于世,则淫康之虞废矣”。[1]还说道:“故明主能外此三者,而独操主术以制听从之臣,故能荦然独行恣睢之心,而莫之敢逆。”[1]这种倒行逆施的话出自李斯之口,简直让人难以相信,这已经不是当初写《谏逐客书》时的那个称赞百里奚、蹇叔、商鞅,并号召不轻人民、不却众庶的那个李斯了。这又能说明李斯是违心的不得已吗?不是,是李斯为了保官而出卖了自己的灵魂。作为始皇的托孤重臣,为了维护个人的私利竟然到了不择手段的地步,真是让人感叹不已!但是阴险的赵高是不会让李斯获得二世的信任的,在二世面前进谗言道:“沙丘之谋,丞相与焉。此其意望裂地而王矣。”[1]并说丞相子与反贼有往来。李斯听说后,惊恐万分,只能孤注一掷向二世皇帝上书揭发赵高,说他“有邪佚之志,危反之行”。并直言“陛下不图,臣恐其为变也”[1]。这时李斯的智商几乎为零,在赵高与李斯面前,二世皇帝毫无疑问地会选择赵高这个与他狼狈为奸的小人。于是李斯被下狱,在狱中,李斯才体会到二世皇帝残暴不仁有如桀纣一般,自己的下场不会比比干、伍子胥好哪儿去。最后为了挽救自己和自己的家族,李斯再一次向二世上书,回顾了自己相秦三十多年来,秦国是怎样一步步走上富强道路的,言辞恳切,把自己的功绩违心说成是罪过,乞活之心令人悲悯。李斯的上书最终被赵高以“囚安得上书”的原因被驳回,没有上呈到二世面前,李斯的下场只有死路一条了。二世二年七月,李斯被腰斩于咸阳。临行前,他向儿子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1]

李斯就这样走完了自己充满悲剧的一生,关于李斯悲剧的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其一,李斯的个人私欲太重。为了自己的权力和地位,可以说是无所不用其极,这都是缘于年轻时看到的那两只不同生活环境的老鼠所决定的。有些时候为了个人私欲会不顾国家利益,甚至不顾同门之谊,使他在紧要关头出现重大失误。始皇去世后,假如他能坚守遗嘱立扶苏为帝的话,想必也不会有如此下场。

其二,不懂得及时抽身而退。李斯在权力达到顶峰之后,也发出了“物禁大盛”的感叹,但还是贪恋富贵,不愿急流勇退。

其三,赵高的挑拨和二世的昏庸。始皇时,李斯是第一宠臣。沙丘之变后,赵高望取而代之,故尽一切手段陷害李斯并挑拨李斯与二世的关系,造成君臣关系紧张。二世皇帝在治国理想、抱负和谋虑上远逊于始皇,残暴不仁,只图享乐,不能准确驾驭臣子之间的矛盾。

司马迁说:“斯知《六艺》之归,不务明政以补主上之缺,持爵禄之重,阿顺苟合,严威酷刑,听高邪说,废適立庶。诸侯已畔,斯乃欲谏争,不亦末乎!”[1]后姚鼐说:“且夫小人虽明知世之将乱,而终不以易目前之富贵,而以富贵之谋,贻天下之乱,固有终身安享荣乐,祸遗后人,而彼宴然无与者矣。”[5]

李斯的一生伴随着辉煌与耻辱。他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政治家,有优秀的宰辅之才,他提出的许多政治主张对后世都具有影响深远的开创意义。同时,他又是一个小人,一个投机取巧,为了个人私利而无所不用其极的奸诈小人。实事求是地说,他的功大于过。他的成功与悲剧,对后世都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

[1][汉]司马迁撰,[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节正义.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2][明]李贽.史纲评要[M].北京:中华书局,1974:89.

[3]鲁迅.鲁迅全集:卷五[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213.

[4]戚文.秦代人物论[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1:143.

[5]姚鼐.姚鼐文选[M].钱仲联,主编.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1:84.

猜你喜欢

赵高李斯二世
萨尔贡二世时期信件文书初探
阿尔贝二世亲王:摩纳哥的招牌
指鹿为马
指鹿为马
赵高的阴谋
李斯自食苦果
改年龄
只爱黑白红
儿时的风筝
米开朗基罗和教皇尤得乌斯二世(连载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