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写“永存的记录”
——海明威的记者生涯

2013-01-21何小聪

浙江科技学院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海明威

何小聪

(浙江科技学院 语言文学学院,杭州 310023)

写“永存的记录”
——海明威的记者生涯

何小聪

(浙江科技学院 语言文学学院,杭州 310023)

海明威既是一位伟大作家,也是一位杰出记者。他作为记者而进行的新闻写作实践活动,几乎伴随他一生的写作。他长期的新闻实践经历产生了大量风采独具的作品,而且对后代新闻记者也有较大影响。他写出“永存的记录”的理念,以及他在新闻写作上的建树,见证了他一生对真实而又生动地写新闻的不懈追求。

海明威;新闻写作;文学技巧

海明威是一位伟大作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具有国际影响的新闻记者。他的新闻作品不但占到他全部作品的三分之一左右,而且对他的小说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可见新闻写作在海明威写作生涯中有着重要位置。对海明威新闻实践的关注必然也是对海明威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根据海明威新闻实践活动的主要成果和写作特征,从他新闻生涯发展的角度将他的记者生涯大致分成3个阶段:初期(1916—1918),青少年时期和刚入报界时的情况;中期(1920—1936),大量的新闻实践活动,逐步形成了独特的写作风格,不但拓展了阅历,而且为其小说创作提供了丰富素材;高峰期(二战前后),海明威写出了他标志性的新闻作品。

1 初期:奠定新闻写作风格基础

从中学起,海明威就编辑学校报纸《吊架》,还给文学杂志《书板》投稿,写短篇小说,写诗。《欧尼斯特·海明威的学徒阶段:橡树园,1916—1917》[1]收入了海明威在橡树园和河林高级中学所写的39篇新闻报道及数篇故事、诗和预言等。1917年10月,他进入堪萨斯市的《星报》当见习记者,这份报纸是美国当时最好的报纸之一。《星报》要求记者写新闻不但用短句,而且要用明确而生动有力的英语,避免用形容词。

在《星报》,海明威开始受到严格的新闻写作的基础训练,也为以后形成自己独特的反传统新闻写作风格打下了基础。海明威这一时期的一些新闻习作被《海明威:初出茅庐的新闻记者》[2]收入,其中包括1917—1918年海明威为《堪萨斯之星》写的12篇新闻故事和其他几篇文章。

从意大利冒险回来后,海明威一度为多伦多《每日星报》和《星报周刊》写特写。一战的战争经历和体验对他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使其人生观和世界观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有过不同寻常经历的人,往往会对人生感悟尤深,也喜欢发表自己的感想和看法,海明威更是如此。战争的经历同样使海明威的新闻写作风格发生了改变。海明威在新闻写作中开始不自觉地加入了自己对世界和人生的理解,此时他的报道手法由客观、仅局限于事实的纯事实报道写作转向事实中夹杂着个人的看法和观点。

刚过完21岁生日,海明威就从家里搬了出去,到芝加哥一家商务报刊《合作福利》当了一年编辑。1921年9月,海明威与哈德莱结婚,之后去了多伦多,当了几个月的特写记者。但是,海明威很快就接受了一个驻国外作为兼职记者的工作。此后两年,海明威成了《多伦多之星报》驻欧洲记者,他以巴黎为活动据点,同时撰写有关日内瓦与洛桑国际会议的报道,包括希土战争的电讯。他偶尔也写一些关于瑞士滑雪、西班牙斗牛及德国战后生活的通讯,格调轻松但观察敏锐。这时,他的新闻写作在早期新闻工作训练的基础上,已经初步发展成了一种风格,这种风格将他早期养成的言简意赅的行文风格同浓缩、紧凑而有力的电讯稿写作特点融合在一起,具体表现为短句多,语言洗练,且形象直观。

海明威逐步发展其独特的新闻写作风格,除了他的性格、战争经历和他对传统新闻写作方式的叛逆等因素外,还同他这一时期经常采用的写作体裁有关。海明威的新闻写作经历总是同特写相关,比如《多伦多之星》是一家晚报,而且实际上就是《多伦多杂志》的特写版。新闻特写的篇幅一般相对较长,写的内容相对要更加丰富,在做进一步特别报道时,为了对读者更加有吸引力,新闻特写往往对写作的技巧和风格提出更高的要求,这也极有可能是促使海明威敢于突破一般写法的客观因素之一。

2 中期:新闻实践成就文学名著与“反式新闻”风格的形成

这个时期,海明威做了相当数量的通讯报道。主要的新闻成果是两段连续性报道,题为《危险的夏天》,发表在《生活》杂志上(其余稿件从未正式发表)。他把描写斗牛士安东尼·奥多涅斯与路易斯·多明奎之间竞争的新闻故事写进了《午后之死》[3]。海明威在1920年2月至1924年9月期间为《多伦多之星》所写的全部新闻报道和小故事172篇,内容涉及发生在多伦多、芝加哥和巴黎等地的,有关战争、政治及文化生活等题材,被《海明威的新闻通讯:多伦多》[4]所收入。无独有偶,海明威小说的成名作《太阳照常升起》于1926年问世,距这些新闻作品写成的时间相隔并不久远。从中也许人们不难看出新闻实践对他在人生体验、生活素材积累及写作风格上对他小说创作的重要意义。

尽管海明威在他的职业生涯中与新闻写作结下了不解之缘,海明威却对新闻写作持有一种近似矛盾的态度。他对新闻写作的抱怨可以说是有一大堆,比如在1930年,当刘易斯·科恩请海明威同意把一些曾发表在《星报》上的文章收入行将出版的作品目录时,海明威回信时提到:如果你靠做报人谋生,那就干你的行当,写到截稿时间为止;写只是为了及时出稿子,而不是写得可以流传下去;没人有权挖掘这些故事,不是为了你可以写得最好,……[5]4后来到了1950年,海明威接受乔治·普林顿的访谈,当他回忆起早期的新闻从业经历时说:在《星报》你得学写简单陈述句,这对任何人都有用。新闻工作不会伤害一个年轻作家并能帮助他,如果他能及时从中脱身[5]8。可见海明威反对格式化的新闻写作模式由来已久,并且在他的写作实践中极力加以摆脱,以走出自己路子。

1934—1936年间,海明威已成为知名小说家,但他却仍以业余记者的身份,继续新闻写作。他给纽约《绅士》杂志写了23篇生动的新闻故事,他以“古巴来信”“西班牙来信”“巴黎来信”“坦葛尼克来信”“基韦斯特来信”和“湾流来信”等通讯的形式报道了他狩猎和捕鱼的经历,这给美国经济大萧条期间正在受苦受难的读者们提供了一个借以逃避现实的机会。他的行文从容不迫且夹叙夹议,其间穿插的精练而有趣的对话表现了典型的“重压下的优美风度”。值得一提的是,在1936年4月,他在《绅士》杂志上发表过一篇关于一个古巴渔夫捕鱼的通讯《在蓝色的海水里:湾流来信》[6],后来他又根据这个素材写成了他的不朽名著《老人与海》(1952年),也正是由于它的成功使海明威最终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从《在蓝色的海水里:湾流来信》到《老人与海》的问世,典型反映了海明威将新闻报道中的真实故事经提炼后插入小说使其成为生动内容的写作思路,证明了新闻写作对海明威在小说上成功的重要影响。

也正是到了30年代中期,海明威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新闻实践后,已经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新闻写作风格,被人们称作“海明威式的新闻”,因为只有他才那样写。“海明威式的新闻”写作风格突破了传统经典的新闻写作方式,罗纳德·韦伯称其为“anti-journalism”[7],为了避免与国内业者所提的“反新闻”产生混淆(国内一般对“反新闻”的理解就是“与新闻相反的新闻”,它以夸张的语言形式出现,多为反讽作品),笔者把它意译为“违反(西方)传统写作或表现形式的新闻”,简称“反式新闻”, 它以作者“有反应的存在” 和“创意结合观察”为特征,运用不同的文学技巧来写新闻。这就是说,海明威在写新闻时,他作为目击者“出现”在报道中,并对所报道的事物有自己的感受和倾向;而且他在写新闻时也运用多种文学技巧以为“创意”,这里的“创意”是指写作技巧上的创意。“反式新闻”充分体现了海明威独特的新闻写作个性。1937年初,海明威作为北美报业联盟的特派记者去了西班牙,进一步发扬他的“海明威式的新闻”。

3 高峰期:诞生新闻标志性作品

二战前后的岁月,是海明威记者生涯最惊险、也是其新闻作品最精彩的阶段。

在西班牙内战时期,海明威冒着生命危险,多次深入前线,正式发表了28篇西班牙内战报道,还给反法西斯杂志《视野》写了14篇文章,及时报道了西班牙民主力量及国际纵队如何在被困首都马德里英勇抗击佛朗哥叛军和他们的德意法西斯援军。他虽然向美国国内发回了许多新闻电讯稿,但他却不仅仅是一个旁观者。当时,他甚至自己借债为忠于共和政府的部队买救护车,在美国第二届全国作家会议上发言抨击法西斯主义,协助拍摄亲共和政府的影片《西班牙大地》(1938年),还发表了他唯一的一部戏剧《第五纵队》,描写这场战争故事。不久后,根据这段记者工作及生活经历,他创作了以西班牙内战为背景的反法西斯主义的名著——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1940年)。

在二战期间,他主要发表了为《下午报》写的有关中国抗日战争的报道,以及为《柯里厄》杂志撰写的发自欧洲战区的电讯稿。1941年3月,海明威来到中国采访,为当时的纽约报纸《下午报》撰写报道,他写了6篇关于中国抗日战争的报道,这6篇报道分别是《苏日签订条约》《日本必须征服中国》《美国对中国的援助》《日本在中国的地位》《中国空军急需加强》和《中国加紧修建机场》。海明威写道,苏日签订合约不会影响苏联援助中国抗日,他呼吁美国应加强对中国的援助,尤其是空军;要促使中国一切力量联合抗日,中国的物质条件虽然落后,但是中国人民却能吃苦耐劳,意志坚强,中国不会屈服。海明威在这些报道中还认为:虽然日本同美英两国之间暂时还没有爆发战争,但是如果日本进攻美国在太平洋或东南亚的基地,那么大战就不可避免。

1942—1944年,海明威被《柯里厄》杂志选为随军记者,派往巴顿将军的第三军报道战事。虽然他名义上跟随巴顿将军的部队,但实际上却同美军第一军第四步兵师一起行动。他不但报道了盟军诺曼底登陆、突破希特勒防线、解放法国、进军德国等事件,还亲自参加了解放巴黎的战斗和凸出地战役。他表现勇敢,更像一位参战的军人,而不是写作的记者。其间所写的长篇报道《伦敦痛击机器人》在1962年被历史教授斯奈德评为“战争报道的杰作”之一[8]。

1949—1956年,海明威和第四任妻子玛丽在古巴安家后,为《观察》《视野》等报刊写了《大蓝河》《射击》《圣诞礼物》和《情况通报》等新闻故事,被《海明威的副业:四十年新闻报导和文章选集》[8]收入。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圣诞礼物》,1953年他与妻子去非洲狩猎旅行,连续两次遭遇飞机出事,险些丧命,为此,他写了一篇长篇报告,描述他在非洲的经历,以新闻通讯的形式连载发表。

二战前后这一时期,令人瞩目地诞生了海明威新闻写作的标志性作品——西班牙内战通讯。海明威采取了叙事体的写作方式,用准确、精练的语言对战事进行了真实而生动的文字描述;他善于刻画,长于写景,加上比喻等修辞手段的大量应用;使他的通讯突破了一般的新闻写作模式而凸显了其“海明威式的新闻”风采。在由全美知名专家和纽约大学新闻系推选并于1999年3月公布的《美国20世纪100部新闻作品》的排名中,海明威的《西班牙内战新闻报道1937—1938》[9]荣誉入选,并且名列第33位,在美国新闻史上占据了一席之地。

4 结 语

海明威的记者生涯给世人留下了丰硕成果。因此,对海明威新闻写作的研究必然也是对海明威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海明威生前并没有让他的新闻作品结集出版,只是在他去世以后,为了加强对海明威的研究,美国学者从1967年起,陆续将海明威的新闻作品整理出版。目前已有4部专集问世:《海明威的副业:四十年新闻报导和文章选集》[10]、《海明威:初出茅庐的新闻记者》[2]、《欧尼斯特·海明威的学徒阶段:橡树园,1916—1917》[1]和《海明威的新闻通讯:多伦多》[4]。这4部专集,基本反映了海明威新闻从业的主要成果。关于海明威新闻写作方面的造诣,负责编辑出版《海明威的副业:四十年新闻报导和文章选集》的威廉·怀特在该选集的前言中认为,从新闻学的专业角度来看,海明威写的新闻当属一流。他在真实报道的同时,运用了写小说的技巧来表现他的思想和情感,摆脱了严格的第三人称陈述和事实加解释的传统新闻写作规范,不做仅仅是事件陈述的单纯消息报道,而表现出别具一格的新闻写作风范。

海明威的写作风格对他同时代及后来的新闻记者也产生了影响,这种影响甚至延续到了美国20世纪60至70年代的新新闻主义的兴起及其后续发展。许多美国非虚构写作的领军人物,比如诺曼·梅勒、盖伊·塔利斯、约翰·麦克菲和乔·迪第恩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海明威的影响,梅勒的《夜间行军》、迪第恩的非虚构作品《萨尔瓦多》等可以为佐证。海明威影响了一整代新闻记者,让他们貌似文学家,尤其是《时代》杂志的人[11]。

海明威在生前论及新闻时,反复谈到了一种界限,这就是:新闻故事流逝,而写的作品则长存。他坚守新闻的真实性,持新闻“在做诚实的精确报道时,不出卖自己”[10]472的信念。同时,海明威热爱写作,对提高作品的质量竭尽全力。他追求的目标是写一种有生命力的作品,包括新闻。1926年,海明威在给编辑珀金斯的信中,首次提到要让作品具有“永存的价值”[12]。其后,他又再次明确地提出要写“永存的记录”。海明威告诉他在写新闻报道《危险的夏天》时的采访对象斗牛士安东尼·奥多涅斯说,他想写出一个“永存的记录”,甚至在他们俩人都去世后依然鲜活[13]。他曾表示他希望他写的作品“将会在一年或十年内经得起推敲,或者幸运的话,如果你表述得足够纯粹,直到永远[3]2。”海明威一生的写作生涯尤其是新闻实践经历,见证了他对新闻写作的这一信念或想法。他的记者生涯所产生的大量真实而生动的描述,有的成为一代新闻写作的典范,有的成为他文学创作的来源再焕别样风采,也有的成为人们对他进行研究的资料,而成为备受珍视的永久记录。

[1] Hemingway E, Bruccoli M J. Ernest Hemingway’s Apprenticeship: Oak Park,1916—1917[M]. Washington, D C: NCR Microcard Editions,1971.

[2] Hemingway E, Bruccoli M J.Ernest Hemingway, Cub Reporter: Kansas City Star Stories[M]. Pittsburg: University of Pittsburg Press,1970.

[3] Hemingway E. Death in the Afternoon[M]. New York: Scribner’s,1932.

[4] Hemingway E, White W. Dateline Toronto: The Complete Toronto Star Dispatches 1920—1924[M]. New York: Charles Scribner’s Sons,1985.

[5] Stephens R O. Hemingway’s Nonfiction: The Public Voice[M]. Chapel Hill: 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1968.

[6] Hemingway E, White W. By-Line: Ernest Hemingway: Selected Articles and Dispatches of Four Decades[M]. New York: Charles Scribner’s Sons,1967.

[7] Weber R. Hemingway’s permanent records[C]∥Literary Journalism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0:21-52.

[8] 杨仁敬.论海明威新闻作品的特色和意义[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101-108,121.

[9] Stephens M. Nominations for The Top 100 Works of Journalism in the United States in the 20th Century[EB/OL]. http://www.nyu.edu/classes/stephens/top%20100%20page,1999.

[10] Hemingway E, White W. Ernest Hemingway: Selected Articles and Dispatches of Four Decades[M]. New York: Charles Scribner’s Sons,1967.

[11] Kazin A. Hemingway the Painter[M]. Washington, D.C.: The New Republic,1977:21-27.

[12] Hemingway E, Baker C. Ernest Hemingway: Selected Letters,1917—1961[M]. New York: Scribner’s,1981:236.

[13] Hemingway E. The Dangerous Summar[M]. New York: Scribner’s,1985:82.

[14] Meyers J. Hemingway: A Biography[M].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Da Capo Press,1985.

[15] Reynolds M S. The young Hemingway[M]. New York, NY: W.W. Norton, Incorporated,1998.

[16] Reynolds M S. Hemingway: the Paris years[M]. New York, NY: W.W. Norton & Company Incorporated,1989.

[17] Reynolds M S. Hemingway: The 1930s[M]. New York, NY: W.W. Norton & Company Incorporated,1998.

[18] Reynolds M S. Hemingway: The Final Years[M]. New York, NY: W.W. Norton, Incorporated,2000.

Writingpermanentrecords—Hemingway’sjournalisticcareer

HE Xiaocong

(School of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 Zhejia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ngzhou 310023, China)

Hemingway used to be an outstanding journalist as well as a great novelist. His journalistic practices accompanied almost incessantly throughout his life as a writer. Hemingway’s long-term journalistic experience resulted in abundant and distinctive works and his reportorial skills have been emulated by generations of followers. His tenets on writing permanent records and his contributions to journalistic writing witnessed his life-long pursuit of truth and vividness in journalistic reporting.

Hemingway; news writing; literary techniques

G212.2;G214.2

A

1671-8798(2013)04-0259-05

10.3969/j.issn.1671-8798.2013.04.004

2013-04-08

何小聪(1963— ),男,浙江省杭州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新闻英语、文学评论等研究。

猜你喜欢

海明威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
海明威名言
海明威:《雨中的猫》
重温海明威
《老人与海》与海明威
海明威也不行
海明威的写作怪癖
从《白象似的群山》看海明威的修辞艺术
海明威的那些女人们
海明威的一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