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传统文化对高职院校职业文化培育的影响
——基于文化自觉角度的分析

2013-01-21

关键词:院校职业高职

甄 晶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湖州 313000)

中国传统文化对高职院校职业文化培育的影响
——基于文化自觉角度的分析

甄 晶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湖州 313000)

从文化自觉的角度来审视当前高职教育所面临的文化困境,从而提出借鉴传统优质文化进行高职院校职业文化培育的必要性,并结合对中国传统优质文化的分析,从“经世致用”、“诚信”、“自强不息”、“亲知”、“和谐”、“创新”等几个因素试图找到其对当前高职院校职业文化培育的影响,以期更好地提升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促进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

文化自觉;传统文化;高职职业文化;影响因素

十八大报告中提到:“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教育部早在2000年印发了《关于加强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对于高职高专学生应当具备的职业文化素质,教育部给出了明确规定,要求各高职高专院校以对“职业道德良好、具备较强实践能力,且用得上、留得住、下得去的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为己任,为服务、建设、生产以及管理一线输送大量合格人才。但是,从当前高职毕业生群体的社会表现来看,存在职业岗位适应能力差、职业忠诚度不高、职业荣誉感不强及责任感欠缺等问题,影响了社会对高职教育的认可度。除了专业素质的原因,更重要的是许多高职学生职业文化素养的缺失,如职业意识不强、职业定位不准、择业期望急功近利、职业兴趣和职业道德缺乏、法制观念淡薄等等。[1]高职教育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大力培养技能型人才,这是否会导致向社会输出一批“有技能没文化”的学生?学生的适应力和动手能力在短期内得到了提高,不过其发展后劲如何?要想使所培养的应用型高技术人才真正满足服务、建设、生产以及管理一线的需求,必须将职业文化教育加强。为使所输送的人才无论在行为上还是在价值观念上均能做到与职场和企业的需求相符合,必须将职业特点突出,把职业文化引入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中。因此,提升高职学生职业文化素质,加强高职院校职业文化建设的研究成为高职教育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高职教育面临文化困境,必须依靠“文化自觉”

如今,我国已迎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热切需求,快速发展的经济,使社会越来越需要各种高技能人才,高职教育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我国目前正大刀阔斧的优化升级产业结构,力争打造制造强国,而非制造大国,更是为发展高职教育打牢了基础。不过高职教育的发展也受到了陈旧文化观念的严重阻碍,很多人对高职教育持鄙视态度,甚至在国家的教育政策和具体操作过程中也将这种价值观体现出来,如高职院校只能在靠后的批次录取学生。教育部门必须着手解决政策歧视问题,而制定和执行这些歧视性政策所依据的理念才是问题的本源,必须从重构社会制度体系、改造文化等更深层次的角度解决这一问题,使高职教育受到的非国民待遇彻底得到改变。[2]由此可见,我国高职教育当中的诸多不良现状根源于我们所处的不良文化氛围,必须依靠我们的“文化自觉”才能调整或改变它。

费孝通先生反对“全盘他化”或“全盘西化”的思想,指出文化自觉并非是要“复旧”,也不是“文化回归”,而是在一定文化中生活的人,对其文化的源头、形成、特色及未来趋势有“自知之明”。自知之明的目的在于使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加强,在多元化世界中将自身位置确立下来的前提就是拥有自主文化,其与新时代和新环境相适应,能够取长补短,与其它文化相结合,将能够促使不同文化共同发展、各抒所长、和平共处的条件创造出来,将得到一致认可的基本秩序建立起来。[3-4]

二、借鉴传统优质文化进行高职院校职业文化培育的必要性

十八大报告中提到:“我们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高职职业文化来讲,自觉体认并遵从职业使命、规范、礼仪、心理以及荣誉感等,即职业文化的核心。

就高职院校学生淡薄职业文化、缺乏职业素养等诸多现象,我们需要从文化自觉的角度来加以规范和引导,尽量避免和改变传统文化对高职职业文化的片面影响和制约,但同时应挖掘传统文化的精髓,使职业文化以传统文化为依托,扣紧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归属,并加以开拓创新,从而使高职教育所面临的文化困境真正得到解决。而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强、底蕴相当丰厚,可以此为源头构建高职院校的职业文化。

在高职院校,职业文化竞争是就业竞争的根源,对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培育,职业文化是关键。作为强调职业性与应用性的高职教育,当然要解决单纯的书本教育与实践工作相脱节的问题,工学交替的推行,有助于在进行书本学习与模拟教学的过程中,将理论知识与实训经验运用于社会的实际工作中去,形成很好的互补作用,促进职业精神更好更快地形成。在进行工学交替的过程中,行业与企业文化必然会作用于实习的学生,使他们较早地融入职业文化中去。而随着学生的往返于校园,行业与企业文化又随之进入了校园。如此,第一线的行业文化、企业精神便在第一时间进入了校园,大大缩短了校园与社会的距离。这种精神的传播由于学生的亲历性而显得异常珍贵,并且很容易成为高职教育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形成具有高职特色的职业文化。对于高职院校来讲,构建职业文化的重点就是融合企业文化。[5]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西方文化逐渐传入我国,年轻一代受其影响较深,在职业选择方面越来越崇尚自由化和个人化,而传统文化所崇尚的“忠”却被抛之脑后。[6]而实际上,企业文化和传统文化在很多方面具有一脉相承性,在学校职业文化和企业文化中,逐渐丢失了很多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对高职职业文化进行培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对传统文化中的因子进行活化和创新。

三、传统文化对高职院校职业文化培育的影响因素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无不受到根深蒂固伦理道德和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将传统文化摆脱而独自生根发芽的企业制度并不存在,管理模式缺乏文化底蕴就无法长久存在。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将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的管理文化创造出来,这是提升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高职院校要实现可持续发展,要增强社会竞争力,在职业文化的构建上,也要吸纳传统职业文化中的优质因素并加以创新,形成自己独有的高职特色的职业文化,这也正是文化自觉在高职教育上的最终诉求。传统文化对高职院校职业文化培育的影响因子主要表现在:

(一)“经世致用”:职业理想培育的归宿

“经世致用”思想的开创者是明末清初的顾炎武,是后期儒家思想的典型表现,是儒家思想为适应新的历史需要产生的重大变革。它提倡研究当前社会政治、经济等实际问题,要求经书研究与当时社会的迫切问题联系起来,并从中提出解决重大问题方案的治学方法。

“经世”和“致用”一个强调“形而上”,一个强调“形而下”。“经世”即“经国济世”,要树立远大理想,敢为天下先;“致用”即“学用结合”,要从点滴做起,使理论联系实际。总起来说,就是既要有远大的理想抱负,又要做到脚踏实地、锲而不舍,要将二者结合起来。

强调“致用”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典型特点,对各种应用型人才进行培养,这与儒家所提出的“经世致用”思想无疑具有高度一致性,作为教育者,可将儒家遗留下来的一些优良传统加以吸收利用,指引学生将远大的职业理想树立起来,构建我们的高职职业文化。

(二)“诚信”:职业道德践行的基准

《孟子》一书中提到:“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诚实守信是中国传统道德的重要行为规范和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方式。从事任何职业活动均离不开诚实守信原则,人们普遍接受并自觉遵守这一道德规范,其逐渐发展为人们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如今,诚信已被纳入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人们面临着诚信缺失的问题,人们更加渴求诚信,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要求人们具备诚信的品质。高职学生未来必将是一批具备高技术水平的人才,他们活跃在服务、建设、生产以及管理的第一线,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使我国经济社会走入可持续发展轨道等,都将有赖于他们的诚信水平,对他们的诚信精神进行培养,就个人角度而言,有利于实现其自身价值,就国家角度而言,能够提高整个国家的综合素质,是高职院校职业文化培育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

(三)“自强不息”:职业精神实现的动力

《周易》里提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从古至今,自强不息的精神深深熔铸于中华民族的灵魂之中。天体运行,周而复始,永不停息。古人以天道为榜样,激励着自己自强不息、坚持不懈、永不放弃。

职业精神是和人们的职业活动密切联系的、并具有自身职业特点的精神。它是职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践内涵体现在敬业、勤业、精业、创业、立业这五大方面,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要弘扬职业精神,尽职尽责,贡献自己的才智。要实现职业精神,获得职业成功,自强不息的传统文化精神是激励职业人不断努力、积极奋斗的强有力的精神动力,是我们在高职职业文化构建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四)“亲知”:职业实践实施的途径

众所周知,墨家对实践相当重视,对表象之后所隐藏的规律进行探讨,要求学问必须具备实际应用价值,其是老百姓的诉求和愿望的代表。在“墨辩”中,墨子以说知、闻知以及亲知三种境界来划分知识。推想而得的知识是谓说知;通过书本传达或师友口传等方式,由别人处获得的知识是谓闻知;由“行”中获得的,即通过亲身体验所得的知识是谓亲知。墨子认为,获得知识的最高境界是亲知,因此,其对亲知尤其注重。后来,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行是知之始”,陶行知先生强调说:我们拿“行是知之始”来说明知识之来源,并不是否认闻知和说知,乃是承认亲知为一切知识之根本,闻知与说知必须安根于亲知里面方能发生效力。

今天我们发展高职教育,建设高职职业文化,最应该强调的就是实践精神和科学精神。应该说,墨子已经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好榜样,高职教育需采取各种措施将其继承下来并发扬广大,使现行的教育价值观得到扭转,并以丰硕的成果践行墨子提出的思想。

(五)“和谐”:职业教育管理的目标

注重整体关联与平衡和谐的辩证思维是中国传统文化最突出的特点之一。管理所要达到的理想境界就是做到“情理合一”、“知行合一”以及“天人合一”,这决不仅仅是一种理性的科学的操作方式。从文化自觉的角度来看,所有成员应能自发、自觉地从内心深处规范自己的行为,在高职教育管理的层面看,既包括受教育者,也包括施教者。

首先,作为受教育者的学生的成长、发展,需要注重整体性,需要平衡和谐。学生是活生生的生命个体,他的身心发展也是一个整体,其身体发育和精神世界需要平衡和谐,其精神世界的发展也需要平衡和谐。如: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的关系;职业个人与职业集体的关系;传统文化与现代职业文化的关系等,都需要注重整体,注意平衡、和谐。其次,作为施教者的学校、教师,在职业文化建设上,也需要整体观与平衡和谐观念。学校中的行政人员、教师、学生共处一校,本身就是一个整体,其关系可以说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哪一方面的利益、意见与愿望都应该得到关注,都应该充分沟通,以达到整体平衡,和谐发展。[7]

(六)“创新”:职业文化发展的灵魂

我国的高职教育起步较晚,面对千变万化的市场经济,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冲击,面对前人没有遇到过的种种问题,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供借鉴。要适应社会需要,跟上时代步伐,博采众长、敢于创新是唯一的出路。在这方面,我国的传统文化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财富,高职教育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就在于创新,其也是高职院校发展职业文化的灵魂。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早在商朝,作为开国君主的成汤就用这句刻在器皿上的话用来警戒自己了,它也成了后代传诵的箴言。它的意思是,如果能每天更新,就天天更新,每天不间断地更新。“不慕古,不留今,与时变,与俗化”,是战国时期法家提出的振聋发聩的时代强音,是创新思维的高度概括。

高职院校职业文化创新可从精神文化创新、物质文化创新、制度文化创新和行为文化创新四个层面展开研究。精神文化创新方面,高职校园文化要以校训、校歌、校标、教风、学风以及校风等形式将校园群体应当具备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集中体现出来。高职院校努力将对事业和职业敬畏且严谨的人文环境营造起来,培养学生的进取精神,使他们自强不息、爱岗敬业,在职业态度方面能够做到忠于职守、遵纪守法。在制度文化上,要紧密围绕职业文化这个核心,以高职教育的特殊性为依据,改革专业建设、培养模式以及课程等,将独特的实践和专业教学体制以及人才质量体系在高职院校中建立起来。在物质文化上,职业内容要体现在高职院校的物质文化中,发挥校园环境、建筑以及设施等的物质文化载体作用,用以体现高职院校的职业文化。行为文化创新方面,包括师生员工的所有集体活动及个人行为,应通过各种职业化内容,如校企订单、职业生涯归化、模拟职业面试、素质拓展训练以及工学训练竞赛等方式,让学生参与到真实或模拟的发明创造、实验、制作、安装以及维修等过程中,将他们的职业情感激发出来,使学生的职业认知加深。

值得强调的是,文化如同一条河流,传统文化一方面代表着过去,一方面又具有流传性,任何文化的产生都不会是凭空的,不可能完全脱离过去,文化既有发展的需要,也有继承的需要。高职文化和国家整体文化均是如此。作为一种客观存在,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很强,其在人们的头脑和社会中潜藏,影响着人们的文化创造活动。在过去的某个时期传统文化被创造出来,经过历史洗礼逐渐成熟和完善起来,不仅使当今社会受到影响,还会向未来延续。总之,我们要从文化自觉的角度出发,善于多层次、全方位地挖掘传统文化中的优势因素,理论联系实际,在职业文化培育的过程中应用理论,使高职职业文化日益完善起来。努力建设高职职业文化,使学生的职业素养提高,增强社会责任感,提高就业竞争力,促进学生自身和高职院校两者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双赢”。

[1] 龙承海,周劲松.推进高职院校职业文化建设的途径[J].中国高等教育,2009,(21):47-48.

[2] 张 衡.基于文化自觉的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J]. 江苏高教,2009,(3):131-132.

[3] 费孝通.费孝通论文化与文化自觉[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7.

[4] 蒋建业.从文化求索到文化自觉和自信[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2):186-188.

[5] 谢 军,颜晶晶.加强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促进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4(5):109-111.

[6] 施福新.文化自觉视角:高职院校学校文化的构建[J]. 江苏高教,2011,(4):139-140

[7] 王 琦,陈云涛.文化自觉: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Effect Factor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to the Occupational Culture Cultivation in Vocational College ——Analysis based on cultural consciousness

ZHEN Jing
(Huzhou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Huzhou 313000, Zhejiang, China)

This paper reviews the cultural difficulties faced by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consciousness, and puts forward the necessity of drawing on traditional high quality culture for occupational culture cultiv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t the same time, it combines the analysi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high quality culture, and tries to find out its impacts on occupational culture cultiv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hrough several factors such as “practical statecraft”, “integrity”, “ceaseless self-improvement”, “knowledge by acquaintance”, “harmony” and “innovation”, in order to better improve students professionalism and promot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vocational colleges.

cultural consciousness; traditional culture; vocational occupational culture; influencing factors

G710

A

1673-9272(2013)02-0113-04

2012-11-20

甄 晶(1980-),女,浙江湖州人,湖州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本文编校:李浩慧]

猜你喜欢

院校职业高职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战“疫”期间基于高职线上教学的分析与思考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如何将微课融入高职钢琴课堂教学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