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尖肥厚型心肌病误诊为冠心病一例
2013-01-21赵禹曹莉
赵禹 曹莉
(济南军区青岛第一疗养院一区二科,266071)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误诊为冠心病一例
赵禹 曹莉
(济南军区青岛第一疗养院一区二科,266071)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冠心病;误诊
1 病例报告
患者,男,58岁,2年前因活动后心悸、气促、心前区疼痛半年到当地医院就诊。行心电图检查示Ⅰ、Ⅱ、V2~V5导联ST段下降0.1mV,V2~V6导联T波倒置,超声心动图未发现异常。少量饮酒,不吸烟。以冠心病诊断收治入院,予以扩冠、营养心肌治疗(具体不详),口服单硝酸异山梨酯片40mg,2次/d,因工作原因拒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治疗3d症状好转后出院。遵医嘱口服复方丹参片3片,3次/d,阿托伐他汀20mg,1次/d,阿司匹林肠溶片100mg,1次/d治疗。偶于劳累后出现心前区不适感,休息后持续数分钟自行缓解,未再次就医。
疗养员来我院疗养时一般情况好,精神、饮食佳,二便正常。查体:BP130/80mmHg(1mmHg=1.133kPa),T36.5℃,P78次/min,R15次/min。查心电图同上,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收入院疗养。入院后第5天,于运动后出现心前区疼痛,呼吸困难,无恶心、呕吐,无腹胀、腹痛。自行舌下含服速效救心丸10丸无效。医生赶到后,予鼻导管吸氧6L/min,查体:疗养员强迫坐位,手捂胸口,急性面容,颜面潮红。BP160/95mmHg,P82次/min,颈静脉不怒张,双下肢不水肿,心律齐,心尖部可闻及2级收缩期杂音。两次舌下含服硝酸甘油0.6g后无效,急送上级医院诊治。到院后,急诊行冠脉造影,未发现明显狭窄部。WBC9.3×109/L,中性粒细胞71.9%,尿常规:潜血(++),肝肾功能正常,心肌酶正常,血尿淀粉酶正常。心脏超声:各房室内径在正常范围,室壁不厚,各瓣膜开放闭合可。行心脏MRI发现室间隔的前下部心肌厚度为18mm,心尖部最大室壁厚度/基底部最大室壁厚度>1.5。遂以肥厚型心肌病收治入院。医院予以ATP40mg+肌酐200mg+辅酶Q1010mg+1,6-二磷酸果糖10mg+质量浓度为0.05g/mL的葡萄糖250mL静滴,维拉帕米80mg,2次/d口服,2d后症状好转出院。
2 误诊原因及避免方法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属于原发性肥厚型心肌病中的特殊类型,肥厚的心肌主要位于前侧壁心尖处,室间隔基底部却多无肥厚。该病首先于1976年由日本学者Yamaguchi报道,其病因尚不清楚,多认为是一种常染色体相关的遗传性疾病[1]。常不伴有左心室流出道动力性梗阻和压力阶差,病理生理改变是左室舒张期顺应性降低,舒张功能不良和血液充盈受阻[2],因其是心尖部肥厚,左室流出道一般不受影响,没有流出道梗阻表现,多没有明确的临床症状,此例以劳累后出现心悸、胸痛为首发症状。心电图表现为,左侧胸前导联出现巨大的倒置T波,貌似“冠状T波”,伴ST段压低,左室高电压,临床上伴有心绞痛或不典型胸痛,易被误诊为冠心病。本例疗养员心肌肥部位位于室间隔的前下部及其附近的心室壁,超声检查难以精确测定此处的室壁厚度,以致延误诊断。但两者仍有临床上的区别,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自觉症状轻微或缺如,但心电图改变“缺血”严重,两者不符时应该考虑到本病。心尖肥厚型心肌病心电图R波呈高电压,ST-T改变多固定在心前导联上[3],变化较小,而冠心病患者T波倒置的导联上R波多是较低的,T波亦无前者“巨大”,ST-T改变的范围较广,可随冠状动脉供血改善而好转。所以,临床上对中年男性,无症状出现胸痛、气促,左胸导联出现深而倒置T波、ST段压低、左室高电压,特别是经过扩冠、抗凝、营养心肌治疗后,症状无好转的患者,要特别注意患有心尖型心肌病的可能。
为了减少误诊心尖肥厚型心肌病,作为疗养科的基层医务工作者要重视临床基本功,采集病史及查体要细致、准确、全面,以获取最有价值的信息。对辅助检查结果,如心电图要进行综合分析判断。提高对冠心病及非典型心肌病的认识,另外要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抛弃惯性思维和习惯模式,头脑中要熟悉疗养院非常见病的特点,不断提高诊断的正确率。
[1]周艺,赵新华,苏炳新.心尖肥厚型心肌病45例临床分析[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0,18(11):1667.
[2]鲍敏,刘燕.10例心尖肥厚型心肌病诊断及误诊分析[J].吉林医学,2010,31(32):5781.
[3]陈国伟,郑宗锷.现代心脏内科学[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787-788.
1005-619X(2013)10-0944-01
2013-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