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迹象论在现代招贴设计中的实践与应用

2013-01-18石岭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3年6期
关键词:迹象方格肌理

石岭

一、招贴的概念

招贴又称招贴画,是一种信息传递艺术,也是一种大众化的宣传工具。多是贴在街头墙上、挂在橱窗里的大幅画作,以其醒目的画面吸引路人的注意。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东西文化日益频繁交流与融合,以及现代科技、文化、艺术、现代广告给招贴带来的新观念,招贴已不再受某种风格的流派的约束,设计家突破各种常规,在注重信息传达功能的同时,更为注重独特风格的发展和富有创意的设计。

二、迹象的概念

迹象:“迹象”亦作“迹相”。指表露出来的不很显著的情况,可借以推断过去或将来。

清,周亮工《庚子重九杂感》诗:“迹象本难明,隐约寸心许。”郭沫若《十批判书·庄子的批判》:“宇宙万物认为只是一些迹相,而演造这些迹相的有一个超越感官、不为时间和空间所范围的本体。”由此可见,古往今来,迹象一词对于大众并不陌生。

虽然迹象一词在中国古典艺术理论和艺术创作中都有出现。但在钟孺乾《绘画迹象论》一书中是作为新的绘画研究理论来探究的,并且提出“迹+象+x=画”这个理论。

“迹”是指艺术家手工或者半手工机械的操作痕迹,即以工具作用于材料留下的痕迹。“象”是指艺术作品的色彩和形象。以画为例,“迹”指画中的多种绘画元素,它包含色彩、笔墨、笔触、肌理、质感、线条等等,也包括绘画材料在内的迹理因素;“象”指画面的间架结构,和画面中表现对象的形状与态势,它包括轮廓、形象、造型、构成等,就连绘画材料的边缘和角线也包括在内。

迹象论认为,“迹”、“象”是绘画的两个基本元素。衍生一下到招贴设计中去,把招贴看做是一幅完整的绘画,也可以得出招贴是由“迹”与“象”两个基本元素构成,再加上一些情感、观念、境界等抽象的x元素。“迹”、“象”、“X”这三大因素紧密结合,一幅完整的作品才能诞生。它们的关系是紧密相连、相辅相成。

迹象论中认为的“迹”与“象”。“迹在象中,象由迹生;迹为象之迹,象为迹之象;象即是迹,迹即是象。迹象统一便是“迹象”。这就是它们紧密相连,相辅相成的写照。

三、迹象在现代招贴设计中的实践与应用

迹象论里“缺损与弥合”里提到过,如果要从密密麻麻不计其数的星群中辨认出“人马”、“天蝎”等抽象的星座来,就必须依靠“迁想妙得”,用视觉想象来弥合严重缺损的形象轮廓。就像中国围棋的视觉原理,要求棋手把纷繁的点连成线或片,一颗棋子的落定,就改变了线和片的格局。视觉的假想非常活跃,而且错综复杂。眼睛可接受一些不连续的线条的图形,然后通过想象使图像完整起来。

图一

图二

刚理解的“迁想妙得”,现在运用到招贴上,就有了实在的物象。图一是一张电影节的招贴,看到第一眼,就是许多密密麻麻无序的小方格,这些方方正正的小方格就是我们迹象论中“迹”的表现。虽然小小的方格在白纸上显示不出什么特别的含义,但是许许多多的方格,有排列的变化,有颜色的变化,看似乱序,实则是有规律的排列。这些方格本身是迹,而他们运动的方向与疏密也是一种迹,这种视觉的感官,在白纸上造就了“象”的呈现。在看到这幅图案的时候,往往不会注意观察有多少个什么颜色的小方格在图案什么位置,而是在看到图像的第一反应是它像什么、想要表达什么。人们的眼睛看到这些元素通过大脑的想象使图案呈现出来,这就是要传递给大脑的信息。图中许许多多个蓝色、黑色小方格的“迹”所排列组成的“象”:一只睁开的、全神贯注凝望的大眼睛,这个“大眼睛”就是大脑经过“迁想妙得”之后,整合的信息所得出的像。

用同样的原理来思考,如果这些小方格变成了线条呢,那会不会是一样的结果。某些迹的表现方式的变换,是否也会影响对迹的判断。不过答案很明显是一样的。迹的变换改变不了它的属性,所以有些迹不仅仅是元素,也可以是丰富多彩的线条,或是满足其他的条件和因素的原件。就此得出结论:迹也可能是线条,是一种蜿蜒曲折的线,也可能是一种刚劲有力的线,是粗壮的线也可能是单薄的线。

单看图二这幅由密密麻麻细线所组成的画面都是“迹”的痕迹,一根一条的无序散开排列,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但从另一个角度所观,它所呈现的是一只鞋印,那么这只鞋印也就是“象”了。那么这“象”所含蓄表达“X”的含义,继续发挥自己的主观想象,把这些排列的线条看做是地理中的等高线,等高线能反映地表起伏的势态和地表形态的特征。潜在的含义是,这双鞋跋山涉水,历经路途的坎坷,主人穿着这双鞋游历大千世界,每一步都留下坚实的脚印。

在迹象论中,象由迹生;迹为象之迹,象为迹之象;象即是迹,迹即是象;迹象统一便是“迹象”。这句话就是这样理解的。

在迹象论中,提出过一种“以迹破象”的类型,认为是对视觉的较为“礼貌”的干扰。有些理论认为“迹”已不只是“象”的填充物,而是突破与象,在完整的象里,独立地担当着每一个个体,这每一个个体或是元素无规律无组织地排列组合在一起,形成的象已经大大超过了个体之和。迹与象也不分你我地展现在一起,看到的象与临时生成的象重叠无序交叉的组合。就这样每一个灵动的单元迹象组成了虚幻迷蒙的整体迹象,这也就是常常被指为“阳光”的迹象错觉,它证明视觉干扰可以达到引人“迁想妙得”的程度。

另一种类型“以象破象”,画面中的单个的象相当密集,而且形状错综繁杂,在单位时间里,眼睛扫描画面的工作就会超出负荷,象与象之间就出现了内部干扰,这种干扰是不同象之间的难分难舍,给眼睛所造成视觉压力,同时也带来了疲劳和消耗。这种疲劳与消耗形成了不同的视觉对比与差异,这就是“以象破象”。福田繁雄的招贴设计就是这样的视觉冲击,观者已分不清自己眼球追踪的是黑色象还是白色象,在象里这些线条的共生,使观众无法确定地分清两者之间的确准关系,象与象的内部干扰就是“以象破象”。

最后说到的是,除了看到物象之外的迹,就是质感,让痕迹说话。在艺术表达精神境界成为高雅追求之后,质感成为跳出对应物象的元素,并且直接加入到画面的迹象整体中去。印象派绘画的质感,就是把多类别、多层级的痕迹肆意暴露,以便把视觉活力集中到材料形态所携带的心理刺激上来。这种厚厚的质感实际上增加了视觉的维度,使平面的招贴有了浮雕式的力度,而它实际呈现的迹象状况又与浮雕完全不同。这就使得面对作品的人产生别样的“迁想”,这些迁想与画面上实际表现的物象,关系已经没有那么密切了,而单纯从材质本身散发出来的味道更加有吸引力。

有些材质、肌理,或痕迹在画面中所表现出来的视觉张力,会比整个“象”所表现的张力更加有力和有味道。

一些以音乐为主题的招贴,所用材质是纸,用纸质品的裁剪、拼贴、镂空方法,而达到了意想不到的视觉效果,光的投影效果使钢琴立体起来,画面显得生动有趣且富有亲和力。而另外一些肌理的招贴,比如NIKE的广告就是用一幅NIKE鞋的油画来展现,这种油画肌理不同于平常所见的招贴,观众能看到油画画笔的颜料和布面相互作用的痕迹,还能看到颜料的排列组合效果,这些都能达到吸引眼球的目的。材质不同的质感和媒介不同的肌理造就了不同的象,在不同大众的感官下,引起不同的共鸣。

质感就是让痕迹说话。绘画有质感,招贴同样也能产生质感,都是通过制作的痕迹产生视觉冲击和心理感应。在迹象论里,质感就是迹感,它可以是整个画面的全部,也可以是某个特定对象的局部。在“X”的作用力下,它就成了某种印记,不仅增加了表现力,而且带出了特殊的情感和观念。

在迹象论里,还可以用很多的方法来诠释,招贴设计的“迹”与“象”之间的关系,在这里就不一一举例了。

四、结束语

钟孺乾教授的《绘画迹象论》“信息干扰”一节中说过,就因为干扰造成了障碍和悬念,所以反而引人注目,而引人注目正是招贴画的首要动机。迹象论中很多新思想和新思维方法对设计者在以后的设计中,起到敲门砖的作用,使阅读者受益匪浅。新时代设计者要用新的迹象和新的表现方法来创作更好的招贴设计,来美化和丰富我们的生活。

[1]钟儒乾.绘画迹象论[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

[2]朱国勤.现代招贴艺术史[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

[3]张永年.现代招贴广告设计[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

[4]中央美院美术史系.中国美术简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猜你喜欢

迹象方格肌理
肖静媚
迹象
方格里填数
方格里填数
肌理的感受与表达
新媒体时代CG插画的迹象表现
渗入肌理,豁然其妙——以2019年高考全国卷为例谈古诗如何细读
感受肌理
分方格
器之肌理,物之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