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客在港剧中几经变脸
2013-01-17
本报驻香港特约记者 易铁楠所谓戏如人生,香港影视剧里的内地移民形象,正是港人对内地人态度的一种折射。随着时代的推进,几十年来,港剧中的内地人形象也经历了数次重要“变脸”。若论早期的内地人经典代表,一定是1979年港产电视剧《亲情》中的阿灿。上世纪70年代末,香港经济快速发展﹐逐渐过渡到现代化的工商业大都会。港人不自觉地产生一种文化优越感,俯视内地人的角度也在此时确立。当时许多内地人给人的印象多是无知的大乡里:知识水平不高,常在社会上碰壁。在《亲情》中,阿灿性格愚昧、急功近利且食量巨大(一口气能吞30个汉堡)。这种定位垄断了那个时代的新移民形象。“阿灿”甚至一度成为内地人的代名词。上世纪80年代,香港回归问题提上社会议程,港人内心的某些不安全感反映到电影中,促成以《省港旗兵》为代表的一系列作品。在这些电影中,内地人被打造成威胁社会安定、不受欢迎的破坏分子。港人心中的“大圈帮”,就是拿着AK—47四处打劫金铺的内地人。“省港旗兵”甚至成为跨境持械抢劫者的代名词。不过自90年代开始,香港人面对“表叔”的心态从嘲弄转向出现好感。电影《新扎师兄续集》中的周润发,饰演一名从内地来港的医生,本性善良而单纯。这在当时开创了先例。在1990年推出的《表姐,你好!》(海报如下图)中,郑裕玲饰演的内地表姐对港式生活很陌生,导致笑话频出。这一角色依然有“大乡里”的味道,但做人做事讲原则,骨子里透出可爱劲儿。电视剧方面,亚视拍摄的《我来自潮州》,讲述内地人在港发奋图强的奋斗故事。主角陈庭威的经历让人第一时间联想到香港首富李嘉诚。直至2007年香港回归十周年的纪念作品《岁月风云》,其中塑造的内地人形象已基本告别“北姑”或“悍匪”,转而设计了知识分子、实业家甚至高干子弟等角色。近几年,自从内地推出赴港澳个人游政策后,香港与内地的民间交流日渐频繁,香港媒体也经常报道有关内地人的新闻,如抢水货、孕妇争床位、地铁内大小便等,几乎一面倒都是负面消息。这种“审丑倾向”再次投射到艺术创作当中,内地人的影视形象多少出现倒流趋势。前不久,香港无线电视台播出的《法网狙击》,就将内地双非孕妇塑造成霸占产房,在医院内横行无忌的恶民。可以说,香港片中的内地人,每10年都会改变。香港资深编剧孙浩浩近日在香港《文汇报》上撰文表示,自己身为香港电视人,会尽量规避剧本中的敏感话题,以免加剧两地矛盾,但不讲不提,并不代表不存在。他表示,“要改变这一现实,不是三两年就能做到的。期待下一个十年,能再次见到正面的内地角色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