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奥运会中国男篮与对手进攻能力差异研究
2013-01-17杨秀丽
赵 军,杨秀丽
(1. 晋中学院体育学院,山西晋中030600;2. 山西大同大学体育学院,山西大同037009)
纵观中国男篮在伦敦奥运会篮球比赛中的表现, 虽然在首战与西班牙队的比赛中表现出了一定的竞争力, 但是从全部比赛及统计数据来看, 中国男篮与对手之间还是存在着较大差距的, 尤其是在进攻方面还存在着许多值得研究与探讨的问题。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伦敦奥运会中国男篮所参加的五场比赛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查阅了与本选题相关的文献20余篇。
1.2.2 录像分析法。仔细观看了本届奥运会中国男篮所参加的五场比赛,并对相关内容进行了整理分析。
1.2.3 比较分析法。 参照国际篮联(FIBA)网站以及伦敦奥运会官网公布的技术统计数据, 并对其综合的进行了比较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投篮得分情况分析
篮球比赛的目的是将球投入对方篮框中得分,并阻止对方获得球权和得分, 可见投篮得分才是篮球比赛的最终目标[1]。中国队在所参加的五场比赛中, 总的投篮数是279 次, 投中111 次, 命中率为39.8%, 场均得分是62.6 分; 而对手总的投篮数是365 次, 投中165 次, 命中率为45.2%, 场均得分是87.8 分,见表1。以往研究结果显示, 篮球比赛中投篮出手次数的多少与得分的影响呈正相关[2], 中国队投篮场均比对手少出手17.2 次, 所以场均得分少于对手也在情理之中。在2 分球、3 分球和罚球方面,除了3 分球的命中率仅比对手少0.6 个百分点以外, 其余两项均和对手差距较大, 分别相差8%和9.5%。尤其是罚球, 中国队的命中率只有59.8%, 排在12 支参赛球队的倒数第二名。在和西班牙队的比赛中, 中国队的罚球命中率更是创下新低, 只有47%。投篮的次数和命中率与对手存在较大差距, 原因主要有三: 一是中国队后卫队员控球时间较长,并且球在队员之间传导时经常停顿, 球的运转缺乏流畅性, 对手有充足的时间来调整防守, 再加之传球意图过早暴露, 造成对手抢断, 丧失了许多进攻机会;二是在对手压迫式的防守下, 中国队将球由后场推进到前场三分线附近用时较长, 往往要用去十四、五秒钟,留给组织进攻的时间太少,最后只能导致队员投篮动作变形, 仓促出手, 严重影响了投篮的命中率;三是中国队队员有威胁的穿插跑动、突破和策应较少, 掩护质量较低, 不能制造出较好的投篮机会。
2.2队员得分能力分析
队员得分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篮球比赛的结果[3]。中国队在参加的五场比赛中, 除去中国队和澳大利亚队的比赛得分上双的人数相同外, 其余场次比赛得分上双人数均少于对手,见表2。赛前估计, 在中国队有可能“拼”下的比赛场次中(中国队:俄罗斯;中国队: 巴西;中国队: 英国), 得分上双的人数却远远落后于对手, 分别为1:4,2:5,2:5。即使在中国队和澳大利亚队比赛得分上双人数相同的情况下, 得分在5-10 分区间内的人数仍落后于对手, 仅为1:4。在每场比赛中, 对手得分在5 分(包括5 分)以上的队员都超过了本队队员总数的一半, 有三场比赛得分在5 分以上的队员甚至达到了9 人以上, 而中国队仅在与巴西队的比赛中得分超过5 分的人数达到了最高的7 人。得分在0-5 分(不包括0 分)的队员, 所得分数不是“捡漏”所得, 就是“昙花一现”所得, 不能够保持较长的时间。中国队主要得分队员较少, 对手防守的压力就会减小,这样势必会增强对手进攻的士气, 比赛的失利也就“顺其自然”了。
表1 伦敦奥运会中国男篮与对手得分情况数据比较
表2 伦敦奥运会中国男篮与对手队员得分能力比较(人)
2.3失误、助攻、快攻得分、进攻篮板球及二次进攻得分情况分析
中国队场均失误要多于对手4.8 次, 场均失误送分要比对手多8.4 分,见表3。通过录像观察, 主要原因是在对手强力量对抗的压迫式防守下, 中国队队员控制球和支配球的能力明显不足, 被对手抢、断、打后直接造成失分。在与澳大利亚队和英国队的比赛中尤为明显, 在对手凶悍的防守下, 中国男篮失误分别高达19 次和15 次。与英国队的比赛中, 中国队的失误就送给了对方22 分。在助攻方面, 中国队场均要比对手少近14 次之多。助攻是衡量球队战术意识和队员战术配合能力的重要依据,巧妙、及时的助攻会使球队攻击力大大增加[4]。通过观察录像发现, 中国队助攻次数远远少于对手的原因有四: 一是在球进入前场之后, 中国队有威胁的传球不多, 大多数队员的跑动只是接应式的移动,根本威胁不到对方的篮框;二是制造的有效掩护较少,掩护是当今比赛中使用最频繁的进攻战术之一,有球掩护的直接得分和无球掩护后的创造机会得分都是进攻得分的有效手段, 中国队有效掩护少的主要原因在于掩护质量不高, 掩护后无法摆脱对手的贴身防守, 而对手通过高质量的掩护之后, 常常创造出无人防守的空挡投篮机会[5];三是由于对手凶狠的防守, 使得中国队员没有较好的突破机会,有时甚至根本突破不了对方的防守;四是因为中国队中锋策应能力较差, 在遇到包夹时勉强出手, 而没能把球及时地传到位置较好的同伴手中。
表3 伦敦奥运会中国男篮与对手场均失误、助攻、快攻得分、进攻篮板球及二次进攻得分情况比较
在快攻方面, 表2 显示, 中国队场均快攻得4.6分, 对手场均得12.6 分, 中国队与对手相差8 分。快攻是最容易的得分方式, 恰恰中国队没有很好的把握住。快攻的主要来源之一就是防守篮板球, 通过比赛技术统计可知, 中国队参加的5 场比赛中,只有一场的防守篮板球数和对手相同, 其余四场都少于对手, 究其原因, 问题主要存在于抢篮板球的意识和观念上。我们的队员缺乏每球必抢的意识,尤其是外线队员的篮板球意识较差, 更多的是在“等”球落到自己的手中。另一个影响快攻的因素是球从后场到前场的推进。中国队在后场得球后, 由于受到对手的干扰, 往往是由后卫队员运球过前场,这时我国后卫队员注意力主要是集中在如何保护好球不让对手断掉上, 而忽视了前场处于有利位置的队员, 从而延误了快攻的时机。
在进攻篮板球和二次进攻得分方面, 中国队场均比对手少抢10.4 个前场篮板球, 二次进攻得分场均比对手少得11.4 分。只有多抢进攻篮板球才能增加二次进攻的次数, 然而进攻篮板球正是中国男篮最大的短板, 在五场比赛中, 有四场进攻篮板球与对手的差距是在十个以上, 差距之大, 在今后的训练比赛中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2.4战术打法分析
本届奥运会中国男篮是以“内线为主, 内外结合”为主要战术打法来完成比赛的。但是从实际比赛来看, 中国队攻击点比较单一, 内外线没有有效的结合起来。在姚明时代, 中国男篮有姚明、易建联和王治郅三大中锋, 姚明有着比较稳定的场均得分, 并且有着非常出色的助攻策应能力, 在遇到包夹的情况下能够通过自己的得分和助攻来盘活整个进攻, 所以那个时候中国队内外线结合的比较好。但现在姚明已经退役, 王治郅年龄偏大, 内线只剩下了易建联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中锋。虽然易建联的得分能力毋庸置疑, 但是在助攻策应方面则和姚明有着比较大的差距, 内线把球传不出来, 外线又没有较强的攻击能力, 从而导致内外线不能有效的结合起来。在现有中国男篮的阵容中, 除了易建联能够自己制造比较好的得分机会之外, 其他队员在这方面的能力较弱, 而其他队员具备的是比较好的接球投射能力, 所以中国男篮更应该通过大范围的穿插跑动、高质量的掩护、及时的中锋策应和有效的突破来破坏对手的防守, 制造出更多的空位投篮机会, 使我们队员较好的投射能力能够得以发挥。
从本届奥运会男篮比赛来看, 快速的由守转攻是篮球发展的一个明显趋势。例如俄罗斯队和中国队的比赛, 就多次出现俄罗斯队在抢到后场篮板球之后, 只用十秒钟左右的时间便完成了进攻。这样的节奏既不是快攻, 又没有完全落成阵地。对于防守来说, 快速攻守转换时容易漏人; 对于进攻来说,快速攻守转换时利用对手盯人不紧容易得分。恰恰在这两方面中国队都做得不尽人意。
3 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斗志旺盛, 拼劲十足等优良品质在本届奥运会中国男篮身上得到了很好的延续。但是在技术指标上, 中国队总的投篮次数、命中率、场均得分、得分上双人数、失误、助攻、快攻得分、进攻篮板球、二次进攻得分等方面都与对手有着较大的差距。在战术打法上, 首先, 中国队攻击点单一, 并且没有能通过传球、移动、策应和突破有效地把进攻组织起来, 导致投篮出手次数远远落后于对手。其次, 由守转攻的速度较慢, 把大量的时间浪费在后场到前场的推进中, 错过了许多快攻的机会。在身体对抗上, 中国男篮队员力量较差, 在强对抗的比赛中, 不能从容的完成动作。
3.2建议
1) 在向欧美强队学习的同时重拾已被丢掉的“快、准、灵”的传统打法, 根据中国男篮现有队员的自身条件, 确立自己的技战术风格。
2) 在训练中, 首先要重视队员力量的训练, 提高队员的身体对抗能力。其次要加强队员投篮基本功的训练, 提高在强干扰下完成投篮得分的能力。第三, 加强篮板球意识和整体篮板球意识的培养。在比赛中, 首先要鼓励对抗, 同时聘请国外裁判执法。其次, 避免球在后卫手中时间过长, 减少运球,增加传球。第三, 加快由守转攻的速度, 强调快攻得分。第四, 加强中锋策应能力的培养。第五, 增加战术基础配合的运用。
3) 重视青少年队员的科学培养。首先培养青少年队员要怀着批判继承的态度来进行。其次, 内外线队员的培养要同样重视, 全面培养。
[1]张松奎. 对近两次奥运会中国男篮与竞争对手攻防能力的对比研究[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9,32(6): 115 - 117.
[2]黄毅. 从近三次世界大赛析中国男篮攻防技战术的差距[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6,32(4): 71 - 74.
[3]闫艺, 孙世明. 北京奥运会中国男篮与世界强队的差距分析及反思[J]. 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 2010,25(3): 108 - 112.
[4]刘岗. 关于近2 届奥运会中国男篮攻守能力提升的研究[J].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2,24(1): 77 - 80.
[5]罗勇. 第29 届奥运会中国男篮进攻技战术指标比较研究[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9,35(6): 62 - 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