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溶强发育区桥梁基础设计研究
2013-01-17王德华
谢 珲,王德华
(中铁工程设计咨询集团有限公司桥梁工程设计研究院,北京 100055)
1 概述
南广铁路是以客为主的客货混运铁路,旅客列车设计行车速度目标值250 km/h,其中桂肇段全长284.92 km。该段岩溶发育区桥长约25.6 km,大部分为强发育岩溶。针对岩溶不同特点,采用明挖基础、钻孔灌注桩、打入桩等相应的桥梁基础类型和恰当的岩溶处理措施,既可确保桥梁基础安全,同时可避免出现施工安全问题,保证施工顺利进行,使工程投资和工期可控。结合南广线岩溶桥梁基础设计,研究探讨岩溶强发育区桥梁基础设计方法和辅助处理措施。
2 岩溶强发育区桥梁地基特点
岩溶强发育区桥梁地基特点突出表现为线岩溶率高、溶腔大、呈串珠状、覆盖层中存在强透水层等。部分溶洞上下连通性好,为地下水与地表水之间流通提供了有利途径,形成强透水带,岩溶水富集。个别桥梁处于砂岩与灰岩结合带处,土洞发育,存在竖向高度大于90 m的溶蚀深槽。南广铁路典型岩溶强发育区桥梁的地基特点见表1。
表1 典型岩溶强发育区桥梁地基特点统计
3 稳定性评价和分析
基础设计前须对地基稳定性进行评价,并对桥梁基础进行稳定性分析。
3.1 地基稳定性评价
稳定性评价的目的是根据岩溶发育强烈程度,选择合理的基础类型,确定恰当的岩溶处理辅助措施。线岩溶率是岩溶地基稳定性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表2),某桥墩所在地基的线岩溶率=(该墩所有地质钻孔中的累计溶洞高度/灰岩累计总进尺)×100%[1]。
表2 岩溶地基稳定性与线岩溶率
土洞由于没有顶板岩层,容易受地下水、动荷载等外部因素影响而向上扩展,从而破坏地基稳定性[2]。如岩土交界面存在土洞,应视其规模相应评价为不稳定或极不稳定。
3.2 桥梁基础稳定性分析
桥梁基础稳定性包括覆盖土层稳定性及桩底持力层稳定性。覆盖土层的稳定影响施工安全及进度,同时也影响桩侧土抗力、桩基水平刚度及明挖基础安全。桩底稳定性直接关系到持力层确定,合理确定持力层既可确保桩基础安全,同时不致造成桩太长而增加投资。
4 基础类型选择和持力层稳定性分析
岩溶发育区桥梁基础的设计,应根据地基稳定性评价、溶洞发育形态、上覆土层性质、桥墩荷载等诸多因素综合考虑,本工程岩溶区桥梁的基础形式有明挖基础、钻孔灌注摩擦桩、钻孔灌注嵌岩桩、打入钢管桩。
4.1 明挖基础
地基评价为稳定时,可采用明挖基础。覆盖层很浅的,基底直接置于灰岩岩面,岩面表层溶沟、溶槽可补块处理,浅层较小溶隙采取揭盖灌混凝土填充处理。
中等稳定时,一般需保证基底以下20 m范围内无溶洞。若20 m范围内存在单个小型溶洞时,需满足顶板厚跨比大于2,顶板厚度大于5 m,否则应参照图1分析顶板附加应力,确定安全的覆盖层厚度,必要时对溶洞进行注浆加固处理。
图1 摩擦桩持力层稳定性分析图示
明挖基础经济性好,但地基评价为不稳定时不应采用。
4.2 钻孔灌注摩擦桩
地基评价为稳定时,可采用摩擦桩。中等稳定时,一般需保证桩底至溶洞顶大于20 m,对溶洞及桩底土采取注浆加固措施后,该距离可缩短至12 m。摩擦桩持力层的稳定性分析,可采用群桩沉降计算的模型[3,4]。
图1中σ为群桩桩底平面处的最大压应力,σ0为群桩桩底平面处土自重应力,σz0为溶洞顶板上土自重应力,σz为溶洞顶板上附加压应力。σz=α(σ-σ0),α为应力系数,可参考群桩沉降计算查表取值。溶洞内无填充物或填充物无承载力时,计算的σz一般应比σz0小一个量级(即σz<0.1σz0),否则应对溶洞顶板进行检算;溶洞内填充物具有承载能力时,σz小于洞内填充物的容许承载力可认为是安全的。受承台尺寸、桩基长度、土层情况、地下水情况影响,具体情况应具体计算,经对本线32 m跨度简支梁基础的统计分析,当桩底至空洞的距离Z大于20 m时是较安全的。
摩擦桩桩底溶洞的处理,一般采取钻孔灌沙、注浆填充固结的方式,必要时可对桩底土层进行注浆加固。由于摩擦桩无需击穿溶洞顶板穿越溶洞,施工进度快、风险小,成孔成本也较小,但当地基评价为不稳定、中等稳定且覆盖层较薄时应按嵌岩桩设计。
4.3 钻孔灌注嵌岩桩
嵌岩桩具有安全性高、稳定性好的特点,是本线岩溶强发育区桥梁广泛采用的桩基形式。
(1)桩底溶洞顶板安全厚度研究
溶洞形态千变万化,而钻孔又仅仅是管中窥豹,溶洞形状、顶板岩层节理裂隙分布及胶结情况很难完整确定。文献资料中常用的计算模型有拱模型和梁板模型[5,6],经比较,按拱模型计算的顶板厚度较小,考虑到目前地勘手段的局限性,为安全起见,按梁板模型来分析顶板安全厚度。经对单向板模型进行抗弯、抗剪、冲切验算后,发现大跨径溶洞顶板抗弯是控制顶板厚度的主要因素。
若桩底上覆土层厚度25 m、桩径1.25 m、单桩竖向力6 000 kN,假定弱风化灰岩抗压极限强度30 MPa、抗拉极限强度1.8 MPa。将不同的溶洞跨度条件下,顶板自重、上覆土层自重对顶板产生的拉应力σ1与桩底荷载产生的拉应力σ2进行对比,可得出相对安全合理的顶板厚度。
图2~图5的对比数据显示,顶板厚度3 m时,上覆土层及顶板自重产生的拉应力σ1与桩底荷载产生的拉应力σ2较接近,σ2数值大且随溶洞跨径增长快,可见顶板厚度3 m时安全系数小;而当顶板厚度增大到5~6 m时,σ2将远小于σ1,当σ1已经接近灰岩极限抗拉强度时,σ2仍然维持在较低应力水平且随跨径增长缓慢(占总应力的12%~15%)。
通过计算统计,弱风化灰岩顶板厚度大于5~7 m(4~5倍桩径)时,可作为常规简支梁桥理想的桩底持力层,该结果也与以往工程推荐的经验值吻合。
图2 顶板厚度3 m时拉应力对比
图3 顶板厚度4 m时拉应力对比
图4 顶板厚度5 m时拉应力对比
图5 顶板厚度6 m时拉应力对比
(2)特殊情况下持力层厚度研究
穿越多层串珠状溶洞且各层溶洞顶板均较薄的桩基,可能在钻孔深度范围内无法找到合适的持力层。岩溶区桩基施工时的漏浆塌孔可能破坏上覆土层的摩阻力,薄顶板能否提供有效端阻又存在不确定性,这时较保守的设计就是让各层溶洞顶板的累计有效侧阻Σf>单桩竖向荷载P。即相当于将《铁路桥涵地基和基础设计规范》(TB10002.5—2005)中柱桩容许承载力[P]=R(C1A+C2Uh)修改为[P]=RC2Uh[7]。
弱风化灰岩属硬质岩,地质资料中完整灰岩抗压极限强度都大于30 MPa,但层厚较小的灰岩承载力却均进行了折减,如折减后灰岩抗压极限强度取15 MPa,C2取较差值0.02,当φ1.25 m桩穿越的串珠状溶洞顶板累计有效厚度达6 m时(层厚大于1 m的顶板计入有效厚度),桩基容许承载力约为7 540 kN,结果满足φ1.25 m桩承载力要求。为确保安全,本线设计时同时要求桩底所在顶板厚度不小于3 m。鼎湖特大桥串珠状溶洞处桩基设置如图6所示。
图6 鼎湖特大桥串珠状溶洞处桩基设置(单位:m)
(3)嵌岩桩设计注意事项
由于溶洞的复杂多变,嵌岩桩经常采用不等长桩,不等长桩各桩受力不均匀,短桩受力更为不利,桩基计算时需将水平力及对应的弯矩反号重新组合后再计算一次,以防漏掉对短桩不利的控制工况;各桩入土深度值按桩顶至第一层溶洞顶板的深度取值;另外短桩刚度较大,承担的剪力也较大,设计时注意根据计算结果加强短桩桩顶处箍筋及主筋的配置。
周边钻孔溶洞形态相差太大时,应结合周边钻孔综合分析可能的溶洞形态,避免将石笋尖当作桩底持力层,必要时参考周边岩面高程确定本钻孔桩底高程。嵌岩深度要考虑岩面倾斜和表层风化等预留富余量。
4.4 打入桩
本线鼎湖特大桥跨越长利涌河道段上部30~45 m为软~硬塑状冲洪积层,冲积层下伏灰岩强溶蚀区,表现为串珠状溶洞,串珠状岩石层厚多为0.2~2.0 m,且大多小于1.0 m,灰岩强溶蚀区往下为巨型溶洞,单孔钻探深度达151 m未见底板,洞内充填物主要为软塑状粉质黏土,与灰岩强溶蚀区结合部位局部有空洞[8]。
由于覆盖层差、灰岩溶蚀强烈、串珠状溶洞顶板均很薄,所以找不到很理想的持力层。如采用钻孔灌注桩,施工时的漏浆塌孔将扰动破坏覆盖层,施工风险极大,成孔措施费用及工期不可控。经比选,该区域部分桥墩采用了24根φ0.8 m及32根φ0.8 m打入开口钢管桩。如图7所示。
图7 跨越长利涌段典型断面(单位:cm)
《铁路桥涵地基和基础设计规范》(TB10002.5—2005)中打入桩容许承载力公式未考虑开口桩的挤土效应及桩端闭塞效应,可将其修正为[P]=1/2(U∑αiλsfili+λpARα),其中λs为侧阻挤土效应系数,λp为桩端闭塞效应系数,根据以往试验研究成果[9],φ0.8 m的开口钢管桩λs取0.87,持力层深度与桩内径之比大于5时,λp取0.8λs。经计算,长利涌河道段钢管桩[P]在2 400~3 000 kN范围。
为保证桩端闭塞效应的发挥,使桩侧及桩底形成整体持力层,桩底应尽量不击穿溶洞顶板,而是支立于岩面或岩面附近,并对桩底与岩面之间空隙和桩尖钢管内5 m范围的土体进行注浆加固。对于已穿透溶洞顶板支立于下一层溶洞顶板上的桩,要求对被穿透的溶洞吹沙填充,同时对被穿透的溶洞顶板以上桩周覆盖层进行注浆封闭及加固。
经采用锚桩反力梁法对2根试验桩进行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竖向静载最大加载量可达6 000 kN,满足设计要求并留有安全富余。打入桩虽不是岩溶地区桥基的常规方法,但在某些特殊地段,既能避免钻孔时漏浆塌孔对覆盖层摩阻力的破坏及施工风险,也可节省成孔措施费。
5 岩溶强发育区桥梁基础辅助施工措施研究
岩溶区桥梁设计时,需根据基础类型、岩溶形态、持力层情况等确定岩溶处理辅助措施,才能估算岩溶处理费用。岩溶处理的常用措施有抛填片石夹黏土、单层或多层钢护筒跟进和注浆。
5.1 抛填片石夹黏土
桩基础穿越有充填溶洞或洞径较小的空洞时,采用抛填片石夹黏土稳固孔壁成孔的方法较经济,片石黏土比例一般采用1∶1。钻孔过程中应分层面填黏土和片石,经反复冲砸成孔。具体抛填数量可按图8根据溶洞高度H进行估算。有填充的溶洞可按空洞填充数量的60%估算[10]。
图8 抛填数量估算图示
5.2 单层或多层钢护筒跟进成孔
桩基础穿越单个大溶洞成孔较困难时,可采用单层钢护筒跟进。
溶洞顶板覆盖有软土、松软土及砂、卵砾石时,钻孔过程中容易发生漏浆坍孔、埋钻,可采用单层钢护筒跟进至岩面或不易坍塌土层。
桩基础穿越串珠状溶洞,单层钢护筒跟进成孔困难时,可采用多层钢护筒跟进方法成孔[11],各层钢护筒直径按10 cm逐级递增,内外护筒间以水泥浆填充。
5.3 注浆
溶洞较深不适合采用钢护筒跟进,而抛填后又难以成孔时,可采取注水泥浆预处理。注浆也适用于对基底一定范围内岩溶地基的加固。
当预判溶洞较大时,可先钻孔灌石子和砂后再注浆固结。为防止浆液流失造成浪费,应采用间歇注浆方式,使先注入的浆液与砂子初步达到胶结后再继续注浆。当注入率较大时可掺入一定量的粉土或粉煤灰,粉土掺入量<水泥质量的10%,粉煤灰掺入量为水泥质量的20%~50%。使用以纯水泥浆为主的单液注浆,水泥采用PO 32.5级水泥,水灰比为0.6∶1~1∶1。注浆压力为0.2~0.4 MPa(孔口压力表读数),终注压力0.2~0.5 MPa。当连续注浆10 min的注入率不大于5 L/min时,可终止注浆。
注浆量估算公式P=V×β×α/m,其中:V=A×L×η[12]。
式中P——注浆折合水泥质量,t;
V——岩溶注浆体积,m3;
β——岩溶中水泥结石充填系数,空洞β=1,充填溶洞β=0.7~0.2;
α——浆液损失系数,注浆加固范围较大时取1.1,范围较小时取1.2;
m——水泥结石率,根据溶洞充填物情况一般采用0.6~0.9;
A——注浆控制面积,m2,按最外侧的注浆孔连线后向外偏移2 m计算;
L——注浆段长度,m,注浆孔深度范围内灰岩厚度+交界面处土层加固厚度0.5 m;
η——岩溶率或土层裂隙率,一般可采用线岩溶率。
5.4 岩溶处理综合措施
遇到岩溶强发育地基时,经常要几种措施综合运用,才能保证施工顺利进行,采用单一措施往往功效很低。
以类似图6的地层情况为例,上覆强透水性土层,下伏串珠状溶洞。该情况可预先对桩底空洞进行灌砂,再注浆固结灌入物。为防止漏浆塌孔引发地表强透水层塌陷,可采用钢护筒跟进至不透水层。钻孔时如泥浆面持续快速下降,泥浆比重降低,则立即抛填片石夹黏土填充,基本稳定后再反复冲砸成孔。
6 结语
南广铁路岩溶区地质条件复杂多样,针对不同的岩溶特点,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基础形式和处理措施,解决了岩溶强发育区桥梁设计难题,大大节省了工程费用,缩短了工期,确保了南广铁路岩溶桥梁基础安全和施工顺利完成。
[1] 陆杰.邵怀高速公路岩溶环境浅析[J].勘察科学技术,2003(2):36-38.
[2] 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TB10027—2012 铁路工程不良地质勘察规范[S].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2.
[3] 铁道第三勘察设计院.桥涵地基和基础[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2.
[4]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JGJ94—2008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5] 铁道第一勘察设计院.铁路工程地质手册[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99.
[6] 黄光强.岩溶地区铁路桥梁地基稳定分析与基础设计[J].铁道运营技术,2007(3):16-19.
[7] 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TB10002.5—2005 铁路桥涵地基和基础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5.
[8] 李海霞,王德华,任为东,陈进昌.岩溶极发育区铁路桥梁钢管桩基础设计[J].铁道勘察,2012(3):82-86.
[9] 俞振全.钢管桩的设计与施工[M].北京.地震出版社,1993.
[10] 赵荣营.岩溶地区桥梁基础设计[J].铁道标准设计,2007(2):98-99.
[11] 罗新梅.岩溶复杂地质条件下桥梁钻孔桩施工技术[J].铁道标准设计,2006(7):43-45.
[12] 唐勇军.注浆加固高速公路岩溶路基的施工技术探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8(8):175-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