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高职院校大学生体育社团组织管理状况调查分析
2013-01-16王婉珍
王婉珍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体育部 江苏常州 213164)
0 引言
高职院校学生体育社团的管理模式是社团发展和延续的重要保障。由于大学生体育社团随年级变动的不确定性较大,如果没有一套围绕社团宗旨的高效率管理机制、没有一套严格的规章制度、没有一系列完整的实施计划和阶段目标,以及一个好的开端,是难以保证社团的顺利发展的。因此,认真研究大学生体育社团的组织管理状况,对于体育社团组织在高职院校中的有序有效开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从社团的外部管理和内部管理两个维度进行分析,针对江苏省不同高职院校学生体育社团管理模式的特点,试图找出有效的社团管理模式,以促进江苏省各高职院校体育社团健康发展。
1 研究基本情况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江苏省高职院校大学生体育社团的组织管理状况为研究对象,调查过程中,根据江苏省苏南、苏北高职院校的地域分布,分层选取4所普通高职院校(江阴职业技术学院、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扬州市职业大学、盐城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和6所江苏省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的部分学生为调查对象。在所选取的10所高校中,每所高校再分别抽取11个学生体育协会进行问卷调查,共计调查学生体育协会110个;对每个协会发放学生成员问卷10份,发放协会干部问卷1份,共计调查协会成员1100人,学生协会负责人110人;对发放的问卷进行回收与统计,共计回收协会成员问卷879份,回收率83.8%,协会干部问卷91份,回收率85.5%。
1.2 研究方法
1)访谈法。通过对江苏省高职院校进行实地访谈调查,深入了解目前江苏省高职院校大学生体育社团的组织管理状况,从而为研究做好充分的准备。
2)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常州科教城各职业院校图书馆以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以“体育社团管理”为主题进行检索,检索并整理了与本研究相关的文献百余篇,从而掌握目前高职院校大学生体育社团管理的研究现状。
3)问卷调查法。设计江苏省高职院校大学生体育社团管理调查问卷,通过问卷调查法,对选取的高校学生体育协会的内部管理、外部管理等情况进行调研。
4)数理统计法。对问卷调查获得的有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频数分析与卡方检验分析工具,对所得数据进行详细分析,提高研究的可靠性。
2 高职院校大学生体育社团组织管理现状
2.1 大学生体育社团组织外部管理状况
2005年由共青团中央、教育部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的意见》要求,学校团委在党委领导下,要切实承担起对学生社团的日常管理和指导工作;并且提出,学校团委要设立社团部或指派专人负责社团工作,对于社团数量较多的高校可以成立社团联合管理委员会,作为学生社团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载体,由校团委负责指导,社团联合会的主要负责人可以由学生会负责社团工作的同学兼任[1]。因此,学校团委应宏观管理学校的社团工作,倡导学生社团的自主管理和自我发展。
表1 大学生体育社团外部管理情况
从表1可以看出,江苏省高职院校认真履行规定,建立了以校团委牵头的社团统一管理体系,不同的社团成员对这一系列体系表现出了不同的看法。其中对校团委下设的校社团联合会、校体育社团分会、校体育单项协会的认同度最高,达到229人,占到总数的34%;而由校学生会或者体育部负责管理的模式认同度较低。
通过调查得知,目前江苏省高职院校学生会和各个体育社团的纳新方式差别不大,也就是说能加入体育社团的同学如果最初选择校学生会,也有可能被选中。同时,无论是校学生会还是体育社团,其大部分成员都是一年级的学生,高年级学生往往居于管理层。在具体的工作中,基本还是由一年级的学生完成。因此,在对社团管理指导工作中,多存在以老带新的模式[2]。
2.2 大学生体育社团组织内部管理状况
1)大学生体育社团内部管理体制。管理制度是保证社团正常发展的规则和规定,章程是社团存在的法理基础。一个好的制度框架能保证组织快速、良性的发展,社团管理制度是否系统、完善和严密,体现着社团间管理水平的差异,一个成功的社团必须要保证有完善的招新制度、科学规范的干事、部长工作考核制度、有效的激励与约束制度及完善的社团干事培训制度[3]。但是,目前江苏省高职院校学生体育社团内部管理体制尚不完善,社团管理松散的现象较为常见。
表2 大学生体育社团内部管理体制情况
从表2看出,无制度、无章程、无分工,活动开展随意性大的社团认同率最高,占到41.4%;与之相比,有制度、有章程、有分工,活动开展较规范和制度、章程健全,职责分工明确,活动开展规范的认同率分别占到38.6%和18.8%。可见,目前江苏省高职院校学生体育社团近半数内部管理体系还不够健全。
2)大学生体育社团负责人产生方式。社团负责人及其管理活动是社团发展成果的核心要素,社团负责人在任何一个社团中都是赋予该社团以生命力的关键因素。因此,如何产生社团负责人是社团管理的重要内容。
通过图1可知,目前江苏省高职院校社团负责人产生方式大致有四种:校主管校门派遣任命、社团负责人提名后经主管部门批准、社团负责人直接任命和社团内部民主选举等,分别占到5%、20%、59%和16%。前两种方式最终决定权在学校,可以归为一类,这种任命方式主要针对学校的特色社团,目的在于强化学校对社团的领导;而社团负责人直接任命,这在体育社团中普遍存在,究其原因,因为是多数体育社团以小社团为主,活动开展较少,管理不健全,前届负责人从纳新后不久就注重接班人的培养,为的就是社团的延续;此外,社团内部民主选举,其原因是学校垂直管理较少,自身发展良好,在校内外社团中具有一定的影响,民主化程度较高,能够通过民主选举的方式产生社团负责人。
3)大学生体育社团决策方式。调查得知,目前江苏省高职院校学生体育社团的决策方式共分三种,由社团负责人决定的方式最为普遍,占56%,超过了社团总数的一半,这一特点正好切合高职院校社团众多、规模较小、管理松散的特点;由主要负责人协商决定居其次,占到近三成,对社团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由全体会员决定所占比重最小,仅占14%,这表面上是社团民主最主要的体现方式,但是具体实施起来困难重重。
本文的研究也存在不足之处,如只考虑零售商的产品可以完全满足顾客需求的情形,没有考虑顾客需求的不确定性;认为产品供应链与物流服务供应链组成的系统中各决策主体都是风险中性的,而实际上各主体对风险的偏好程度不尽相同;仅分析了一个物流服务提供商提供物流服务的情形,而实际上物流服务集成商可集成多个物流服务提供商;在利益协调机制方面,仅给出了分配因子的取值范围,并没有深入研究分配因子如何取值可以使利益分配的结果更加科学合理。因此,在后续的研究中要逐步细化实际情景,构建更符合实际运营情景的模型,深入研究产品供应链与物流服务供应链的协调与持续发展问题。
图1 社团负责人产生的主要方式
这三种决策方式,都有一定的合理性,在社团发展的不同阶段分别表现出了不同的倾向性。在社团成立之初,如果社团由一人发起,并且规章制度不完善,往往出现由负责人个人决定的情况。
4)大学生体育社团经费来源、管理及使用情况。社团的良好运作,资金是血液,如果引入成本概念,则必须追求整体利益的最大化或社团效益的最大化以及运用资本总成本最少化,这是社团整个财物管理的总目标。因此在社团效益一定的情况下,经费的来源和用途是考查社团管理优劣的一个标示[4]。
表3 社团经费主要来源
从表3可以看出,会员会费和学校拨款占到了学生体育社团经费的77.8%和60%,而个人赞助和社会捐赠只占到了13.3%和22.2%。从经费的来源来看,会员会费仍然是日前高职院校学生体育社团经费的支柱,其次是学校拨款,个人赞助和社会捐赠所占比例过小。而开展有偿活动,因社团自身发展能力有限,因此收入甚微。在调查中得知,学校规定社团会费收取标准一般为每人每年5-10元。在这种狭窄的经费来源渠道面前,会费的募集极其有限。在没有经费支撑下的运转,社团景况可想而知。通过社团经费的筹集表象还可以看到,目前高职院校学生体育社团的社会化程度不高,吸收社会融资的能力不够。旨在满足社团成员兴趣,扩大交往,增进健康的社团活动的目的有待完善,仅限于校内活动的范围急需扩展。
此外,从社团经费的管理情况调查中发现。被调查的91个社团,社团负责人一手管理经费的有44个,占到了总数的60.4%。社团内专人管理,钱帐分开的只有15个,仅占总数的16.5%。另外,剩余的社团经费上交团委统一管理。可以看到,多数社团的经费监督机制欠缺,部分社团活动经费管理混乱,开支透明度不高,存在使用不当的现象。
5)大学生体育社团组织文化建构状况
图2 社团文化构建的主要途径
大学生体育社团组织是一个能够满足学生兴趣爱好和锻炼各种能力的地方,既有竞争也有合作。一些社团在激烈的竞争中逐渐销声匿迹,而另一些社团则不断成长壮大,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从图2可以发现,目前江苏省高职院校大学生体育社团文化构建的途径多种多样,其中,定期开展特色活动的方式为不少社团所采用,所占比例为30%,其它途径所占的比重较小。
3 结论
2)高职院校大学生体育社团多数内部管理体系不够健全,社团成立程序较为简单,监管措施不到位,社团自我宣传不到位,社团内部不能把有效的信息通过各种途径传达给学生。
3)目前高职院校社团负责人产生方式多为校主管部门派遣任命、社团负责人提名后经主管部门批准、社团负责人直接任命和社团内部民主选举等。
4)目前高职院校大学生体育社团的社会化程度不高,吸收社会融资的能力不够。旨在满足社团成员兴趣,扩大交往,增进健康的社团活动的目的有待完善,仅限于校内活动的范围,需进一步拓展。
[1]王婉珍,彭国强.江苏省高职院校大学生体育协会发展现状调查分析[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4):71-73.
[2]金建栋,周清志.高职院校学生课内课外体育活动冷热现象调查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05(1):84-86.
[3]赵武.安徽省高等学校学生体育社团现状与发展研究[D].合肥:安徽师范大学,2006:26-28.
[4]林波.福建高校学生体育社团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D].福建:福建师范大学,2006:35.